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32例脊柱结核的椎体附件、椎间盘、脓肿、脊髓的形态及其MRI信号改变。结果①椎体破坏,呈长T1长T2信号;②大部分有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呈长T1长T2信号;③椎旁脓肿范围较广,呈长T1长T2混杂信号;④很少有附件破坏。结论MRI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确定病变范围及鉴别诊断具有确切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行性变高场强MRI影像特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行性变患者的高场强MRI图片.男16例,女23例,年龄40~ 81岁,中位数56岁;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症状;均无外伤、发热及血象异常等病史.结果:本组39例,共96椎终板发生病变.病变分布:L2下缘1椎,L3上缘2椎,L3下缘8椎,L4上缘9椎,L4下缘17椎,L5上缘19椎,L5下缘20椎,S1上缘20椎.4例8椎MRI表现为T1WI混杂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减低;其余受累椎体MRI表现为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椎体上下缘毛糙,部分呈“毛刷样”改变;相邻椎体终板退变大致呈“吻状”对称分布;与病变终板平行的椎间盘T2WI信号降低,上下径变窄,有膨出或突出征象.结论: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变多发生在L4~5、L5S1节段,受累椎体终板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与病变终板平行的椎间盘有突出或膨出表现,无椎间盘破坏征象,可与早期椎间盘感染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李伟  战微微  冯越  刘轶 《中医正骨》2013,(1):33-34,37
目的:探讨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行性变高场强MRI影像特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行性变患者的高场强MRI图片。男16例,女23例,年龄40~81岁,中位数56岁;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症状;均无外伤、发热及血象异常等病史。结果:本组39例,共96椎终板发生病变。病变分布:L2下缘1椎,L3上缘2椎,L3下缘8椎,L4上缘9椎,L4下缘17椎,L5上缘19椎,L5下缘20椎,S1上缘20椎。4例8椎MRI表现为T1WI混杂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减低;其余受累椎体MRI表现为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椎体上下缘毛糙,部分呈"毛刷样"改变;相邻椎体终板退变大致呈"吻状"对称分布;与病变终板平行的椎间盘T2WI信号降低,上下径变窄,有膨出或突出征象。结论: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变多发生在L4~5、L5S1节段,受累椎体终板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与病变终板平行的椎间盘有突出或膨出表现,无椎间盘破坏征象,可与早期椎间盘感染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误诊率。方法对临床怀疑或已确认为脊柱结核的45例患者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脊柱结核的主要CT表现为:①椎体骨质破坏;②附件及肋骨头骨质破坏;③死骨形成;④椎旁软组织肿胀及椎旁脓肿形成;⑤椎间盘破坏;⑥椎体骨质增生硬化;⑦椎管内病变;⑧椎体压缩性改变。结论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优于常规X线摄片;特别对于评价骨质破坏程度、椎旁软组织块影的范围及侵及椎管的情况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场MR I在脊柱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MR I表现。结果 48例共196个椎体受累,单椎体受累病例9例,多椎体受累39例。162个受累椎体呈长T1长T2信号;26个呈长T1短T2信号;8个椎体T1W I为低信号,T2W I为混杂信号。合并椎旁软组织肿块11例,椎管受累9例,合并压缩骨折12例,无一例出现椎间盘受累征象。26例行增强扫描时,受累椎体、附件及相邻的软组织肿块均见轻至中度强化。结论低场MR I对评价脊柱转移瘤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间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椎体终板软骨炎180例,男112例,女68例,年龄28~87岁。发生于颈椎者43例,胸椎者11例,腰椎者126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临床症状。结果根据MRI的不同表现分为3型,I型(活动期),退变椎间盘引起临近松质骨水肿,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II型(稳定期),临近椎体脂肪浸润,表现为T1WI上呈高信号,T2WI呈中等信号。III型(痊癒期),临近椎体的钙化及纤维化,T1WI与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上述三型中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变性,突出和许莫氏结节。结论椎体终板骨软骨炎是椎间盘退变的一种表现,是造成临床局部腰疼的原因之一,MRI是最佳检查手段,为临床及时治疗颈、腰痛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经X线、CT和MRI检查,无明显脓肿、骨头坏死、钙化等明显影像学特征;X线检查示患者病灶区域有明显的骨赘增生现象,椎间隙变窄,椎旁软组织出现脓肿;在CT、MRI上可见椎体中央被破坏;影像学检查显示局部病灶部位破坏严重,但患者实际症状较轻。结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由于缺乏脊柱结核的临床特征而常被诊断为其他疾病,X线、CT和MRI检查对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减少误诊、漏诊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磁场MRI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RI诊断15例共22个卵巢子宫异位囊肿,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MRI诊断的15例中10例多发,5例单发;10个囊肿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者,7个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或等信号者,5个T1WI和T2WI均呈混杂信号者;5个囊肿边缘光滑,17个边缘毛糙。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MRI上有其特征性表现,可为本病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眼球内肿瘤病变的MRI表现,加深对眼球内常见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19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球内肿瘤病例,行MRI扫描,分析总结患者MRI表现。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T1WI呈现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黑色素瘤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低或明显低信号;转移瘤3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MRI十分适合眼球内肿瘤病变的检查,提供信息丰富,基本能得到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1病历介绍患者,女,46岁。阵发性刺激性咳嗽2个月余,伴右背部间歇性疼痛不适,偶有低热,自觉体质量减轻,体检无异常发现。CT平扫检查:右主支气管后方脊柱旁可见5.3 cm×3.5cm的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密度均匀,CT值26 Hu;边界光滑规整,与右主支气管后壁紧密相连,与胸膜成锐角,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吸收及破坏改变。纵隔内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影,余肺野无殊。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包膜明显强化,肿块内部无强化表现。MRI普通扫描T1WI肿块呈混杂高信号,T2WI肿块也呈混杂高信号表现,边界光滑规整,注入造影剂肿块无明显强化表现;冠状位肿块与脊柱相贴,成锐角,…  相似文献   

11.
