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冠心病患者行肠癌手术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7年3月于我院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肠癌手术合并冠心病患者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L-SGB)组、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R-SGB)组,每组18例。比较3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T0)、全麻诱导后(T1)、气管插管即时(T2)、气管插管后5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每搏量变异度(SVV)及心率与收缩压乘积(RP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在进入手术室(T0)、麻醉后6 h(T4)及24 h(T5)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氧化应激指标及心肌酶的变化。结果 与T0比较,T1时3组患者的MAP、HR、CO、CI、SV及RPP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T2时3组患者的MAP、HR、CO、CI、SV及RPP均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T3时3组患者的MAP、HR、CO、CI、SV及RPP均有所下降,但R-SGB组比L-SGB组变化更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SGB、R-SGB组比较,T2时对照组MAP、HR、CO、CI、SV、SVV及RPP升高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T4时3组患者的MDA、NO、cTnI、CK-MB显著上升,SOD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4时R-SGB组和L-SGB组各指标变化幅度较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4比较,T5时3组患者MDA、NO、cTnI、CK-MB有所下降,SOD有所上升,但对照组各指标与T0比较时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SGB比L-SGB变化更为显著,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冠心病的患者在全麻下行肠癌手术时,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增加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肌的耗氧量,从而减轻手术应激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且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果比左侧阻滞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纳布啡与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分为纳布啡组(N组)和羟考酮组(O组)。术后给予PCIA镇痛,配置方法:N组为1 mg/kg纳布啡+10 mg托烷司琼,O组为羟考酮20 mg+10 mg托烷司琼,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分别在术前30 min(T0)、术后4 h(T1)、8 h(T2)、12 h(T3)、24 h(T4)时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用于测定血清IgG、IgM、IgA、TGF-β1、VEGF及IL-17水平,并计数CD4+、CD8+T细胞、NK细胞及CD4+/CD8+比值;分别在T1、T2、T3、T4时对所有患者进行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消耗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O组比较,N组血清IgG水平在T1~T4,IgM、IgA水平则在T2~T4时要明显更高,而TGF-β1及VEGF水平在T2~T4,IL-17水平在T1~T4时要更低,CD4+T、NK细胞及CD4+/CD8+比值在T2~T4要更高,而CD8+T细胞则在T1~T4时要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布啡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PCIA能够有效控制术后疼痛,能够增加机体免疫球蛋白及免疫细胞水平,降低肿瘤免疫抑制因子水平,减轻围术期免疫抑制程度,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注射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全麻恢复期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C、D两组,在手术开始前10 min至术毕前20 min,分别泵注生理盐水(C组)和右美托咪定(D组)0.6 μg.kg-1.h-1。监测患者麻醉前(T1)、拔管前(T2)、拔管时(T3)、拔管后5 min(T4)、拔管后10 min(T5)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采用t检验、χ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时间、呛咳评分、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及用药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拔管前后心率、血压波动较小,Ramsay评分高。拔管前和拔管后D组呛咳评分和SAS评分低于C组(P<0.05)。D组躁动、心动过速发生率低于C组(P<0.05),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C组(P<0.05)。D组七氟醚用量和术后追加芬太尼量均少于C组(P<0.05)。结论 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明显减少拔管不良反应和血流动力学波动,不延长恢复时间,有利于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酮咯酸氨丁三醇预防性镇痛对肺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肺癌手术患者17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预防组和全麻组,每组86例,全麻组给予全麻干预,预防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酮咯酸氨丁三醇预防性镇痛干预,比较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免疫球蛋白(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预防组麻醉15 min后(T1)、组织切开时(T2)、肿瘤切除时(T3)的MAP、HR明显低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防组术后IgA、IgG、IgM、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防组术后4 