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例] 男,24岁.因体检发现右侧胸后壁有一20.0 cm×17.5 cm×16.0 cm大小的实性肿物,皮肤发亮,压痛明显,质韧,与胸壁固定.拟诊:胸腔肿瘤,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位于右侧胸腔下部,蒂部位于纵隔胸膜,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报告为胸膜局限性黏液型恶性间皮瘤.  相似文献   

2.
右胸膜下冬眠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1岁.右胸不适1年、轻度胸闷4个月于2003年7月22日入院.X线表现:于右第4~7肋间侧胸壁见一宽基底突向肺野的类圆形肿块影,边缘清晰锐利,密度均匀,大小约2.5cm× 4.0 cm;侧位见肿物位于右侧胸壁.X线诊断:右侧胸壁局限性胸膜间皮瘤?包裹性积液待除外(图1).术后病理诊断:(右侧胸膜下)冬眠瘤(图2).  相似文献   

3.
男,60岁,一个月前因咳嗽,吐白色稀痰作胸部透视发现右下肺感染入院,经系统抗炎治疗后三周复查,病变无缩小而渐显肿块影怀疑肺癌,准备手术切除。胸部正、侧位照片(图1),右下肺后基底段见团块样密影,7cm×6cm×5cm,病灶紧贴右侧胸壁,病灶边缘略呈波浪状,边界欠清,病灶区密度大致均匀,病区邻近肺纹理稍显著,紊乱。X线诊断右下肺周围型肺癌。CT片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3岁.因胸壁无痛肿块一年就诊,右侧季肋部肿块,近1年来肿块明显增大,曾有右肾癌、甲状腺癌手术后史.超声检查:右侧胸壁可见一低至无回声包块,大小约52 mm×41 mm,质软,按压后变形,边界清晰,内充满细密点状回声,周边可见钙化灶伴声影,第9肋骨连续性中断伴骨质破坏(图1),内部彩色血流信号丰富,RI:0,86.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进入,快速增强,快于正常肝脏组织,强度较强(图2),快速退出.超声诊断:右侧胸壁占位,恶性可能.增强CT检查:右下胸壁占位,考虑肋骨来源恶性肿瘤.术中见右胸壁肿块约8cm×6 cm×5 cm,肿块沿第9肋骨生长,累及右侧肋膈角.镜下所见:肿块由密集巢片状细胞构成,见少许滤泡结构,细胞见异型,胞浆空,侵犯骨组织.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2岁。发现左侧胸壁肿物24年,肿物呈一"鹌鹑蛋"大小并进行性增大,2年前增长速度加快,增至拳头大小,偶伴疼痛。体格检查:左胸壁肿物,大小约15.0 cm×8.0 cm×5.0 cm,皮肤颜色及皮温正常,活动度差,无压痛及其他阳性体征。超声检查:左侧胸壁皮下见一高回声,大小约18.0 cm×17.0 cm,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探及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0.77,肿物有周围小动脉供血(图1)。超声提示:左胸壁实性肿物,血管瘤?其他性质待定。胸部增强CT检查:左侧胸壁见一混杂密度肿块影,大小约8.1 cm×9.1 cm,病灶通过肋间隙向胸廓内生长,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的迂曲走行血管影,邻近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左侧腋窝可见增大淋巴结影,大小约1.0 cm×0.6 cm。胸部增强MRI检查:左侧胸壁见一团块状肿物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边界欠清晰,大小约7.6 cm×9.8 cm,增强扫描肿物呈明显不均匀延迟强化,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均呈混杂稍高信号,肿物局部穿行于肋间隙,相应肋骨被包裹,局部骨质吸收改变。患者后于全身麻醉下开胸行左侧胸壁巨大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胸壁巨大肿物,包膜完整,质硬,难以推动。切除部分胸大肌,逐一结扎肿物滋养动脉,见肿物突入胸腔,于第四肋下缘进入胸腔,沿肋骨边缘完整剥离并切除胸壁肿物及第四五肋间肌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左胸壁)肿物内见大量管腔大小不等的厚壁血管,血管之间可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和脂肪组织,肿物边界不清,侵犯横纹肌(图2);符合血管瘤病。  相似文献   

