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腮腺导管口原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腮腺原发性鳞癌十分少见 ,发生率占腮腺恶性肿瘤的0 .3%~ 5 % ,多好发于 5 0~ 6 0岁 ,男性多于女性 ,常表现为腮腺区肿块 ,呈浸润性生长 ,界限不清 ,可出现面神经侵犯症状 ,预后差[1~ 3 ] 。但发生于腮腺导管口的原发性鳞癌更为罕见 ,现报告 1例。 患者 ,女 ,6 4岁 ,10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腮腺导管口粘膜下肿瘤有一大米粒大小肿物 ,逐渐增长 ,无疼痛不适感。 1月前X线拍片左侧腮腺及导管区域未见阳性结石。导科检查 :左面颊部软组织轻度肿胀 ,左腮腺区无肿大 ,张口正常 ,左颊粘膜腮腺导管口处可见一约 1cm× 1.5cm× 1cm圆形肿物 ,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常的腮腺导管口位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腮腺导管口异位于口角处粘膜是一种罕见的涎腺结构异常。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邱某,男,5岁,住院号:73878。患者两个月前出现左面部腮腺区红肿伴左口角“脓瘘”形成。在当地医院肌注消炎针(具体用药不详)。治疗一周后,左面颊及腮腺区红肿消退,但左口角粘膜瘘至今仍不愈合,遂来我科就诊,门诊拟“左腮腺导管口异位”于1995年7月12日收入院。体格检查: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口腔颌面外科情况:左口角粘膜上见一小瘘口,瘘口周边粘膜皮肤无充血、糜烂、隆起。用探针可探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面神经离断两端的可延长极限。方法 于中点切断兔面神经颊支 ,离断处近、远段均以 10mm/10min的速度分开延长 ,采用L2 5 (5 6 )正交设计 ,设近段和远段延长 2个因素 ,每因素设 5个水平 ,即延长幅度为神经全长的 0 %、10 %、2 0 %、30 %、40 % ;延长结束后 ,近远段延长幅度均为 0 %组切除 1cm神经后回植 ,作为对照 ;其他组作神经端端外膜缝合 ;第 15周用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及组织病理改变评价修复效果。结果 除去回缩率 ,近段延长超过 18 7% ,远段超过 2 4 9% ,神经修复效果即明显不如神经移植组。结论 面神经快速延长是可行的 ;其缺损两端的可延长极限不同 ,欲获同神经移植相近的疗效 ,近段延长应 <18 7% ,远段可延长到 2 4 9%。  相似文献   

4.
局部麻醉,在腮腺导管口后上方(距导管口0.5~1.0cm)的颊粘膜作半长圆形切口(附图1),钝分离暴露腮腺导管囊状扩张部(附图2),在导管扩张部形成蒂在前下方的舌形瓣(附图3),把舌形瓣向前下方翻转,在导管扩张部形成窗口(附图4),把舌形瓣和导管窗口边缘同颊粘膜切口边缘缝合(附图5)。这佯,便在原导  相似文献   

5.
涎石多见于颌下腺导管,腮腺导管结石较少见,巨大的腮腺导管结石合并涎瘘更少见。作者曾收治二例现报告如下: 例1 患者男性,52岁,因左颊粘膜发现肿物一年余就诊。患者一年前发现左颊有一硬性肿物,注射青霉素后疼痛减轻,但肿物不见缩小,一个月前左颊肿痛并  相似文献   

