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背景:骨髓抑制是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的主要副反应。目的:观察传统中药方琼玉膏对实验性肺癌小鼠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干预效应。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1—03/10在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心试验室完成。选用48只健康的6~8周龄C57/BL小鼠。方法:使用癌细胞接种的方法制造小鼠肺癌模型,造模后随机均分3组,每组16只。①对照组,接种后次日用生理盐水0.2mL灌胃,同时以5μL/g体质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次/d。②化疗组,顺氨氯铂2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0.2g/L,以5μL/g体质量腹腔注射,1次/d;同时以生理盐水0.2mL灌胃,1次/d。③联合组,除按化疗组用顺氨氯铂外,同时用琼玉膏0.2mL灌胃,1次/d。于用药后21d,检测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结果:对照组有3只,化疗组有4只,联合组有4只未成瘤,被排除。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化疗组各有2只死亡,联合组也有1只死亡,进入结果分析数对照组为11只、化疗组为10只、联合组为11只。①联合组及对照组的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皆明显高于化疗组[红细胞:(8.54&;#177;0.81),(8.65&;#177;0.77),(4.56&;#177;1.00)]&;#215;10^12L^-1;白细胞:[(9.04&;#177;0.60),(9.14&;#177;0.71),(3.31&;#177;0.96)]&;#215;10^9L^-1;血小板:[(949.09&;#177;111.31),(955.54&;#177;87.13),(399.30&;#177;131.36)1&;#215;10^9L^-1,P〈0.01]。②化疗组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低于联合组与对照组[(5.30&;#177;1.12),(10.51&;#177;1.15),(14.36&;#177;1.02)]&;#215;10^6,P〈0.01)。而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又高于联合组(P〈0.05)。结论:琼玉膏能提高肺癌小鼠化疗后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改善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状况,但尚不能完全拮抗化疗的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芎嗪促进骨髓移植后小鼠骨髓中干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组,建立小鼠骨髓移植模型,对照组和川芎嗪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0.2ml/只和川芎嗪注射液2mg/只,2次/天.在骨髓移植后的第 7、 14、 21天,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小鼠骨髓切片中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记取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并作骨髓组织学观察.结果骨髓移植后第 7、 14、 21天川芎嗪组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及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均高于骨髓移植的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川芎嗪能促进骨髓移植后骨髓中干细胞因子的表达,可能是川芎嗪重建造血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川芎嗪对急性放射性损伤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放射损伤后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4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川芎嗪组.对照组和川芎嗪组首先进行总剂量为6.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照射后川芎嗪组每只小鼠立即喂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 mg,对照组喂饲生理盐水0.2 ml,均每日2次.照射后第7、14和21 d测定各组小鼠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和骨髓单个核细胞LFA-1的表达水平.结果:照射后第7、14和21 d川芎嗪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巨核细胞计数和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 P<0.01);7 d和14 d川芎嗪组及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LFA-1表达水平呈进行性增高,且川芎嗪组LFA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1 d川芎嗪组骨髓单个核细胞LFA-1的表达水平已开始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放射损伤早期骨髓单个核细胞LFA-1呈高表达;川芎嗪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起促进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增强受照射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LFA-1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和18是否在P0180-199特异性T细胞过继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中发挥协同增强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8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病理实验室完成.选取14~16周龄健康纯系雌性Lewis鼠50只.