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定了50例正常人,32例急性心肌梗塞,54例冠心病无梗塞者血清SA水平,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塞组血清SA水平与冠心病无梗塞组及正常人相比,具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心肌梗塞造成心肌细胞受损所致使细胞表面成份释放入血有关,所以血清SA测定可提供一新的心肌梗塞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97例恶性肿瘤患者及50例正常人的血清唾液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血清唾液酸含量在恶性肿瘤患者有明显增高,手术后明显降低。提示血清唾液酸是恶性肿瘤的一种非特异性标志物,它可以用于癌症的普查、诊断、疗效的动态观察,是判断恶性肿瘤预后的辅助指示。  相似文献   

3.
血清唾液酸水平对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水平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等速电泳法对9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24例胃良性疾病患者及66例正常对照进行血清唾液酸检测。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血清唾液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胃良性疾病组(P〈0.01)。不同病理类型的癌肿,血清唾液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各类型癌肿之间血清唾液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清唾液酸水平对消化道恶性肿  相似文献   

4.
血清唾液酸的测定及其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唾液酸简称SA,是真核细胞膜上糖蛋白、糖脂的重要部分,当机体发生某些恶性肿瘤时,细胞膜合成唾液酸增多,并分泌入血,血清中SA含量就会异常升高。测定30例健康者及70例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SA含量的结果表明,各种肿瘤患者血清中SA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故血清SA含量的测定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血清唾液酸含量测定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水平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改良间苯二酚快速比色测定法,检测25名健康人与108例良性疾病患者、35例胰腺癌术前患者、12例胰胰腺癌术后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结果:胰腺癌术前组的血清唾液酸含量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术后组,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05)。但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唾液酸的测定可作为胰腺炎与其临床表现易混淆良性疾病鉴别诊断的一项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血清唾液酸检测对恶性血液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比色法检测66例恶性血液病的血清唾液酸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血清唾液酸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一步酶法对60例术前的恶性肿瘤患者、16例术后无转移的病人1、6例术后有转移的病人、良性疾病患者30例及55例对照组进行血清唾液酸的检测。结果:恶性肿瘤组及术后有转移组血清唾液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良性病对照组(P<0.01),术后无癌转移组唾液酸水平较术前下降,同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唾液酸在恶性肿瘤诊断及转移的监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162例癌症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种癌的阳性率为38.46%~87.5%,与正常组及非癌症组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敏感性为57.4%,特异性为89.6%。提示血清唾液酸测定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证实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唾液酸(SA)含量增高,多数认为检测血清唾液酸可作为恶性肿瘤诊断的一项指标。但关于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SA水平的报道少见,故此笔者对肝癌患者的血清SA含量进行了实验观察,讨论其对肝癌诊断及与良性肝病的鉴别价值。材料与方法1对象选择:本文共检测381例。其中正常人93例,年龄21~51岁,男45例,女48例,为正常对照组。余为门诊及住院患者288例,其中肝癌组120例,包括原发性肝癌86例,继发性肝癌34例,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肝病组168例,包括急肝35例,慢肝42例,肝硬化64例,肝脓肿27例,均…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与血尿酸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脑梗死(CI)的发病与血尿酸(UA)的关系。方法: 检测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并与4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血尿酸值男性(428.76±22.10)μmol/L,女性(380.21±18.35)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血尿酸值男性(396.91±17.30)μmol/L,女性(323.46±16.34)μmol/L,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AMI、CI两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尿酸增高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汉文  李栋  李艳 《四川医学》2006,27(11):1125-1127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清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CK-MBⅡ、MYO、cTnI的含量.酶法测定AST、LDH、CK的活性。比较55例AMI、50例不稳定心绞痛(UA)、28例稳定心绞痛和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以上项目动态变化并分析其特点及在AMI中的诊断意义。结果 传统的心肌酶AST、CK、LDH在AMI早期(胸痛发生〈6h)诊断敏感性明显低于MYO(P〈0.01),所以AMI的早期诊断指标推荐MYO;胸痛发生6~12h,cTnI、CK-MB、MYO的敏感性均高于AST、CK、LDH(P〈0.01);12~24h,cTnI、CK-MB则显示出诊断上的优势;48h至7d则cTnI诊断敏感性强于其他各项(P〈0.01)。在AMI诊断特异性上,cTnI与CK-MBⅡ相当,优于MYO、CK、AST、LDH(P〈0.05)。在介入治疗中,CK-MBⅡ、MYO、cTnI均可反映心肌的损伤,其中以cTnI反映最敏感。结论 对AMI的诊断,cTnI、CK-MBⅡ、MYO优于AST、LDH、CK,MYO不升高可排除早期AMI,cTnI能反映心肌的微小损伤,CK—MBⅡ、MYO、cTnI3项指标相互补充对诊断AMI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铁水平降低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生院内急性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87名急性ST段
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整个队列血清铁水平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比较不同血清铁水平组
的院内急性心衰发病率;分析血清铁水平与Hb、BNP、cTnI、hsCRP水平等参数间的关系;比较血清铁水平、BNP、cTnI和hsCRP
等生物标志物与住院期间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病率和死亡率等不良后果的关系。结果全部287名STEMI患者的入院平均
血清铁水平是10.20 μmol/L(6.90,14.40 μmol/L),血清铁水平的四分位数:Q1≤6.90 μmol/L,Q2 6.91~10.19 μmol/L,Q3 10.20~
14.39 μmol/L,Q4≥14.40 μmol/L。从Q1到Q4组,院内急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分别是Q1 79.5%,Q2 64.3%,Q3 50.0%和Q4 45.9%(P<
