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舌诊的临床意义,在于作为辨证的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无论八纲、病因、脏腑、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都以舌象为重要的辨证指标。正如《临证验舌法》书中所说:"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唯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说明舌诊在临床辨证施治中的重要性。本研究选择老年气虚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舌象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舌诊与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莺 《河北中医》2005,27(5):397-398
舌诊是中医学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舌的诊察,《临床验舌法》载:“凡内外杂证,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据质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舌诊包括望舌质和舌苔,一般来说,察脏腑的虚实,重点在于舌质,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  相似文献   

3.
单兆伟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兆伟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著名脾胃病专家。早年拜师于孟河学派传人张泽生教授门下,学习二十余年,尽得真传,继承发扬孟河医派之学术精华,临床善于诊治疑难杂症,用药特色鲜明,尤其在脾胃病的诊治用药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学术体系。兹将导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经验探析如下:1四诊合参,首重舌诊《内经》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导师常谓中医临证不可片面的夸大四诊某一方面,尤其反对脉诊神秘化,临床有形病脉不病,脉病形不病,存在脉证舍取的问题,当四诊合参,全面采集病人的临床信息。临证重视望诊,尤其重视舌诊在脾胃疾病的指导意义。望舌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就有记载,后世历代医家逐步完善,至清代温病学派以辨舌验齿颇为重视,《临证验舌法》中就有“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瘥,主方不勿焉”的记载。另外,从脾胃与经络的络属关系有“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相似文献   

4.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12分) 1.营气2.奇经八脉3.因时制宜4.澹语 5.镜面舌6.举按寻 二、填空(12分) 1.肺的主要功能是 ,开窍于,外合,与相表里,在五行属 2.被称分‘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脏腑是一 3.被称方‘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的脏腑是_。 4.被称为“决读之官,水道出焉”的脏腑是_。 5.望病态面色,白色主、证;黄色主 证。 6.舌淡苔白而润主__;舌红绛,苔白滑腻,在外感温热病中主_。 7.阴虚潮热,发热的特点是—,湿温潮热是_为特征。 8.浮滑脉主_或一j正;沉弦脉主_或_证。 9.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以__为主。常兼见_症状。 三、是非题(10分你认为对…  相似文献   

5.
《中藏经》对脏腑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它对病证的划分上,其以脏腑分证的手法主要有三。而更重要的是该书具体的脏腑辨证方法:脏腑辨证首论阴阳;虚实寒热,脏腑有别;外感内伤,辨从脏腑;以脏气为根本判别预后。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对《临症验舌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主要学术思想及其特色进行点评。《临症验舌法》强调临症当以验舌为准,介绍了验舌以分虚实、阴阳、脏腑的辨证方法及其治法方药,理论系统且有条理性,理法方药俱全而有规律可循,体现了杨乘六智圆行方、圆机活法、不轻言放弃、不墨守成规的科学精神。《临症验舌法》是一部以舌辨证遣方、临床实用性较强的舌诊类专著。  相似文献   

7.
区绮云 《国医论坛》2008,23(1):14-15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舌是一个富有血管神经和脉络的器官,血流状态和血液成分的改变均能反映在舌上.妇人之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均是人体脏腑气血生化作用的表现.当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受损而引发妇科疾病时,必定会引起舌象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历代医家亦有"据舌以分阴阳虚实……妇人之病,闻之无息,惟有舌验"之说 [1].同时,又因病因病机之不同而致舌象各有变化.  相似文献   

8.
郝伟教授认为正虚为本、邪盛为标是冠心病的发病特点。诊断上注重观察舌象,舌象能客观的反映冠心病的症情急缓、病性虚实、病变脏腑、病理因素等;治疗上强调结合舌象辨证遣方,施药后据舌象变化明辨疾病之转化,临证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临床典型案例总结了笔者团队治疗不孕症的经验,指出不孕之因虽多,主要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而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肾为不孕之本,而有阴阳之分,宜调阴燮阳以治之;脾为不孕之主,而有虚实两端;脾胃虚弱不孕者,应调理脾胃以治之;肝为不孕之枢,而有疏郁不同;肝郁脾虚不孕者,疏理气机而通之,以及不孕症病机多虚实夹杂,而应虚实分治;不孕多涉奇经,论治仍关脏腑。治疗不孕症时应通过脏腑补泻调理肝脾肾虚实,以温肾健脾、补益脾胃、疏肝健脾等手段治疗不孕症,在临证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尿毒症是各肾脏病进入晚期后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机错综复杂,夹杂虚实寒热,阴阳失调,变证众多,涉及脏腑广泛。而笔者以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出发,以气的层次来阐述天地、人身之气的运转周流,并探讨尿毒症主证与变证的诊治,化繁为简,冀为临床诊治尿毒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口疮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年来,笔者运用中药汤剂为主治疗复发性口疮,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机复杂,辨证当分虚实,详察胃肾心脾 中医认为:口疮虽为口腔粘膜局部病变,但其发生与全身脏腑阴阳失调密切相关。舌为心之苗,心脉布于舌;脾开窍于口,脾脉布于舌下;胃脉络脾入上齿,环口唇;肾脉络膀胱,支脉沿喉咙至舌根两侧。口腔与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临证必须结合整体分析病机。“诸痛疮痒,皆属于心”,心  相似文献   

