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薛开义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7):627-628
目的探讨并分析CT在诊断梗阻性黄疸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梗阻性黄疸48例,良性梗阻性黄疸29例,恶性梗阻为19例,对其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部位、病因及定性诊断准确性较高。结论CT对梗阻性黄疸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张增强扫描技术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梗阻性黄疸患者43例行低张增强扫描,以肝内外胆管扩张的范围,形态及病理手术结果作为分组依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另外随意选取32例患者行普通增强扫描,比较两种扫描在诊断上的符合率。结果:1、肝外胆管远段梗阻(P<0.05)、梗阻部呈漏斗样改变(P<0.01),肝内胆管呈竹节样扩张对良性病变诊断有重要意义;肝外胆管中、近段梗阻(P<0.05),梗阻部胆管呈截断型或突然狭窄型(P<0.01),肝内胆管呈软藤状扩张(P<0.01)高度提示恶性病变。2、低张增强扫描技术在诊断上的符合率高于普通增强扫描,尤其在恶性诊断符合率是(P<0.05)。结论:低张增强扫描技术可明显提高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4.
5.
CT在梗阻性黄疸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荣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7)
目的:探讨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疽的CT征象资料。结果:本组中肝门胆管癌10例,胆囊癌10例,胆总管下段癌11例,壶腹癌1例,胰头癌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肝尾叶癌1例。恶性胆道梗阻的CT表现有:肝内及肝门部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截断征”等。结论:CT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对梗阻性黄疸有极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价值,但在具体病因确定上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梗阻病因分为良性梗阻组(n=11)和恶性梗阻组(n=17),对比分析两组患者18F-FDG PET/CT的显像特征、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水平;比较PET/CT、MRI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效能。结果 28例患者中,胆道无或轻度扩张15例(15/28,53.57%),中-重度扩张13例(13/28,46.42%)。恶性梗阻组中,肝门胆管癌2例、胆总管癌5例、胰头癌6例、壶腹癌4例,其中14例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梗阻部位近端高代谢结节。良性梗阻组中,胆道炎性狭窄7例,其中4例合并胆管结石,18F-FDG PET/CT显像6例表现为相应梗阻部位条片状或结节状轻度代谢增高;自身免疫性胰腺炎4例,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胰腺多节段性多发条带状或结节状肿大,代谢普遍性增高。恶性梗阻组SUVmax(6.88±2.81)明显高于良性梗阻组SUVmax(4.20±1.70;t=3.143,P<0.05)。18F-FDG PET/CT、MRI诊断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敏感度为94.12%(16/17)和58.82%(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 5,P=0.043),特异度为81.82%(9/11)和63.64%(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9 2,P=0.632),准确率为89.29%(25/28)和60.71%(1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6 7,P=0.031)。结论 18F-FDG PET/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恶性梗阻性黄疸CT诊断:四步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5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及24例良性梗阻性黄疸的对照分析,提出了一个较系统的分析步骤,包括:(1)从肝内胆管扩张程度及形态判断梗阻的良、恶性;(2)从肝外扩张胆管环的变化判断梗阻的良、恶性;(3)从梗阻端有无结石或肿块判断梗阻的良、恶性及(4)采用肝外胆管四段分段法作出较准确的梗阻定位。最后,以梗阻的准确定位为基础,提出鉴别不同恶性梗阻病因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梗阻性黄疸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2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和18名正常志愿者行64层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应用灌注软件获得肝脏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脏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渗透性(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梗阻性黄疸组的ALP、HPI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黄疸程度的加重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中重度黄疸组的ALP与轻度黄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梗阻性黄疸组的BV和P较对照组降低,其中中重度黄疸组的BV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黄疸和中重度黄疸组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与B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能够反映梗阻性黄疸的肝脏血流灌注改变,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CT、US、E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CT、US、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以评估三者的特点。方法 收集有CT、US、ERCP影像检查资料且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75例,所有病例做了US检查和上腹部CT扫描,其中51例行ERCP造影成功。回顾性分析每1病例的影像资料,并与术前CT、US、ERCP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1)50例胆总管下端结石,CT术前诊断48例,敏感性96%;US术前诊断46例.敏感性92%;其中行ERCP的36例术前诊断31例;(2)21例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肿瘤,CT术前诊断15例,准确性70.5%。US术前诊断6例.准确性28.2%,其中行ERCP的13例术前诊断8例;(3)4例胆总管炎性狭窄,CT术前诊断2例,US术前诊断1例。其中行ERCP的2例术前诊断1例:(4)CT、US、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梗阻原因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6.6%,70.6%,78.4%。结论 US仍是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检查方法:CT对梗阻性黄疸梗阻原因的诊断准确率高于US;ERCP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可选择性地作为US、CT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影像学对明确引起梗阻性黄疸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自1991年3月至1993年3月间住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69例,对其中术前影像学资料均具备的19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CT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材料与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了50例已确定病因的阻塞性黄疸患者的CT表现,根据解剖位置将阻塞部位分为胆总管近段,中段,远段。结果:CT对确定阻塞性部位的准确率为100%,阻塞原因的准确率为90%。结论:作者认为CT是诊断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刘祚国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6(8):41-42
目的 探讨T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方法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50例已确定病因的阻塞性黄疸患者的CT表现,根据解剖位置将阻塞部位分为胆总管近段、中段、远段。结果 CT对确定阻塞性部位的准确率为100%,阻塞原因的准确率为90%。结论 笔者认为CT是诊断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实时超声诊断无痛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无痛性梗阻性黄疸进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实时超声可清晰显示梗阻部位及病变特征。本组实时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2%(65/72)。结论:实时超声显像对无痛性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应做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胆道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34例恶性阻塞性黄疸的CT征象,其中胆管癌16例,胆囊癌6例,胰头癌5例,壶腹癌3例,胆囊癌浸及胆管4例。结果:恶性胆道梗阻的CT表现有肝内胆管及肝门部胆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双管征”及软组织肿块等。结论:CT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与MR胆胰管成像对胰胆管梗阻性疾病诊断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64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与MR胆胰管成像(MRCP)对胰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胰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36例行常规腹部增强CT及MRCP检查,将CT门静脉期图像分薄至层厚0.625 mm后,对肝内外胆管、胆囊及胰腺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必要时加做曲面重建(CPR).根据手术病理或内镜检查结果,比较MPR(和CPR)与MRCP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结果 MPR与MRCP对病变定位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7.22%、94.44%;定性诊断符合率MPR为83.33%,部分病例加做CPR后提高至88.89%,MRCP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0.56%.两者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断符合率一致性中等(Kappa=0.471).结论 MSCT胰胆管三维成像与MRCP都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而MSCT胰胆管成像更利于临床解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84例智力障碍的小儿CT表现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材料与方法:分析84例患儿头部CT表现。结果:①脑发育不良35例,其中一侧大脑半球发育不良27例,双侧大脑半球发育不良4例,小脑半球发育不良1例,脑白质发育不良3例。②脑软化灶12例,均有出生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缺氧性脑病史。③脑穿通畸形3例。④结节性强化3例。⑤脑积水4例。⑥胼胝体发育不良3例。⑦巨脑回畸形2例。⑧基底节区苍白球钙化2例。⑨CT表现无异常22例。结论:CT对小儿智力障碍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