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自杀的态度及自杀倾向,以便进行早期的有效干预。方法:于2005-09/12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北省3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83人为调查对象,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症状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及其他10个因子90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的频度和程度越重。并与全国常模和中学生常模进行比较。因子分≥2者有轻度心理问题;因子分≥3者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包括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家属的态度和对安乐死的态度4个维度29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问卷评分≤2.5分认为对自杀持肯定、认可、宽容、理解的态度,2.5~3.5分为矛盾或中立态度,≥3.5分认为对自杀持反对、否定、排斥、歧视态度。以症状自评量表的第15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为判断自杀意念有无的依据,以其评分的等级(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评定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并采用U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放问卷283份,收回合格问卷259份,有效率91.5%。①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的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6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6个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学生常模。②有124名中等专业学校学生(47.9%)存在心理问题,47名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占18.2%。男女学生心理问题的总体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有心理问题的女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方面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男学生。③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性质和自杀者的态度多持矛盾或中立态度,对自杀者家属和安乐死的态度多持肯定或理解态度;男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性质、对自杀者的态度多持肯定或理解态度,女学生多持矛盾或中立态度,差异有显著性[(98/68.5,63/54.3,χ2=5.507,P<0.05);(105/73.4,67/57.8,χ2=7.048,P<0.05)];在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上则完全相反;而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上性别差异无显著性。④有自杀意念的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92名,占35.5%。中度以上占17.0%,其中男学生占8.6%,女学生占23.8%。女学生具有中度和偏重的自杀意念者高于男学生[(24/16.8,8/6.9,χ2=5.78,P<0.05;(8/5.6,1/0.9,χ2=4.28,P<0.05)]。结论:中等专业学校学在校生存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抑郁和敌对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对自杀者家属、安乐死多持肯定或理解的态度,对自杀行为性质、自杀者主要选择矛盾或中立态度,尤其是女学生。女学生具有中度和偏重的自杀意念者高于男学生。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自杀态度和意念不容忽视,应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不同学历层次医学生心理状况及对自杀态度可能不同,比较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医学生的心理状况、对自杀的态度及自杀倾向的差异。方法:①于2005-01/2006-12对河北省3所医学院校在校生920名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本科、大专、中专3个层次。以教学班为单位,在每个层次内选取3个班级为调查样本。②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此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及其他10个因子9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为1 ̄5级评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的频度和程度越重。因子分≥2者归为筛查阳性组;因子分≥3者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③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包括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和对安乐死的态度4个维度29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问卷评分≤2.5分认为对自杀持肯定、认可、宽容、理解的态度,2.5 ̄3.5分为矛盾或中立态度,≥3.5认为对自杀持反对、否定、排斥、歧视态度。以症状自评量表的第15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为判断自杀意念有无的依据,以其评分的等级(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评定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④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放问卷920份,收回合格问卷863份,有效率93.8%。①心理状况:在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心理问题筛查阳性率分别为47.9%,40.9%,36.4%,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分别占18.2%,15.9%,13.6%。在心理问题筛查阳性和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方面,不同学历医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方面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11 ̄15.78,P<0.05 ̄0.01)。②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医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性质多持矛盾或中立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和安乐死的态度多持肯定或理解的态度。