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抗凝血药物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或阻止已形成血栓的发展,均应使用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通常都是通过对凝血过程中某一关键的凝血因子(如组织因子、因子X和凝血酶)的抑制作用而阻断凝血过程的进行(图1)。临床上抗凝血药物大都围绕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的抑制而达到抗凝血作用,根据药物对凝血酶作用方式的不同,抗凝血药可以分为间接和直接抗凝血酶药物,前者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产生或通过“介质”抑制凝血酶活性,后者是直接与凝血酶作用,用药途径可有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  相似文献   

2.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肝素因其起效快、抗凝效果肯定,一直是血栓栓塞性疾病抗栓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肝素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抗凝效果的不可预测性,频繁的实验室监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对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无效。这些缺点可被新型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最大程度地克服。本文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在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一、比伐卢定的药理学特点凝血酶(凝血因子Ⅱa)是凝血反应中起核心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它水解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单体,激活凝血因子ⅩⅢ,促进纤维蛋白交联形成稳定血栓的共价结构。同时,凝血酶激活…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与血栓栓塞性疾病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涉及冠状动脉、脑动脉和外周动脉;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导致动脉和静脉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或)栓塞并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治疗的关键是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传统的抗凝药物主要是未分离肝素,  相似文献   

4.
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凝血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国内外学者为谋求预测血栓形成的有效实验指标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对人体内凝血酶活性的测定。正常人体内仅存在极微量有活性的凝血酶。如果机体受到某种疾病的损害,凝血和抗凝平衡失调,体内凝血酶活性即有所改变。国外多采用单克降抗体测定人体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国内采用测定凝血酶的作用产物来间接了解其在体内的活性改变。本文介绍发色底物法直接测定血浆内凝血酶活性的方法。实验原理  相似文献   

5.
在冠状动脉血栓溶解时促凝血活动依然存在并会引起血管再通延迟和血栓再形成。抗凝血酶Ⅲ的肝素对凝血酶与纤维蛋白结合的抑制作用很小,而新型抗凝血剂通过与凝血酶活性位点或阴离子外位点结合以及干扰组织因子-因子ⅤⅢa 复合物形成等(与抗凝血酶Ⅲ无关的机制)在加速溶栓速度和预防血栓再形成等方面比肝素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或凝血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变化对早期诊断和观察血栓形成具有更敏感更特异的意义。临床上常见的肺血栓栓塞(PTE)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我们对PTE患者在不同溶栓治疗方法过程中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这些分子标志物在PTE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机体内的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当凝血系统被激活占优势时,则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机体内发挥重要抗凝作用的3个体系:抗凝血酶、蛋白C(P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PC和蛋白S(PS)与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活化PC抑制物(APCI)共同组成PC系统,在抗凝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广泛的多态性,最简单  相似文献   

8.
����������ص�Ѫ˨˨���о���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多研究均证实了癌症患者存在凝血异常,易于发生动脉或静脉血栓栓塞。10%~3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Donati[1]研究显示,肿瘤患者的死亡原因中,血栓及相关并发症仅次于肿瘤本身,居第2位。恶性肿瘤相关血栓栓塞可表现为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  相似文献   

9.
阿加曲班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加曲班是合成的小分子药物,为一价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直接与凝血酶的催化活性位点结合,不但灭活液相凝血酶,还能够灭活与纤维蛋白血栓结合的凝血酶,目前已批准用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及血栓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脑卒中溶栓等血栓性疾病.体内外研究表明,它还抑制凝血酶的其他作用,如可以抑制肿瘤转移、炎症过程及血管成形术后的再狭窄等.  相似文献   

10.
血栓性疾病是西方富裕国家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动脉血栓性疾病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中风;静脉血栓性疾病可导致深静脉栓塞(DVT)和肺栓塞(PE)。这类疾病主要危害心、脑、肺的血管系统,使成年人死亡或残疾。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0万人死于PE;在我国,每年超过2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年需要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超过300万。全世界有血栓患者1500万,所需溶栓剂的潜在市场约2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1.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HC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感染率约为3%,估计有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  相似文献   

