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过去十年采用瓣叶徙前(Leaf-let Advancement)重建二尖瓣29例的临床效果及其适应症。病人和方法 1971~1981年间,735例行二尖瓣修复的病人中有29例行瓣叶徙前术。年龄26.7(4~53)岁,其中二尖瓣返流21例,二尖瓣狭窄8例。风湿性心瓣膜病20例,先天性心瓣膜病2例,不明原因7例。术前NYRAⅡ级者13例,Ⅲ级者16例。手术包括前瓣叶修补2例,后瓣叶修补25例,前后瓣都修补者2例。所有病例都未见瓣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33例非风湿性二尖瓣后叶脱垂成形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后叶脱垂(除外其他合并畸形、风湿性病变及前叶脱垂)患者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6.5岁。术前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9例、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24例。通过部分瓣叶矩形切除、瓣环环缩及成形环的综合运用修复二尖瓣,同期置入二尖瓣爱德华弹性环28枚。结果全组病例均痊愈出院,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前心脏彩超检查:左房内径(49.26±17.13)mm,左室内径(60.29±8.32)mm,射血分数(66.1±9.6)%,左室短轴缩短率29.78±6.81。术后1周心脏彩超检查:左房内径(40.23±7.93)mm,左室内径(50.63±4.67)mm,射血分数(53.0±8-3)%,左室短轴缩短率23.50±5.01。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左房内径(36.16±7.46)mm,左室内径(45.61±5.67)mm,射血分数(65.0±7.6)%,左室短轴缩短率29.67±5.91。随诊6-70个月,平均随访18.2个月,二尖瓣功能正常或有微量反流22例,有微少量和少量反流9例,有少中量反流2例。无因二尖瓣关闭不全而再次手术者。结论对于二尖瓣后叶脱垂的病变,术中在经食管超声的帮助下,通过部分瓣叶矩形切除、瓣环环缩及成形环的综合运用,能够修复几乎所有非风湿性所导致的二尖瓣后叶脱垂,避免瓣膜置换。对于非风湿性二尖瓣后叶病变,瓣膜成形技术成熟、可靠,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应用“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收缩期前向运动(Systolic anterior motion, SAM)的疗效及中远期随访结果。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应用“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SAM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32~68(52.6±15.8)岁。二尖瓣成形手术技术包括后瓣叶矩形切除、人工腱索移植、采用成形环行瓣环成形等。对于术前诊断有SAM和术中发现有SAM高危因素的患者归入预防组(n=32),对于术中二尖瓣成形后TEE检查发现有SAM经非手术处理无法纠正的患者归入治疗组(n=9)。在原有二尖瓣成形方法的基础上,应用4-0或5-0聚丙烯线于二尖瓣A2和P2相对应部分采用“8”字缝合方法,瓣叶上的缝合部位位于瓣叶对合线下方。 结果 全组患者均成功完成二尖瓣成形术。所有病例均应用了二尖瓣成形环,采用“C”形环,成形环大小为26~32(29.2±2.8)mm。无手术死亡。术后2例轻度SAM,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和左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狭窄均为轻度。二尖瓣口平均跨瓣压差从0.3±0.4mmHg上升到2.2±1.5mmHg(P>0.05)。MR程度从术前的3.5±0.9减少至0.7±0.6(P<0.001)。术后早期有2例出现轻中度MR。术后随访48.4±23.5个月。随访中无新出现SAM,2例中度MR,无中度以上MR。无MR或SAM需要再手术。5年免于再手术率100%。 结论 应用“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SAM安全、简便、有效,中远期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二尖瓣脱垂(MVP)患者的二尖瓣反流(MR)从轻度发展到重度的自然病程所知甚少.本文报道平均年龄60(26~82)岁的86(男53、女33)例MVP患者,其就诊原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73例,心前区杂音6例和其它症状6例.84例经造影均见MR,其中61例(73%)为MVP.75例超声心动图图象满意,其中57例(75%)见MVP或连枷样二尖瓣.1例作二尖瓣瓣环成形术,75例作二尖瓣替换术.切除的二尖瓣均增大冗长,组织学检查见瓣叶和腱索均有广泛的粘液瘤样改变.  相似文献   

5.