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上持矛盾或中立态度者大专学生多于其他两组(χ2=7.35,P<0.05),持否定或歧视态度者本科生多于其他两组(χ2=11.21,P<0.01);在对自杀者的态度上持肯定或理解态度者以本科学生居多(χ2=6.51,P<0.05),持矛盾或中立态度者以大专学生为多,中专生次之,本科生最少(χ2=10.89,P<0.01);在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上持肯定或理解、矛盾或中立态度者本科学生多于其他两组(χ2=7.71,8.76,P<0.05);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上持肯定或理解态度者大专学生多于其他两组(χ2=12.01,P<0.01),持矛盾或中立态度者以大专学生为多,本科生次之,中专生最少(χ2=16.47,P<0.01),持否定或歧视态度者,中专学生多于其他两组(χ2=6.24,P<0.05)。③自杀意念:自杀意念出现率随学历的增高有下降的趋势,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自杀意念出现率分别为35.5%,15.3%,13.3%,3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9.546,P<0.01),而3组间偏重和严重自杀意念者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3个学历层次中,中专生出现心理问题和自杀意念者最多;医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存在学历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和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9月1日—2006年5月31日入院的抑郁症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精神科护理常规、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认知行为干预。运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和自杀态度问卷(Questionnaire of suicide attitude,QSA)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入院第3周末及第6周末干预组HAMD量表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HAMD的总平均减分值显著大于对照组的总平均减分值,入院第6周末干预组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及安乐死的态度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对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和自杀态度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抑郁障碍自杀态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10月入住我院的60岁以上首次发病的原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精神科护理干预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的认知行为干预。运用自杀态度问卷(Questionnaire of suicide attitude,QSA)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入院第6周末,干预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t=-13.27,P<0.01)、对自杀者的态度(t=-8.84,P<0.01)、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t=-6.06,P<0.01)、对安乐死的态度(t=-13.13,P<0.01)4个维度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对改善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态度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临床研究表明70%以上的自杀者被认为患者有一种精神障碍,抑郁障碍与自杀的相关性一直为精神卫生工作者关注。笔者收集了在本院心身科、精神科住院的134例抑郁障碍伴自杀行为的抑郁障碍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16例无自杀行业的抑郁障碍进行分析与比较,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为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住院抑郁障碍患者共计350例,根据病史中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两组:自杀组,即有强烈自杀意念且至少有1次自杀未遂发生者134例(研究组);无自杀组(对照组),无自杀念头或有自杀念头但无行为者216例。方法:对两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000年大连市金州和庄河地区自杀的流行病学特点、寿命损失、死亡经济负担值以及精神负担情况。方法:自杀死亡的资料来源于2000—02/2001—07大连市金州和庄河两地的县级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所登记在册的自杀已遂病例,共66例。对照组以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域为匹配指标进行选择,共66例:被访人是农村自杀死亡者的亲友,共330例。从人口学角度分析自杀造成的生命年的损失;从微观角度分析自杀给患者家庭经济造成的影响,从宏观角度分析自杀给社会造成的经济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给亲友造成的精神负担。结果:①大连市金州与庄河地区自杀流行病学特点:2000年自杀已遂的66例人口中,男女比为2.67:1;自杀者年龄以15~34岁和&;gt;60岁者居多;自杀组家庭年收人明显少于对照组。②自杀死亡所致的生命年损失:自杀已遂者的潜在寿命损失年为1949.22人年,平均每例自杀的潜在寿命损失为29.53人年;其中35~39岁年龄组的潜在寿命损失最大。标准期望减寿年数共计2560.16人年;其中25~55岁年龄组的标准期望寿命损失最大。减少伤残调整寿命1401.48人年.其中35~39年龄组损失的值最大。③自杀死亡经济负担的核算:自杀死亡病例家庭未来收入损失的总现值为2027.547万元,平均每个家庭的损失为30.720万元,损失最大的年龄段是35~39岁组。按照Barnum法计算的总的社会经济损失为6237.971万元,平均每个死亡病例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为94.515万元,15~44岁组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最大;以残疾调整生命年为减寿指标计算的总的社会经济损失为1973.284万元,平均每个死亡病例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为29.898万元,15~44岁组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最大。④自杀死亡造成的心理冲击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被访人对于不同性别的自杀行为持有差异性态度,对女性自杀所持的态度更宽容;女性被访者对于不同性别的自杀行为持有的态度无差异;男性被访者对于不同性别的自杀行为态度不同,对女性自杀的态度更宽容。对因得了不治之症采取自杀行为的态度最为宽容,对因破产丢钱而采取自杀行为所持的是一种最不接受的态度。自杀者亲属比其他人表现出对自杀行为的更加强烈的否定倾向,抑郁出现频率也显著高于其他人。结论:大连市庄河和金州地区的农村自杀事件的发生自杀死亡给自杀者家庭经济增加了负担,给自杀者亲友在情感上造成创伤,而且造成了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对社会心理的冲击,并且社会为了防治自杀消耗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应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沈春玲  李秋洁 《护理研究》2009,(6):1531-1532
