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剖宫产的指征,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 对2008年6月-2009年7月某院1179例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足月剖宫产率为73.0%,与目标值(<50%)相差甚远.其中社会因素、胎位异常、巨大胎儿、妊娠高血压疾病为前4位主要指征.有高危因素孕妇中剖宫产率为65.99%.结论 以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是导致剖宫产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分析剖宫产主要指征的合理性。方法:回顾分析太原市小店区妇幼保健院2008年-2010年1571例剖宫产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率为42.82%(1571/3669),主要指征依次为胎儿窘迫、头位难产、社会因素、瘢痕子宫等。3年来以社会因素为剖宫产指征的比率逐渐升高,是我院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应加强围产期保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近10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研究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10年来产科住院产妇的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小幅升高,2005年前剖宫产指征主要为母体因素及胎儿因素,2005年后社会因素所占比例明显升高.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原因为无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增加.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近8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措施。方法:对2000~2007年来10 377例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结果:剖宫产率逐年升高,2000年为29.4%,2007年升至60.1%。剖宫产主要指征为社会因素、胎儿窘迫、难产、妊娠并发症,其中社会因素上升最快。结论: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积极处理难产,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近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9年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2000年剖宫产率为31.4%,2009年上升至46.7%,剖宫产率明显升高。2000-2004年剖宫产指征以难产为第一位,2005-2009年社会因素占首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为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术增多所致。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宣教,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燕玲  牛刚 《黑龙江医学》2005,29(8):571-573
目的总结6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可行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来剖宫产的临床资料。结果(1)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2003年为43.2%,相比1998年18.2%上升2.4倍(P<0.01);(2)剖宫产指征中以社会因素最明显(P<0.01),已跃居第2位;(3)胎儿宫内窘迫、妊娠合并症等并发症、臀位为指征的剖宫产增加。结论剖宫产指征已放宽,社会因素的剖宫产显著增加是造成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因社会因素而致的不必要剖宫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指征变化原因及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措施。方法对2008—2010年度607例剖宫产孕妇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年孕妇数685例,剖宫产率24.09%;2009年孕妇数768例,剖宫产率29.56%;2010年孕妇数687例,剖宫产率31.3%。3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在剖宫产的主要指征构成在中,导致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指征为社会因素、头位异常和胎儿窘迫。社会因素剖宫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手术指征头位异常也呈且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必须要降低基层医院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基层医院医生应提高异常产程的处理能力;严格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标准,精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从而有效、合理地降低剖宫产率,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8.
张晓红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978-979
目的:探讨我院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掌握情况。方法:对2006年我院住院分娩中行剖宫产的7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为62.2%,主要指征排序前三位为社会因素、妊娠并发症、头位性难产。结论:要降低剖宫产率,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加强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的产前宣教,提高产科医师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0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方法:对安庆市三家二甲以上医院2001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住院产妇足月分娩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前5年平均剖宫产率为59.40%,后5年平均剖宫产率为71.38%,趋势χ2=382.431,P<0.01,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②社会因素在剖宫产指征比例中最低占28.23%,最高达46.93%而成为主要因素。结论: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因素,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近8年(2000~2007年)来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对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的变化,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0~2007年足月分娩76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顺位发生明显变化,头位难产取代胎儿窘迫占首位,社会因素明显增多。单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增多,而多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下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新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因素,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年间在我院住院的足月分娩产妇病历资料,分娩方式分为两种:阴道分娩(包括阴道助产)和剖宫产,其中剖宫产869例.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升高而阴道分娩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在剖宫产指征中,胎儿窘迫及头盆不称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而社会因素近年来也明显增加.结论社会因素的增加,阴道分娩率的下降是导致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和严密观察产程,是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杨杏贤 《广西医学》2008,30(5):669-670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的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构成比、臀位分娩方式构成比,分析其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可行措施。方法回顾分析5年内分娩人群6269例中选择行剖宫产术726例的剖宫产指征。结果在5年间剖宫产率为11.6%,以难产为手术指征者占主导地位(30.32%),而社会因素和相对剖宫产指征如臀位、剖宫产史等因素可以通过临床上适时阴道试产来减少剖宫产率,占32.50%。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人为因素进行剖宫产,从而控制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降低剖宫产指征中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措施,为制定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 对2006~2008年间产科住院产妇的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胎儿宫内窘迫、臀位、头盆不称、社会因素的比例逐年增加.结论 目前剖宫产手术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范围,剖宫产率升高主要原因为无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增加.胎儿宫内窘迫和头盆不称诊断过度也是剖宫产术增多的重要因素,来自孕妇及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近7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因素。方法:对5 685例住院孕妇分娩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剖宫产3 272例。结果:剖宫产率逐年升高,2005年为44.94%,2011年上升到6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的主要指征为社会因素、胎儿窘迫、难产、妊娠并发症、瘢痕子宫、臀位,各年度中社会因素均居第一位。结论: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指征,加强妊娠期监护及产程观察,提高医护人员及孕妇对剖宫产的认识,积极处理难产,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15.
