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sICAM-1和TNF—α的作用。方法:测定60例ACS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sICAM-1和TNF—α浓度。并将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他汀组和常规组,两组均予常规治疗,他汀组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干预4周后对他汀组及常规组再次采血测定上述指标.比较两组药物干预后血清sICAM-1、TNF—α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ACS组sICAM—1和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他汀组和常规组比较sICAM-1和TNF—α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低ACS患者血清sICAM-1和TNF-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15例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结果15例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者,病变范围大者,其增高更为显著,结论:尖锐湿\疣的发生,发展与ICAM-I增高有关,检测ICAM-1血清水平有助于尖锐湿疣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经皮冠脉介入疗法(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血清黏附因子值的变化。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ACS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为33例,PCI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患者为32例,经PCI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比较两组患者阿托伐他汀PCI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血浆黏附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测定值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PCI治疗前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治疗1周和2周后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2周后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均低于治疗后的第1周,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PCI术后炎症的发生程度,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 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UAP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心绞痛药物治疗,常规组加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加用阿托伐他汀和舒血宁注射液,治疗4周,观察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常规组(78.85%)(P<0.05);治疗前两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hs-CRP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且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 P<0.05)。结论采用舒血宁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UAP,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他汀类药物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40例ACS应用他汀类药物前后、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及20例非冠心病患者血清PAPP-A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清PAPP-A浓度均明显高于SA组和非冠心病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ACS患者血清PAPP-A水平降低(均P〈0.01)。结论PAPP-A浓度在ACS患者血中明显升高,为ACS易损斑块新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普罗布考和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113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分为普罗布考组和他汀类降脂药物组。比较用药前和1年后两组患者血脂、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心绞痛发作的变化。结果:两组 明显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但普罗布考对降低OX-LDL和MDA及升高SOD有明显效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管抑制因子(VS-2)、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的影响。方法: ACI住院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两组疗程均为15 d。评价两组患者疗效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S-2、sICAM-1、MMp2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2.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94%(P<0.05)。两组轻型、中型和重型患者治疗后VS-2、sICAM-1和MMp2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型患者血清VS-2、sICAM-1和MMp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同亚组(P<0.05);两组不同梗死灶亚组治疗后血清VS-2、sICAM-1和MMp2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不同梗死灶亚组的各项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同亚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ACI效果较好,可降低患者血清VS-2、sICAM-1和MMp2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血浆sTM和sICAM-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可溶性细胞问黏附因子-1(sICAM-1)的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CS组及对照组血浆sTM及sICAM-1的水平。结果:ACS组sTM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AMI组sTM水平高于UA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CAM-1水平AMI组高于对照组和UAP组(均P〈0.01)。AMI组sTM与sICAM-1呈正相关(r=0.656,P〈0.01)。sTM及sICAM-1与肌钙蛋白Ⅰ(TnI)呈正相关(r分别为0.453和0.34,均P〈0.01)。结论:sTM、sICAM-1水平是反映ACS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范围的良好标志。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在ACS发生过程中起协同作用,炎症反应促进了急性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了30例AMI患者血清SICAM-1,并与3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和3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AMI发生后24小时内血清sICAM-1明显高于UAP和正常对照组(P<0.001),梗塞面积越大,sICAM—1升高越明显.AMI发生后7日内,sICAM—1呈上升趋势,7~14天sICAM-1开始下降,14天仍高于其余两组.结论 血清sICAM-1与AMI发生及梗塞面积呈正相关,可作为AMI病情变化的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核因子-κB(NF-κ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s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ACS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10 mg组和20 mg组,另设健康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NF-κB,sICAM-1及血脂等指标,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结果 ACS患者血NF-κB,sICAM-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4周后,瑞舒伐他汀10,20 mg组血NF-κB,sICAM-1活性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瑞舒伐他汀20 mg组比10 mg组血NF-κB,sICAM-1水平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NF-κB,sICAM-1水平,且大剂量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周雨田  潘浩  赵茜  闻心培 《贵州医药》2002,26(9):779-782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8(IL-8)在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吸入皮质激素对哮喘、COPD患者的影响。方法:60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30例(COPD I组)和加用吸入激素组30例(COPDⅡ组),哮喘急性发作期15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各病例组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取静脉血4ml,同时测峰值呼气流速(PEF)。IL-8采用放免法、ICAM-1采用ELISA法测定。结果:3组治疗前后ICAM-1、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其P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ICAM-1、IL-8水平显著低于急性发作期(P<0.01或P<0.05),其PEF有明显改善(P<0.01);哮喘治疗前后ICAM-1、IL-8水平显著低于COPDⅠ、Ⅱ组治疗前后(P<0.01或P<0.05),其PEF显著高于COPDⅠ、Ⅱ组;COPD I组治疗前后与COPDⅡ 组治疗前后比较ICAM-1、IL-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COPDⅡ组治疗后PEF改善显著优于COPDⅠ组(P<0.01)。