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吸虫蛋白酶已被公认为血吸虫生活史中的关键酶,该酶在穿钻皮肤及包括消化和免疫应答的几种生物学过程中起作用。 在血吸虫蛋白酶中,已阐明一种28kDa丝氨酸蛋白酶与血吸虫易感性有关。从胞蚴cDNA文库已克隆出这种弹性蛋白酶。用Northern印迹法分析表明,在曼氏血吸虫生活史中,其表达受到发育的调节。原位杂交表明,该酶是在不同时期由虫体特殊细胞合成的,提示它的表达是被紧密控制的。为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3.
利用DNA重组技术,我们将二株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mansoni)的核糖体RNA基因(rDNA)BamHⅠ/HindⅢ非转录片段(NTS)和部分基因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片段,进行了进一步体外重组,组建了四种rDNA亚克隆。这四种亚克隆可用作DNA探针研究和分析血吸虫抗性株和敏感株Southern印迹杂交中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PLPs)的含义。并且,可进一步探讨其在种、株、性别鉴别中的应用和研究与发育过程有关的基因组DNA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4.
很多证据表明,研制血吸虫疫苗是现行控制血吸虫病策略的一个重要补充。致弱尾蚴诱导的明显的保护力主要针对幼虫期且与IgG抗体相关联。作者报告了用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IgG筛选曼氏血吸虫尾蚴cDNA文库以及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的克隆、表达、免疫原性、酶活性测定及定位分析。 用~(60)Co照射致弱尾蚴腹膜下免疫新西兰兔,加强免疫两次取血清,用硫酸铵饱和沉淀  相似文献   

5.
曼氏血吸虫和罗氏血吸虫(S.rodhaini) 是均具有侧剌虫卵的2个相近种。二者都以扁卷螺为其中间宿主,前者分布广泛,可引起人体血吸虫病,后者局限分布于非洲的部分地区,主要感染啮齿动物和食肉动物。在某些地区这两种血吸虫可同时流行,也可混合感染同一中间宿主,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简便的方法来鉴别这些虫种。本文对曼氏和罗氏血吸虫的rRNA基因单位进行了研究,提供了罗氏血吸虫rRNA基因单位的限制性酶解图谱,证实两者基因单位的转录与非转录间隔区有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利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血吸虫色素的形态学还没有描述过,色素对寄生虫-宿主关系的影响,以及色素对造成组织损害的机理也还不清楚。本文作者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感染曼氏血吸虫的鼠的肝脏和不同临床型的病人的肝活组织的血吸虫色素,描述了色素的不同类型,并讨论了血吸虫病病损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7.
T细胞缺乏小鼠感染曼氏血吸虫的研究证实在形成正常肉芽肿时需T细胞参与,而且受染小鼠的虫体排卵减少。本文报道感染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株的裸鼠(BALB/c nu/nu,Swiss(NCR)nu/nu,  相似文献   

8.
血吸虫W染色体特征雌性为异型配子(ZW),雄性为同型配子(ZZ)。先前对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分离株序列分析,发现雌虫特异性的W_1和W_2重复序列位于W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域。对此W_1和W_2成分,经株和性别特异性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其它3个波多黎各分离株和其它曼氏血吸虫株中,重复序列的发生无性别依赖性。此结果否定了早期的发现,并指出有多态性Z染色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曼氏血吸虫进行了实验研究,以期检测:1)虫体蛋白中是否存在雌二醇和/或蜕皮类固醇结合蛋白;2)DNA结合蛋白是否存在类固醇受体的结构特征;3)三苯氧胺(雌激素拮抗剂)能否影响虫卵的发育。 激素结合试验:成虫核蛋白匀浆上清与~3H-17-β-雌二醇共同孵育,液体闪烁计数。雌二醇与雌、雄虫提取物的平均结合量分别为5.8fmol/毫克蛋白和4.1fmol/毫克蛋白,二者无统计学差异。以20-羟-蜕皮激素作竞争结合试验,~3H-17-β-雌二醇与雌、雄虫提取物的结合量增加了数倍,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别构效应。结果提示曼氏血吸虫体内存在类固醇受体。  相似文献   

10.
本观察是根据得自胞蚴的20个后前期细胞和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分析。曼氏血吸虫来源于波多黎各。染色体系由4只阳性扁卷螺Biomphalaria glabrata中未知性别的胞蚴制备而成的。活的螺蛳用秋水仙碱处理后,取出含有血吸虫幼虫的消化腺,用配有19号针头的注射器在软体动物生理盐水(无Ca~( )和Mg~( ))中研碎成悬液。悬液用低渗的软体动物生理盐水(稀释9:1)处理约30分钟,然后离心,并用甲醇醋酸(3:1)固定,再经离心  相似文献   

