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气道干燥、痰阻、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41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湿化方法,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观察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5min SpO2波动程度,观察组显著少于/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能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吸痰枕用于深部吸痰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清理呼吸道无效、抗拒吸痰的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观察组用吸痰枕辅助深部吸痰.结果 两组吸痰管进入下气道前刺激喉部的次数、吸痰操作时间、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感染控制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入院第2天和治疗护理第7天体温、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无气道黏膜损伤及气管切开,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3例,气管切开6例.结论 应用自制吸痰枕辅助吸痰,可短时间内实现安全的深部痰液,减少日吸痰次数,且不会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和发生二次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灭菌液体石蜡作为润滑剂在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吸痰方法中的应用以及效果。方法将92例经鼻(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大于48h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按一般的吸痰方法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吸痰前用灭菌液体石蜡棉球均匀涂抹在吸痰管前端。比较两组痰痂形成、气道阻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气道阻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利用灭菌液体石蜡涂抹吸痰管用于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吸痰可有效减少气道的痰痂形成和气道阻塞。  相似文献   

4.
低负压间断吸痰减轻患儿呼吸道黏膜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低负压间断吸痰对减少患儿呼吸道黏膜机械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吸痰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采用低负压间断吸痰法,即开始吸痰的负压根据患儿年龄及痰液黏稠度设置为13.3~20.0kPa,吸患儿呼吸道深部痰液时调低负压,吸痰过程中听患儿痰鸣音判断吸痰效果及更换导管时间断吸痰。结果实验组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低负压间断吸痰可维持较好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步吸痰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插管时关闭负压,当吸痰管插到气管深部(15cm)时再后退0.5~1.0cm后打开负压将痰液吸尽。观察组采用两步吸痰法,即第1步带负压插管将气管套管内的痰液吸尽,第2步更换吸痰管后按常规吸痰法吸尽气管深部的痰液。结果两组吸痰时患者HR、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痰培养中铜绿假单胞菌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应用两步吸痰法能保持患者吸痰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稳定,提高安全性,并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灭菌液体石蜡作为润滑剂在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吸痰方法中的应用以及效果。方法将92例经鼻(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大于48h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按一般的吸痰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吸痰前用灭菌液体石蜡棉球均匀涂抹在吸痰管前端。比较两纽痰痂形成、气道阻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气道阻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利用灭菌液体石蜡涂抹吸痰管用于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吸痰可有效减少气道的痰痂形成和气道阻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负压间断吸痰对减少惠儿呼吸道黏膜机械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吸痰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采用低负压间断吸痰法,即开始吸痰的负压根据患儿年龄及痰液黏稠度设置为13.3~20.0kPa,吸患儿呼吸道深部痰液时调低负压,吸痰过程中听患儿痰鸣音判断吸痰效果及更换导管时间断吸痰。结果实验组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低负压间断吸痰可维持较好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步吸痰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插管时关闭负压,当吸痰管插到气管深部(15cm)时再后退0.5~1.0cm后打开负压将痰液吸尽。观察组采用两步吸痰法,即第1步带负压插管将气管套管内的痰液吸尽,第2步更换吸痰管后按常规吸痰法吸尽气管深部的痰液。结果两组吸痰时患者HR、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痰培养中铜绿假单胞菌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应用两步吸痰法能保持患者吸痰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稳定,提高安全性,并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儿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将82例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密闭式吸痰,观察组辅以胸部挤压法进行气道管理.结果 观察组痰液吸尽时间、吸痰后氧饱和度上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气道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更有利于机械通气新生儿保持气道通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定期调整头颈部体位对减少气管插管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1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5)和研究组(n=105),对照组治疗中采取固定的头颈部正中体位,研究组则定期调整头颈部体位,比较两组套囊压力异常率、插管后第2天及第7天的24小时吸痰总次数、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研究组套囊压力异常发生率为20.95%,对照组为34.29%,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插管后第2天及第7天的24小时吸痰总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第7天的气道黏膜损伤率(10.48%)较之对照组(17.14%)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接受气管插管治疗患者定期调整头颈部体位,可有效保证套囊压力值处在正常水平,减少吸痰次数,避免对气道黏膜的过度损伤,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后一种较为理想的雾化吸入方式,提高湿化效果。方法将4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气道间断滴药加常规氧气雾化吸入法,观察组采用气道间断滴药加改良氧气雾化吸入法,比较两组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气道出血、痰痂形成、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每日吸痰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痰液成分测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气管切开氧气雾化法能将雾化药液充分吸入气道,可降低痰液的粘稠度,提高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递减负压吸痰法在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1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104例脑卒中气管切开后1周的患者按住院或转入单双日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采用递减负压吸痰法,即从上往下抽吸,负压依次为-33~-36kPa,-27~-30 kPa,-22~-26 kPa。