石玉秀 《当代医学》2010,16(36):38-38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月妇产科分娩的产妇共2299例(阴道分娩1282例,剖宫产1017例),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率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 2007年1月~2010年1月的剖宫产率逐步上升,平均剖宫产率为44.20%。主要指征依次为社会因素28.00%;瘢痕子宫18.92%;其他因素12.85%;臀位11.41%;难产10.60%;妊娠合并症10.17%;胎儿宫内窘迫8.05%。结论社会因素、瘢痕子宫、其他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恰当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因社会因素等导致的不必要剖宫产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吴朝阳 《浙江实用医学》2006,11(3):185-186,224
目的分析本院10年间7615例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及其原因,探讨如何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的7615例剖宫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5年剖宫产率20.53%,前5位指征分别为头盆不称、巨大儿、胎位不正、羊水过少和胎儿宫内窘迫,社会因素占1.36%,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1.2%。后5年剖宫产率31.65%,前5位指征分别为: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胎位不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羊水过少,社会因素占8.08%,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2.0%。结论10年间剖宫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最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及其所导致的剖宫产指征的放宽。因此,适当掌握剖宫产指征及全社会的支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近8年来(2000-2007)我院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对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的变化,剖析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0-2007年我院足月分娩76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顺位发生明显变化,头位难产取代胎儿窘迫占首位,社会因素明显增多。单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增多,而多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下降。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但剖宫产率上升到时,围生儿死亡率不继续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分析2005~20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策略.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6年间3469例剖宫产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5~2010年6年剖宫产率为38.26%,呈逐年上升态势;期间,前4位的剖宫产指征及构成分别为:社会因素(30.82%)、瘢痕子宫(19.80%)、头位难产(14.33%)、胎儿窘迫(13.40%)、臀位(6.11%).结论 社会因素、瘢痕子宫、头位难产、胎儿窘迫是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产科质量,最大限度地取得孕产妇及家人、社会支持,促进自然分娩,切实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对1205例剖宫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剖宫产率为22.12%。主要指征依次为:胎儿窘迫34.35%,社会因素28.22%,妊娠并发症17.43%,臀位11.78%,巨大儿3.9%,珍贵儿3.23%,高龄初产1.08%。结论胎儿窘迫、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处理难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倡责任助产,进行心理调控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苟春红 《中外医疗》2010,29(36):115-115,139
目的通过剖宫产指征的分析,探索近年来高剖宫产率的原因,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1048例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高达54.16%,呈逐年上升趋势。前五位主要指征依次排序为头盆不称27.77%、社会因素21.85%、胎儿窘迫19.85%、妊娠合并(并发)症13.36%、巨大胎儿8.68%。结论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加强社会宣教,控制因社会因素而行剖宫产术,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