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30例IPM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IPMT的不同病理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A)定为良性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癌(IPMC)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IPMB)归入恶性组。结果:恶性组男性易患率高于女性(76.5%vs30.8%,P<0.05);30例患者中IPMA 13例,IPMB 4例,IPMC 13例;主胰管型14例,分支胰管型15例,混合型1例主胰管型恶性率显著高于分支胰管型(P=0.030)。30例患者中21例有腹痛、腰背痛或消瘦等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上,恶性组病灶囊内附壁结节的发生率高于良性组(P=0.025);主胰管型IPMT的主胰管直径(MPD)≥10 mm与<10 mm者、分支胰管型IPMT的肿瘤最大径>40mm与≤40mm者恶性率差异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IPMT好发于60岁左右老年男性;对IPMT患者可将病灶囊内是否存在结节以及主胰管直径、肿瘤大小等方面作为术前对IPMT进行良恶性鉴别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CT、MRI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资料。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患者31例,31例患者均进行CT及MRI检查,总结良、恶性IPMT患者不同影像学特征,如主胰管的扩张程度、胰腺实质囊性病变的直径、有无附壁结节及其直径。结果 (1)CT与MRI对31例IPMT患者鉴别诊断符合率比较无差异(93.54%vs 100.00%)(P>0.05)。(2)15例良性IPMT患者CT平扫主胰管管径扩张范围:(5.63±2.18)mm;增强扫描中,4例(26.66%)患者出现扩张的主胰管内,MRI平扫可见多房囊状肿瘤,信号特点为长T1、长T2。(3)恶性IPMT中10例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6例;CT平扫显示主胰管局限性扩张型9例,弥漫性扩张型7例,平均扩张(16.72±4.12)mm,MRI上恶性IPMT形态单房或多房囊状肿瘤,于其肿瘤内部可见充盈缺损壁结节,增强扫描后呈现轻-中度强化,31.25%恶性IPMT可见胰腺周围可见肿大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CT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探讨CT在胰腺IPMN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9例临床资料齐全、手术病理证实为IPMN病例资料,将本组病例的CT表现分为3型:(1)单纯主胰管扩张型;(2)主胰管扩张伴胰腺囊性灶型;(3)单纯胰腺囊性灶型.分析CT分型与Takada病理分型(主胰管型、分支型、混合型)的对应关系;按病理结果将IPMN分为良性组和恶性/交界组,对病变的CT特征(有无壁结节、有无分隔、病灶大小、主胰管及胆总管扩张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纯主胰管扩张型对应于主胰管型,主胰管扩张伴胰腺囊性灶型主要对应于分支型和混合型,单纯囊性灶型对应于分支型(P<0.001).病灶内无壁结节时病理为良性的概率为92%,病灶内有壁结节时病理为良性的概率为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病灶内是否出现分隔与肿瘤的良恶性无关(P=0.793),恶性/交界性病灶的最大径大于良性病灶,P=0.016,主胰管管径、胆总管管径在良性和恶性/交界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不考虑病理分组的情况下,全部病例主胰管管径大于胆总管管径(P=0.02).结论 IPMN CT表现的三种分型与病理分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有利于IPMN CT征象的分析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IPMN的主胰管扩张程度常超过胆总管亦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其他典型征象能够对IPMN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区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良、恶性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7月至2007年3月间40例IP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的病变均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其中良性病例17例,恶性病例23例.结果:从临床表现特点来看,恶性IPMT患者出现腹痛以及黄疸较良性患者更为常见(P<0.05),但两者在性别、发病率、发病年龄以及出现体质量减轻上无显著性差异;从影像学表现特征来看,恶性IPMT肿瘤大小及病灶内的附壁结节较良性IPMT为大(P<0.05),前者主胰管扩张常较后者明显(P<0.05),且更常出现附壁结节以及囊性病灶内不规则的隔膜(P<0.05),但两者在好发部位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恶性与良性IPMT患者在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影像学表现特征的差异对术前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而为决定手术时机和(或)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海良  沈健  何剑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8):86-87,F0003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MRI表现。