h、24 h、48 h、7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防组和全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酮咯酸氨丁三醇预防性镇痛可有效改善肺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及镇痛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应用于宫颈癌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以及对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 于2016年1月—2017年6月,选择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择期在腹腔镜下行宫颈癌根治术的病人90例,连续入组,根据术后镇痛用药分为氟比洛芬酯组、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评估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估、不良反应;测定入室时、术后12 h、24 h和48h的血清中的CD4、CD8、IL-1、IL-6CD4/CD8的比值和PGEs的水平。结果 术后12 h和24 h的VAS评分氟比洛芬酯组显著低于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P<0.05);免疫因子方面,三组血清中的CD4、CD8、IL-1、IL-6、CD4/CD8的比值和PGEs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术后2 h、12 h、24 h,IL-1和IL-6含量显著高于入室时的含量(P<0.05);在2 h、12 h、24 h时间点上IL-1和IL-6含量芬太尼组显著高于氟比洛芬酯组和舒芬太尼组(P<0.05)。与入室时对比,三组病人CD4/CD8比值在术后均下降,其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在24 h时下降明显(P>0.05);在24 h时的CD4/CD8比值芬太尼组明显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与入室时相比2 h、12 h和24 h的PGE2含量,三组患者均上升,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在12 h点上升明显(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应用到腹腔镜下行宫颈癌术后镇痛效果提高,同时减轻术后不良反应,并且有较好地减少炎性介质的分泌,并且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番茄红素(LP)改善荷卵巢癌大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卵巢癌细胞NUTU-19接种于腋窝皮下,制备荷卵巢癌大鼠模型,取6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2 mg/kg)和LP(40、20、10 mg/kg)组,每组12只;各治疗组均隔天腹腔注射给药一次,共5次。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生存状态和肿瘤生长状况;称量肿瘤重量并计算抑瘤率,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脾淋巴细胞转化率;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流式细胞仪术(Flow cytometry)检测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百分率并计算CD4+/CD8+。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发现LP各组大鼠饮食状况好转,瘤体减小、活动度和硬度较差,肿瘤组织细胞皱缩、呈片状坏死等病变,上述改变以LP 40 mg/kg组最为显著;LP(40、20 mg/kg)组瘤重显著减轻且抑瘤率显著升高(P<0.05,P<0.01),脾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升高(P<0.05,P<0.01),血清中IL-2和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血液中CD8+百分率显著降低(P<0.05,P<0.01),LP 40 mg/kg组CD4+百分率显著升高(P<0.05),LP(40、20 mg/kg)组CD4+/CD8+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LP具有提高荷卵巢癌大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LP能够有效降低炎症细胞因子(IL-2、TNF-α)含量以及提高CD4+/CD8+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用于宫颈癌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60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肿瘤术后病人,年龄30岁-65岁,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n=30)和布托啡诺组(B组,n=30),分别接受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治疗。F组用芬太尼1.2mg,B组用布托啡诺12mg,分别加生理盐水稀释至275mL;背景输注速度均为5mL/h。采用双盲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4h、8h、12h、24h和48h镇痛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Ramsay评分)以及48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搔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病人在各观察时间点的镇痛、镇静效果均达满意,但B组8h镇静评分较高(P<0.05)。B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 布托啡诺用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更适合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后静脉镇痛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血管生成以及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旨在探讨胃癌中HER-2表达的临床意义,为胃癌患者术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和临床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室2012年3月—2013年7月行手术切除的原发胃癌组织398例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363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HER-2阳性表达率,同时分析HER-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血管生成以及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结果 (1)胃癌组织中HER-2的阳性表达率为14.07%(56/398),显著高于癌旁非肿瘤组织0(0/363)(P<0.05);(2)Lauren分型、肿瘤部位、脉管浸润情况、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与HER-2阳性表达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生长方式与HER-2表达无相关性(P>0.05)。