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6年12月上旬,颍东区乌江乡某村发生一起"不明原因疾病"的流行,经深入现场调查后认为,是一起由氟乙酰胺鼠药污染小麦后造成的食物中毒,由于及时采取了针对措施,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3.
作者统计江西省1995~1997年强毒性鼠药引起的食物中毒资料,对其发生情况、季节分布、污染食品种类等流行特点进行了分。3年中,江西省强毒性鼠药引起的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起数、中毒人数、死亡数的36. 9%、 10. 6%与 25. 0%。针对强毒性鼠药致食物中毒现状.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掌握广西毒蕈中毒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点,以便为进一步做好毒蕈食物中毒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2005年广西各地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食物中毒报表和毒蕈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进行收集整理,根据中毒发生情况、时间、发病场所、地区及城乡分布等流行特点进行归类分析。结果2000~2005年广西共发生毒蕈食物中毒69起,中毒375人,死亡22人,病死率5.86%,年均死亡3.7人。毒蕈食物中毒好发于二、三季度;主要分布于百色、河池、桂林和柳州所辖的山区县(区);中毒场所以家庭为主,且绝大多数发生在山区农村,分别占同期毒蕈食物中毒总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的91.30%、90.40%和100%。结论开展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防止毒蕈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2000~2005年广西重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广西近6年来重大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以便为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2005年广西各地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食物中毒报表、调查报告进行收集整理,根据中毒发生情况、时间、发病场所、地区及城乡分布、食品品种、致病因素等流行特点进行归类、整理与分析。结果2000~2005年广西共发生重大食物中毒120起,中毒2642人,死亡187人,病死率7.08%,年均死亡31.2人。第二季度是重大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中毒食品以肉及肉制品造成中毒的人数为最多,以谷与谷制品造成死亡人数最多;化学因素导致的中毒起数、死亡人数最多,而微生物因素导致中毒的人数最多。结论应针对中毒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减少重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20 0 1年 2月 19日晚 ,县人民医院收治两例不明原因引起的反复颠病样发作的患者 ,2 0日我局收到报告后当即派人前往县人民医院和患者发病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经查 ,两患者为夫妇二人 ,男 4 6岁 ,女 4 8岁 ,其临床症状基本一致 ,均表现为意识障碍、痉挛、抽搐、呕吐 ,本次入院时均是急性重病容 ,神志不清 ,不能回答问题 ,昏睡状 ,眼结膜充血 ,头部及体表多处留有碰撞后的淤血斑 ,女性患者双臀部可见 14 cm× 4 cm褥疮 ,辅检两患者心、肺、肝、肾等未见明显异常。病史追述 :经仔细调查得知 ,患者一家自去年 9月 2 6日第一次犯病 ,当时一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西学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0~2006年广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报的各类学校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0~2006年广西共发生食物中毒833起,中毒人数15784人,死亡202人.其中发生在各类学校的食物中毒有114起,中毒人数4035人,死亡3人,分别占总起数、总中毒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13.69%、25.56%、1.49%.食物中毒在大中专、中小学和幼儿园均有发生,中毒高峰为每年的3、6、9月份,主要分布在生活水平较低、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的县乡(镇)及农村的中小学校.致病因素以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为主.结论 加强县乡(镇)中小学的食堂卫生监督管理,开展学校师生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以减少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应用气相色谱快速检测食物中毒样品中9种常见有机磷农药和2种鼠药的多残留分析方法。方法采用丙酮、乙酸乙酯或乙腈提取,DB-1701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色谱柱程序升温分离,氮磷检测器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结果检出限0.02~0.10 mg/Kg,回收率在80.4%~104.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13%~9.69%之间。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满足食物中毒快速检测要求。适合基层实验室。  相似文献   

9.