随机均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2组,白细胞介素18组,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P0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用白细胞介素12和/或18体外预孵育的PO180-199特异性T细胞过继动物,引发过继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后,观察和评估单独组和联合组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由2个观察者采取双盲法,每日对每只鼠进行临床评分,分值为两个得分的平均数. 结果50只小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0 mg/L的PO180-199具有最强的T细胞增殖能力,可选择这个浓度体外扩增PO180-199T细胞系.②PO对照组的过继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发病率低(2/10),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的所有大鼠均有发病(10/10).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的病情严重,甚至有1只大鼠死于呼吸麻痹,发病时间和发病高峰时间均显著低于白细胞介素12组以及白细胞介素18组[(2.6±0.8).(3.2±0.9),(3.4±0.9)d,t=2.7,P<0.05],[5.8±1.4),(6.6±1.9),(8.1±1.8)d,t=2.7,P<0.05].③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病理表现为坐骨神经内的炎细胞的浸润数目增加和脱髓鞘的面积增加显著高于单独致敏的白细胞介素12组或白细胞介素18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7.1±11.2),(19.1±6.1),(14.6±4.9)个/mm2,t=3.6,P<0.05;[(3.2±0.6),(2.3±0.3),(2.0±0.3),t=3.1,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孵育的PO180-199特异性T细胞具有更强的致神经炎作用,临床表现为更高的发病率,更严重的神经炎和更延迟的恢复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三组:丹参素组、G-CSF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d1~d7,每日1次,第2~8天,采用外周血WBC和MNC计数、流式细胞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测各组给药后对外周血WBC、MNC、CD34+细胞、CD49d阳性细胞、CFU-GM、CFU-MK、CFU-E的产率及小鼠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丹参素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倍和3.5倍;丹参素组外周血CD34+、CD49d阳性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3±0.24)%、(12.59±2.64)%和(50.86±8.77)%,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其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14.90±2.88)%、(12.50±4.06)%和(16.10±6.36)%,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上调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和18是否在P0180-199特异性T细胞过继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中发挥协同增强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8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病理实验室完成。选取14~16周龄健康纯系雌性Lewis鼠50只。随机均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2组,白细胞介素18组,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P0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用白细胞介素12和/或18体外预孵育的P0180-199特异性T细胞过继动物,引发过继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后,观察和评估单独组和联合组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由2个观察者采取双盲法,每日对每只鼠进行临床评分,分值为两个得分的平均数。结果:50只小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0mg/L的P0180-199具有最强的T细胞增殖能力,可选择这个浓度体外扩增P0180-199T细胞系。②P0对照组的过继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发病率低(2/10),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的所有大鼠均有发病(10/10)。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的病情严重,甚至有1只大鼠死于呼吸麻痹,发病时间和发病高峰时间均显著低于白细胞介素12组以及白细胞介素18组([2.6±0.8),(3.2±0.9),(3.4±0.9)d,t=2.7,P<0.05],[(5.8±1.4),(6.6±1.9),(8.1±1.8)d,t=2.7,P<0.05]。③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病理表现为坐骨神经内的炎细胞的浸润数目增加和脱髓鞘的面积增加显著高于单独致敏的白细胞介素12组或白细胞介素18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7.1±11.2),(19.1±6.1),(14.6±4.9)个/mm2,t=3.6,P<0.05];([3.2±0.6),(2.3±0.3),(2.0±0.3),t=3.1,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孵育的P0180-199特异性T细胞具有更强的致神经炎作用,临床表现为更高的发病率,更严重的神经炎和更延迟的恢复期。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Wnt信号激活剂氯化锂联合环孢素A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的治疗作用。54只BALB/c AA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AA对照组、环孢素A治疗组、环孢素A联合氯化锂治疗组,每组18只。造模当天起分别腹腔注射环孢素A 50 mg/(kg.d)和氯化锂20 mg/(kg.d),连续5 d,于造模后14、21、28 d观察每组小鼠的疗效,检测指标包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骨髓活检增生程度。