二尖瓣脱垂(mitral valve prolapse,MVP)是指二尖瓣瓣叶(前叶、后叶或两叶)在心室收缩期脱入左心房,经典MVP定义为在长轴切面上单个或双叶二尖瓣瓣叶在收缩期移向左心房>2 mm,且1个瓣叶厚度≥5 mm,目前MVP发病率约为1%~3%,男女比例相近[1]。尽管研究发现大多数MVP为良性,但MVP预后差异性较大,其中一些严重并发症包括二尖瓣严重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感染性心内膜炎、卒中和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预后较差[2]。  相似文献   

6.
材料和方法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心脏标本67个,正常心脏标本25个。心脏以常规方法剖开。按Lev等介绍的方法测量心腔和瓣环。按Carpentier等建议的命名法描述本研究的腱索。按触诊将钙化分为+(小的钙化灶)、++(一个交界区或瓣叶钙化)、+++(一个以上交界区或瓣叶钙化)级。结果:对照组25例,平均年龄29.16岁。病变的心脏分两组:示单纯狭窄者54例,左室容量指数小或等于正常,平均年龄28.64岁;示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者13例,左室容量指数大于正常,平均年龄29.6岁。二尖瓣装置包括环、叶、交界区及腱索。(1)环:对照组前叶与后叶在环的附着区大小之比包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在二尖瓣反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二尖瓣反流患者42例。手术方式包括人工瓣环置入,瓣叶部分切除,腱索修复、转移,人工腱索置入,缘对缘缝合技术等。术中左心室注水试验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即时效果,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二尖瓣反流、左心大小及左心室功能。结果 42例成功行二尖瓣成形术患者中1例围术期死亡。术后1个月、1年与术前相比,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术后1个月变化不明显,但在术后1年监测中比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无明显反流33例,微量反流5例,轻度反流3例。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是治疗二尖瓣反流的可靠方法 ,改善了左心结构重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外科矫治经验。方法 回顾近12年我院收治75例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其中男31例,女44例,年龄1.5-12岁,平均7.1岁。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8例,合并其它心血管畸形6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7例,中度47例,重度21例。二尖瓣脱垂24例,瓣叶裂38例,瓣叶发育不良2例,单纯二尖瓣环扩大11例。手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进行,行腱索缩短13例(含多根腱索缩短4例),乳头肌缩短1例,腱索移植3例,瓣叶修复41例,瓣环成形25例,二尖瓣置换2例。同时矫正合并心血管畸形。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完全矫正二尖瓣关闭不全54例(71.2%),残留少量反流17例(23.3%),中度反流4例(5.5%)。术后随访1.5-13年(平均7.8年),1例术后4.5年因急性左心衰再次行人工瓣置换术,1例合并严重肺动脉高血压术后5年死于右心衰竭,1例人工瓣置换术后失访。其余患发育良好,心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及术后二尖瓣反流(MR)是否改善对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的反应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7年6月首次接受CRT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56例,根据基线MR程度分为无或轻度MR组(MR-组,73例)和中重度MR组(MR+组,183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心包补片延长二尖瓣后瓣技术治疗婴幼儿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中心采用自体心包补片延长二尖瓣后瓣技术行二尖瓣成形术7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12个月,平均5.9个月;体质量4.7~9kg,平均(6.7±1.6)kg。术前心脏彩超评估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4例,中重度关闭不全3例。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合并Williams综合征伴左心室室壁瘤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7例患儿术中均采用自体心包补片延长后瓣叶,其他修复技术包括交界环缩、瓣叶楔形切除。术中同时矫治合并畸形。结果:术中经食道超声检查5例无明显反流,2例轻度反流。7例患儿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2年,7例患儿二尖瓣反流程度无明显变化。结论:采用自体心包补片延长后瓣叶技术治疗以后瓣叶发育不良为主的婴幼儿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近期效果满意,中远期效果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11.