2000~2005年永州市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永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针对关键环节,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永州市2000~2005年食物中毒统计报表、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毒起数46起,中毒人数318人,死亡2人,中毒发生以夏秋季为主,发生场所以家庭、集体食堂居多,中毒因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占58.69%。结论建立和完善食物中毒事故的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制定科学可行的食物中毒应急预案,提高食物中毒的防治效果,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湖南省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找出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更好地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收集食物中毒报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食物中毒发病的规律性。结果2000~2005年全省共发生食物中毒325起、中毒8 998人、死亡85人。中毒场所以家庭发生最多,占总中毒起数的45%,中毒人数以集体食堂最多,中毒原因中以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生起数最高,占总发生起数的45%,全省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植物性食品。食物中毒的高发地点在乡村,占总起数的90%。结论应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增强人群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广西2005-2009年641例群体性急性中毒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西2005-2009年间由多种毒物引起的群体性急性中毒特点。方法采用查阅病历与分类分析。结果据641例病例分析,男、女性之比为1∶1.31;年龄分布:<19岁、20~岁、36~岁、>61岁组分别占43.84%、29.49%、24.18%和2.50%;前三类职业分布:学生占34.32%、务农20.28%、无职业18.56%;城乡分布分别占59.47%、40.53%;前三类中毒地点:家里占51.48%、学校27.46%、餐馆13.88%;中毒过程:经口占76.92%;5年动态分析:其病例分布以年均19.95%递增;季节分布:第四、三、一、二季度分别占29.64%、27.02%、26.81%、16.53%;与毒物的关系,病例最多的前三类为食物类、化学物、植物类,共占总例数的73.55%,其中各以感染性食物、CO、野菌引起中毒最多。结论中毒人群的年龄以<19岁组和职业以读书为多,其毒物构成以感染性食物、CO、野菌为主。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群发与散发急性中毒人群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地区防控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广西11个市的36家市级医院、12家县级医院及15家乡镇卫生院在2005-2009年间收治的急性中毒病例,其中群发组641例、散发组5369例,作分类比较分析. [结果]群发组人群,女性、年龄<25岁、小学学历、职业为学生、城镇者构成比最高,分别为56.79%、62.40%、32.63%、34.32%、59.47%.散发组人群,女性、年龄26~岁、中学学历、职业为务农、农村者构成比最高,分别占52.71%、56.79%、45.43%、50.78%、64.37%.两组调查对象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及地区构成均不同(P均< 0.05). [结论]广西的群发性与散发性急性中毒在人群构成方面具有明显区别,群发性急性中毒以城镇的低龄在校学生为主,而散发性急性中毒则以农村26~岁的务农者为主.应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中毒过程、中毒环境、中毒原因与毒物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广西学校集体性食物中毒的动态流行病学趋势和特征,探讨防控学校食物中毒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根据2000-2010年广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资料,对10 a来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三间分布特点以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000- 2010年广西各类学校发生食物中毒160起,中毒人数5 198人,死亡5人,分别占全广西总起数、总中毒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15.9%,26.7%和2.1%.10 a来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报告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为中毒高峰.食物中毒在各学段均有发生,以中小学为主,分别占总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的76.3%和77.2%.中毒高峰为每年的9月份.主要分布在县乡(镇)及农村的中小学校.中毒食品以不明食品、谷及谷制品、果蔬类为主;致病因素以微生物和不明原因为主;原料污染或变质、不明原因、加工不当是主要中毒原因.农药及化学物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结论 中小学尤其是县乡(镇)、农村中小学校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点.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根据学校食物中毒的特点对学校食品卫生开展经常性督导检查,开展学校师生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可有效减少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延安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延安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科学的控制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2005年麻疹发病及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5年共报告麻疹2 58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47/10万;全市13个县(区)均有麻疹病例发生;发病年龄以0~7岁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9.03%;各月均有麻疹病例发生,3~6月为高峰,共1 757例,占总病例数的68.10%;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占74.53%。结论0~7岁儿童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接种麻疹疫苗是控制麻疹的基础;提高麻疹监测质量是加速控制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广西2005~2006年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广西流感监测网络下属的4家医院送检的咽拭子进行检测,探讨流感病毒优势株的变化,了解广西流感流行规律,为流感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广西区妇幼保健院、隆安县人民医院、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和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监测点,对流感样病例进行逐日统计,对符合采样条件的流感样病例进行采样,采用细胞培养法分离鉴定流感病毒。结果2005、2006年广西流感监测医院的流感样病例春、夏季高峰明显,4家流感监测医院的流感样病例数占门诊总病例数的百分比为10.04%~26.30%。2005年分离到125株流感病毒,其中B型63株(占50.40%),H3N2亚型46株(占36.80%),H1N1亚型16株(占12.80%),2006年分离到191株流感病毒,其中B型78株(占40.84%),H3N2亚型3株(占1.57%),H1N1亚型110株(占57.59%)。结论2005、2006两年广西流感监测医院的流感样病例全年均有发生,春、夏季为高发季节,2005年的流行株为B型流感毒株,2006年流行株为H1N1型流感毒株。  相似文献   

17.