结论:ICAM-1、IL-8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气道炎症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哮喘急性发作期短期吸入皮质激素可抑制ICAM-1、IL-8表达, 而在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短期吸入皮质激素并不能抑制ICAM-1、IL-8的表达,但可以明显改善PEF。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 CRP)水平变化特点。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31例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23例,对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并加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及血清CRP的水平,并选取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CRP、TC、TG及LDL-C均高于对照组,而HDL-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血清CRP、TC、TG及LDL-C均低于AMI组,HDL-C均高于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CRP低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CRP、TC、TG及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脂及血清CRP能够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状况,对患者疾病预测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他汀类药物对80岁以上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于我院住院并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辛伐他汀32例、氟伐他汀26例、阿托伐他汀55例、瑞舒伐他汀33例,了解其所用剂量,于第1、4、12、24周复查血脂和肝肾功能。结果患者治疗前、后 TC、LDL -C、HDL - C、TG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治疗前、后 ALT、C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周,共4例患者出现 ALT 升高≥参考值上限3倍,其中应用阿托伐他汀出现 ALT升高的患者最多。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与治疗24周的 AL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建议80岁以上患者应用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早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采取注射用血栓通联合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本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AMI接受PCI治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并基于随机分配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接受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研究组接受在此用药基础上联合应用注射用血栓通。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应用下患者血脂以及内皮功能数据变化。结果:分析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血脂的影响,研究组患者经用药治疗后血脂表达水平均有显著降低,但高密度脂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使用vWF、EF-1、NF-kB、sICAM-1四项血清指标观察两组用药治疗方案对血管内皮的影响,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恢复较为良好(P<0.05)。结论:AMI患者接受PCI手术后,易受血脂水平影响导致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严重,进而影响手术治疗效果,采取他汀类药物联合注射用血栓通药物治疗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hs-CRP、sICAM-1和sCD40L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老年ACS患者随机分3组:烟酸肌醇脂组、阿托伐他汀10mg和20mg治疗组,每组20人。以2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做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及ELISA法测定这3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者血浆中hs.CRP、sICAM-1和sCD40L的水平。结果①用药前ACS组hs—CRP、sICAM-1和sCD40L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三个治疗组治疗4周后hs.CRP、sICAM-1和sCD40L水平比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组或20mg治疗组的hs-CRP、sICAM-1和sCD40L下降程度均大于烟酸肌醇脂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阿托伐他打10mg治疗组与20mg治疗组的hs-CRP、sICAM-1和sCD40L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4周后可以显著降低血浆中炎症反应标志物hs-CRP、sICAM-1和sCD40L的浓度,与每天20mg口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观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彭晓辉 《海峡药学》2015,(4):135-136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急性肾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1日~2014年6月1日期间收治的老年急性肾损伤患者346例,分为3组,给予20mg他汀组、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给予40mg他汀组、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非他汀组采用常规治疗,分析3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组BUN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治疗后,40mg他汀组Scr、TC、TG、IL-7及MMP-8水平下降程度,与其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急性肾损伤,对于调脂、逆转斑块、减少炎症反应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开云 《江苏医药》2003,29(3):173-175
目的:探讨下丘脑-垂体条件培养基对同型半胱氨酸作用过的内皮细胞(EC)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5个月龄水囊引产胚胎的下丘脑和垂体组织进行培养,并收集其条件培养基。用其条件培养基培养同型半胱氨酸(Hcy)作用的EC,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其内皮细胞ICAM-1和NOS表达的变化。观察下丘脑-垂体分泌的神经因子对同型半胱氨酸作用后的内皮细胞ICAM-1和NOS表达是否有调控作用。结果:单纯同型半胱氨酸作用EC后,ICAM-1呈高表达,NOS呈略高表达,而用下丘脑-垂体条件培养基培养同型半胱氨酸作用过的内皮细胞后,NOS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而对ICAM-1的高表达有明显下调作用(P<0.05)。结论:EC受到同型半胱氨酸作用后,下丘脑-垂体水平可能通过上调内皮细胞NOS的表达和下调ICAM-1的表达来起保护作用,其条件培养基中可能存在对内皮细胞起调控作用的物质。  相似文献   

18.
王勇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37-3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检测hs-CRP与对照组相对比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检测血脂水平与对照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UAP患者,早期应用可抑制斑块炎性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且常规剂量使用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观察强化他汀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复发率及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ndocan-1)、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水平的影响。方法:1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EECP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临床症状,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Endocan-1、Vaspin水平和血流介导舒张功能(FMD)等指标变化;随访1年,比较两组心绞痛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1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ST段压低等指标较前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长较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TNF-α、IL-6、Endocan-1水平较前明显下降,血清Vaspin水平及FDM较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UAP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他汀治疗联合EECP治疗UAP复发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和症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调节血清Endocan-1以及Vaspin水平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在一年随访期内可有效降低UAP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他汀类调脂药物临床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新的研究表明,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PTCA/CABG术后患者,尽早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危险。他汀类药物还可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抑制平滑肌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