MRI扫描包括常规平扫、动态增强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每个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高异型性/侵袭性与低异型性IPMN的ADC值。结果主胰管型3例,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可见附壁结节:分支胰管型5例,呈分叶状或葡萄状扩张;混合型3例,主胰管和分支胰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高异型性/侵袭性IPMN的ADC值明显低于低异型性IPMN(P=0.03)。结论MRI可以展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病理特征,测量ADC值有助于评估其良恶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S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IPMN患者11例,进行MSCT和MRI检查,探讨该疾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影像学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为胰腺单发或多发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交通、主胰管节段性或弥漫性扩张、病灶内见结节样充盈缺损及纤维分隔等征象。结论 MSCT、MRI均可较好地显示出病变的细微结构及其周围组织情况,对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价值。方法7例IPMN患者均行MRI检查。结果7例IPMN患者中,混合型4例,其中3例位于胰头或钩突部,主胰管及分支胰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1例同时伴有胰体部分支胰管扩张,扩张的主胰管直径为4~8mm;2例十二指肠乳头增大突入肠腔,2例伴有胰体尾部萎缩。分支胰管型3例,均位于胰头和钩突。MRI主要表现为分叶状或葡萄串样囊性病变,其间可见分隔;增强后囊性区域无强化,囊壁和分隔可强化。病灶直径为2.3~7.9cm。结论MRI对IPMN有较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7,(3):216-219
[背景]观察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影像学表现.[病例报告]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为IPMN的31例患者CT,MRI及ERCP检查影像资料.31例IPMN中主胰管型IPMN 8例(25.8%),病灶位于主胰管(MPD),表现为MPD扩张,直径约为2~30mm,多数管腔内可见壁结节,增强呈中等强化;分支胰管型IPMN 12例(38.7%),病灶位于分支胰管(BPD),呈单发或多发囊状扩张,均与MPD相通,囊内未见明显壁结节;混合型IPMN 11例(35.5%),MPD和BPD均见明显扩张,MRCP检查示BPD与MPD相通,且病灶附近胰管明显狭窄或截断.[讨论]IPMN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它在IPMN的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s)的CT、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6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经病理诊断为IPMN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CT及MRI图像特点、诊断结果,并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分支胰管型IPMNs 12例,CT及MRI表现为葡萄串样或分叶状囊性变,内部伴壁结节和分隔,且主胰管轻中度扩张,MR胰胆管成像(MRCP)扫描发现主胰管与病灶相通。主胰管型IPMNs 4例,表现为主胰管节段性或弥漫性扩张,伴乳头状、扁平状突起,增强后突起处强化程度不同。混合型4例,表现为主胰管、分支胰管均扩张,内部可见囊性病变,其中3例内壁结节大于10 mm。CT及MRI检查共提示恶变11例,术后病理显示恶性病变12例,CT联合MRI诊断恶性IPMNs的准确率为95%,与病理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CT联合MRI能够有效鉴别IPMNs类型,诊断IPMNs恶变的准确率高,对临床诊断IPMN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壁结节的影像学表现在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于长海医院诊治的112例IPMN患者的病理和影像学资料.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由2位主治医师观察病灶壁结节的影像学表现,比较并分析良、恶性IPMN的壁结节大小、位置、个数、边界和强化程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壁结节大小、个数、边界在鉴别IPMN良恶性中的作用,并确定壁结节大小的最佳诊断界值和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在影像学检查中明确观察到壁结节的IPMN患者61例,病理检查结果示良性36例、恶性25例;主胰管型15例、分支型为13例、混合型33例,良、恶性患者IPMN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壁结节大小对判断IPMN良恶性有临床意义(P<0.01),其鉴别良、恶性的最佳诊断界值为1.35 cm,AUC为74.7%,敏感度56.0%、特异度91.7%、准确度77.5%.良、恶性患者的壁结节个数(P=0.02)、边界(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鉴别良、恶性的AUC分别为64.2%、72.1%.