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第14和21天AA组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明显降低,骨髓切片HE染色骨髓腔中充满脂肪细胞,第28天造血无明显改善;与AA组比较,环孢素A组及联合用药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明显升高,骨髓脂肪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环孢素A组比较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有明显升高(P<0.05),骨髓脂肪细胞量减少,骨髓造血接近于正常。结论:Wnt信号激活剂氯化锂联合环孢素A治疗AA的效果较单独应用环孢素A治疗的效果更好,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理可能与Wnt信号激活后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NK细胞促进小鼠MHC半相合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将纯化的供鼠NK细胞加入预处理方案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半相合小鼠骨髓移植(BMT)后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以BALB/c H-2d×C57BL/6 H-2b(CB6F1H-2d/b)小鼠为受者,以C57BL/6H-2b小鼠为供者.50只受鼠经9.0 Gy致死剂量照射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①对照组分别为单纯照射组、MHC半相合BMT组.②实验组CB6F1H-2d/b小鼠在完成照射后1 h内首先经尾静脉输注纯化后的MHC半相合供者NK细胞,分为1×106/只、5×105/只、2×105/只3组,在照射后4 h移植MHC半相合骨髓细胞.以血常规、体重、生存时间、病理组织学等变化为观察指标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生存期单纯照射对照组为(5.15±0.66)d,其他组小鼠生存期均>30 d.②移植后第10天时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MHC半相合BMT对照组为(0.99±0.22)× 109/L、(61.00±7.27)× 109/L.实验组中3个不同NK细胞输注剂量组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01±0.21)× 109/L、(101.50±16.34)× 109/L;(1.98±0.29)× 109/L、(99.50±16.41)× 109/L;(1.97±0.21)× 109/L、(98.00±16.19)× 109/L,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织学检查,各组均无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理表现.结论在MHC半相合BMT模型上证实,移植前输注纯化的供鼠NK细胞能促进移植后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天灸籍药物穴位敷贴及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对顺铂化疗Lewis肺癌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的影响,以及肿瘤生长的抑制。方法:实验于2005-0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将40只C57BL/6J近交系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化疗组、天灸 化疗组,各10只。正常组:不做肺癌移植肿瘤模型造模,不处理;模型组:只造模,不处理;化疗组:造模4d后,腹腔注射顺铂,0.2mL/只,含顺铂0.05mg,连用5d。天灸 化疗组:在造模化疗的同时,贴天灸膏(药物组成为麝香、淫羊藿、三七、黄芪、辣椒,按1∶20∶20∶20∶40比例调配),8h/次,1次/d,共治疗11次。天灸治疗结束后次日,即第14d统一处死取材。观察天灸后各组小鼠净体质量变化、瘤质量、抑瘤率,以及天灸对化疗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结果:4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化疗组和天灸 化疗组净体质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而天灸有减轻小鼠体质量下降的趋势[(15.03±0.63),(15.75±0.40),(21.57±0.56)g;t=8.35,6.78,P<0.001]。②化疗组和天灸 化疗组瘤质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降低,但天灸 化疗组减轻的程度较大[(2.35±0.27),(2.2±0.13),(3.44±0.28)g;t=3.56,4.65,P<0.01];在抑瘤率方面,天灸 化疗组亦比化疗组高(36.0%,31.7%)。③天灸 化疗组外周白细胞数目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上升[(8.32±0.55),(10.88±0.84)×109L-1,t=2.76,P<0.05],而化疗组外周白细胞数目较正常组明显下降[(7.38±0.56),(9.85±0.93)×109L-1,t=2.51,P<0.05],且天灸 化疗组与化疗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t=3.86,P<0.01)。④化疗组骨髓有核细胞数目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3.36±0.72)×106L-1,(1.77±0.33)×106L-1,t=2.96,P<0.05],而天灸 化疗组的骨髓有核细胞数目,比化疗组明显升高[(3.37±0.48)×106L-1,t=2.43,P<0.05]。结论:天灸膏有增强化疗抗肿瘤的作用,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这种辅助治疗效果可能与显著提高化疗处理中肺癌模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目,以及提高化疗过程中肺癌小鼠血液白细胞数目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纤维连接蛋白-血小板生成素(FN-TPO)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支持脐血造血干细胞植入的能力。方法将20只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经亚致死剂量射线辐射后随机分为实验组(n=5):FN-TPO基因修饰的骨髓MSCs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组共移植;对照组:包括单纯CB-MNC移植组(n=5)、CB-MNC联合未修饰骨髓MSCs共移植组(n=5)和仅输入不含血清的IMDM培养基的空白对照组。细胞移植后,持续观察各组小鼠4周,记录一般情况及生存率;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点(辐射前,辐射后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2 d及1、2、3、4周)的小鼠外周血常规来反映小鼠造血系统恢复情况;4周后以流式细胞术和PCR等检测移植后小鼠体内的人源细胞的整合情况。