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2.
脉搏波的传播时差及自回归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利用脉搏波传播特性检测系统及APPLE-Ⅱ微型机在线信号处理系统对生理及病理状态下脉搏波传播的时差特性和频谱特性进行分析。脉搏波的传播时差反映了动脉血管的弹性特性,是检测动脉硬化症的一个重要指标,脉搏波的自回归谱特性分析可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体脉搏波信号检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搏波所呈现出的形态、强度、速率和节律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反映出人体心血管系统中许多生理病理的血流特征.将人体脉搏波转化为电信号进行测量和分析,使中医的脉象有了一个客观的分辨标准,便于揭开脉诊现代科学本质,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参考.根据人体脉搏信号特征设计了一套脉搏检测装置.该装置由应变式脉搏传感器及其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AD转换、接口及脉搏信号数字处理软件构成.该脉搏检测系统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用LabVIEW虚拟仪器的操作面板及相应的程序,显示出脉搏的波形.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动脉血压和脉搏波传播时间的关系,探讨通过脉搏波传播时间计算动脉血压的可靠性。采用麻省理工学院MIMIC数据库,通过心电和光电容积脉搏波计算得到脉搏波传播时间,通过有创动脉血压获得平均动脉压,使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段求得脉搏波传播时间和平均动脉压之间的线性方程,应用该方程结合脉搏波传播时间计算动脉血压,并与实际血压比较评价算法的效果。结果表明,脉搏波传播时间和动脉血压存在负相关关系,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通过脉搏波传播时间计算平均动脉压,均方根误差小于5 mmHg。对临床采集数据的分析同样说明,通过脉搏波传播时间计算动脉血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动脉中的脉搏波理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研究脉搏波传播的意义,回顾了动脉中的脉搏波传播理论的发展过程,重点描述了非线性脉搏波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脉搏波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脉搏波的衰减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动脉血管内的血液以及动脉血管周围组织,对脉搏波衰减特性的影响,并比较了这两种影响的结果,为脉搏波传播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有助于临床上利用脉搏波的传播特性分析和诊断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7.
一种基于声卡的人体脉搏波采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讨论了人体动脉脉搏波频域特点以及声卡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用声卡采集动脉脉搏波的一种方法。利用线性调幅的方法,可以将脉搏信号的频谱移动到声卡所能采集的范围内,通过声卡采集后,在数字域中进行调幅信号的解调,从而恢复脉搏信号;同时还讨论了普通调幅波的一种实现方法及数字调幅波的解调原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提出一种传输线模型和输入阻抗递归算法的计算方法,数值仿真人体动脉树中脉搏波的传播过程,分析个体差异性和动脉树各参数对脉搏波的影响,为动脉树生理和病理变化分析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由大中动脉构成的55段人体动脉树建立传输线模型,采用递归算法计算动脉树各点的输入阻抗,仿真计算动脉树中各段血压和血流的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身高、心率、每搏量、内径、壁厚等参数对脉搏波传播和血压分布的影响。结果仿真结果和一般脉搏波传播规律相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不同参数对动脉树中脉搏波传播的影响有较大差异且呈现各自特征。结论基于传输线模型和递归算法的计算方法能有效仿真动脉树中脉搏波的传播过程,并准确反映个体差异性和动脉树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对脉搏波的影响,是人体动脉树生理病理分析和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线性化流体力学理论,考虑到人体臂动脉的具体结构包括分枝、血管锥度和泄漏等因素,用文献报导的升主动脉压力波形作为输入波形,分别计算了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腑下动脉,肱动脉和桡动脉处脉搏压力波的波形。并运用该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和老年性高血压可能引起的波形变化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压力波的人体脉搏波传播速度无创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搏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往往是血管弹性程度发生变化的最早体征,因此脉搏波速度的检测对动脉硬化等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检测精度主要取决于波速参考点的提取算法。在分析实际采集的脉搏压力波信号特征的基础上,对波峰、波足等特征点进行了识别,并提出了一种根据脉搏波前沿内斜率最大值点的个数和位置确定惟一波速参考点的新算法。临床实验证明,新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脉搏波速度,有助于动脉血管弹性程度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1.
双通道脉搏波速度测量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脉搏波速度的测量及研究课题的系列论文之一,介绍了双通道光电传感器脉搏波测量系统的设计,对光电传感器的制作及测最位置的选择、脉搏波传递时间的计算方法以及脉搏波干扰的处理等关键技术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为脉搏波及其速度的研究提供一个精确稳定、操作方便、体积小功耗低且成本低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人体脉搏的传播特性与心血管系统中相关力学参数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弹性管近端与远端血压理论和心搏出量理论,利用软件开展传播特性的仿真研究。首先给定弹性管近端的脉搏压力波数组以及相关参数和周期、时间延迟,然后仿真得出弹性管远端的脉搏波的波形图及相关参数,并由此计算得到相应的心搏出量数值。最后通过图形表达出心搏出量与各个参数的关系。通过数值仿真,讨论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动脉弹性功能下降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特征之一,而动脉脉搏波速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动脉弹性,因此准确测量动脉脉搏波速度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帮助。测量脉搏波速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容积脉搏波的检测方法和基于压力波的检测方法,其检测精度取决于波速参考点的提取。波速参考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切线法、最低点法、峰值法以及斜率最大值点法。本文分析了现有测量算法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探讨了国内外的研究动向,提出测量算法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高血压病早期干预的相关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对104例健康人和39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结果高血压患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年龄是影响健康人大动脉弹性功能最主要的因素,年龄、收缩压和脉压与高血压患者的大动脉弹性功能密切相关。结论脉搏波传导速度是敏感反映高血压大动脉弹性的重要指标,年龄、收缩压和脉压是影响baPWV值的主要因素,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信号,以指导早期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脉搏波理论研制出一种新型血压与血管硬度测量仪。方法:利用示波法原理在波形特征法和幅度系数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系数差分比值法来间接测量血压的新方法,通过采集肱动脉和桡动脉两处波形,获得了脉搏波传播速度(PWv)、动脉顺应性(C1、C2)和动脉硬化指数(ASI)三个反映受试者动脉弹性的参数指标。结果:通过大量病例分析和临床测试证实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而且此算法已经应用LabVIEW开发成软件并在医院进行临床应用。结论:血压与血管硬度检测仪能判断心血管病患者与正常人的差异性,对我国心血管病方面流行病学的调查、疾病预防、疾病早期发现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脉搏系统建模与脉象信息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简要介绍了人体脉搏信息研究的意义、作用、方法及应用 ,重点从系统建模和信号分析角度综述了人体脉搏系统和脉搏信息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进展 ,并对存在的困难、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Despite technical simplicity and the low cost of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 its use has been hampered by a lack of data supporting its usefulness and reliabilit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of BA-PWV to measure aortic stiffness in comparison to using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CMR).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124 participants without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volunteered for this study. BA-PWV was measured using a vascular testing device. On the same day, using CMR, cross-sectional areas for distensibility and average blood flow were measured at four aortic levels: the ascending, upper thoracic descending, lower thoracic descending, and abdominal aorta.

Results

Compared to PWV measured by CMR, BA-PWV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the differences therein were similar in all age groups (all p<0.00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BA-PWV and PWV by CMR (r=0.697, p<0.001). Both BA-PWV and PWV by CMR we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ge (r=0.652 and 0.724, p<0.001). The reciprocal of aortic distensibility also demonstrat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BA-PWV (r=0.583 to 0.673, all p<0.001).

Conclusion

BA-PWV was well correlated with central aortic PWV and distensibility, as measured by CMR, regardless of age and s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