T分期中,T4期的HER-2表达率高于(T1+T2+T3)期,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56例HER-2阳性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值为58.63±19.97,342例HER-2阴性表达组的MVD值为49.04±19.25,具有统计学差异,经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两组间呈正相关(r=4.33,P<0.001);(4)早期复发率方面,HER-2阳性表达组1年、1.5年复发率分别为16.00%、38.00%,高于HER-2阴性表达组的8.81%、25.5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ER-2在胃癌组织中存在着过度表达,HER-2的过度表达与胃癌患者的Lauren分型、肿瘤部位、脉管浸润情况、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无关;HER-2的过度表达与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呈正相关;HER-2的过度表达与术后的早期复发可能存在相关性,需待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TEAS组(H组)和硬膜外麻醉组(E组),H组患者接受TEAS和硬膜外麻醉,E组患者只接受硬膜外麻醉每组各20例。各组分别于入室后即刻、术毕、术后12h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10水平,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两组入室即刻血清皮质醇、IL-6及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入室后即刻比较,两组术毕和术后12h IL-6水平、E组术毕和术后12h皮质醇水平均升高(P<0.05);两组术后12h IL-6水平均高于术毕(P<0.05);与E组比较,H组术毕、术后12h IL-6水平和术毕、术后12h皮质醇水平均降低(P<0.05);与E组、入室后即刻及术毕比较,H组术后12h IL-10水平升高(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轻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皮质醇和IL-6升高的程度,增强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C225)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辐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 经不同浓度的C225作用后, 使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 计算出C225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 并将IC50的1/5作为后续实验的浓度。采用克隆形成方法观察C225对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按多靶单击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 计算辐射增敏比(SER)。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周期情况。结果 C225均抑制了细胞的增殖, 并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 其IC50为18.24μg/mL。与单独照射组相比, 加药照射组的SF2、D0、Dq均下降(P<0.05), SERD0为1.40。C225联合X线照射明显增强了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P<0.05)。C225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P<0.05), 单独照射组G2/M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 C225+照射组同时出现G0/G1、G2/M期细胞阻滞(P<0.05);与对照组相比, C225组、单独照射组以及C225+照射组S期细胞比例均下降(P<0.05)。结论 C225对A549细胞株具有辐射增敏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C225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受照射后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 增加细胞凋亡以及诱导细胞G0/G1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验证丹参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B)抑制人大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进一步通过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阐述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肠癌细胞HCF-116,分成HCT-116组、HCT-116+H2O2组、HCT-116+SalB组、HCT-116+SalB+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组。分组干预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含量、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结果 SalB对HCT-116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正相关(P<0.01);SalB、H2O2促进HCT-116细胞内ROS生成(P<0.01),ROS清除剂NAC预处理可清除由SalB产生的ROS(P<0.01);SalB抑制HCT-116细胞增殖(P<0.01)并促进其凋亡(P<0.01),该作用可被NAC部分逆转(P<0.05);SalB引起HCT-116细胞G0/G1周期阻滞(P<0.01),NAC预处理完全逆转SalB导致的周期阻滞(P<0.05)。结论 SalB可通过增加HCT-116细胞内ROS水平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对口腔癌患者免疫及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2011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诊断明确的口腔癌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联合术后辅助化疗组即高压氧组(A组,n=42)和单术后辅助化疗对照组(B组,n=42)。