巨大心脏患者二尖瓣成形手术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巨大心脏患者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施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的疗效。讨论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原则。方法:以左心室扩大指数将扩大的心脏分级,结合患者病理改变的类型,对33例巨大心脏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并对其近、远期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病理改变为单纯瓣环扩大5例;合并瓣叶脱垂22例,其中腱索过长18例,腱索断裂5例,腱索缺如1例,瓣叶裂隙4例;合并瓣叶增厚、腱索乳头肌融合6例。成形方法为单纯瓣环成形9例,合并腱索缩短11例,脱垂部分切除缝合7例,腱索移植1例,乳头肌切开腱索松解3例,瓣叶裂隙缝合4例,放置人工成形环14例。术后早期死亡8例(24.2%)。结论:左心室扩大的程度、二尖瓣病变的类型及手术技术是决定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左心室扩大指数小于1.5者成形效果较好,1.5~2.0者可成形但应控制其他危险因素的程度,2.0以上者成形手术的疗效较差,应慎重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综合应用二尖瓣成形术矫治复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14年3月,综合应用多项成形技术修复23例复杂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瓣膜,患者年龄14~71(45±23)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度6例,重度17例,均存在2个以上的反流点;联合应用后瓣矩形切除、前叶三角形切除、腱索缩短、腱索转移、缘对缘二孔化、置入人工腱索、置入人工瓣环等技术修复二尖瓣。术中采用注水试验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成形效果。手术后每年进行1次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术后随访期死亡率和无二尖瓣反流发生率。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和住院死亡,随访时间为(71±37)个月,2例患者失访(9%),1例患者于术后3年死于心力衰竭,预计11年总体生存率为95%。根据最近一次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22例存活患者中,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72个月和96个月发生中度二尖瓣反流,免于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预计发生率为76.4%。无患者因为二尖瓣反流复发或者其它原因进行二次心脏手术。结论:正确判断二尖瓣闭锁不全的病理改变,综合应用多种成形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二尖瓣成形中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二尖瓣修补治疗非风湿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效果。方法:1997-06至2007-06,本组为301例非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施行了二尖瓣成形手术,其中162人为男性,139人为女性,117人为中度关闭不全,184人为重度关闭不全。平均年龄为(53.2±16.4)岁(15~72岁)。术前NYHA心功能Ⅱ级55例,Ⅲ级187例,Ⅳ级59例。99例前瓣脱垂(腱索断裂64例,腱索延长35例),后瓣脱垂139例(腱索断裂88例,腱索延长51例),前、后瓣都脱垂63例。患者中7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2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手术均使用可膨胀聚四氟乙烯缝线替换腱索(4CVGore-Tex缝线)。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二尖瓣环扩张,都常规使用二尖瓣瓣环成形环施行瓣环成形。所有手术都在全麻、中度低温(28℃~31℃)及体外循环下进行。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6.2±12.3)min。结果:1例术后早期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后因重度二尖瓣反流导致溶血而施行了机械瓣置换。除死亡和换瓣者以外,所有患者术后都予以随访(2个月~10年)。除1例外,其余的患者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应用二尖瓣成形环行瓣环环缩术治疗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手术效果。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并发室壁瘤的患者72例,根据二尖瓣病变部位及性质选择成形方案,其中33例使用二尖瓣成形环进行瓣环环缩术。回顾性分析手术的近期、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4例(6%)。术后二尖瓣返流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中度及中度以上二尖瓣返流1例(1%)。术后随访(5±3)年,随访期死亡11例(16%),出现中度及中度以上二尖瓣返流12例(18%)。是否使用成形环进行瓣环环缩术后早期二尖瓣返流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但远期成形环环缩组较对照组二尖瓣返流程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并发室壁瘤的患者中,二尖瓣成形术可安全、有效地重建二尖瓣功能。使用成形环进行瓣环环缩可改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学者报道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换瓣术后 6~ 1 2月肺功能能得到改善。本文对1 6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经皮二尖瓣扩张术 (PBMV)前后作心肺功能的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997年 8月至 1 999年 4月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MS) ,在我院行PBMV术患者 1 6例。其中男性 9例 ,女性 7例 ,年龄 2 2~ 5 5岁 (平均 3 3 .4± 7.2岁 ) ,病程 3~ 1 2年 (平均 6 .8± 3 .2年 ) ,心脏功能 (NYHA标准 ) 级 2例 , 级 1 1例 , 级 3例。合并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MR) 6例 ,轻度主动脉瓣关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与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的手术结果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反流(TR)的94例患者临床资料。