结果辐射前、辐射后细胞移植前、移植后2 d及移植2周后各组动物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均无明显差别;细胞移植1周,实验组小鼠外周血WBC、RBC、Hb和Plt分别为(0.83±0.15)×109/L、(9.84±0.36)×1012/L、147.50±4.80 g/L和(198.75±71.14)×109/L,均较对照组为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小鼠外周血常规变化比较平稳。移植4周各组动物生存率,基因修饰和未修饰MSCs联合CB-MNC共移植组较单纯CB-MNC移植组明显为高(80%VS40%);存活下来的细胞移植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中均检测到人源性CD45+细胞,实验组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中人CD45+细胞比例(%)分别为:8.15±1.72和2.28±0.57,与单纯CB-MNC移植组的3.93±1.28和0.82±0.06相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移植后4周存活小鼠体内人beta-actin基因表达情况显示:小鼠外周血、骨髓及心、肝、脾、脑、肺等重要脏器基因组DNA中有人beta-actin基因存在。结论FN-TPO基因修饰的骨髓MSCs能够更有效的支持脐血造血干细胞植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在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 18头小型家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9头)和对照组(9头).实验组动物采用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二次打击方法制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设伤后正常状态(T1)以及注射脂多糖(LPS)前(T2)和注射后即刻(T3)、24 h(T4)、48 h(T5)5个时间点抽取骨髓和外周血,加入红细胞裂解液,显微镜下计算有核细胞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含量,并计算EPCs绝对数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T1、T2、T3、T4、T 5时骨髓中EPCs(×106/L)分别为7.64±0.68、7.32±0.55、7.58±1.13、7.77±0.70、7.88±0.84,外周血中EPCs(×106/L)分别为3.54±0.26、4.06±0.64、3.74±0.55、3.61±0.37、3.98±0.63;实验组骨髓中EPCs(×106/L)分别为7.45±1.55、6.58±0.80、11.27±1.20、10.88±1.15、8.36±2.88,外周血中EPCs(×106/L)分别为3.21±0.48、8.71±2.04、5.98±0.77、1.27±0.91、2.14±0.96.实验组T3、T4、T5时骨髓中EPCs明显高于对照组;T2、T3、T4、T5时外周血中EPCs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且各时间点骨髓中EPCs明显高于外周血中(均P<0.05).结论 失血性休克后MODS发生发展过程中外周血EPCs先出现明显升高,然后迅速下降;而骨髓EPCs先略有下降,后明显升高,出现MODS后下降.EPCs的变化在MODS的转归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文研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放射病小鼠造血及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6~8周龄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经137Cs-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通过体重、脏器系数、外周血常规(WBC、RBC、Hb、PLT)、股骨有核细胞数(BMNC)、骨髓DNA含量、脾结节数(CFU-S)等指标检测其对受照小鼠血液、造血及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 不同给药组对辐射小鼠造血及免疫系统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联合组的体重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各组;与单纯IR组比较,联合组的胸腺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系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联合组的WBC(P <0.05)、RBC(P <0.05)、Hb(P<0.01)、PLT(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BMNC、骨髓DNA含量、CFU-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KGF联合G-CSF对辐射损伤小鼠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复苏液经骨髓腔通路复苏失血性休克后骨髓细胞学及病理学改变.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犬均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高渗盐溶液组[即7.5%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40溶液(HSH)组].生理盐水和HSH组动物建立犬失血性休克模型,经胫骨骨髓腔快速(5 min内)按4 ml/kg分别推注生理盐水或HSH进行复苏;假手术组动物不进行放血和输液处理.于复苏前后取外周静脉血和骨髓液计数CD34+阳性率,骨髓涂片染色进行细胞分类及病理观察.结果 复苏后48 h,HSH组静脉血及骨髓液CD34+阳性率均高于生理盐水组(静脉血:(6.915±1.178)%比(4.848±0.527)%,骨髓液:(7.900±0.648)%比(6.875±0.403)%,均P<0.053.复苏后1周,与假手术组相比,生理盐水组红细胞系、粒细胞系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红细胞系:0.289±0.016比0.253±0.014,粒细胞系:0.615±0.019比0.560±0.013,均P<0.05),淋巴细胞系细胞比例显著下降(O.049±0.007比0.132±0.015,P<0.05);HSH组红细胞系(0.273±0.012)和淋巴细胞系比例(0.162±0.014)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粒细胞系比例(0.517±0.038)显著下降(P<0.05).生理盐水组和HSH组4周后骨髓各造血细胞系恢复至正常;骨髓病理观察表明输液后骨髓改变轻微,未见坏死细胞.结论 经骨髓腔通路输注小剂量HSH复苏失血性休克犬后,骨髓改变轻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苏方案.  相似文献   

14.