研究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并探讨各型脊柱结核的临床病理特点.对15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脊柱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X线(或CR)、CT及MRI的影像学特点及符合率.结果显示①X线(或CR)、CT及MRI对脊柱结核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5%、96.2%及99.5%.②X线(或CR)、CT及MRI对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74.5%、89.9%及96.87%.③对椎旁软组织肿块和腰大肌脓肿、附件破坏及骨性椎管受累的显示,CT优于X线(和CR)片;对早期病变的显示及脊髓受累情况,MRI优于X线(或CR)及CT,有显著差异性(P<0.01).④对死骨及钙化的显示CT优于X线(或CR)及MRI.认为X线(或CR)检查为诊断脊柱结核的基本方法,但对早期病变的显示有限度;CT显示早期微小的骨质破坏、死骨、脓肿、钙化及脓肿对椎管脊髓压迫明显优于X线;MRI可清晰显示硬膜外脓肿及脊柱后突畸形对脊髓的压迫和脊髓变性情况,尤其是对早期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对死骨及钙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单发脊柱转移瘤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3例单发脊柱转移瘤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MRI的表现特点。结果13例脊椎病变中,6例椎体病灶呈类圆形,5节位于椎体中后部,1节累及椎体前中部;2节脊椎附件破坏,6例椎旁见软组织占位影。结论脊柱单发转移瘤好发于椎体的中后部,MRI示脊椎附件破坏少见,椎体骨质破坏和软组织形成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关节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MRI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大关节局限型GCTTS患者的临床、MRI及病理资料。男6例,女13例;年龄27~65岁,中位数42岁;均因关节活动不适、受限就诊,5例伴有疼痛,4例有外伤史;均为单关节发病,膝关节病变12例、踝关节病变7例;病程1个月至8年,中位数51个月。19例均行MRI平扫,其中13例行增强扫描检查。由2名高年资MRI诊断医师共同对图像进行分析,观察病灶数量、部位、形态、大小、边界是否清晰、邻近骨质是否破坏、是否合并关节积液、肿瘤信号强度、信号是否均匀及强化特点等,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MRI表现。19例患者的肿瘤均为单发,肿瘤位于膝关节12例(髁间窝2例、腘窝2例、髌上囊3例、髌下脂肪垫5例),踝关节7例(胫距关节前方3例、胫距关节后方4例);肿瘤呈椭圆形或圆形14例,呈分叶状5例;最大长径2. 2~4. 9 cm;边界清楚13例,部分边界清楚6例; 2例邻近骨质侵蚀; 4例合并关节积液; T1WI以等信号为主15例、呈等信号4例,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11例、以等高信号为主5例、呈稍低信号3例,脂肪抑制T2WI及质子密度加权像均呈以高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 16例肿瘤内可见线状或斑片状低信号,肿瘤边缘可见线状完整低信号8例、不完整低信号5例,6例肿瘤内可见线状低信号分隔影; 13例行增强扫描者,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11例,轻中度均匀强化2例。(2)手术及病理结果。19例肿瘤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质韧。12例肿瘤有完整包膜,7例包膜不完整。3例与周围组织黏连,2例邻近骨质侵蚀。肿瘤内可见大量单核细胞及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肿瘤间质内可见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炎性细胞及胶原蛋白,多数肿瘤间质可见丰富的裂隙样小血管。结论:大关节局限型GCTT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在MRI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晰、边缘可见低信号包膜的类圆形肿块,T1WI多呈等信号,T2WI多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T1WI及T2WI的双低信号灶为其典型MRI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术前MR常规平扫、增强和DWI资料。结果1:3例T1WI呈低信号,2例T1WI呈混杂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增强多无强化。结论:在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中DWI均有特异性,应该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作为常规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5.