12.
《内科》2020,(4)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个高发病率及高致死率的多因素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VT)以及肺血栓栓塞症(PTE),其致病因素包括遗传性因素、获得性因素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内源性凝血途径作为凝血过程的主要途径参与了血栓形成过程,本文就内源性凝血途径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有报道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000万人罹患VTE,其中肺栓塞患者1年死亡率高达25%,30%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会出现中至重度血栓后综合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VTE是遗传性和获得性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经典的理论包括静脉内皮损伤、血流减慢和凝血激活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14.
曾勉  陈瑞滔  陈燕珠 《国际呼吸杂志》2014,34(24):1875-1878
血栓栓塞性疾病包含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微血管血栓栓塞(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许多研究表明,血栓栓塞性疾病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即ADAMTS-13)活性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ADAMTS13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肝脏星状细胞、骨骼肌细胞等细胞合成和分泌.本文就血栓栓塞性疾病与ADAMTS-13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肺癌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对近5年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16例为腺癌。9例(52.94%)血栓栓塞发生在肺癌确诊之前,8例(47.06%)发生在肺癌确诊之后,其中13例(76.67%)肺癌确诊时间分布于栓塞前后120天。单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7例,单纯肺血栓栓塞(PTE)4例,DVT合并PTE 6例。10例合并PTE患者中8例(80%)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9例(90%)表现为双肺多发栓塞,大多有低氧血症、血D二-聚体明显升高。心电图仅1例有典型SⅠQⅢTⅢ表现。8例在栓塞前有化疗史。结论病人出现不能解释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应考虑有肿瘤的可能,腺癌患者易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化疗是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非瓣膜性持续心房颤动患者抗血栓治疗临床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院从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院的535例非瓣膜性持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逐项调查,分析房颤病因、抗血栓治疗及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情况。结果:病因以高血压最常见(38.5%),其次为冠心病(34.6%)。使用华法令52例(9.7%),维持INR在2.0~3.0范围,无1例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及严重出血。使用阿斯匹林331例(61.9%),用量为平均75mg/d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76例(占23%)。未使用任何抗血栓治疗者152例(28.4%),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36例(23.7%)。结论:华法令能明显减少房颤相关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小剂量阿斯匹林则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多种血栓栓塞、缺血性疾病如肺血栓栓塞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冠心病、房颤、缺血性脑卒中、周围血管病、血管炎、高血压、风心病换瓣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遗传性易栓症、骨髓增生性疾病、肾病综合征、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血液透析及许多外科手术前后等均需要应用抗凝药物来防治血栓栓塞形成和(或)复发.近年来,笔者经常遇到住院月余仍不能调整好抗凝药物剂量或应用不当导致血栓栓塞复发加重、皮肤黏膜等出血,甚至脑出血死亡的病例.因此,正确使用抗凝药物十分重要,下面就国内外这方面的认识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且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为主,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血栓栓塞性疾病。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是目前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首选药物,但其存在抗凝获益与出血风险的矛盾。目前,采用益气活血中药联合NOACs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非常普遍,但其安全性的研究报道少见。本文通过分析文献发现,益气活血中药联合NOACs能增强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效果,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且可以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正血栓和出血一直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创伤性损伤的最大致命因素,因此及时的诊断、疾病风险的管理和抗血栓或抗凝血治疗的监测就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凝血试验有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INR(PT/INR)和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等。APTT、PT能有效的反映凝血的级联过程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已经成为了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心脏机械瓣在国内应用数量的不断递增,合适的抗凝治疗对于确保手术疗效和病人的生命安全,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一.血栓形成人体具有完善的止血、凝血和抗凝血机制。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确保血液呈流体状态。由于机械瓣的血液相容性不如自身瓣膜组织,其附近的血液流场也有明显改变。因此,血栓易在机械瓣附近形成。血栓一旦形成,不管是脱落栓塞,还是妨碍瓣膜开闭,或是影响血液回流,都可造成病人生命危险。Nair 报告165例使用 St.Jude 瓣后十年,无血栓栓塞率为84%。国内陈如坤报告653例使用上海碟瓣后十年,血栓栓塞与瓣膜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98%病人年。血液流经瓣膜突出部分时,流速加快、切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