[目的]探讨正性暗示疗法对有机磷农药自杀病人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有机磷农药自杀病人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正性暗示疗法。[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自杀者的态度分析、自杀者家属态度分析、安乐死的态度分析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正性暗示疗法可改变有机磷农药自杀病人的认知和行为,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淡化自杀因素,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提高病人心理应对应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背景:中学阶段是人格塑造及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心理活动充满许多特殊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长期的心理困扰必将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目的:了解壮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设计:以中学生为观察对象的随机整群抽样问卷调查。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对象:于2003-11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百色市及隆林县3所中、学共34个班2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含90个项目,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一、抑郁、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个心理症状因子。采用1-5级评分制,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统一指导语,规范调查方法和行为,采用不记名填写,问卷后现场收回。并与全国常模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结果: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合格问卷1855份,有效率92.75%。①壮族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所得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著性(P=0.000)。②女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方面得分高于男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0.000)。③除敌对因子外,其余各项因子分均为高中生大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④影响百色老区壮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为抑郁、躯体化、强迫、焦虑、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对、恐怖。男学生人际敏感排第4位,焦虑排第6位;而女学生这两个因子的位次恰好相反,其余各因子的排序男女生一致。前3位因子均为:抑郁、躯体化、强迫。结论:壮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前3位因子为:抑郁、躯体化及强迫。女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学生。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较初中生严重。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性进行心理教育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性暗示疗法对有机磷农药自杀病人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有机磷农药自杀病人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正性暗示疗法.[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自杀者的态度分析、自杀者家属态度分析、安乐死的态度分析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正性暗示疗法可改变有机磷农药自杀病人的认知和行为,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淡化自杀因素,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提高病人心理应对应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对性知识、性态度、性心理.性行为的认知现况,为性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2004-09/2005-12采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方式,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泸州市卫生学校、泸州化工学校、泸州财经学校的在校学生6238人为调查对象。使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性观念、性心理和性行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获取性知识的途径。②掌握性知识情况.③对性与道德相互关系的看法。④对性的自我评价。⑤对手淫的看法。⑥对婚前同居和试婚的态度。由学生按问卷内容自行填写,要求实事求是、匿名且不公开填写内容。并将调查结果用SPSS11.5软件处理。结果:发放调查问卷6238份,全部收回且合格,有效率100%。①64.76%学生的性知识主要来自网络、影视和书本;男学生通过父母教育和朋友交流获取性知识的比例大于女学生;女学生通过网络、影视、书本、学校教育、自己摸索等方面获取性知识的比例大于男学生。②对学生性知识的测试情况令人满意:男学生对有关男性方面的性知识掌握较好;女学生对有关女性方面的性知识掌握较好,两者在掌握有关男女性知识方面有差异。③59.07%的学生对谈论与性有关的问题感兴趣;男学生更愿意参与讨论、并认为可以公开讨论。④53.70%的学生认为对性的态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女学生尤其认同。⑤25.41%的学生认为手淫是对性要求的一种补足,男学生认同手淫是正常的自慰行为,女学生更多的认为手淫是不文明、无耻的行为;58.4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性生理、性心理或从社会意义上讲已完全成熟。⑥70.84%的学生坚决反对婚前同居、试婚,女学生反对的比例高于男学生。⑦22.09%的学生渴望体验性生活,男学生的比例远远高于女学生;22.30%的男学生和16.79%的女学生渴望结婚。结论: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性知识,并掌握较好。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性心理、性生理已完全成熟.亦有少部分缺乏正确的认识,应加强科学系统的性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