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椎间盘炎的MRI诊断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盘炎的MRI表现。方法对3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椎间盘炎患者行MRI检查,矢状位及轴位FSE序列T1WI、T2WI及STIR序列,其中6例行Gd-DTPA对比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结果36例中44个椎间盘炎,其中43个椎间隙变窄,椎间盘不同程度破坏、碎裂,1个椎间隙变化不明显;39个椎间盘T1WI呈低信号,5个呈等信号;41个椎间盘T2WI呈高信号,3个呈低信号;42个椎间盘"髓核征"阳性;44个椎间盘相邻椎体不同程度受累破坏;22个椎间盘炎有椎旁软组织脓肿。6例行Gd-DTPA对比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椎间盘、相邻椎体及椎旁软组织明显异常强化。结论椎间盘炎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应作为其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椎间盘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MRI对感染性椎间盘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感染性椎间盘炎 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有 15个椎间盘感染 ,其中单纯腰椎间盘感染 7例 ,腰骶椎椎间盘同时感染 3例。病变椎间盘MRI表现为长T1、长T2 信号 8例 ,2例表现为等T1、短T2 信号。相邻椎体及椎旁软组织不同程度受累 ( 6例 )。 6例行Gd -DTPA增强扫描 ,病变椎间盘及邻近椎体和椎旁软组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结论 MRI对诊断感染性椎间盘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成人椎间盘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MRI对成人椎间盘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临床证实的28例椎间盘炎患者的MR影像资料,分析其MRI表现,比较各种成像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MRI检查使用1.0T超导机,T1、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T2加权像,2例进行了增强检查。结果 75%的病变椎间盘呈不均匀长T2高信号;全组病例均有相邻椎体受累,两个及两个以上受累者达89%。病变椎体均呈显著长T1低信号,25例呈不均匀长T1高信号,脂肪抑制T2加权像上高信号改变更明显。5例可见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体受累范围大于二分之一者达78.5%。5例椎体边缘骨质破坏、不完整,而82.1%的病变椎体均无明显外形改变。12例椎旁或椎管内可见局限性脓肿影。2例行Gd—DTPA增强后均可见椎间盘及病变椎体内显著异常强化。结论 MRI对成人椎间盘炎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准确鉴别本病与椎体结核与肿瘤,是临床上应作为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MRI对脊椎骨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骨髓炎的MR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MR检查方法为矢状位和轴位常规SE序列T1WI及T2WI,Gd-DTPA T1WI.结果26例患者中,单纯脊椎骨髓炎3例,相邻椎体及椎间盘受累9例,相邻椎体,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受累12例,合并硬膜外脓肿2例.病变椎体和椎间盘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椎旁软组织呈等T1、长T2信号.病变椎体、椎间盘和椎旁软组织影可见不同程度的异常强化.结论MRI对脊椎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间型化脓性脊椎炎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对12例经手术证实、6例经临床确诊的椎间型化脓性脊椎炎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均常规平扫,其中11例同时进行了增强扫描.结果 18例患者中16例单发、2例多发.MRI表现:(1)椎间盘改变:17例T2WI号增高,呈核裂消失征,15例椎间盘积液,4例椎间盘穿孔,7例椎间隙狭窄.(2)相邻终板及椎体改变:18例均有终板下骨质破坏及椎体非破坏区骨髓水肿,17例终板破坏,16例示终板掩盖征.(3)椎旁软组织改变:18例均有椎旁软组织肿胀,4例形成厚壁小脓肿.(4)椎管与附件改变:12例椎管受累,表现为硬脊膜囊前间隙增宽,信号混杂,5例形成脓肿,未见附件受累.(5)增强扫描:11例中破坏区旱条块状强化4例,结节样强化和环状强化各2例,不强化3例;椎体非破坏区及椎周软组织不均匀强化;6例硬脊膜囊旱线样强化,10例硬脊膜囊前间隙呈斑片状强化.结论 椎间型化脓性脊椎炎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密切结合临床和MRI表现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加强对脊柱椎体破坏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分析1例胸椎嗜酸性肉芽肿病人的CT及MRI表现,同时就脊柱椎体破坏伴周围软组织影的影像诊断文献予以复习。