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试论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功能系统观、脏象联系观和天人整体观3个方面解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内涵,认为五脏相关学说以中医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为基础,以中医学的功能观和整体观为指导,引入现代系统观,整理提高历代医家对脏腑相关性的零散认识,明确提出了联系的观点,突出强调了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应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五行学说进行研究,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来源于哲学但不同于哲学;五行学说是不断发展的;五行的中心实质是五脏,五行学说的精髓是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等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的关系,主要是五脏相关关系。五脏相关学说提取、继承了五行学说的精华——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思想、并赋予它现代系统论的内容,是五行学说的发展,应该用五脏相关学说代替中医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3.
五脏相关学说是邓铁涛教授提出并倡导的理论学说,是指导临床辨证可以实际应用的理论体系。五脏相关学说其学科意义在于横跨了理论层次和实践层次,介乎于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之间。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以相关性、多元性、开放性为主要表征,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从认识上提供了一种开放的眼光,辨证的思路和宽容的气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阐析五脏相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历史继承性、五脏相关学说的方法论与理论特点及五脏相关的模式与渠道,提出五脏相关学说是纯粹从医学角度来体现五行思想的核心--"五脏关联性"的应用性理论模型.从五行到五脏相关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更换,而是在现念上的突破,在实质内容上的突破,是对中医五脏系统关联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整理当代名医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原创学术理论的缘起,时<内经>"五脏相通"以及历代医家提出的"五行互含"、"五脏旁通"、"五脏穿凿"等与五脏相关的理论进行学术源流探讨与梳理,并从理论探讨、临床调研、实验研究3个领域总结了开展中医"五脏相关"应用基础研究的初步成果.认为现代中医应继承五行学说合理内核,创新五脏相关理论;中医五脏之关系,不是依靠书斋五行相生相克的推理,而是长期临床实践之总结;从五行到五脏相关,中医学术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而五脏相关理论的提出及其解释与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走到了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6.
从机体稳态观 ,探讨了中医五脏调控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对机体稳态的影响。认为中医五脏调控理论充分反映了中医学的稳态观 ,同时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五脏调控系统的调控机制可以在细胞、细胞间识别及大分子信息物质的研究水平得到不断深入的揭示。  相似文献   

7.
五脏与中医眼针疗法理论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眼针疗法是著名的针灸专家彭静山教授独创的一种优秀的微针疗法。通过观察白睛脉络颜色,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根据变化及辨证在眼眶周围针刺以防病治病。与中医眼针疗法相关的理论众多,五脏与其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联系,无论何种学说都离不开五脏这个核心。而且五脏使各种学说之间相互协调,为中医眼针疗法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张景岳五脏同补学说的渊源、意义及五脏同补代表方五福饮的现代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内经》《类经》《景岳全书》,探讨张景岳五脏同补学说的渊源及意义,代表方五福饮的组成特色及适应范围;通过文献检索,了解五福饮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并附个人临床医案阐释应用心得。[结果]张景岳五脏同补学说源于《内经》五行五藏的观点及相关论述,体现了其重阳不薄阴的温补核心思想、中年求复的治未病观和五脏互藏的整体观。通过临床实践及文献查新,认为五福饮适应范围广泛,对现代退行性骨关节病、肿瘤术后及亚健康调理尤为适宜。笔者拟定的五福健膝方(党参、熟地、当归、白术、甘草、牛膝、木瓜)以五脏同补、强筋壮膝为大法,在五福饮基础上选用强筋壮膝通络之牛膝、木瓜,切合膝骨关节炎五脏气血不足之主要病机。验案中患者系老年女性,中医诊断为膝痹病,辨证为五脏不足兼气血痹阻,治拟五脏同补、强筋壮膝为大法,佐祛风通络,以五福健膝方合鲍氏四神煎出入,获得良好疗效。[结论]五脏同补学说丰富了中医温补理论,对指导临床,尤其对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肿瘤等疾病,以及治未病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其现代机制。  相似文献   