6.
电离子治疗机切除腮腺导管口粘膜纤维组织增生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腮腺导管口粘膜纤维组织增生虽不多见,但用常规手术切除,需逢合伤口,易形成疤痕,造成腮腺导管口阻塞的后果。作者应用电离子治疗机切除该肿物,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且方法简单。现报告如下: 病例:患者,女,34岁。发现左侧腮腺导管口粘膜有一肿物5年,近2年来肿物逐渐增大,咀嚼食物时常咬及到肿物,引起疼痛,出血。曾到多家医院就诊,均因肿物靠近腮腺导管口,常规手术手后易引起腮腺导管阻塞,而不宜手术。 口腔检查:两侧面颊部正常,口腔粘膜色泽正常。左侧腮腺导管口粘膜处有一带蒂状肿物,长1.2cm,远端约0.8cm×0.9cm,中间有一开口,挤压腮腺导管有清亮涎液外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1)性别与年龄 :8个病例中 ,男性 5例 ,女性 3例。年龄最大 6 3岁 ,最小 5 4岁 ,平均年龄 5 6岁。(2 )病程与临床表现 :病程从 2年到半年不等 ,主要临床表现为颊部溃烂 ,疼痛伴出血 ,影响进食而来院就诊。其中3例病人在外院已做活检 ,病理报告为颊粘膜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其余 5例在我院病理检查确诊为高分化鳞癌 ,病变位于右颊 5例 ,左颊 3例 ,病损范围最大约 6× 5 cm,最小 4×3cm,病损范围最大者已侵犯腮腺导管开口处 2例 ,后达翼颌韧带前方 ,下达龈颊沟处。主要表现为局部溃烂 ,且有凹陷性溃疡 ,基底部较硬 ,表面覆有假膜样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锥度。方法:将离体的101个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作"颊-舌向"和"近-远中向"X线摄影后输入计算机行图象处理,统计该牙根管全长数值、根管中1/2处颊-舌向直径和近-远中向直径、距根尖端0.5 mm处根管的颊-舌向和近-远中向直径,然后代入公式计算根管的锥度。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平均长11.4 mm,根管中段颊-舌径平均宽1.8 mm、近-远中径平均宽0.8 mm,靠近根尖的根管颊-舌径平均宽0.6 mm、近-远中径平均宽0.4 mm;将上述数值代入公式得到该牙根管下段的锥度,在颊-舌象限为0.175,在近-远中象限为0.035。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下段并非呈圆锥形空间,而是呈颊-舌径>近-远中径的扁形腔隙;该牙根管预备之初,选择Profile的I号锉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颌下腺导管口狭窄或腮腺导管穿过颊肌处过度弯曲,涎液排出障碍,是发生慢性涎腺炎的因素之一。为治疗这类涎腺炎,作者施行颌下腺导管口成形术21例,16例有效,临床症状缓解2~6年。手术方法:局部浸润麻醉,围绕导管口切开粘膜并顺导管方向向后延长1.0~1.5cm(图中A切口),分离出导管前部2~2.5cm。从A切口向后1cm处呈十字形(各长0.6~0.7cm)切开粘膜(B切口),钝性分离,使游离的导管前部从B切口引出,剖开导管壁使呈4个花瓣形,用无创针缝合在B切口的创缘。缝合A切口。见图:  相似文献   

10.
我科收治 1例刺伤颌下区引起大出血 ,临床上较少见 ,现报告如下 :患者高×× ,男性 ,2 3岁。住院号 :485 74。患者于 1997年 2月 6日晚上 7时许被人用三角刀刺伤左颌下区、左颊面部 ,当时出血不止 ,由家属陪同来院急诊。检查 : 神志清 ,面色苍白。血压 :16 /10kPa。左面颊部有 3cm长裂口 ,左颌下区有 0 5cm裂口 ,出血量多。当即送入手术室行清创缝合术 ,在缝合左面颊部伤口时 ,左颌下区创口有大量鲜血涌出 ,当即决定延长伤口 5cm ,切开颈阔肌后发现颌下腺、腮腺下极都有损伤 ,伤口内仍在出血 ,经仔细寻找才发现左颌外动脉破裂 ,…  相似文献   