结果 CT示T7椎体呈楔形,其内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T6、T8椎体前缘局部皮质不规则,可见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呈明显梭形增厚;诸椎间盘信号正常,椎间隙未见变窄。MRI平扫示T7椎体呈楔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周围可见软组织影包绕;T6、T8椎体于T2WI抑脂序列上信号略增高。MRI增强示T7椎体呈均匀强化;周围软组织影呈均匀强化,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骨的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椎体破坏多位于椎体中部,典型表现为"扁平椎"或"铜板椎",椎间盘不受累,增强扫描椎旁软组织明显强化,信号改变及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等影像特点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15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或病理证实的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分析其CT及MRI表现。结果:15例共31个椎体受累,2个椎体病变11例,单个椎体受累2例,多个椎体受累2例,L4椎体受累最多见;CT示病变椎体骨质破坏,主要发生在椎体边缘,表现为小类圆形或斑片状低密度区,慢性期骨破坏区周围可见骨质增生硬化,7例增生的骨质出现部分"虫蚀样"破坏,椎体边缘呈"花边状";11例伴相邻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9例出现椎旁脓肿。MRI示椎体破坏区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WI压脂呈高信号,骨质破坏区由于肉芽组织增生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周围骨质硬化区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成人脊椎结核的不典型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成人脊椎结核的不典型MRI表现.评价MRI对其病理特征的显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的MRI表现.其中12例经病理证实,5例经抗结核治疗证实,结合X线平片、CT,分析椎体、椎间盘、椎体周围软组织、椎管内硬膜外腔的形态、结构、MR信号变化及Gd DTPA增强后的强化形式。结果:共39个病椎,其中13个虫蚀状骨质破坏,39个椎体骨炎;17例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并椎旁、椎前脓肿7例;T2WI病椎椎间盘邻近破坏终板裂隙状高信号8个,Gd-DTPA增强表现为裂隙状强化;病椎后硬膜外脓肿8例,Gd-DTPA增强后脓肿壁、后纵韧带线样强化。结论:椎体骨炎、病椎虫蚀状骨质破坏、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T2WI椎间盘邻近破坏终板裂隙状高信号、病椎后硬膜外脓肿、Gd-DTPA增强检查椎体的环状或结节状、椎间盘裂隙状、后纵韧带线状强化等是AATS富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能较好地显示AATS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MRI鉴别诊断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提高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定性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椎体压缩性骨折56例78个椎体,外伤性骨折11例15个椎体;非外伤性骨折17例25个椎体;恶性压缩性骨折28例38个椎体,MRl分别重点观察了椎体骨髓信号、椎体后缘的形态、MRI增强的强化方式、椎弓根的形态及椎旁软组织的形态。结果:恶性压缩性骨折较特异性的MRI征象有:(1)L1WI像上椎体呈广泛均匀低信号;(2)椎体后缘呈球形凸出;(3)T2WI像上椎弓根膨大且可见高信号;(4)T2WI/I像受累椎体的不均一强化;(5)瘤样椎旁软组织肿块。结论:MRI的特征性改变能准确地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10.
椎间盘炎与脊椎结核的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盘炎与脊柱结核在MRI上的不同点,从而达到鉴别的目的。方法:20例为经手术后或椎间盘穿刺术后临床证实的椎间盘炎,20例为临床证实的脊柱结核。结果:椎间盘炎与脊柱结核在MRI上的不同点表现在:①临床表现上:椎间盘炎疼痛症状明显,而椎体结核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②椎间盘改变上:早期椎间盘炎以T2WI加权像髓核内低信号裂隙征消失为明显,椎间盘变狭为后期表现,而椎体结核中后期椎间盘才会有改变;③相邻椎体骨质改变上:椎间盘炎表现为相邻的上、下两个椎体的部分或全部对称性炎性改变,少有椎体骨折,而椎体结核椎体骨质多呈虫蚀样破坏,常侵蚀多个椎体,常合并病理性骨折;④椎旁软组织改变上:椎体结核远比椎间盘炎明显,椎体结核常侵犯到腰大肌、椎管内硬膜外间隙及一侧椎间孔,常使椎管狭窄,而椎间盘炎仅表现为椎间盘旁软组织的轻度肿胀。结论:椎间盘炎与脊柱结核各有其特点,仔细观察椎间盘、椎体以及椎旁软组织上的改变,结合临床已不难鉴别。  相似文献   

11.
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及早期诊断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及早期诊断。材料与方法 对22例脊柱结核行矢状位T1WI、T2WI、P(N)I及轴位T1WI;12例行Gd-DTPA增强T1WI。观察椎体、终板、椎间盘和冷脓肿的信号变化和增强改变。结果 (1)椎体骨炎及终板破坏呈长T1长T2信号;(2)椎旁或椎前冷脓肿呈长T1长T2均匀无结构信号,且上下跨越范围较大;(3)早期椎间盘信号正常或只出现退变,晚期则被破坏;(4)Gd-D  相似文献   

12.
