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头痛是临床上非常多见的症状,病因也多种多样,其中继发于鼻腔鼻窦解剖异常的头痛是一个诊断和治疗上的难题。目前有作者认为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之间具有接触点(contact point,CP)是导致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称鼻黏膜接触性头痛。本科自2001-2005年调查了以慢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门诊就诊人群,对其中80例具有CP的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去除接触部位,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国军  白莎 《四川医学》2011,32(1):71-7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重塑鼻腔结构治疗鼻解剖变异及粘膜接触点头痛的可行性。方法对136例鼻解剖变异及粘膜接触点头痛患者进行CT及鼻内窥镜检查,进行鼻解剖结构评估,对药物治疗1个月无效患者采取鼻内镜下选择性多结构重塑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2年,评估疗效。结果 106例治愈,25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率96.3%。结论鼻中隔、中(下)鼻甲、钩突、筛泡等解剖变异是粘膜接触点头痛的主要原因,鼻内窥镜下重塑鼻腔结构治疗鼻腔粘膜接触点头痛以纠正鼻腔病理性改变、调整两侧气流的对称性分布为主,为鼻腔生理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对65例头痛患者行鼻内镜检查,鼻窦CT扫描及丁卡因实验诊断为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诊6个月以上,治愈52例(80.0%),显效10例(15.3%),无效3例(4.0%),临床总有效率为95.3%。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治疗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罗文波 《中外医疗》2011,30(11):3-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重塑鼻腔结构治疗鼻解剖变异及黏膜接触点头痛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鼻解剖变异及黏膜接触点头痛患者行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进行鼻解剖结构评估,经药物治疗2个月后无效者采取鼻内镜下选择性多结构重塑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半年,评估疗效。结果 82例患者治愈64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34%。结论鼻中隔、中(下)鼻甲、钩突、筛泡等解剖变异是黏膜接触点头痛主要原因,鼻内窥镜下重塑鼻腔结构治疗由其引起的鼻源性头痛,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头痛是耳鼻喉科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由鼻腔、鼻窦疾病或解剖结构异常所造成的的头痛称为鼻源性头痛,其误诊率较高,往往采取血源性头痛或丛集性头痛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效果总是不理想。误诊率高也许由于鼻部非占位性或非炎症性疾病症状不显,有报道称,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系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所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鼻腔结构重塑治疗鼻源性头痛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重塑鼻腔解剖异常治疗鼻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对28例鼻源性头痛患者术前行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发现鼻腔一个或多个解剖结构异常,内镜下实施矫正重塑。结果 28例患者手术均纠正了解剖结构异常,鼻腔通气恢复正常,头痛症状消失。结论 内镜下矫正重塑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治疗由其导致的鼻源性头痛,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腔结构异常所致单纯性鼻源性头痛的病因及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62例无鼻窦炎单纯性鼻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高分辨率CT检查结合鼻内窥镜技术,对鼻腔结构的异常进行分析,明确病因后应用鼻内窥镜微创技术对鼻腔解剖异常的部位进行纠正。结果 62例中治愈4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结论 CT结合鼻内镜技术可提高无鼻窦炎患者鼻源性头痛诊断水平,通过鼻内镜微创手术,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使单纯性鼻源性头痛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经鼻内镜治疗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患者53例.根据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确定解剖异常的部位和程度,进行相应的鼻内镜微创手术.结果 53例中,鼻中隔高位偏曲18例;泡状中鼻甲或中鼻甲反向弯曲8例;鼻丘气房过度发育压迫鼻中隔4例;钩突肥大压迫中鼻甲6例: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10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剖异常7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27例,好转21例,无效5例.结论鼻内镜技术结合高分辨率CT可以提高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率,相应的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此类头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徐海峰 《当代医学》2012,(36):85-86
目的探讨鼻腔结构异常或变异与头痛的关系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CT结合鼻内镜检查从140例头痛患者中筛选出58例存在不同程度鼻腔结构异常合并有头痛症状的患者,经鼻内镜手术矫正鼻腔异常结构,观察头痛缓解效果.结果58例患者鼻内镜术后经2个月~2年的随访,头痛共治愈43例,治愈率为74.14%;显效6例,显效率为10.34%;有效4例,有效率为6.89%;无效5例,无效率为8.62%.结论鼻内镜检查是诊断鼻腔结构异常引起头痛的较好方法;鼻内镜手术能显著改善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致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10.