0.001);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铁水平低于8.95 μmol/L 组患者发生院内急性心衰的危险度(OR)是血清铁高于
8.95 μmol/L 组的近3 倍(OR 3.358,95% CI 1.791-6.294,P<0.001),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 2.316(95%CI
1.205-4.453,P=0.012)。结论血清铁水平降低是STEMI患者院内急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用心脏肌钙蛋白T(TnT)快速测试方法观察1995年~1997年间该院住院的冠心病(CHD)患者TnT的变化。患者分急性心肌梗塞(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稳定性心绞痛(SAP)和非冠心病对照组(NCHD),结果发现经临床、EKG和酶学(CK-MB)明确诊断的AMI患者TnT均升高,72小时后(K-MB都恢复正常,而TnT仍有67.5%阳性,提示AMI早期TnT的诊断准确性与CK-MB相似,对于CK-MB已恢复正常的心肌梗塞,TnT对其诊断更为有用;本实验所用的TnT为半定量,结果示面积较小的部分AMI TnT(11/21)示弱阳性,面积较大的所有AMI TnT都是强阳性,提示定量TnT与心肌梗塞的面积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实验还发现UAP患者中19.6%TnT为阳性,这些病人在一年内均发生心肌梗塞,而SAP和UCHD的TnT均为阴性,所以TnT还有预示冠心病不良转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心肌5种酶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心肌 5酶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34 6份血清标本 (急性心肌梗死 132例 ,心肌炎 142例 ,冠心病 72例 )用酶动力学法测定谷草转氨酶 (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 (CK)、a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结果 AMI患者发病 4h后 5酶升高 ,2 4hAST、CK、CK -MB、α -HBDH达最高值 ,其中CK达 39.6倍 ,CK -MB 6 .8倍 ;异常值检出率 12hAST 91.7% ,CK 91.7% ,CK -MB 10 0 % ,2 4hLDH 91.7% ,α -HBDH 87.9%。心肌炎儿童较成人心肌 5酶升高明显 ,异常值检出率 :AST儿童 2 0 .4% ,成人 9.1% ;CK -MB儿童 5 0 % ,成人 2 5 % ;冠心病患者心肌 5酶也均升高 ,异常值检出率 :AST5 8.3% ,LDH 33.3% ,CK 41.7% ,α -HBDH 16 .7% ,CK -MB 41.7%。结论 心肌 5酶测定在心脏病诊断、治疗、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血清酶升高与心肌梗塞范围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尿酸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的近期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33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左心力衰竭)(n=119)与非心力衰竭组(n=211),根据Killip分级将心力衰竭组患者分为Ⅱ级(n=99)、Ⅲ级(n=10)、Ⅳ级(n=10),检测两组入院时尿酸、D-dime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利尿肽(BN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左心房内径(LA)、心室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心室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水平,并比较心力衰竭组不同Killip分级尿酸、D-dimer、LVEF、BNP、LV、LA、E/A水平,分析尿酸、D-dimer水平与Killip分级及LVEF的相关性,评估联合尿酸、D-dimer检测对AMI后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随访两组室壁瘤、室速、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心力衰竭组尿酸、D-dimer、BNP、LV、LA高于非心力衰竭组,LVEF、E/A低于非心力衰竭组(均P<0.05);不同Killip分级尿酸、D-dimer、BNP水平Ⅳ级患者显著高于Ⅱ级、Ⅲ级,LVEF低于Ⅱ级、Ⅲ级(均P<0.05);尿酸、D-dimer水平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均P<0.05);联合检测尿酸、D-dimer对AMI后心力衰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4%、89.4%;心力衰竭组室壁瘤、死亡发生率高于非心力衰竭组(均P<0.05)。结论:尿酸、D-dimer水平联合检测能够预测AMI后心力衰竭风险,预测患者预后,敏感性、特异性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NSTEAMI与STE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二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支数、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NSTEAMI组的多支病变率为63.34%,其中大于75%的严重狭窄率为78.33%,侧支循环率为30.00%,三者均高于STEAMI组,而完全闭塞率为8.33%,低于STEAMI组。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血管的构成上组间无差异。结论 NSTEAMI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高于STEAMI,完全闭塞率低于后者,二者具有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8.
周方元  李艳  戴雯 《海南医学》2016,(15):2428-243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总唾液酸(TSA)、唾液酸酶(NEU)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8~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AMI患者210例(病例组)及同期体检健康者99例(对照组),其中病例组患者根据AMI类型分为ST段抬高型AMI组(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AMI组(NSTEMI组);根据AMI部位,分为前壁梗死组和下壁梗死组;根据是否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检测各组受检者的血清TSA、NEU、hs-CRP的浓度,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清TSA水平为717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46.5,P<0.01),血清NEU水平为16.69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465.0,P<0.01),血清hs-CRP水平为14.34 mg/d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5 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58.0,P<0.01);STEMI组和NSTEMI组之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梗死组患者的血清TSA水平为746 mg/L,明显高于下壁梗死组的648 mg/L,血清hs-CRP水平为19.63 mg/dL,明显高于下壁梗死组的7.80 mg/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302.5、2169.5,P均<0.01);院内死亡组的TSA水平为948 mg/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697 mg/L,hs-CRP水平为58.37 mg/m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11.00 m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006.5、1052.0,P均<0.01);AMI患者血清TSA与hs-CRP呈显著负相关(r=0.623,P<0.0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后显示,用血清TSA诊断AMI时,曲线下面积为86.0%(P<0.01),用血清hs-CRP诊断AMI时,曲线下面积为97.3%(P<0.01),联合血清TSA和hs-CRP诊断AMI时,曲线下面积为97.4%(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TSA、NEU和hs-CRP对于AMI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