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从下往上抽吸,压力-20~-40 kPa。结果两组在吸痰后1min2、min5、min的SpO2,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痰液吸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递减负压吸痰较常规吸痰能明显减少吸痰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及SpO2的变化,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吸净痰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对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择期拟行全麻手术患者509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1~89岁,体重35~92kg,性别不限,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套囊压力测定组(CPM组),记录手术时间和带管时间.各组随机选取20例带管时间120~180 min的患者,于拔除气管导管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拔除气管导管后24 h内随访咳嗽及痰中带血等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手术时间及带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CPM组患者咽喉痛及痰中带血的发生率降低(P<0.05);随带管时间延长,C组咽喉痛及痰中带血的发生率均升高,CPM组仅咽喉痛的发生率升高(P<0.0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气管粘膜不同程度损伤,C组较CPM组严重.结论 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有助于减少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常规刷牙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刷牙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为寻找更为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98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应用传统擦拭法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50例)采用常规刷牙方法进行口腔护理;两组口腔护理后均给予口腔冲洗和咽部深吸引。比较两组机械通气1周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1周后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常规刷牙配合口腔冲洗及咽部深吸引能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可视喉镜联合管芯与UE电子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用于口腔科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行全麻下经鼻气管插管手术的口腔科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年龄18~65岁,BMI<30kg/m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可视喉镜联合管芯组(K组)和UE电子软镜组(U组),每组30例.记录2组一次置入导管成功率、气管插管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SupremeTM喉罩与气管插管在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中的效果及对应激指标的影响。 方法将2021年2至10月于徳驭医疗马鞍山总医院接受治疗的62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1例。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进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观察组采用SupremeTM喉罩进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对比2组各时间点[麻醉诱导前(T0)、插入气管或喉罩时(T1)、插入5 min时(T2)、拔除气管或者喉罩时(T3)]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质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各时间点气道峰压及气道密闭压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1)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水平较T0时间点明显升高,且观察组MAP、心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T1~T3时气道峰压以及气道密闭压方面均显著下降(P<0.05);(4)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SupremeTM喉罩较气管插管在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免逆行插管下运用Y型负压吸引鞘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的效果。 方法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肾门或第三腰椎横突以上输尿管单颗或简单多颗结石120例,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局麻下免逆行插管并Y型负压吸引鞘行PCNL治疗,对照组采用椎管内麻醉下普通常压鞘下行PCNL治疗。比较两种不同麻醉及治疗方式下手术出血量、麻醉及手术时间、清石率、疼痛分级、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并发症等。 结果观察组麻醉及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手术出血量、疼痛分级、清石率及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肾及输尿管上段单颗或简单多颗结石,采用局麻免逆行插管Y型负压吸引鞘行PCNL优于椎管内麻下普通鞘行PCNL,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术前置胃管时间对全麻胃肠道手术患者皮质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术前置胃管时间对全麻胃肠道手术患者皮质醇的影响。方法将40例胃肠道手术需要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于术晨病房常规置胃管,观察组于全麻诱导后置胃管。每组分别监测术晨,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后2min及5min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清皮质醇。结果两组不同时段各观察指标比较,干预主效应均P<0.05。结论将手术患者置胃管时间放在麻醉诱导后进行能减少患者的不适感,避免血压、心率及皮质醇急剧升高,减轻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8例慢阻肺呼吸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和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评价联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通气3h 后和治疗结束时的 pH、PaO2和 PaCO2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通气有效率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气管插管率和胃胀气发生率分别为14.71%和32.35%,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均为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慢阻肺呼吸竭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脑动脉瘤夹闭术全麻插管患者,旨在评价对抑制气管导管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急、慢诊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ASA为Ⅱ~Ⅳ级,拟施全麻气管插管行动脉瘤夹闭术,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I组),不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实验组(II组),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均匀涂抹气管导管套囊及前端,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分别记录患者在麻醉前、插管前、插管时、变动体位、抬头消毒和拔管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插管时与插管前,I组患者明显出现一过性MAP升高和HR增快。而II组插管刺激反应弱于I组。组间与同时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变动体位和抬头消毒时与插管前I组仍出现MAP升高和HR增快现象。而II组却无明显变化,组间与同时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管时与插管前,I组患者明显出现MAP升高和HR增快现象,而II组却弱于I组,组间与同时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均匀涂抹气管导管用于脑动脉瘤夹闭术全麻插管患者,可以有效抑制气管导管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