6.
患儿,3个月,生后发现左侧头顶部肿块,不痛不胀,未予重视,近1个月来进行性增大.入院查体见左侧头部略膨隆,CT扫描见:左顶膨胀性颅骨破坏区,外板变薄,内板略增厚,病灶密度不均匀,呈蜂窝状,边缘欠清晰.术中见左侧颅骨外板局限性菲薄,2.5 cm×2.5 cm大小,局部血液供应丰富,内有包膜和少许液体.内板完整,行广泛的外板切除.切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见骨组织间有分叶状毛细血管丛和海绵状扩张的腔隙,诊断为混合型颅骨血管瘤.  相似文献   

7.
对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误诊3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女,63岁.间隙性头痛1 a余伴双眼视力减退3个月.查体:神志清,左眼视力0.4右眼视力0.7双颞侧偏盲,双侧视神经原发性萎缩,其他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内分泌激素水平化验室检查正常.放射学检查:颅骨平片蝶鞍扩大、鞍背鞍底骨质吸收破坏.CT平扫鞍区内可见4.1 cm×5.3 cm之稍高密度团快影,边缘欠清晰,强化后不均匀明显增强.MR扫描显示在鞍区可见占位病灶T1像稍低信号、T2 T1像为高信号,在质子密度像上为高信号,病灶内未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均匀明显强化,病灶部分突入到蝶窦内,冠状位肿瘤向两侧浸润,右侧海绵窦向外推移变形,右侧颈内动脉部分包绕,左侧颈内动脉大部包绕,动脉管径变窄.术前CT及MRI诊断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术中所见:肿瘤呈紫红色,有明显搏动,穿刺可抽出动脉血,切开后大出血,部分切除肿瘤,病理检查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46岁,因发现右胸壁肿块2年,明显增大伴皮肤破溃出血半年就诊。5年前因右乳血管瘤于外院行右乳全切术。体格检查:右胸壁见长7 cm弧形手术疤痕,疤痕处见暗红色肿块向体表凸起,扪及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直径10 cm左右,肿块局部有破溃出血(图1)。触诊有压痛,腋窝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右胸壁切口处见一囊实混合性回声包块,边界欠清,形状不规则,大小11 cm×10 cm,内部回声杂乱,呈非均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5岁,主诉发现右背部肿物2个月余,渐增大就诊.2003年曾在外院诊断为肺结核抗痨治疗1年.入院查体:右胸肩胛线第7、8肋间见一6.0 cm×5.0 cm大小肿物,表面光滑,无红肿,无明显压痛,不活动,波动感不明显.超声所见:右侧背部肩胛下角8~10肋间肌层可见5.0 cm×2.6 cm×8.2 cm异常回声区,边界清晰,轮廓规整,中低回声为主,中央近似无回声,似有包膜,壁厚不均匀,约0.3~0.6 cm,与壁层胸膜关系密切.CDFI:包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右侧背部囊实性肿物,胸壁结核可能性大.行CT检查:(1)两肺有陈旧性病灶,考虑陈旧性结核;(2)胸壁结核可能.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26 mm/ 1 h,C-反应蛋白17.8 mg/L.临床诊断:右胸壁结核,行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局部胸改良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胸壁结核.  相似文献   

10.
刘翔  宋林红  徐钢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2):151-151,i0011
患者男性,69岁。咳嗽1个月就诊。胸部CT示右肺中叶肿块,考虑为中央型肺癌伴肺不张及阻塞性炎症。术中见右肺中叶包块,包块占据整个中叶并侵及右中叶肺动脉和支气管。右侧脊柱旁壁层胸膜有2 cm×2 cm×2 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与右肺无粘连。行右肺中叶切除术及胸壁包块切除。病理检查巨检:一叶肺叶切除标本,切面近支气管切缘1 cm处有一类圆球形肿块,大小8·5 cm×7 cm×7 cm,肿块切面灰白色、实性、质脆,中央有坏死、出血,累及脏层胸膜,支气管旁肿大淋巴结1枚。送检右胸壁结节为不规则组织一个,大小2 cm×1·6 cm×1·5 cm,一面较光滑,一面…  相似文献   