A组于化疗前1天及化疗过程中每天行高压氧治疗,而B组则不进行高压氧治疗,检测化疗后患者外周血免疫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的含量,ELISA检测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2、IL-4、IL-10及INF-γ的表达量。对患者进行随访两年,观察患者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的CD4+及NK细胞含量较B组明显增多(P<0.05),CD3+及CD8+表达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CD4+与CD8+的比值较B组增高(P<0.05)。A组患者外周血IL-2、IL-4、IL-10及INF-γ的表达量均较B组高(P<0.05)。随访结果发现,高压氧联合术后辅助化疗能使患者两年内复发率降低(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术后辅助化疗能提高口腔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可有效预防口腔癌术后两年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micro RNA)在预测鼻咽癌患者化疗有效性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0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7例接受顺铂联合化疗的鼻咽癌患者,其中化疗敏感患者123例,化疗抵抗患者64例。检测所有初次化疗前血清中miRNA的表达水平,并以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评估血清miRNA与鼻咽癌患者化疗有效性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 鼻咽癌患者血清miR-127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1.6 vs. 1.4±0.5)(P<0.001),化疗抵抗患者的血清miR-127水平显著高于化疗敏感患者(4.5±1.3 vs. 3.8±1.7)(P<0.001)。ROC曲线显示血清miR-127对鼻咽癌患者化疗抵抗的预测价值较好(AUC=0.702,P<0.001),最佳阈值为4.2,灵敏度82.3%,特异度76.3%。与化疗敏感组相比,化疗抵抗组患者的T3-4期、N3期和TNM Ⅲ~Ⅳ期患者比例均明显升高(P<0.01),且miR-127≥4.2的比例也升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OR=1.655,95% CI:1.142~2.584,P=0.016)和血清miR-127≥4.2(OR=2.231,95% CI:1.762~4.503,P=0.001)是影响鼻咽癌患者化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miR-127水平的升高可能是预测鼻咽癌患者化疗抵抗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距肛缘距离≤8 cm的T1期直肠癌患者经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3月本院180例距肛缘≤8 cm的T1期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90例作为观察组, 另90例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T1期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记录两组术后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 分析距肛缘≤8 cm的T1期直肠癌患者经肛门局切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6, 0.358;P=0.344, 0.55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化程度及切缘性质是影响接受直肠癌局部切除术的距肛缘距离≤8 cm的T1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距肛缘距离≤8 cm直肠癌T1期患者可获得与根治术相似的预后收益, 且有助于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切缘性质是影响局切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辽宁省3城市居民胃癌10年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辽宁省3城市2000—2002年肿瘤发病报告数据库随机抽取的400例胃癌进行主动随访,获得患者诊疗和生存状况。采用寿命表法计算观察生存率(Observed survival rate,OSR),应用EdererⅡ方法计算相对生存率(Relative survival rate,RSR)。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生存影响因素。结果 辽宁省3城市居民胃癌10年OSR、RSR和T50分别为14.3%、19.1%、12.3个月。Ⅰ~Ⅱ期病例的10年OSR、RSR和T50(41.6%、53.7%和69.0个月)均显著高于Ⅲ期(9.1%、14.1%和14.7个月)和Ⅳ期(3.0%、4.1%和6.1个月)(P<0.05)。手术治疗病例10年OSR、RSR和T50(20.8%、27.7%和20.8个月)显著高于未接受手术治疗病例(2.6%、3.9%和4.9个月)(P<0.05);0~64岁组10年OSR、RSR和T50(21.1%、23.2%和14.0个月)均显著高于65+岁组(8.9%、15.7%和10.4个月)(P<0.05);男性与女性10年OSR、RSR及T50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分期、治疗方式和年龄对胃癌10年相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辽宁省3城市居民胃癌10年相对生存率(19.1%)低于欧美(25.4%~30.7%)及韩国(48.7%)等经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早诊断率和规范性诊疗率低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不改变目前T、N、M分期定义基础上,提出适用于IMRT时代鼻咽癌临床分期的降期新建议。方法 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2006年536例鼻咽癌病例,采用Kaplan-Meier计算DSS率并Logrank检验,Cox法计算各亚组DSS风险比。结果 依据第7版UICC/AJCC分期系统,Ⅰ—Ⅲ期非T3N2M0期患者5年DSS均在85%以上,ⅣA、ⅣB期的分别为71.8%、46.2%(P=0.171),而ⅣC期的仅为24.0%。Ⅲ期患者中非T3N2M0期患者5年DSS (91.5%)高于T3N2M0期患者(78.6%)(P=0.042)。T3N2M0期患者DSS经临床综合评估与ⅣA—ⅣB期患者相似。新Ⅰ期包括T1-3N0-1M0和T1-2N2M0,新Ⅱ期包括T3N2M0、T4N0-2M0和 TxN3M0期,新Ⅲ期包括TxNxM1期,新Ⅰ、Ⅱ、Ⅲ期的5年DSS分别为93.3%、72.7%、24.0%(P=0.000),相比于新Ⅰ期,新Ⅱ、Ⅲ期的5年DSS风险比分别为4.01、16.76。