68例接受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同期心脏不停跳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正中开胸组),26例接受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同期心脏不停跳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全胸腔镜组)。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PSM)减少选择偏倚,最终得到26对病例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基本信息、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资料,包括心脏彩超结果、手术住院相关指标等。结果 全胸腔镜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阻断时间长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两组二尖瓣收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压差、压力减半时间(PHT)、TR面积、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内径(RVD)以及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个月TR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心脏彩超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评价Carpentier-Edwards生理环在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应用应用Carpentier-Edwards生理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60例。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应用的手术方法:人工腱索23例、后瓣叶楔形切除34例、滑行切开技术2例、前叶三角形切除11例、瓣叶折叠5例、单纯人工瓣环置入13例。住院时间:14±3 d。并发症情况: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均治愈出院。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均存活。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症状,NYHA心功能正常。最后一次复查超声指标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肺动脉收缩压均显著减小(P <0.01),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 <0.01),二尖瓣反流程度明显减轻(P <0.01),跨瓣压差均<3mmHg。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法处理瓣叶和瓣下结构和正确的瓣环置入技术,应用Carpentier-Edwards生理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5例尸检心脏标本和18例有症状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成年病例评价二尖瓣成形术对瓣膜解剖和心室功能的效果。方法:尸体心瓣膜扩张 5例二尖瓣均有瓣膜连合处融合、钙化结节和瓣膜扭曲,采用25mm瓣膜成形球囊导管扩张。术后大体检查瓣膜连合处分离、瓣叶裂开、瓣环变形、钙化碎屑和瓣叶活动度改变。3例瓣膜成形术后,摄X线以识别钙化碎片。经皮穿刺二尖瓣成形术研究组18例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女性13例,男性5例,平均年龄49(23~75)岁,均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术前均作心导管和冠脉造影检查。9例透视示广泛二尖瓣钙化,包括瓣环钙化。5例房颤,13例窦性心律。4例有显著的冠状动脉病变,14例冠脉正常。术前无中风  相似文献   

19.
外科二尖瓣分离术后5~15年约10%~30%患者发生再狭窄,本文研究此类患者进行二尖瓣球囊分离术(BMC)的即期和中期疗效,与无外科分离术史,首次即进行BMC者进行比较,并阐明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自1987年11月至1989年10月在国家心肺血研究所登记的738例BMC中133例为外科分离术后再狭窄进行BMC(组1),603例为首次即进行BMC(组2)比较两组的心脏超声、造影、血流动力学、临床及随访资料。术前及术后1~3日超声得分基于瓣叶活动度、厚度、钙化及瓣下结构,每项0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后复发性病变的病因,总结再次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技术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阜外医院19例行再次二尖瓣成形术的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7例,首次手术年龄4~66岁,平均(34.9±22.6)岁。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2例。再次手术时年龄18~81岁,平均(43.5±19.1)岁。两次手术间隔2~430个月,平均(118±116)个月。再次手术同期进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例,左房血栓清除1例。术前心胸比0.56±0.07,左房内径(LA)为(49.4±8.5)mm,左室舒张末径(LV)为(56.6±5.9)mm,左室射血分数(LVEF)62.6%±7.8%。结果手术失败组包括瓣叶缝线撕脱5例,瓣叶裂未完全缝合2例、人工瓣环瓣周漏2例、人工腱索撕脱1例。病变进展或新发病变组包括新发瓣叶脱垂4例,瓣环明显扩张2例,自体腱索断裂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二尖瓣相对性狭窄1例。本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09±53)min,阻断时间(70±29)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5.8)h。围术期无死亡。出院时有2例二尖瓣少中量反流,LA为(42.9±6.1)mm,LV为(53.4±6.3)mm,LVEF为59.3%±3.8%。术后随访(21.0±14.9)个月。1例术后2个月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中量反流。另有1例术后10个月发生脑梗死。无死亡、再次手术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或Ⅱ级。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后出现复发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在瓣叶条件良好,反流原因明确情况下,行再次二尖瓣成形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围术期结果,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