9.
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术源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经》“五脏相通”、汉代张仲景“五脏病”论、金元时期刘完素“五运主病”,以及明清医家提出的“五脏旁通”、“五脏穿凿”、药性归经、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五脏互相关涉”等理论学说比较研究,认为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与上述理论有学术渊源,但五脏相关运用现代语言表述了自《内经》以来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凝炼成为解释复杂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现了当代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藏象学说自组织原理.方法:通过对藏象学说本质特征的总结,结合现代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原理,阐析人体是复杂的耗散结构.结果:应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充分发挥“心为君主”对生命的主宰作用,自觉地发挥人体藏象系统“自组织、自调整、自修复、自稳态”功能,恢复和提高生命系统的有序性,从而达到养生康复、健康长寿的目的.结论:中医藏象学说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医面部色诊测定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色诊是中医的特色之一。中医学很重视面部望诊,在《内经》中就对面部五色诊有详细的论述。所谓面部五色诊法,就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脏配五行五色的理论,通过目测面部表现出的青、赤、黄、白、黑不同颜色变化来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在现代,随着颜色光学理论的发展和测色仪器的更新,众多专家学者将颜色光学理论和现代仪器,如数码相机、色差计、分光光度计等引入到中医诊断现代化研究的领域,使之更为科学及客观化,以规避人为因素造成的面色诊断的误差。面部望诊的现代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丰富了中医面部色诊的内容,但目前其使用的仪器尚不统一,数据不能反映中医色诊的全部信息,具有片面性,因此需进一步研制更加符合中医五色诊原理的科学仪器。  相似文献   

12.
天人相应论的思想基础为中国古代的元气论,天人相应的物质基础在于天人一气。气又分阴阳、应五行,因此天人相应是天人阴阳相应,通过同气相求而实现的,即人身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存在着相互支持、响应和加强的关系;天人五行相通,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为天人关系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工具。观察法和取象类比法作为古人最基本的认知方法,为天人相应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五行、八卦与四元素学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学说与易经八卦体系,有着明显的不同:八卦代表的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属于自然物质,而五行则把人类劳动创造的“金”也纳入了自然万物之中,使人类的活动与自然万物形成了有机的联系,促成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因为没有人的参与,土不能生金,金不能克木,金也不能生水.可以说,五行是改良的八卦,它与元气一元论、阴阳二元论一起,给了中医学摆脱巫术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医学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五行学说与西方的四元素学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五行学说创立了万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论,是系统科学的胚基;四元素学说,属于构成论,是分析科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4.
试用系统科学理论解读阴阳五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客观协同控制论是在运用系统科学理论研究阴阳五行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用主客观协同控制论更容易解读阴阳五行的科学内涵。阴阳五行有完善的系统观和科学的时空观。辨别阴阳属性是在运用整个宇宙的最基本矛盾关系来解决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五行学说是唯一的一个从宏观上研究循环运动的理论。阴阳五行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一旦进入现代科学研究的领域,它带给人类社会的必将是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5.
五行学说哲学思想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萌于民间宗教信仰崇拜的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人们在长期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长期斗争中,产生的与天命神权相对峙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引入中医领域后,五行学说进一步得到发展。通过探析五行学说哲学思想的发萌、发展以及成熟,来进一步分析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精神与中医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追求逻辑上的自洽与寻求可重复的经验证据,以及以此为根基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中医学及其理论中虽然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但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基础的元气阴阳五行学说,是基于感觉经验的归纳,并将其向外无限制地推类和联想而形成的一种解释系统,这种解释系统又阻碍了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通。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目标应该是现代科学化,最终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坚持实证、理性、怀疑、批判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程传浩 《中医学报》2022,37(1):59-63
通过对易水学派、黄元御等医家学术思想的分析,把握中医学中"五行-六气"理论的基本原理,探讨建立以"五行-六气"为核心的生理、病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对应的方阵图解方式。"五行-六气"理论具有模型思维的典型特征,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可以依据"五行-六气"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运动来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构建方阵图解模型,用以分析相应方剂的配伍。  相似文献   

18.
范式是学科的本质 ,也是区别不同学科的决定性依据。构成中医学范式的三个要素即主导观念、核心概念、研究方法 ,决定了中医学的学科特点及发展态势。中医学应该引入现代先进的技术方法 ,更替核心概念 ,确立新的科学观念 ,重建新的学科范式 ,如此才能使中医学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9.
五行学说的方法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学说的价值主要在于其方法论意义。五行模型是对人体自我调节机制的一种表达,反映了机体调节和防卫反应的“自组织原则”、“自主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调整阴阳是典型的矛盾调节,五行调节是典型的反馈调节,五行学说是对阴阳学说必然的补充,有不同于阴阳调节的特点,主要是:多体关系、多种作用、反馈控制、不可逆性、整体稳定等。五行学说不仅符合人体实际,而且符合数学的一些严格规则,取了奇素数中的“5”,五行学说面临的不是存废问题,而是如何发展,一方面要使传统五行学说更加完备,另方面应发展“七行”、“十一行”、“十三行”等新模型,可概称为“N行”。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内容十分丰富,并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基础理论和理论体系。《内经》的基础理论可以概括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天地人一体而人为自然界一部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五脏为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中心的医学理论。而《内经》的理论体系,依其内容可概括为三大组成部分,共九个主要学说。即:生理卫生部分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养生运气学说;病因病理部分的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辨证施治部分的诊法学说、治则学说、针刺学说。《内经》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在于上述三大组成部分的九个主要学说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