所有患者壁结节强化程度均为渐进性强化,良、恶性患者的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壁结节影像学表现对IPMN良恶性的鉴别具有敏感性,对术前评估和随访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肿瘤44例。结果 (1)黏液性囊腺瘤(MCN)17例,位于胰腺体尾部11例,多表现为大囊性病灶,边界清楚,部分可见壁结节及分隔,平均直径约73.0mm,6例发生恶变;(2)浆液性囊腺瘤(SCN)11例,年龄在48~73岁,微囊型8例,其中5例表现为放射状排列间隔,寡囊型2例,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3)导管内乳头状瘤(IPMN)8例,男性6例(75%),平均年龄55岁,分支胰管型5例,主胰管型3例,所有病灶均与胰管相通,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4)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8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9岁,均为囊实性病变,其中5例病变有出血。结论本文通过分析胰腺囊性肿瘤CT和MRI影像特点及鉴别要点,以提高该病的术前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胰腺囊性肿瘤MSCT(多层螺旋CT)及MRI(磁共振)影像学特点,分析MSCT与MRI诊断及鉴别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39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及MRI检查,且影像学资料完整,分析MSCT与MRI对胰腺囊性肿瘤钙化及囊性成分的鉴别价值。结果 MRI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准确率为100.0%,高于MSCT的62.5%;MRI诊断胰腺囊性肿瘤准确率为82.1%,高于MSCT的61.5%(P0.05)。结论 MSCT、MRI均可显示胰腺囊性肿瘤血供及形态,MSCT在显示囊壁附近及中心钙化方面优势好,MRI在显示肿瘤囊性成分、壁结节及分隔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3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受检者均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特征,并评估MSCT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恶性肿瘤患者主胰管扩张≥7 mm、肿瘤最大径≥50 mm、有胆管扩张、壁结节≥5 mm占比均较对较良性肿瘤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动态扫描检查的准确度为90.00%(27/30),灵敏度为89.47%(17/19),特异度为90.91%(10/11),恶性预测值为94.44%(17/18),良性预测值为83.33%(10/12),MSCT动态扫描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798).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灵敏度与特异度,且与病理诊断具有极好的一致性,可为临床早期判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胰腺囊性肿瘤的MS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为胰腺囊性肿瘤的MSCT资料,其中浆液性囊腺瘤8例、粘液性囊腺瘤6例、粘液性囊腺癌4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胰腺转移瘤2例。所有患者均行上腹部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8例浆液性囊腺瘤中,6例表现为"微囊型",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病灶边界清楚,由数个直径约1mm~2cm的小囊组成,中心有星状纤维瘢痕;2例表现为"大囊型",病灶由单个薄壁大囊构成,中心无星状瘢痕;6例粘液性囊腺瘤均表现为多房大囊性病变(直径〉2cm),类圆形或形态不规则;4例粘液性囊腺癌表现多房大囊性病变,囊壁厚并见壁结节,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表现为多发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伴胰管节段性扩张;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表现为肿瘤内大范围囊变、坏死低密度区,囊壁厚薄不均匀,囊内见软组织密度样突起;2例胰腺转移瘤原发病均为肺癌,胰腺病灶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影。结论胰腺囊性肿瘤较为少见,掌握胰腺囊性肿瘤的不同MSCT征象,有助于我们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祁光蕊  陈俊波  胡开艳 《浙江医学》2021,43(20):2231-2233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IPMN的患者19例,术前行均行胰腺MRI增强检查,分析影像表现特点。结果19例患者中主胰管型5例,分支型13例,混合型1例。主胰管型表现为主胰管明显扩张,其内可见乳头状强化结构。分支型表现为胰头或胰尾部多囊状结构,分支胰管内可见乳头状强化结构。混合型表现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内都可见强化的乳头样结构。结论不同类型IPMN在MRI上有特异性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CT、MRI资料,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胰腺不同性质囊性病变的影像征象分析。结果胰腺真性囊肿2例。