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发展简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发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医疗保健方面的一个大问题。冠心病尤其心肌梗塞(MI)后的死亡患者中,2/3死于心脏性猝死。其它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病和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也颇高。 相似文献
2.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适应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约40万人死于此症。一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ICD是优于药物的有效治疗方法,明显降低SCD发生率。美国每年上万人安装ICD,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普及的限制,采用ICD治疗的患者甚少,但近年来逐渐增多,1年约100例患者安装ICD。为提高医生和患者对应用ICD的认识及使用规范化,两个学会的ICD专家组于200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就ICD适应证、多中心试验结果、植入技术、心动过速的识别和治疗、并发症、随诊等专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入了深入和认真的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报道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例次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采用经静脉途径为4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5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并随访3~64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1例患者发生1次室性心动过速并经低通量电击复律成功和1次误放电,余患者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症状发作。结论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有效地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 相似文献
4.
心脏性猝死严重威胁心脏病患者的生命 ,其最常见直接原因为 VT和 VF。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1 980年 2月在美国霍普金氏医院 (Johns Hopkins Hospital)安装了第一台自动除颤器 ,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十万例患者安装了除颤器 ,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在近六年内 ,这种治疗方法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患者 ,尤其心脏骤停幸存者非常愿意接受这种治疗。仅 1 993年一年 ,美国接受 ICD植入的患者已达 1万例 ,1 995年已达 3万例。我国从 1 991年开始将 ICD应用于临床 ,迄今约有 30例患者安装了 ICD。我院1 99… 相似文献
5.
1980年2月,Mirowsk首次为一位心脏骤停幸存者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最早产品AID(植入型自动除颤器,automaticimplantabledefibrilator)治疗取得成功。19年来,ICD的设计不断完善,功能日益复杂精... 相似文献
6.
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适应证的发展(评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0年Mirdwski^[1]首次为一位心脏骤停幸存者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早期产品AD(植入型自动除颤器,Automatic ImpIamable Defibrillator)治疗取得成功。19年来,ICD的设计不断完善,功能日益精巧复杂,技术工艺渐臻精湛,共有100000例以上的患者接受了ICD治疗。成功的临床经验,回顾性分析以及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结果陆续发表,令人信服地表明ICD治疗在有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高危患者,不但能够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也能显著降低所有原 相似文献
8.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的工作情况。方法对植入ICD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例植入ICD患者随访1~31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的ICD成功放电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例患者的ICD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误识别和误放电,重新设置工作参数和加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未再出现误放电。7例患者出现轻度精神症状,经心理辅导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但ICD可能发生误识别、误放电,定期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可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发生。ICD植入后心理辅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80年问世以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手段。ICD的概念最早出现于60年代,但对于其应用价值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80年,Mirowski首先将其应用于人体,其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才开始被承认。1985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CPI公司的第一代ICD(植入型心脏自动除颤器,AICD)用于临床,自那时以来,ICD的制造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无论是在设计、功能及可靠性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善。AICD除了体积庞大、使用寿… 相似文献
10.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对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疗效已经得到充分肯定.但是ICD在临床上有时出现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共存,并发生相互影响现象,严重的可能导致ICD对心室颤动(室颤)感知低下,从而威胁生命.我院心内科从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间共为5例原有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植入ICD.现将初步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不适当识别和治疗是ICD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ICD患者再住院最主要的原因。本文旨在评价本中心的ICD患者不适当识别和治疗的发生率及常见原因。方法 入选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中心因室性心律失常植入ICD并能定期随访的50例患者。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和心功能情况程控ICD的各项参数,定期随访,询问ICD中所有信息,打印、存盘并对储存的腔内电图进行逐条分析,以确定ICD诊断是否准确以及治疗是否有效,判断有无ICD不适当识别和治疗。结果 3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了心律失常事件,ICD共记录到491次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事件(VT383次,VF108次),其中有11例(22%)发生过≥1次的不适当识别和治疗事件。14.3%(55/383)的VT事件为不适当识别,并导致了78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和9次电击治疗。VF不适当识别的发生率为26.9%(28/108),并导致了56次不适当电击事件。结论 植入新一代ICD患者中,不适当识别和治疗发生率仍较高。不适当识别和治疗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房颤动(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占50%以上;其次是由于电磁干扰或肌电干扰所致。 相似文献
1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诞生以来,许多临床实验已经证实了它能够有效地预防心脏性猝死(包括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其功能是一旦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的发作,能在几秒内识别并有效终止。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植入ICD7例。 相似文献
14.