11.
金属框架打包植皮法在面部植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颜面部打包植皮是传统的皮片固定方法,但在皮片的固定、成活质量、术后皮片挛缩及外观上存在不足,应不断完善.目的:试验拟观察应用改进的金属框架打包植皮法对提高颜面植皮成活质量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试验,于2003-01/2007-12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完成.对象及材料:选择本科收治的颜面部烧伤和烧伤后瘢痕畸形的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平均年龄(37±18)岁.手术植皮部位32处,面颊部8处,跟睑部20处、口周部4处.手术中应用的金属框架材料为医用不锈钢材质的1.0~1.5号克氏针,消毒后术中根据植皮创面形状用钳子弯制而成;术中应用的橡皮筋和回形针为普通文具用品,经环氧乙烷消毒后应用.方法:所有患者均应用金属框架打包植皮法于32处面部进行植皮,最大植皮面积为18 cm×10 cm.常规植皮缝合后周边应用1.0~1.5号克氏针按创面形状制成环形金属框架,随后打包固定移植皮片,三四周拆除金属框架.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拆除打包包扎时,观察记录皮片成活情况,包括皮片成活率、植皮边缘是否有边缘突起中央凹陷的"火山口现象";术后三四周拆除金属框架时,观察皮片是否有小于框架的早期挛缩现象,并照相记录.对有可能进行长期随访的病例观察皮片长期的挛缩情况.结果:23例患者32处创面,除1处因基底扩创不彻底部分皮片坏死外,其余31处创面植皮均成活良好,皮片平整,未出现边缘突起中央凹陷的"火山口现象",至术后三四周拆除金属框架时,移植皮片面积与手术时维持一致,未出现早期挛缩.随访1年以上的病例皮片挛缩轻,外观满意.结论:改进的金属框架打包植皮法可提高颜面植皮的成活质量,减轻皮片挛缩.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5 1岁。因腹痛 5h ,失血性休克入院 ,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陈旧性出血及凝血块约 30 0 0ml,肝呈结节硬化样变 ,肝后叶见一约 2cm× 1cm× 1cm的肿瘤 ,己破裂 ,腹腔内未见异常肿块及肿大的淋巴结。切除瘤体送病检。病理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未作进一步治疗。2年后患者无意中发现右上腹包块再次入院 ,血AFP 49ng/ml。B超示 :左上腹可探及 11 8cm× 10 5cm的包块 ,边缘清 ,内部回声不均匀。CT示 :左上腹胰腺区至肝区可见一直径 9cm实性肿块 ,中央有不规则低密度区 ,胃后壁、脾受挤压 ,界…  相似文献   

13.
巨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例巨大左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巨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女性多见,以肿块压迫症状、可触及包块、良性、非功能性为特点,体积大,易出血,MRI有典型特征。结论:巨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易误诊,其非功能性特点及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诊治,肿瘤越大,手术风险越高,切除肿瘤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37岁,因“下腹部隐痛不适3月余”入院.体检:右上腹可扪及质硬包块,压痛不明显,移动性可,边界清.全腹盆腔CT:平扫见肠系膜内多处病灶,大者位于右上腹(图1A),星混杂密度肿块,其内弥漫分布点片状钙化影;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不均匀显著强化,病灶周围血管未见明显受侵征象;腹腔、肠系膜、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影;CT三维重建示病灶散在分布于腹腔(图1B);考虑肠系膜恶性肿瘤.术中见小肠系膜内肿块,约20 cm×19 cm×18 cm,肿瘤包绕远端回肠约40 cm,质硬,相应肠管粘连明显;遂行肠系膜肿物切除及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  相似文献   