Xu LH  Fang JP  Weng WJ  Xu HG  Ye QX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1):734-738
目的 建立致敏动物模型,研究致敏对异基因骨髓细胞植入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C57 BL/6小鼠脾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到BALB/c小鼠体内建立致敏动物模型,应用二抗结合实验及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检测血清抗体.以非致敏或致敏BALB/c小鼠为受鼠,经照射预处理后予以1 ×10 7C57BL/6供鼠骨髓细胞.移植后于不同时间点(2、12和48 h)分离受鼠外周血、脾脏及骨髓等细胞,检测供鼠细胞在致敏受鼠体内各组织的分布.移植后记录各组受鼠的生存情况,监测造血重建与骨髓恢复情况.体外分离非致敏或致敏受鼠的血清及脾细胞,与异基因骨髓细胞相孵育,通过免疫实验计算细胞毒性指数.结果 二抗结合实验和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均证实致敏受鼠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供鼠反应性抗体.骨髓移植归巢实验结果表明,与非致敏组相比,异基因骨髓细胞在致敏受鼠的外周血、脾脏及股骨的分布均明显减少.生存分析结果发现非致敏组小鼠于照射后能长期存活,而致敏组小鼠于照射后12~15 d全部死亡.移植后第14天,非致敏组受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股骨骨髓细胞计数分别为(3240±300)×106/L和(396±27)×106/股骨,而致敏组受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股骨骨髓细胞计数分别为(320±80)×106/L和(6±2)×106/股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第7天,供鼠细胞在非致敏组和致敏组骨髓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48.07±4.70)%和(0.77±0.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通过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实验、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作用实验表明,致敏组受鼠的细胞毒性指数均明显高于非致敏组.结论成功建立脾细胞输注致敏的小鼠动物模型,致敏受体完全排斥异基因供体骨髓细胞,作用机制与免疫损伤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VCS参数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白细胞VCS参数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Coulter LH 75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20例血液细菌感染患者、69例非感染性发热患者、67名健康对照者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VCS参数,包括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NDW)、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值(MNS);淋巴细胞平均体积(MLV)、淋巴细胞体积分布宽度(LDW)、淋巴细胞平均传导率(MLC)、淋巴细胞平均散射值(MLS).将血液细菌感染组根据白细胞总数分为WBC≤10×109/L组和>10×109/L组;根据中性粒细胞比例分为≥85%组和<85%组;根据细菌染色分为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组和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组.结果 血液细菌感染组的MNV、NDW、MNS、MLV、LDW、MLC、MLS分别为156 ±15、23.31±3.72、137±7、87±12、17.50±3.38、110±5、69±12;非感染性发热组分别为151±8、21.33 ±2.62、132±10、91±4、15.78±1.96、117±4、62±6;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45±5、18.43±0.93、143±4、84±2、13.30 ±0.76、108±1、62±2;上述各指标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295、26.272、32.767、6.226、31.016、23.739、12.662,P<0.05或<0.01).WBC≤10×109/L组MNV和NDW分别为152±16、22.19±3.45,WBC>10×109/L组分别为159±12、25.29±3.4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575、40.856,P<0.0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5%组的MNV、NDW分别为159±12、24.88 ±3.74,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5%组分别为151±16、21.68±2.29,与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76、43.22,P<0.01).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组的MNV和NDW分别为157±15、24.25±3.39,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组分别为153 ±14、21.51±3.78,与健康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8.74、37.47,P<0.01).在血液细菌感染诊断中,当NDW的临界值(cut-off值)取20.50时,敏感度为76.7%,特异度为98.3%.结论 VCS参数能反映血液细菌感染时白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其中NDW参数能更加灵敏、特异地反映血液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6.
Ning FY  Lin ZH  Liu H  Chen XF  Sun F  Wang H  Liu HY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1):777-782
目的 探讨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联合白消安诱导小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模型的建立.方法 随机选取30只清洁级BALB/c雌性小鼠,采用腹腔注射IFN-γ联合胃饲白消安的方法制作重型再障模型,以单纯白消安组(单M组)(n=30)和对照组(n=30)为对照,比较3组小鼠间一般情况、患病率、死亡率、血常规、胫骨骨髓有核细胞计数(tibial nucleated cell count,TNCC)、脾脏指数、骨髓细胞形态学及骨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结果 IFN-γ与白消安联合组(联合用药组):至给药结束后第10天,重型再障患病率达100%,死亡率为20%;联合用药组WBC、Hb、PL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TNCC分别为(0.8 ±0.3)×109/L、(45±20)g/L、( 10±8)×109/L、( 15.2±10.2)×109/L、(12±7)×106/根胫骨,与单M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至给药结束后第20天,WBC、Hb、PLT及TNCC与单M组和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髓细胞形态学及骨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联合用药组骨髓增生极度低下,脂肪化明显,造血细胞减少,脂肪细胞和淋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加,骨髓抑制严重且不可逆;单M组外周血常规、TNCC及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均可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易见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旺盛及病态造血现象.