加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是面临的迫切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心血管病死亡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SCD大多是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引起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可以在患者发生室颤时自动放电除颤拯救患者的生命。ICD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对SCD的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CD的二级预防临床试验已充分证明,与药物治疗相比,ICD能明显降低SCD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是目前防止SCD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8,2(3):205-205
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后患者,因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而发生猝死的数字很大,粗略估计我国每年约一百万例。及时和有效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防止和减少心脏性猝死,和降低心血管病的总死亡率,是医疗保健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一级预防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 统计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浙江医院因一级预防而植入ICD或CRT-D的所有患者.结果 140例患者中,植入ICD的患者51例,CRT-D患者89例,平均随访(26.8±12.6)个月.结果显示在ICD一级预防中启动ICD正确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3%,误治疗率为12.9%,其中误治疗中85.3%发生在单腔ICD一级预防中.ICD一级预防中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52.2%),非心脏原因死亡(39.1%).ICD正确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宽QRS时限、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高B型脑钠肽(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在ICD或CRT-D一级预防患者中,宽QRS时限、低LVEF及高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ICD误治疗主要发生在单腔ICD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冠心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后的长期预后.方法 23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71.56±10.38)岁.心功能不良16例.22例行血运重建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2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术后发生晕厥9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22例,心室颤动(VF)发作5例.植入单腔ICD(VVI)15例,双腔ICD(DDDR)1例,三腔ICD(CRT-D)7例.随访时间平均为(33.37±25.39)个月.结果 (1)死亡2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左心衰竭死亡各1例.(2)4例患者术后再次住院.原因:1例为心功能不良,3例为ICD多次放电住院.(3)13例(56.5%)发生持续性VT或VF事件.持续性VT发作434次,386次(98.6%)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成功.FVT发作25次,ATP治疗FVT总的成功率为84.0%.(4)ICD电风暴3例.(5)ICD误识别及误治疗2例.结论 冠心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运重建后用ICD治疗,可防止由于心肌的慢性的瘢痕产生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章隆泉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0,4(2):152-152
患者男性,48岁。因心肌炎后遗症、室性早搏(室早)、呈R波在T波上(RonT)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伴晕厥。长期服用胺碘酮疗效不佳。于1999年3月31日植入美国Medtronic公司Jewel7221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顺利。 术后第14d,患者因奔跑上楼,感到ICD连续放电,立即心电监测为窦性心动过速,频率为160次/min左右,给予毛花甙丙及安定治疗,心率逐渐下降,血压趋于稳定。 用程控仪询问打印出ICD的工作参数,原先设置是:心室颤动(ventricularfibrillation,VF)识别间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工作情况,通过寻找非适当放电治疗的原因以减少非适当治疗的发生。方法对19例ICD患者随访观察3~57个月,通过ICD储存体心电信号分析.结合病史,确定非适当放电治疗。非适当放电治疗指对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ICD放电治疗。结果19例中无ICD放电治疗的患者10例(52.63%),适当放电治疗6例(31.58%),非适当放电治疗3例(15.79%)。总计放电治疗11次(9例),其中非适当放电治疗4次(36.36%)。结论非适当放电治疗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常见原因,调整合适的识别工作模式增强ICD识别功能可以降低非适当放电治疗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符合ICD一级预防标准并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ICD的诊断设置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两个工作区,治疗设置抗-tk,动过速起搏(ATP)、低能量同步转复(CV)和高能量除颤(DF)。术后患者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每3~6个月随访1次,利用程控仪获取ICD储存资料,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ICD的诊断和治疗是否准确,及时调整相关参数并处理ICD故障。结果共随访了22例患者,平均随访(12.8±8.6)个月。共有10例患者记录到ICD治疗事件。10例患者ICD记录到持续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6例,CV终止4例。4例患者有VF事件,均1次DF成功。2例ICD将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AF)识别为VF并进行放电治疗并转复房颤。结论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ICD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