11.
腮腺切除术中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研究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之间的解剖关系,为手术中以腮腺导管为标记寻找面神经提供指 导。方法:通过138例腮腺切除手术,观察、测量腮腺导管与面神经上、下颊支的距离与走向。结果:面神经上颊 支位于腮腺导管上0.2-1cm范围内;下颊支位于导管下0.2~1.5cm内。结论:面神经上、下颊支与腮腺导管的 关系恒定,以导管为标志,寻找解剖面神经较为安全、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β-防御素2在大鼠牙周炎模型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和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变化及与牙周炎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结扎法建立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炎模型并设对照组,于第6周取实验牙及牙周组织、相对颊黏膜和腮腺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防御素2在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并行免疫组化评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β-防御素2主要表达于口腔龈上皮和颊黏膜上皮的棘层和颗粒层以及腮腺的导管上皮细胞。在口腔龈上皮的表达为牙周炎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颊黏膜上皮的表达为牙周炎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牙周炎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牙周炎症时β-防御素2在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和腮腺导管上皮的分布各有不同的变化,提示在牙周炎进展过程中不同部位口腔上皮对牙周化学屏障改变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3.
患者 ,女 ,5 8岁 ,左侧下颌无痛性肿物 3个月。临床检查 :面部两侧不对称 ,左下颌体区轻度隆起 ,局部皮肤无潮红 ,皮温不高 ,|7牙己拔除 ,相应 |6 7牙槽嵴及其颊侧前庭隆起 ,颊侧骨皮质压有“乒乓球”样感 ,压痛 (+) ,同侧颌下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曲面断层片示 :左下颌体区 3cm× 2cm边界清楚低密度影。血常规 :Hgb :12 .6 g/dl;WBC 380 0 /mm2 ;RBC 4 36万 /mm2 ;Plt2 2 /mm3 ;N 39.6 % ,L 5 3.4 % ,结核抗体 (- )。局麻下行左下颌体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呈实性 ,包膜不完整 ,左下颌体颊侧骨皮质破坏约 2cm×2cm。病理诊断 :“左…  相似文献   

14.
假性动脉瘤多发于战时 ,且以四肢多见 ,发生于颈内动脉的假性动脉瘤较为少见。我科收治 1例 ,报告如下。患者男性 ,30岁。 2 4天前因颌面部爆炸伤在当地医院缝合 ,但左颌下伤口迁延不愈 ,并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再次检查伤口时取出一根约 3 0cm长竹刺后 ,伤口内出血不止 ,立即填塞止血 ,第 2天发现左上颈部隆起逐渐增大 ,并出现张口受限症状。肿块穿刺抽出血性液体 ,考虑为颈部血肿 ,转本院。入院检查 :体温 36 4℃、脉博 82次 /min、呼吸 2 0次 /min、血压 18/ 12kPa ,神智清楚。面部可见多处外伤性疤痕。左颌下有一直径约 1 5c…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 ,10岁。因前牙不齐要求矫治来院就诊 ,发现2 4、2 5各有一中央尖。检查 :恒切牙、第一恒磨牙已萌出 ;2 4完全萌出 ,2 5初萌 ,余乳牙均存留。 2 4、2 5中央尖位于颊三角嵴近颊尖 1/ 2处 ,与颊尖相对应 ,并与颊尖相移行相连 ;近颊尖处高为 1mm ,近中央窝处高为 2mm ,游离端圆钝。 2 4、2 5无叩痛、无松动。24、25并发中央尖1例@姜玉仁$乳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山东乳山264500  相似文献   

16.
《口腔医学》2013,(5):303-306
目的研究单壁箍结构的位置和高度对牙根抗力的影响。方法将35颗离体完整下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7组。第1~3组:分别仅保留颊侧、舌侧、邻面高度1 mm的箍结构;第4~6组:分别仅保留颊侧、舌侧、邻面高度2 mm的箍结构;第7组:无箍结构。所有离体牙均用纤维桩、树脂核、Ni-Cr合金全冠修复。电子万能实验机以与牙长轴成135°于颊尖顶加载、横梁位移速度1.0 mm/min,直至试件出现断裂,并对折裂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箍结构的位置对牙齿抗力存在明显影响(P<0.025),颊侧组抗力大于舌侧组(P<0.025)。第4组的折裂强度最高(395.06±50.17)N,明显高于第2、3、5、7组(P<0.025),其余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所有试件均未发生不可再修复性破坏。结论单壁箍结构的位置离受力侧越近,牙齿的抗力越大;主要受力侧保留至少2 mm高度的单壁箍结构,相比无箍结构者可明显提高牙齿抗力。  相似文献   