11.
1976年11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举行“曼氏血吸虫感染的免疫学”专题讨论会。本报告是会议的简单提要。Kemp描述了取自小鼠的曼氏血吸虫虫体表面有宿主免疫球蛋白定位的超微结构。免疫细胞化学的研究证明虫体表面有小鼠的IgG_1,lgG_(2a),IgA及IgM的存在。尽管有一些特异的抗血吸虫抗体可能是存在的,但从宿主的先前致敏及花环凝集试验的研究证明,很多体表的免疫球蛋白对抗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寄生虫受宿主免疫损伤中的自身保护是通过快速的更新表面,因此,寄生虫体表的双倍二层复合体的形成在宿主的免疫环境中对虫的存活是重要的。本文作者采用曼氏血吸虫吸收和合成胆碱研究了合胞体的转移上皮表面的双倍二层体的形成。作者分别将5对成虫、5条雄虫或10条雌虫放在含1ml KRP(37℃)的容器里培养,各加入10μCi~(14)C标记氯化胆碱(200μM),不  相似文献   

13.
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是全球范围内两种主要的肠道血吸虫病病原体,所致基本病理均为虫卵引起的肝脏肉芽肿和纤维化,但两者在产卵方式以及肉芽肿的组成细胞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 目前,我国的血吸虫病研究主要以日本血吸虫病为对象,国外主要以曼氏血吸虫病为对象,而介绍两种血吸虫致病差异的综述较少。 为更好地理解两种血吸虫的致病差异,本文从血吸虫的基因组和进化路径、幼虫迁移、成虫寄生位置及产卵方式、局部组织病理、肉芽肿的形成机制以及肉芽肿的细胞组成等 6 个方面对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致病差异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DNA甲基化是一种真核生物体内的转录后修饰方式。大部分无脊椎动物的转录修饰不存在甲基化,但仍有一些低级的真核生物如枯氏锥虫、恶性疟原虫、海胆等存在DNA的甲基化。Tweedie等根据DNA甲基化的情况不同,把生物分为非甲基化、部分甲基化、完全甲基化等3组,并且假设DNA甲基化水平反映了机体的复杂程度,而甲基化本身则与精细调节机制的产生有关,即使是极低水平的甲基化也表明了精细调节机制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中,有关各种哺乳动物细胞糖原代谢的调节已有广泛的研究,但对曼氏血吸虫糖原的降解和合成的许多方面仍不清楚。本文对此作了以下研究。将曼氏血吸虫封于含有5~10ml分离培养基(加入1%BSA)的锥形瓶中,37℃旋转摇动孵育,其气相为95%O_2、5%CO_2。将合抱与未合抱的曼氏血吸虫孵化于含有15-20μCi D-[U-~(14)C]葡萄糖的培养液中2小时作糖原合成研究。测定糖原是通过比较淀粉葡萄糖甙酶酶解葡萄糖前后的含量来确定。按标准方法用酶测定葡萄糖。以BSA为标准用Lowery方法测定蛋白质。所有糖原和  相似文献   

17.
作者测定并比较了曼氏血吸虫尾蚴、雌、雄成虫的11种酶活力,这些酶为:丙酮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缩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葡糖—6—磷酸脱氢酶、6—磷酸葡糖酸盐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等,同时对梅氏血吸虫雌、雄成虫的6种酶(上述的前6种)也进行了测定和比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在曼氏血吸虫成虫体内某些C~(14)标记的单糖的吸收动力学。其中果糖和3-0-甲基葡萄糖的摄入仅通过扩散,而葡萄糖、2-脱氧葡萄糖、半乳糖、葡糖胺及甘露糖的摄入则同时通过间接转运及扩散。虽然体外试验发现被摄入的葡萄糖代谢很快,但在培养2分钟时,标记葡萄糖的吸收率与葡萄糖的摄取量(用化学法测定)相等。培养30分钟时,可见2-脱氧葡萄糖被虫缓慢代谢,并在逆浓度差的情况下积聚。葡萄糖及2-脱氧葡萄糖的间接转运在无Na~ 离子的培养基中以及在箭毒苷、根皮昔、根皮素或其它糖存在时受到抑制。显然葡萄糖或2-脱氧葡萄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用纯化的曼氏血吸虫成虫皮层外膜免疫兔、大鼠、小鼠所产生的抗体与慢性感染动物或接种钴~(60)照射尾蚴动物的抗体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这些抗-膜抗血清都能识别存在于早期童虫、5日龄肺部童虫表膜和纯化的成虫膜上的相对分子量为32,000和20,000的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用荧光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成虫的酸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B、二肽氨基肽酶(DAP)Ⅰ和Ⅱ作定位研究的结果。作者对组织蛋白酶B、DAPⅠ和Ⅱ,以及丙氨酸或亮氨酸氨基肽酶作了研究。将血吸虫成虫的冰冻切片(8μm)放在含底物、二硫丁四醇(DTE)等的醋酸铵-盐酸缓冲液中温育。所用底物均为含4-甲氧基-β-萘酰胺的衍生物,经偶联荧光分子5-硝基水杨醛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酶活力分布。同时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