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10年12月完成的58例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比较术中不同的后腹腔建立方法、CO2气腹压力、肾上腺中央静脉处理策略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结果在后腹腔建立期,与术前相比,A组的MAP(平均动脉压)和HR(心率)明显增高、增快(P〈0.05),B组无明显改变;在肿瘤游离期,两组的MAP和HR都明显增高、增快(P〈O.05),B组变化程度低于A组(P〈O.05);在肿瘤切除后期,两组都有MAP降低和HR增快(P〈0.05),B组的变化程度比A组低(P〈0.05)。两组各期CVP(中心静脉压)无明显改变(D0.05)。结论后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采用指扩法、低CO2气腹压力、优先处理肾上腺中央静脉在后腹腔建立期、肿瘤游离期、肿瘤切除后期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影响较小,血液动力学环境较稳定。  相似文献   

2.
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评估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其他肾上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之间的异同点。结果1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32例其他肾上腺良性肿瘤均经后腹腔镜顺利完成肿瘤切除。除手术时间和失血量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外,术后并发症、止痛剂用量及术后恢复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结论术前准确的定位诊断,充分的扩容、降压和改善全身情况是保证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在与麻醉师的密切配合下,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适合于较小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后腹腔镜或开放手术治疗的4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术中术后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血压心率波动率均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腹腔镜组术后入ICu率和引流时间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而两组大部分患者术后血压均获得改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低,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行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种手术方式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6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经腹腔、经后腹腔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在围术期的各项数据。结果:经后腹腔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及术后引流液量方面均优于经腹腔组;而在术中血压波动、中转开放率、失血量及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经腹机器人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和切除巨大肿瘤方面优于经腹腔组。结论:经后腹腔行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可作为肿瘤体积较小(5 cm)患者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机器人手术因精细度高,操作灵活更适合肿瘤体积较大的复杂性嗜铬细胞瘤患者。  相似文献   

5.
肾上腺     
肾上腺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治分析,腹腔镜腹腔入路肾上腺手术(附125例报告),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与开放手术的比较,后腹腔镜手术与开放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疗效的比较,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81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LRP)和开放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ORP)的优势。方法:2004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共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49例,其中LRP组26例,ORP组23例,LRP组肿瘤直径2~7cm,平均3.5cm;ORP组肿瘤直径3~10cm,平均5.5cm。全部患者术前定性诊断明确,并行CT或MRI检查明确定位诊断。结果:25例腹腔镜手术获得成功,1例中转开放手术。LRP和ORP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血压波动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P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少于ORP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LRP组术后可以尽早下床活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3例ORP患者中有10例在术中或术后24h内进行了输血,平均输血量为505ml;而所有LRP患者均未进行输血。随访时间4~28个月,1例仍需服用降压药物。结论: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可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情况发生;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是手术安全的保证;肿瘤大小并非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对109例经手术治疗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具有典型儿茶酚胺症临床表现者104例,24h尿VMA定性检查106例,99例增高,阳性率为90.8%,B超、CT及MRI定位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9.0%、92.7%及100%。106例经开放手术切除肿瘤,3例行后腹腔镜肿瘤切除术。结果:经病理检查证实,良性102例(93.6%),恶性7例(6.4%),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生化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肿瘤是唯一有效的措施,术前充分准备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应用腹腔镜技术切除肾上腺肿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治疗功能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我们自 1996年 2月至 2 0 0 0年 1月采用经腹腔和后腹腔途径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功能性嗜铬细胞瘤 7例 ,其中 6例获得成功 ;现与同期 6例开放性手术进行比较。1.资料和方法 :将 12例患者分为 2组 ,其中A组为腹腔镜组 ,共 6例 (经腹腔和后腹腔手术各 3例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39~ 6 6岁 ,平均 5 4 6岁 ,右侧 4例 ,左侧 2例 ,肿瘤大小为 (1 1cm× 1cm)~ (5cm× 4 7cm) ,最重为 5 6g;B组为开放性手术组 ,共 6例 (经腹部和经腰11肋间切口各 3例 ) ,男女各 3例 ,年龄2 7~ …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腹膜后腹腔镜与开放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患者血压的变化,评价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切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安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2月为26例患者行单侧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腹腔镜组)和19例单侧开放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开放组)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术中血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附七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其中5例采用经腹腔途径,2例采用腹膜后途径。结果 6例成功,1例因术中损伤胰腺出血改为开放手术。随访10-48个月,患者血压正常,肿瘤局部无复发。结论 对<6cm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只要术前准备充分,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有望替代开放手术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路手术治疗累及3个节段的CSM患者46例。其中24例行椎体次全切除+单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A组);22例行2个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B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神经功能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36个月。手术时间:A组(105±20)min,B组(180±30)min;术中出血量:A组(120±35)ml,B组(210±25)ml;两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A组为100%,B组为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A组为83.3%,B组为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CSM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减少并发症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腺癌根治术对胰腺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接受胰腺癌根治术的145例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应用血管切除重建分为A组(无血管切除,n=77)、B组(静脉切除,n=58)、C组(动脉切除,n=10)三组。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手术相关指标、生存质量评分以( ±s)表示,组间比较通过t检验,多组间比较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B组>A组(P<0.05);三组术后6个月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Karnofsly体力状况评分标准(KPS)评分均比术前升高(P<0.05),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均无死亡病例,A组、B组及C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2±1.5)个月、(15.3±1.2)个月、(14.2±1.