15.
郭坚  文国英  张根娣  陆平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6):444-444,I114
例 1男性 ,4 6岁。进行性吞咽困难 5个月 ,GI和纤维胃镜示食管中段肿瘤。行部分食管切除。术后 17个月出现剧烈咳嗽伴血痰和右侧胸痛。X胸片示左上肺有 2个球形块影 ,右上肺有 1个球形块影。患者于术后 19个月死于肿瘤肺转移。例 2男性 ,84岁。进行性进食困难 1 5个月。X胸片示食管中段肿瘤。纤维胃镜示食管中段溃疡性肿块 ,易出血。行部分食管切除。术后 8个月患者出现食管梗阻症状 ,于术后 9个月死亡。病理检查 巨检 :食管 2段 ,长 9cm和 8cm ,直径 4cm ,在食管黏膜表面各见一溃疡性肿块 ,分别为 3cm× 2cm和3cm× 1 5cm大小 ,食管旁分…  相似文献   

16.
孕妇26岁,孕36周,既往体健。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8.2cm,股骨长6.2cm;腹部横切面见胎儿肝体积增大,内见大小约10.0cm×6.0cm的低回声肿块(图1),肿块内回声分布尚均质,边界欠清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肿块内低速血流;羊水6.0cm。超声提示:晚孕;胎儿肝内占位病变,考虑胎儿肝血管瘤。引产后胎儿尸检,见胎儿肝体积增大,右肝表面见一不规则凸起肿块,质软,呈深褐色,表面光滑。病理报告为肝海绵状血管瘤并自发性出血。讨论肝血管瘤根据纤维组织的多少可分为四型:海绵状血管瘤、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临床上肝血管瘤多指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幼儿孤立肿块型腮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中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36例孤立肿块型腮腺海绵状血管瘤患儿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和血管瘤切除术,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中安全及出血情况.结果:本组患儿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出现暂时性面瘫,术后3个月内恢复;未发生涎瘘.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婴幼儿孤立肿块型腮腺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护理时应针对患儿特点,进行有效配合,可避免损伤、面瘫、低血容量、呼吸道梗阻、高热惊厥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5岁,因左胸壁平滑肌肉瘤4年,胸壁包块2年入院.于4年前无意间发现左侧胸壁一约"鸡蛋"大小的包块,周围无红肿、无压痛,半年间肿物迅速肿大,遂在某省级医院行左胸壁肿物切除术,术中见病变侵及胸膜及肋骨.病理示:左侧胸壁平滑肌肉瘤.术后多次行左胸壁瘤床放射治疗.于2年前原左侧胸壁切口上方见一大小约7 cm×5 cm的肿块,质硬,经CT检查示左侧胸壁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并突人胸腔.病理结果同前.予顺铂单药一周期及左侧胸壁瘤床放疗,效果欠佳,遂来我院行微波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28岁。右颜面畸形25年,右胸壁肿块伴右上肢瘫5月。检查:右上胸壁可见巨大肿块,上至肩部下平乳头,外侧至腋后线,内侧近正中线,约20×20cm,质硬,边界尚清,右侧呼吸动度减弱,左侧增强。CT表现:平扫右颈部、腋窝、锁骨上窝及右胸前壁见一巨大占位性病变,位于胸壁皮下,最大断面为18×15cm,局部肋骨挤压变形,右侧胸廓塌陷,肿瘤经肋间隙长入右后上纵隔,肿块内密度不均匀,部分偏低密度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2岁,主因"发现左腋下肿物1个月"人院.查体:左腋下可触及一个8 cm×5 cm肿块,延至左肩胛下缘及左侧胸部.超声:左腋下、左肩胛下及左侧胸壁皮下探及一个以实性为主的囊实性团块,其腋下深度为4.72 cm,肩胛骨处深度4.55 cm,左侧胸壁皮下深度3.95 cm,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其内可见低回声区及点状强回声;CDFI:病灶内可见动、静脉血流信号(图1).CT:双肺见多发结节,气管隆嵴下及左肺门淋巴结肿大.影像学提示:左腋下恶性占位性病变伴双肺及肺门、纵隔淋巴结多发转移.穿刺活检诊断为胚胎型横纹肌肉瘤.予长春新碱及放线菌素化疗后肿物明显缩小,予以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瘤约7 cm×6 cm,有包膜,血运丰富.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胚胎型横纹肌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