结论 IMRT时代把鼻咽癌临床分期降为3个组可以更好地区分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及镇痛方法对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拟行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78例,分为3组(n=26),Ⅰ组:全凭静脉麻醉+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Ⅱ组:全凭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Ⅲ组: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PCEA。观察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时点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百分比的变化。记录患者第一次补救镇痛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时间、术后呕吐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T0比较,3组患者在T1、T2时点CD3+、CD4+、CD4+/CD8+及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CD8+明显升高(P<0.05);Ⅱ组和Ⅲ组在T2及T3与Ⅰ组比较,CD3+、CD4+、CD4+/CD8+及NK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CD8+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术后恢复明显优于Ⅰ组(P<0.05),其中术后呕吐和患者满意度Ⅱ组明显优于Ⅲ组(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并行硬膜外术后镇痛对宫颈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较小,术后恢复快,有益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Ⅱ型胸部神经(pectoral nerves Ⅱ,PECSⅡ)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0例,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及全身麻醉复合PECSⅡ阻滞组(P组),每组各30例。G组常规麻醉诱导,P组麻醉诱导后超声下行PECSⅡ阻滞,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测定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分析患者转入术后加强病房(postoperative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即刻、术后2 h、术后6 h和术后12 h的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  结果  60例患者中57例完成本研究。P组患者T1的Cor浓度(24.50±2.72)μg/dL低于G组(29.88±2.29)μg/dL,P组患者T1、T2的IL-6、IL-10及TNF-α显著低于G组(P < 0.05)。P组患者在转入PICU即刻、术后2 h、术后6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G组(P < 0.05)。  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PECSⅡ阻滞可显著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ATP结合,盒转运子E1(ABCE1)在肺腺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8例肺腺癌7例正常肺组织及5例转移淋巴结组织标本中ABCE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三种组织中均存在ABCE1的表达;肺腺癌组织ABCE1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P<0.05);转移淋巴结组织中ABCE1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高于肺腺癌组织(P<0.05,P<0.05);18例肺腺癌中ABCE1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在Ⅲ期高于Ⅰ、Ⅱ期(P<0.05,P<0.05);N1组高于N0组(P<0.05,P<0.05)。结论 ABCE1基因可能参与了肺腺癌的形成和演变,其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肺腺癌的转归,有望成为新的肿瘤分子标志物,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病情检测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对肠道上皮IEC-6细胞中炎症因子表达及Janus激酶2/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IEC-6细胞,分别加入浓度为0.0(对照组)、5.0、10.0、15.0、20.0 μg/mL的nano-TiO2培养24 h,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内JAK2和STAT3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p-JAK2和p-STAT3)水平;Image J软件分析蛋白条带灰度值。结果:nano-TiO2处理组IEC-6细胞增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各个nano-TiO2处理浓度下,IEC-6细胞IL-6和TNF-α分泌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10.0、15.0、20.0 μg/mL nano-TiO2浓度处理后,细胞分泌IL-1β显著增加(P < 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nano-TiO2处理组IEC-6细胞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升高,且其蛋白磷酸化水平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JAK2,IL-1β=0.561,P < 0.05;rJAK2,IL-6=0.711,P < 0.01;rJAK2,TNF-α=0.675,P < 0.01;rSTAT3,IL-1β=0.782,P < 0.01;rSTAT3,IL-6=0.532,P < 0.05;rSTAT3,TNF-α=0.668,P < 0.01)。与对照组相比,15.0、20.0 μg/mL nano-TiO2处理组IEC-6细胞中p-JAK2/JAK2和p-STAT3/STAT3灰度值比值明显升高(P < 0.05)。结论:nano-TiO2可诱导IEC-6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和促进JAK2/STAT3蛋白磷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