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头状瘤为耳鼻咽喉各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源于鼻腔及鼻窦的乳头状瘤为其较特殊的一种病理类型。后者命名较混乱,常用者如:“内翻性”(或倒生性)乳头状瘤,乳头瘤样鼻息肉、呼吸上皮(或称上皮性)乳头状瘤,Schneiderian乳头瘤等。在组织学结构上,该瘤之表皮层总含有类似呼  相似文献   

2.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常被误诊为鼻息肉,由于其发展可破坏周围组织,切除后易复发,有恶变倾向,故对此病应予重视。我院于1970~1981年间共收治16例,现分析如下。一、病因本病的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但用光学显微镜[1]或电子显微镜[2]检查均未能证实。文献亦从未见使用自家疫苗治疗此病的报告[3]。认为病毒感染为其病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鼻及鼻窦真菌病的报告逐渐增多。作者在进修期间曾遇4例,报道加下。 病例1.巫某某,女,29岁。右侧头痛、脓涕伴右面颊胀痛三月余,曾用多种抗生素和多次上颌窦穿刺冲洗无效而住院洽疗。检查发现右上颌窦区轻度压痛。x线摄片见右上颌窦腔呈密度不匀的模糊阴影。初步诊断为亚急性右上颌窦  相似文献   

4.
乳头状瘤为鼻腔中极罕见之肿瘤,可发生于鼻前庭和鼻中隔,偶见于下甲。Ward1854年最先描述鼻乳头痛。1871年Billroth曾记述第一例乳头样新生物,并称为绒毛癌(Villiform Cancer),1883年Hopmann将乳头状瘤首先列为独立疾病,并分为硬,软两型。Knamer及Som谓1935年止文献上仅有81例记载。国内对此病报告较少,约  相似文献   

5.
27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47.5岁。其中26例单侧鼻腔发病,好发于鼻腔侧壁,6例伴鼻窦或鼻咽受累。随访15例,复发率40%,恶变2例。文中讨论了本病的命名,病因、生物学行为及肿瘤的上皮性细胞类型。我们的观察表明肿瘤内柱状上皮及粘液细胞为非新生物性。  相似文献   

6.
鼻部血管瘤多发生于鼻腔内,尤以发生于鼻中隔者为多,亦可发生于鼻骨、鼻前庭和上颌窦,笔者遇见2例少见的、分别发生于鼻骨鼻腔的海绵状血管瘤和上颌窦的分叶状毛细血管瘤,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3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10例有前期手术史,均为单侧发病。手术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术后定期鼻内镜下换药。结果:25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行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2例行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鼻侧切开术,3例行鼻内镜联合柯-陆氏径路行肿瘤切除术,随访3年,复发3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定期随访,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 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ing Papilloma简称 IP)属少见疾病,首先由 Ringertze 于1938年提出。本病具有破坏性强、易误诊、易复发、易恶变等特性,作者收治本病43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张强 《医学新知杂志》2010,20(3):142-14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2月~2008年6月收治的18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并分析其疗效及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18例经治疗后10例复发,复发率为55.6%;3例癌变,癌变率为16.7%。结论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术式多样,但复发率较高,临床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0.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为少见病,常误诊为鼻息肉,切除后易复发,可恶变。结合本科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鼻及鼻窦乳头状瘤临床及手术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鼻及鼻窦乳头状瘤45例。症状主为鼻阻、鼻衄及流涕。20例有鼻息肉切除史。肿瘤侵犯上颌窦者32例,局限于鼻腔者仅3例。均采取手术治疗,以鼻侧切开为最多(36例)。作者指出,本病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有复发倾向,故手术宜暴露清楚及彻底切除。  相似文献   

12.
<正> 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近年来文献报道较多,共发病率逐渐增多,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将我院所见4例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 4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1例为38岁,其余3例50岁以上,病程最短3年,最长20年。均为单例(右侧)发病,共性症状是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头痛、嗅觉减退等,经X  相似文献   

13.
乳头状瘤由于组织表现特异,病名紊乱,但以“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简称IP)为主。该肿瘤来自外胚层的Scheiderian膜,这层膜复盖在鼻腔外侧壁、鼻甲和鼻窦。据近年来报道,本病在儿童极少见,多见于50~60岁成年男性,男女之比为3~10:1,发病率0.5~4%之间不等。易复发,易恶变。  相似文献   

1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附1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本院过去30年间,11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分析,注意到本病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女:男为26.5:1。结合文献复习,作者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以及治疗等进行了讨论。强调对局部切除者应密切追踪,男性有乳头溢液者应首先考虑本病之可能。  相似文献   

15.
在尸解时偶然发现一例肺动脉瓣乳头状瘤。心脏乳头状瘤罕见,通常在心瓣膜和心内膜壁上见到,大多数病例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光镜显示分化好的乳头状分枝,乳头轴心含致密的玻变纤维和层状的弹力纤维,其上被复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肿瘤的乳头构型可能系血流紊乱的结果。其起源究竟属错构瘤性、先天性或血栓源性,尚未定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5例较少见的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叙述了临床病理特征,强调了与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和癌鉴别诊断要点及肿瘤在临床上的良性经过,简述了肿瘤的组织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 横纹肌肉瘤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软组织肿瘤之一,眼眶及泌尿道多见,发生在鼻,鼻窦及鼻咽部者少见,耳鼻咽喉科杂志只报道过两例。我院曾收治6例鼻,鼻窦及鼻咽部横纹肌肉瘤,  相似文献   

18.
横纹肌肉瘤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常原发于头颈部,但发生于鼻、鼻窦及喉部临床较少见,发生于喉者罕见,上一医1814例喉部恶性肿瘤中喉横纹肌肉瘤只占0.1%。现将我科1979~1982年收治的三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以及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9年2月至2007年9月采用鼻内窥镜下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15例.用鼻内窥镜经鼻将肿瘤切除,必要时在内窥镜下联合柯-陆氏手术进路行肿瘤切除术,术后发现瘤体样组织辅以YAG激光处理,随访6~24个月.结果 15例中11例半年内术腔上皮化,4例术后复发,局部清理后,辅以YAG激光灼烧后未再复发.结论 鼻内窥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面部不留瘢痕,能够准确地将肿瘤彻底切除.  相似文献   

20.
鼻腔乳头状瘤(papilloma),根据其病理特征分内翻性和外生型两种。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ll papilloma)表现呈乳头状,有蒂或广基,常多发,瘤体较大。以往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多采用鼻侧切开的方法进行手术,损伤大,出血多,术后面部留有疤痕是其缺点。自2001年起,我们采用鼻内镜给5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手术体会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