假性囊肿9例,其中8例位于胰体尾,5例有胰腺炎或外伤病史。浆液性囊腺瘤4例均为微囊型,其中3例位于胰头,囊壁菲薄,囊内分隔放射状排列,1例中央见钙化。黏液性囊性肿瘤7例,胰头2例为多房分叶状肿块,体尾部5例为单囊肿块,囊壁及分隔较厚。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均位于胰头,3例为老年男性;MRCP示2例分支胰管型呈与扩张主胰管相通的"葡萄串状"囊性肿块。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均为年轻女性;胰头3例,体尾1例;肿瘤包膜完整,实性成分渐进性强化。胰腺癌囊变2例术前诊断困难。结论胰腺囊性病变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对部分患者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良恶性卵巢肿瘤MRI表现及动态增强扫描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彪 《广西医学》2003,25(4):537-539
目的:分析和总结良恶性卵巢肿瘤在MRI的表现,提出良恶性卵巢肿瘤MR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27例在平扫后加增强扫描,6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32例卵巢肿瘤的MRI征象经统计学检验,良恶性有显差别包括:肿瘤的质地(囊性或实性),肿块均质性,囊壁结节的数目,位置,壁结节均质性,囊壁或囊内分隔厚薄规则度,强化方式及程度,而肿瘤体积的大小、形态、T1及T2信号强度和分隔征等方面良恶性肿瘤差异无显性意义。(2)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形态,恶性组:速升-缓降型;良性组:缓升-缓降型;恶性组峰值信号高于良性,到达峰值时间较良性早。结论:(1)良性卵巢肿瘤以囊性为多,囊壁结节少且位于囊内,质地均匀,囊壁或囊内分隔厚薄均匀,多均匀强化。恶性卵巢肿瘤多为囊实性和实性,囊壁结节多发且可从囊内突出囊外,坏死多见,囊壁后囊内分隔厚薄不均,多为不均匀强化。(2)良恶性卵巢肿瘤的MRI动态增强曲线形态特征不同,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tinous neoplasm,IPMN)的CT特征.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IPMN病例18例,分析CT图像病变的类型,胰管扩张的范围、程度,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和密度变化,强化方式和有无乳头状突起.结果:18例IPMN中,主胰管型5例,分支胰管型11例,混合型2例.病理诊断为腺瘤7例,交界性肿瘤7例,腺癌4例.病变主体位于钩突者9例,位于胰头者3例,5例位于胰体,1例位于胰尾.主胰管宽度大于5 mm者7例,分支胰管宽度大于5 mm者15例,2例主胰管型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胀.1例主胰管和1例混合型表现为胰实质内肿块.曲面重建可显示扩张的胰管全貌.所有病例未见扩张胰管内的乳头状突起.结论:IPMN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3种其CT影像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有主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内镜超声检查(EUS)检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1例IPMN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患者所得EUS和MRCP图像进行分析,对比EUS和MRCP对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正确率。结果 EUS对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3.33%、76.92%,MRCP为88.89%、92.30%,MRCP虽略高于EUS但两者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良性:EUS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肿瘤最大直径为(28.33±4.26)mm,主胰管最大直径(6.12±2.26)mm,内部结节高度(2.33±1.02)mm;MRCP:可见其T1WI、T2WI多为长信号,肿瘤为多房囊性肿瘤。恶性:EUS肿瘤常为不规则形态,边界不清晰,肿瘤最大直径为(33.26±5.87)mm,主胰管最大直径(13.45±3.58)mm,内部结节高度(7.45±1.88)mm,MRCP:T1WI、T2WI多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ZPMN)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4例,均为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IPMN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检査显示主胰管型共6例,其中弥漫型4例,位于胰头部的节段型2例,MRI检查以左胰管弥漫性扩张或节段性扩张为主要表现,呈长T1低信号,同时呈长T2高信号;主胰管在MRCP图像上显示扩张呈中-重度,管径〉9 mm0弥漫型病例均有胰腺实质萎缩伴发。分支胰管型18例,共中钩突部和胰头14例,胰体部4例;多房型16例,单房型2例。MRI检查显示为多个或单个囊性病变簇状组成,为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其间有短T2低信号分隔影存在,为线条状,MRCP检查显示主胰管同上述囊性肿瘤相通,其中主胰管伴轻、重度扩张8例。分支胰管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主胰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诊断中,MRI具有较高有效性,并具无创特点,使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