结论 IFN-γ与白消安合用可在较短时间内诱导建立小鼠重型再障动物模型,方法简便,诱导成功率高,更接近于人类再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未洗脱二甲亚砜(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的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简单抽样法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山东省东营市中心血站制备和保存的60份(每份为200 mL)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复融后血小板原液组(n=60).取复融后血小板原液组血小板10 mL与复融后的新鲜冰冻血浆30 mL,按照体积比为1∶3的比例混匀后,纳入血小板混合液组(n=60).并随机选择同期本血站采集的60份新鲜液态血小板原液,纳入对照组(n=60).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于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输注的150例患者作为输血反应的观察对象.3组血小板均进行血栓弹力图及复钙后凝血时间检测,比较各组血小板凝血功能.回顾性分析150例患者输注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后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150例输注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患者输注前及输注后1、24、48和72 h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分析输注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临床试验遵循的程序符合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伦理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血小板混合液组血栓弹力图凝血指数(CI)为2.5±0.2,高于对照组的1.0±0.1和复融后血小板原液组的0.9±0.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69、23.02,P<0.05).②血小板混合液组、复融后血小板原液组及对照组血小板复钙后凝血时间分别为(6.3±0.5)、(9.0±0.8)、(11.7±1.1)min,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8,P<0.05).复融后血小板原液组血小板复钙后凝血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38,P<0.05).血小板混合液组血小板复钙后凝血时间较对照组及复融后血小板原液组亦显著缩短,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36、-2.29,P<0.05).③本组150例患者共计输注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319个治疗量,无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血小板输注48 h后血小板计数较输注前增加(7.6±1.1)×109/L,较输注1、24 h后的增加值[(16.3±2.5)×109/L和(13.5±2.5)×109/L]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7、-25.92,P<0.05).结论 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与新鲜冰冻复融血浆(体积比为1∶3)混合物凝血功能明显提高,快速止血效果好,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临床输注无输血不良反应,可满足急性止血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黄芪注射液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诱导缓解化疗期间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ALL患儿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儿均应用诱导缓解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患儿同时加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对2组患儿化疗期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化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NE)计数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化疗期间感染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各危险度分型患儿的感染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中的同种分型患儿(χ~2=13.000、4.250、3.895、5.106,P0.05),观察组患儿化疗期间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602、4.960、6.112,P0.05),化疗后观察组中各危险度分型患儿的外周血NE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同种分型患儿(t=5.265、3.795、4.286,P0.05)。结论在ALL患儿的诱导缓解化疗期间,加用黄芪注射液能够缓解患儿的骨髓抑制,降低ALL患儿的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模型来证实补肾健脾方对环磷酰胺所致骨髓造血抑制的治疗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骨髓造血抑制组和补肾健脾方治疗组,骨髓造血抑制组和补肾健脾方治疗组腹膜注射环磷酰胺3d,第4天开始,补肾健脾方治疗组给予中药方剂灌胃治疗,其余两组给予饮水灌胃对照。治疗14d后,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小鼠外周静脉血血细胞计数、骨髓造血干细胞数目和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骨髓造血抑制组白细胞计数、骨髓造血干细胞数目、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1)。经补肾健脾方治疗后,补肾健脾方治疗组血小板计数、骨髓造血干细胞数目、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骨髓造血抑制组(P0.05)。结论补肾健脾方能减轻环磷酰胺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适用于研究T淋巴细胞功能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AA)动物模型以及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对X射线联合淋巴细胞注射诱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进行优化。AA组:富集C57BL/6J小鼠的脾脏泛T细胞,按细胞数5×106/只经尾静脉注射至分别经3、4和5 Gy X射线照射的CB6F1小鼠体内;单纯照射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经尾静脉注射与AA组相同体积的PBS至分别经3、4和5 Gy X射线照射的CB6F1小鼠体内;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与AA组相同体积的PBS至CB6F1小鼠体内;检测外周血血常规,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病理切片检测骨髓造血,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T细胞分布比例、骨髓细胞凋亡和脾脏T细胞的分化程度。结果:相较于4、5 Gy照射的AA组,3 Gy照射的AA组生存期明显延长;经3、4、5 Gy X射线照射联合泛T淋巴细胞注射均可成功诱导受体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严重减少,骨髓有核细胞严重减少,骨髓造血衰竭,骨髓中T淋巴细胞占比明显增加,CD4+T和CD8+T细胞均增加但以CD8+T细胞为主,并促进T细胞从初始T细胞向效应记忆T细胞分化。结论:3、4和5 Gy X射线的照射联合5×106泛T细胞注射均可通过引起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成功构建AA动物模型;较4、5 Gy照射剂量,3 Gy照射组生存期明显延长,外周血血象与AA临床患者表现更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