曾一林 《中医正骨》2007,19(6):30-30
脊柱结核占全身关节结核的首位,其中以椎体结核占大多数,附件结核十分罕见。脊柱骨结核合并椎旁脓肿,临床常见,多采用手术清除病灶,西药抗痨及卧石膏床等方法。但其治疗周期长,费用大,并发症多,有的还需分期多次手术,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作者自1982~2003年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脊柱骨结核合并椎旁脓肿9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内皮样囊肿破裂的MRI表现。方法搜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皮样囊肿破裂病例资料,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对其MRI表现、病因、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病灶位于鞍旁2例,位于第三脑室后1例。2例MRI表现T1WI与T2WI均为高信号,蛛网膜下腔脑沟内和双侧脑室内散布的脂肪滴,脂肪抑制像高信号消失。1例MRI表现T1WI为不均匀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影,水抑制呈高信号。结论颅内皮样囊肿破裂有较典型的MRI影像学和临床特征性表现,可实现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TI反转恢复序列(STIR)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MRI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脊柱转移瘤31例,包括混合型转移19例,溶骨型转移9例,硬化型转移3例,共涉及117个椎体及103个椎体附件。结果:通过分析其STIR像上的信号表现与常规FSE序列T1WI,T2WI及增强MRI像对比,所有117个椎体及103个椎体附件的转移灶在STIR像上均有明显的信号改变。结论:短TI反转恢复序列(STIR)对脊柱转移瘤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显示率高,但在鉴别诊断方面还需结合T1WI、T2WI像及增强MRI扫描。  相似文献   

18.
张力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6):99-100
目的:探讨颈椎脊索瘤的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颈椎脊索瘤的MR征象。结果:颈椎脊索瘤MRI信号表现具有多样性。T1WI上呈均匀或混杂的低或等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或等/稍高信号,瘤内低信号的纤维分隔将高信号的肿瘤基质及肿瘤细胞分隔成多小叶状,形成T2WI"蜂房征",增强扫描中重度强化,呈中等到显著不均质"蜂房样"、"颗粒样"强化,为其较为特征性改变。结论:颈椎脊索瘤的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结构及邻近组织改变,大多数脊索瘤可在术前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87~1991年,应用B型超声波诊断脊柱结核合并椎旁或腰大肌脓肿27例,经手术探查证实25例有椎旁或腰大肌脓肿。表明该法不仅诊断符合率高(达92.5%),而且对脓肿的定位、大小、数目等显示均较准确,对手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介绍如下仪器和方法采用阿洛卡280-LSB型超声波诊断仪。探头频率3.5兆赫。患者取俯卧或仰卧位,在病椎两侧用探头作移动探测,如胸椎结核探测病椎的两则背部;下胸椎和胸腰椎结核探测病椎两侧背部、两腰三角和双侧腰大肌;腰椎结核探测双侧腹部至两侧髂窝部。临床资料本组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56岁;胸椎结核5例,胸腰椎结核7例。腰椎结核15例;均拍X线片作超声波检查。检查结果 27例中X线拍片21例显示有脓肿阴影;超声波检查显示25例有液性暗区,2例显示椎体局部界面回声不正齐,提示有椎体骨质破坏;术中证实病灶内为较多干酪样物和肉芽坏死组织;X线照片无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12~65岁,中位数45岁。病程1~20个月,中位数7个月。局部疼痛者12例,触及软组织肿块者3例。15例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源性14例,T细胞源性1例。结果:①病变部位。病灶位于骨盆者6例、脊柱5例、胸骨2例、股骨2例。②CT表现。15例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8例同时行增强扫描。其中溶骨型骨质破坏8例,表现为片状形态不规则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中断,边界不清,呈虫蚀样或穿凿样改变,未见骨质硬化改变;浸润型骨质破坏4例,病变区骨皮质较完整,无骨质缺损,骨髓腔内有轻微溶骨性改变;混合型骨质破坏2例,表现为斑片状骨质破坏区与增生、硬化相互混杂,呈不均匀密度改变,其中1例病灶内见小片状死骨;囊状膨胀型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皮质变薄、连续。2例出现骨膜反应,呈层状或葱皮样改变。骨质破坏区周围可见较大软组织肿块影,超过骨质破坏区,增强扫描可见中等强化。③MRI表现。12例患者行MRI平扫,其中7例同时行增强扫描。12例患者均见骨质破坏,呈斑片状、片状异常信号。与正常肌肉信号相比,T1WI呈等信号6例,呈低信号4例,呈稍高信号2例;T2WI呈高信号10例,其中信号不均匀8例,呈等信号2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骨髓腔均为高信号。12例患者的MRI均清晰显示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2例患者的软组织肿块局限在骨质破坏区旁,10例超过骨质破坏区;增强扫描7例患者软组织肿块均为不均匀强化,其中明显强化3例,中等强化4例。结论:原发性骨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