胡国文 《广东医学》2008,29(1):122-123
目的 探讨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患者53例.根据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确定解剖异常的部位和程度,进行相应的鼻内镜微创手术.结果 53例中,鼻中隔高位偏曲18例;泡状中鼻甲或中鼻甲反向弯曲8例;鼻丘气房过度发育压迫鼻中隔4例;钩突肥大压迫中鼻甲6例: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10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剖异常7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27例,好转21例,无效5例.结论鼻内镜技术结合高分辨率CT可以提高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率,相应的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此类头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镜技术在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4mm0°和30°鼻内镜,去除鼻腔、鼻窦内病变组织,矫正解剖变异,使鼻中隔居中,维持中鼻甲、下鼻甲的形态。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痊愈15例(37.5%),好转19例(47.50%),无效6例(15%)。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3例,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例。结论:黏膜接触点性头痛多由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引起,鼻内镜技术诊断和治疗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Influence of intranasal medication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nasal mucos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期经鼻吸收药物对鼻粘膜结构的影响及可逆性,为鼻粘膜膜给药途径长期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硫酸庆大霉素给家兔滴鼻,在用药后3,5,7,14,21及28天,并在停药后的同时使用保护鼻粘膜的药物一至三周,取鼻粘膜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用药后3-7天出现渐进性鼻粘膜损伤的改变,二至四周鼻粘膜损伤越来越严重,可出现部分区域上皮的脱落,但基底膜完整。停药后1-3周内上皮细胞及纤乞求迅速修复。结论:药物对鼻粘膜虽可产生损伤作用,但可以再生修复,鼻内给药途径是有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鼻部解剖异常与鼻源性头痛的发病关系以及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对30例久治不愈的、鼻腔内存在"接触压迫点"的"偏头痛"或"丛集性头痛"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解除其接触点,从而治疗头痛。结果:痊愈19例(63.3%),显效3例(10.0%),好转5例(16.7%),无效3例(10.0%)。结论:鼻腔内存在"接触压迫点"所致的头痛,由于病因隐匿,不易发现,经常被误诊为偏头痛或丛集性头痛,从而耽误了治疗时间,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鼻腔内滴入利多卡因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鼻腔内滴入利多卡因对丛集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5 8例丛集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 2组 :A组 (n =2 9)为治疗组 ,给予 2 %利多卡因 2ml(40mg)滴入头痛侧鼻腔 ;B组 (n =2 9)为对照组 ,给予苯噻啶 1mg口服 ,分别观察用药后 15~ 12 0min内的止痛效果。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9 .6 6 % ;B组总有效率为 6 8.97% ,A、B 2组之间对比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鼻腔内滴入利多卡因对于正在发作的丛集性头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既简便又安全。  相似文献   

15.
辐射致小鼠鼻粘膜损伤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放疗致小鼠鼻粘膜组织结构的急性损伤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 162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44只)和对照组(18只),实验组又随机分为三大组,每组48只,选用WDVE-6MeV直线加速器,分别给予4Gy、6Gy和8Gy剂量一次性照射建立动物模型,分别于照射后3h、12h、24h、3d、7d、14d、21d和28d断头活杀小鼠,每次6只,以鼻腔暴露法取鼻腔粘膜分别行HE染色和制成电镜标本动态观察并记录其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1)光镜观察:放疗后早期鼻粘膜组织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分泌增强,纤毛倒伏、排列不规整,基底层细胞增生,严重者基底层下组织出现大片坏死,固有层内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两周时见部分鼻腔被覆上皮坏死脱落,部分区域可残留不同层次上皮组织,三周时见纤毛细胞脱落和数量减少、纤毛变短、畸形、缺失,杯状细胞减少,固有层内见纤维母细胞增多、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四周时粘膜上皮开始修复,但部分区域上皮出现鳞状上皮化生趋势,上皮层内疏松上皮细胞之间可见淋巴细胞等浸润,粘膜下层腺体萎缩,结构被破坏或细胞变性,小血管壁增厚等。(2)透射电镜观察:杯状细胞内粘原颗粒增多,残留的上皮关系疏松,亚微结构不清,上皮细胞内和细胞间可见空泡形成,细胞质内容物减少,核固缩,表层纤毛变短、畸形或缺失,形态排列紊乱或被微绒毛所取代。结论 (1)4Gy、6Gy和8Gy剂量一次性照射均能很好地建立小鼠鼻粘膜急性损伤的动物模型。(2)辐射可致鼻粘膜组织细胞结构及超微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采用内规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142例。结果治愈 112例 (78.8% ) ,好转 2 8例 (19.7% ) ,无效 2例(1.4% ) ;并发症 5例 (3.5 % )。认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疗效显著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内窥镜手术有其特点 ,完整的术前术后综合治疗和及时的术后处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王宝莲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185-186,188
目的观察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对62例无鼻内症状的鼻源性头痛的患者进行CT、鼻内镜检查和1%地卡因实验,并分析其解剖学特点,确定具体解剖变异部位,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实行相应的鼻内镜手术。结果鼻部CT结合鼻内镜检查发现62例患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反向弯曲、钩突肥大、筛泡过渡气化、鼻腔鼻窦复合体(OMC)狭窄等解剖异常,鼻内镜术后随访6~12月,治愈47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6%。结论对确诊的鼻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修正鼻腔解剖异常,使病因真正地解除,获得满意疗效,提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65例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症的分析,探讨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HGM)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经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的65例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内镜诊断分析。结果 内镜下十二指肠HGM多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壁(44.6%)。白光内镜下表现主要有3型:单发或多发息肉样增生型47例(72.3%);簇状小结节样隆起型11例(16.9%);扁平隆起型6例(9.2%);此外,有1例(1.5%)呈散在充血红斑,似球炎样表现。息肉样增生型多容易误诊为十二指肠息肉;而扁平隆起型则不易与黏膜下肿瘤及十二指肠肿瘤相鉴别,超声内镜和放大内镜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临床治疗仍以内镜下息肉电切为主。结论 十二指肠HGM内镜表现多种多样,应结合组织学检查,减少误诊和漏诊。放大内镜可作为新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