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级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于上海市浦东医院骨一病区进行下肢手术患者3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186例及对照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分级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3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对照组发生15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术前和术后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92,P=0.023).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该方法简单、安全、经济,且疗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8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5.9%;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3%。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30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术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下肢骨折手术术后的患者通过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中运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科收治纳入标准的112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6例患者.两组患者接受相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中运用,能有效改善患者在院诊治体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例剖宫产手术产妇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00例采用围产期常规护理,实验组100例给予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产妇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产妇干预24 h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相关凝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 05);实验组产妇护理干预48 h后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于剖宫产产妇给予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7.
【】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对比分析法,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并与未采取护理干预的病例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7%,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干预措施,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4%,对照组发生率为17.3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徐明霞  周艳 《全科护理》2013,(28):2610-2611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将6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治疗14d后观察两组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及病人术后关节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关节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为(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方法 将109例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对照组54例.观察组实施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手术前后的常规护理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危险因素、复发率及术后健康状况等.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复发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预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复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分97例神经外科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12%)低于对照组(20.83%),有显著差异(x2=4.52,P<0.05).术后12个月,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率(4.08%)低于对照组(16.67%),有显著差异(x2 =4.15,P<0.05).结论 循证护理能有效预防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消化道肿瘤病人32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1例。对照组实施传统胃肠道手术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48%,未见肺栓塞与死亡病例。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6.77%,肺栓塞发生率为3.11%,死亡率为1.2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能使病人掌握并运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方法 将62例骨科术后患者分层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在药物治疗方法及常规护理等相似情况下,比较两种护理方法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否有差别。 结果 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13~2015年本科手术患者27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8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行预见性护理干预,采用Wells系统评分,据Wells评分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进行分层,低风险<0分、中风险1~2分、高风险大于等于3分。并以Wells评分为依据,对患者作预防性抗凝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DVT发生率、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本研究276例患者中,2组患者中Wells评分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以3分以上患者居多,实验组占46.8%,对照组46.2%,实验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4例(2.9%)。2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护理措施在预防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行性.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骨折术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药物治疗+一般护理;试验组予药物治疗+一般护理+体位护理+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8.3%(5/60),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3%(14/6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折术后患者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护理措施,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选取148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74例)和实验组(7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骨科手术期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系统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痛及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老年患者机体生理功能蜕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烟酒嗜好、骨折部位、下肢深静脉曲张、手术创伤较大等是导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关键因素。对照组下肢DVT、肿痛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肺栓塞,实验组1例,2组患者肺栓塞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针对性的系统护理干预对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Autar量表的护理干预应用于妇科手术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妇科手术患者148例,随机分为2组,各7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基于Autar量表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析观察组不同Autar分级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Autar各分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Autar量表的护理干预应用于妇科手术患者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分析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通过对6例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围手术期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应针对病因进行预防.术前的全面评估,重视健康宣教,术后加强观察和护理,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尤其做好高危患者的预防性抗凝治疗,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实施围术期循证护理模式干预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进行观察分析,根据随机红白小球抽签结果分作观察组(红球,45例)与对照组(白球,45例),对照组围术期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术期循证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总有效率,检测各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统计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概率,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过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总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评估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通过实施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屠悦  林雪娟 《全科护理》2016,(21):2194-2196
[目的]分析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68例病人(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行普通护理方式,干预组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方式。比较两组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4.7%,而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病人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