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结果10例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主要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及STIR像为高或混杂信号;椎体呈楔形或扁平状,其中9例前后径增加,3例左右径增加;6例形成椎旁软组织肿块,其中5例表现为袖套状;邻近椎间盘形态正常或轻度膨隆;增强扫描,病变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椎间型感染性脊椎炎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椎间型感染性脊椎炎(IIS)的CT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IIS的CT及MRI表现,其中颈椎1例,胸椎3例,腰椎4例。6例行CT检查,4例行MR检查(有2例仅行MR检查)。结果:3例表现为椎间隙单侧椎体局限性病变(局限型),5例病变累及椎间盘及其上下椎体(弥漫型)。局限型CT表现为椎体终端板及终端板下局限性破坏,早期边缘呈晕征(高密度),并可逐渐扩大,治疗后逐渐减小形成硬化边;MRI显示病变为长T1、T2信号,与椎间盘界限清楚,注射Gd-DTPA后边缘明显强化。局限型一般不伴有周围软组织肿胀.弥漫型CT及MRI均表现为且相对较小,可与结核鉴别。结论:CT和MRI有利于IS的诊断和分型,便于疗效的监测,相比较而言,MRI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l4例。12例行CT平扫,10例行CT增强扫描;10例行MM检查,6例行Gd—DTPA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病灶多见。12例CT平扫发现16个病灶,全部病灶均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7个病灶可见钙化;10例CT增强扫描发现病灶14个,9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呈轻度强化。10例MRI检查发现13个病灶,3个在T1WI上是等信号,10个为高信号;在T2WI上全部病灶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中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无占位效应。结论 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Gd-DTPA MRI增强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Gd DTPA磁共振增强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 33例 ,术前均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横断位平扫T2 WI、T1 WI及增强T1 WI横断、冠状、矢状位成像。将增强后T1 WI分别与T2 WI及平扫T1 WI对照 ,比较肿瘤定位及范围的显示、肿瘤穿破包膜及精囊腺受侵犯的显示情况。结果 与平扫T1 WI比较 ,T1 WI增强对肿瘤定位及范围的显示、肿瘤穿破包膜及精囊腺受侵犯的显示能力有提高 (P <0 .0 5 ) ,但总体优势不如T2 WI。结论 Gd DTPA磁共振增强对观察某些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定位及范围、肿瘤穿破包膜及精囊腺受侵犯的情况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复发的增强前后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评价Gd-DTPA增强前后MR I在鼻咽癌放疗后复发(RNPC)与放射性纤维化(RF)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MR平扫显示鼻咽部或邻近区域有软组织肿块的28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行Gd-DTPA增强MR I检查.RNPC22例,RF6例,炎性肿块2例,2例颅底RNPC分别合并鼻咽侧壁RF与炎性病灶.分析病灶形态及信号强度.结果:大多数RNPC病灶表现为TIWI上低信号TZWI高信号,RF在TIWI和T2WI上均显示低或中等信号,平扫两者信号强度区别在于T2WI上,但有一定重叠.增强扫描TIWI示绝大多数RNPC病灶(90.9%)有中度以上明显强化,而RF无或轻度强化,两者信号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增强后肿瘤边界显示更清楚.病灶无强化,可除外RNPC,有强化则不一定是RNPC,明显强化可见于炎性病变.结论:肿块在MR平扫T2WI和增强后TIWI上的信号强度是鉴别RNPC与RF的主要依据,Gd-DTPA增强扫描有助于确定病变性质及其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17.
CT和MR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估CT和MR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4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前全部行常规MRI检查,其中19例行Gd-DTPA增强MRI检查;17例作CT平扫,其中12例作静脉注射增强CT检查。结果:颅内表皮样囊肿多位于桥小脑角池,本组病例中占34.9%(15/4例);肿瘤多呈不规则形态,占70.45%(31/44例);CT平扫多呈均匀低密度,占70.59%(12/17例),造影后多无强化,占91.71%(11/12例);MRT1加权像上多呈均匀低信号,但略高于脑脊液,T2加权像上多呈均匀高信号,占61.36%(27/44例),Gd-DTPA增强后多无强化,占84.21%(16/19例)。肿瘤周围的脑组织均无水肿,占100%,肿瘤较大时可以挤压、推移周围脑组织或脑室结构,引起比较明显的占位效应,占70.45%(31/44例);肿瘤较大时,很少引起阻塞性脑积水。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在CT和MRI像上有特征性表现,MRI无论在定位和定性诊断上优于CT,Gd-DTPA的应用有助于颅内囊性占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