2000-2005年3419例服毒自杀案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服毒自杀者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提出预防干预措施。方法从2000~2005年6年间接报的14371件中毒咨询电话中选出服毒自杀案例4755例,并对其中资料完整的3419例,录入Excel进行汇总,分析其年龄、性别、时间、地区分布特点及服毒类型。结果3419例服毒自杀者中女性为2108例(61.7%),男性为1311例(38.3%)。年龄最小10岁,最大90岁,20~39岁居多。6年间服毒自杀不论是绝对数,还是占中毒咨询者的百分比,除2003年外,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年、2005年增加幅度较大。自杀者5~10月份较多。地区分布以河北、山东、河南和安徽居多。服用毒物以农药为主。结论服毒自杀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季节和地区分布特征各年度基本相似,服用农药的种类有所变化。我国在对服毒自杀的干预、预防措施制定中需要考虑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西近年麻疹流行情况,为2012年前消除麻疹制定有效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广西2005-2009年麻疹监测资料。数据采用Excel 2007软件,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5-2009年广西平均麻疹发病率为1.96/10万(2005年3.45/10万、2009年0.23/10万)。历年的发病高峰主要出现在上半年,分别在每年的2月上旬至5月中旬之间。2005-2008年间每年全自治区77.98%的县(市、区)有病例报告,2009年则为40.37%,发病率大于5/10万的地区主要为市辖区和山区两种类型的县区。病例男女之比为1∶0.67;发病以低年龄组为主,2005-2009年1-14岁儿童麻疹发病数占总病例数82.30%,其中8月龄至7岁儿童的比例为54.96%。流动人口的病例占总病例数比例较高,为24.78%。麻疹病例的疫苗免疫1剂次为19.6%,2剂次以上占5.3%,未免疫者占41.5%,免疫史不详占33.6%,其中8-11月龄婴儿病例未免疫者2006年以来每年均在71.4%以上;1-3岁儿童病例未免疫者平均为43.2%。结论广西2005-2009年间麻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病例主要见于城郊结合部和山区,发病仍以低年龄儿童为主,同时流动人口的病例占比较大的比重,提示城郊结合部和山区是广西控制麻疹的重点地区,应加强对该地区免疫规划目标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进一步提高8月龄儿童初始免疫的及时性和接种率以及2剂次MV常规免疫接种率。同时,加强流动儿童中目标人群的免疫规划管理,切实提高接种率。  相似文献   

19.
2005~2007年广西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广西流感监测网络下属的4家医院送检的咽拭子进行检测,探讨流感病毒优势株的变化,了解广西流感流行规律,为流感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广西妇幼保健院、隆安县人民医院、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和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国家级监测点,对流感样病例进行逐日统计,对符合条件的流感样病例进行采样,采用细胞培养法分离鉴定流感病毒.结果 2005-2007年广西流感监测医院的流感样病例以春、夏季高峰明显.2005~2007年4家流感监测医院的流感样病例数分别占门诊总病例数的18.01%、10.45%和10.34%.2005年分离125株流感病毒,其中B型63株(占50.40%),H3N2亚型46株,H1N1亚型16株.2006年分离191株流感病毒,其中B型78株,H3N2亚型3株,H1N1亚型110株.2007年分离134株流感病毒,其中B型58株,H3N2亚型69株,H1N1亚型7株.结论 2005-2007广西流感监测医院的流感样病例全年均有发生,以春、夏季为高发季节.2005年流行株以B型流感毒株为主,2006年流行株主要为H1N1型流感毒株,2007年主要流行株为H3N2型和B型流感毒株.  相似文献   

20.
中国2000--2005年孕产妇死亡趋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00-2005年中国孕产妇死亡发生的主要特征、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方法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孕产妇死亡监测网内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 2000-2005年中国农村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城市,边远地区高于内地、沿海;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由53.0/10万下降到47.6/10万,农村由67.2/10万下降到59.2/10万,城市由28.8/10万下降到27.6/10万,下降幅度分别为10.2%、11.9%和4.2%.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前3位死因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和羊水栓塞,2005年前3位是产科出血、心脏病和妊娠期高血压,但产科出血始终是第一死因,导致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胎盘滞留、宫缩乏力和子宫破裂.结论 2000-200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无趋势变化,主要死因是产科出血.降低农村及边远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和提高诊治产科出血基本技能是实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年)>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