12.
陈勇毅认为胃痞病机总以脾胃虚弱、肝郁不达、气机升降失常为本,气滞、湿阻、热蕴、血瘀为标,其病位在胃,与脾、肝等脏腑有密切关系。据此他提出首辨虚实、次辨寒热、辨气血痰食、分辨缓急和分主证兼证的辨证经验,确立调肝运脾和胃的基本治法,创制主方柴术消痞汤,并随证加减,临床应用取得较佳疗效。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江西泰斗姚荷生寒温汇通思想,从寒温内外皆有厥阴病变的立场出发,对以乌梅丸为代表的厥阴阴阳错杂方证,从生理病理到辨症用方,进行了系统梳理,突出强调了厥阴主病不只阴阳错杂且有肝风内扰,厥阴主方不仅燮理阴阳且能敛肝熄风;对厥阴病复杂多变,比较了伤寒、温病与内伤杂病由于病因差异,以致各自的阴阳错杂,会产生寒热虚实不同偏转的情况;进而提出厥阴主证主方,不限于乌梅丸证一例,而是包括连梅饮证、椒梅汤证、安胃丸证等在内的一组乌梅类方方证系列;最后对乌梅类方临床运用中容易产生疑惑的若干问题做了简要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介绍梁君昭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梁教授认为,失眠首责之阴阳不相顺接,其治疗特色包括辨盛羸之体,分虚实两端;重望鼻平脉,思方药之法;法阴阳之剂,分昼夜之方。强调临证需谨察病机,明辨明阳,四诊结合,通畅气机,临床常获佳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主题是:虚实.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此仲景不言之义.不是说外感病不辨虚实阴阳,内伤病不辨表里寒热,而是说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16.
<正>汗证是因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出汗异常为表现的病证。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七一教授认为汗证常表现为多证型夹杂,治疗时不必强分自汗盗汗,应寻找病理因素,辨明阴阳虚实,根据虚实主次遣方用药,兹择验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吴荣祖教授认为,在临证时,不可固执于西医的检查和诊断,也不能于辨证用药时偏执于辨病,而应以中医四诊八纲以识主证。辨治发热当以阴阳为纲,应依脉证以明病机,辨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按照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吴荣祖教授强调调整阴阳、首重命门,扶阳之法、其要在密。吴荣祖教授临证治病必求其本,注重人体阳气,强调"阳密乃固",擅用附子及干姜、肉桂。  相似文献   

18.
钱乙总结其一生之儿科经验,提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观点,并发展了五脏病机理论,五脏各有所主,临证中详辨五脏虚实;运用五脏生克制化分析脏腑关系,以此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转归;注重五脏与四时阴阳结合,以判断五脏气之盛衰,注重天地自然对人体的影响在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证实践认为,糖尿病按传统的上、中、下三消分证,尚不能完全符合临床实际,而应首先明辨主证,据病情之变化,视其阴阳盛衰而调之。余临诊时,每将本病概括为六种不同证候,分别立法拟方,增损化裁,多获良效。现将六种证候治法介绍于下,并附验案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舌下络脉诊治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五脏系于舌,无脉不通于舌。前人认为:“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以舌分虚实、阴阳、别脏腑、配方药。如《伤寒观舌心法》后序中说:“观其舌知其所苦……”。陶保廉的《舌鉴辨证》曾说:“观舌察病……舌不隔膜,且为心苗,目视明彻,胜于手揣。”前人把观舌视为诊断上重要环节,认识到舌与十二经脉无所不通。《灵枢·经脉篇》载:“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隔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