17.
笔者采用颊部插管造瘘及缝扎造瘘重建涎液排泄通道5例,全部治愈,现将治疗体会及方法介绍于下。例1,何某。男,农民,35岁。因右侧面部切割伤经缝合痊愈半月后,面部不断肿大,进食胀痛,在当地多次穿刺抽出液体。查:右侧面部有斜行瘢痕,咀肌区可扪及4.5cm大小肿块。突向颊部,囊性感、压痛,挤压腮腺区,导管口无腺液溢出。从口内肿块穿刺可见涎液。诊断:假性腮腺囊肿。处理:在口内肿块、最低处刺入16号输血针头,可见涎液自针孔喷出,立即从针头孔内插入1.5—2mm塑料管(最好使用硬膜外麻醉用塑料管),见涎液从塑料管内流出,再前送塑料管2cm,以防术后滑出。左手固定塑料管,右手慢慢拔出针头,颊粘膜缝扎固定塑料管。三周拔管。进食及食酸性食物腮腺区无肿痛感。二年随访,未见复发,挤压腮腺区,颊部造瘘口有涎液流出。  相似文献   

18.
双向牵张器增高牙槽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自行研制一种双向牙槽骨牵张器,通过建立萎缩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实验犬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自行设计双向牙槽骨牵张器装置。实验动物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1个月后,骨切开放置牵张器.间歇7d后,以1mm/d速度牵张,共牵张6d。第1组于牵张过程中逐步颊向改变移动骨段位置,第2组于牵张完成后第2天,一步颊向改变移动骨段位置至术前预定位置,2个月后对牵张区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移动骨段均达到术前预定的高度及颊向位置。牙槽骨的高度平均增加5.5mm±0.23mm,移动骨段颊侧移位平均为2.6mm±0.17mm。X线及组织学检查显示,牵张区新骨形成良好。结论:双向牵张器能在垂直向及颊舌向上精确控制牵张方向.并能在垂直牵张过程中或牵张完成后,改变移动骨段位置。避免牙槽骨牵张成骨常见的并发症:轴向移位。  相似文献   

19.
赵翚  张超源 《口腔医学》2000,20(3):159-159
表皮样囊肿为胚胎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发展形成的囊肿 ,也可以由于损伤、手术使上皮细胞植入而形成。常见于眼睑、额、鼻、眶外侧等处 ,多位于粘膜或皮肤深处或口底诸肌之间 ,但发生于腮腺组织内者少见。现将我科所收住的 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 ,46岁。发现左腮腺区无痛性肿块 3月入院。患者于 3月前偶然发现左腮腺区有一无痛性肿块 ,无明显增大 ,2 0天前门诊B超显示左腮腺区有一大小约 1 2cm×1 3cm无回声区 ,边界清 ,后方有增强影。提示 :“囊肿 (可能 )”。患者既往无外伤史、手术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殊。体检 :左腮腺区有…  相似文献   

20.
患者黄某某,女,60岁,农民。主诉右侧面部无痛性肿块一年余,增大至核桃大伴疼痛1周。病史:1年前发现右面部肿块约杏核大小,近1周增大明显,伴疼痛,进食时不肿大。体检发现右侧面部肿块大小约3×4×3cm大小,质软,表面皮肤色泽正常,挤压腮腺导管口无脓液流出。血象正常。诊断:腮腺混合瘤伴感染?手术探查,局麻下翻开皮瓣,钝分离后见颊肌纤维内包有一肿块,肿块与颊肌及面神经颊支、下颊支粘连甚紧,仔细分离并切除,肿物大小约3×2×2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