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侵犯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等血管的胰腺癌患者,若符合手术指征可在术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虽会增加出血量及并发症,但可获得与无血管侵犯患者相近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指导下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将9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A组应用FTS处理措施行开腹手术;B组采用FTS处理措施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及再住院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费用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入院率(2.2%)低于B组(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S指导下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可促进胃肠蠕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再住院率,但与FTS指导下的开腹直肠癌手术相比,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剂量丝裂霉素C(MMC)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加即刻膀胱灌注对预防术后复发和进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5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初发病例,均接受保留膀胱手术;术中随机分成两组:A组(治疗组)27例,采用低剂量MMC(0.1g/L)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膀胱即刻灌注;B组(对照组)24例仅术后采取MMC(0.4g/L)定期膀胱内灌注治疗。术后随访12—60个月,比较两组复发率(RR)及进展率(PR),并分析其与初发肿瘤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A组复发3例,平均复发时间15.67个月,RR11.11%(3/27),B组复发9例,平均复发时间11个月,RR为37.50%(9/24),两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复发肿瘤细胞病理分级升高共4例,其中A组病理由Gz升高至G2 1例;B组G1升高至G2 1例,由G2升高至G3 2例,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共有9例发生肌层浸润进展,其中B组3例,浸润至膀胱浅肌层的T2期;A组1例,B组5例,浸润至深肌层的T3期,两组间分期P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共有26例发生局部反应,未见膀胱黏膜坏死、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低剂量MMC(0.10g/L)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即刻膀胱灌注,对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及抑制肿瘤分期进展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MMC术后定期膀胱灌注治疗,且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低中风险的Ta或T1期的膀胱肿瘤患者,为T2或T3期的膀胱肿瘤患者增加了保留膀胱的治疗机会,可作为治疗膀胱肿瘤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肿瘤根治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54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腹腔镜组),另选取60例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对照(开腹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输血、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炎性指标、免疫指标、肿瘤标志物变化、手术根治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4,P<0.05),手术出血量腹腔镜组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08,P=0.000),术中输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RP、CD4+、CD8+、CD4+/CD8+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腹腔镜组CRP、CD8+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A242、CEA、CA724、CA199含量及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13%vs.2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本长度、淋巴结清扫数量、各站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手术可行性高、肿瘤根治性彻底,可作为直肠癌根治性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因胃癌在笔者所在医院普外中心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腹腔镜组,76例)和同期行传统开腹胃癌D2根治术(开腹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和肿瘤根治程度。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为(192.5±14.8)min,长于开腹组的(171.5±16.5)min(P〈0.05);但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则少于或短于开腹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根治程度2组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切缘癌残留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临床近期疗效,且微创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腰丛-坐骨神经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麻醉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髋关节置换患者50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A组)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结果患者在麻醉前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_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手术开始10、20、30分钟的HR、SBP、DBP低于麻醉前(P0.05)),A组患者HR与B组比较,有明显变化,B组患者麻醉后、手术开始10、20、30分钟的HR、SBP、DBP、SpO_2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同时点HR、SBP、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麻醉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可用于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撬拨复位在内固定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4例Ruedi-Allgower Ⅱ、Ⅲ型Pilon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9例,采用自行研制的骨撬拨器经皮对骨折撬拔复位后行切开内固定;B组25例,采用切开直视复位内固定术.以Mazur标准评判术后踝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A组1.5-3.0(2.4±0.3)h,B组2.0-3.5(2.8±0.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8-36(24.3±6.4)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13.4±3.4)周,踝关节功能优15例,良9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24/29;B组骨折愈合时间12-18(15.2±3.5)周,踝关节功能优13例,良6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19/2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例、B组6例术后出现皮肤坏死、踝关节功能障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撬拨复位Ⅱ、Ⅲ型Pilon骨折操作简单,具有保护骨折周围软组织及血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等优点,术后可获得良好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癌伴门静脉瘤栓患者术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111例肝癌伴门静脉瘤栓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行单纯手术(A组)、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B组)和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C组),分析各组患者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差别。结果 ①B组的0.5和1年的复发率低于A组,其0.5年的生存率高于A组(均P〈0.05);②C组的0.5、1、2和3年复发率均低于A组,生存率均高于A组(均P〈0.05);③C组在第2年的复发率低于B组,在1和2年的生存率高于B组(均P〈0.05);④3个组术后5年的复发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治疗方式、肿瘤大小和瘤栓位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x2^=20.43,P〈0.01),结论 肝癌伴门静脉瘤栓患者,术后辅以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有助于提高近期疗效,但远期效果尚不肯定。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To date, no monitoring has proved its usefulness for both interpretation and treatment of arterial hypotension following pheochromocytoma resection. In this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e measured the negative component (Deltadown) of the respiratory systolic pressure variation in order to assess its ability to guide fluid therapy in 13 patients undergoing pheochromocytoma surgery. METHODS: The arterial pressure waveform was recorded via a 20-g radial artery catheter. Deltadown was measured during abdominal exploration (baseline), after fluid loading, before and following tumour resection, and during treatment of arterial hypotension. RESULTS: At baseline, Deltadown ranged between 1 and 15 mmHg (median: 3 mmHg). Volume loading (500 mL colloid over 20 min) performed during abdominal explor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 Deltadown (P = 0.001) and resulted in Deltadown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