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肾嗜酸细胞腺瘤3例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组中肾占位2例,肾上腺占位1例。镜下可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索状、乳头状或呈腺泡结构,胞质丰富,嗜酸,间质少,伴透明样变性;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核圆形规则,染色质分布均匀,核仁位于中央,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显示CK、EMA表达均阳性,Vimentin、Hale胶体铁表达均阴性。病理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较少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避免误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唾液腺嗜酸细胞型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唾液腺嗜酸细胞型黏液表皮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并通过相关文献复习,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由嗜酸性细胞、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及中间型细胞构成,部分区域仅见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呈片状、巢状或腺状排列的嗜酸性细胞,瘤细胞大小~致、形态温和,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组织化学染色:黏液分泌细胞及部分表皮样细胞PAS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20(CK20)阳性,CEA肿瘤细胞灶状显示阳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蛋白A(CgA)阴性。结论唾液腺嗜酸细胞型黏液表皮样癌是黏液表皮样癌的一种亚型,极为罕见。组织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与唾液腺嗜酸性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及黏液性囊腺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点,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00年至2011年6月收治的9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复习并讨论。结果9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2.5~7.0am,中位直径4.2em;位于左肾6例、右肾3例,肾上、中、下极各3例。术前均诊断为肾癌,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均位于肾实质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肾嗜酸细胞瘤,大体标本特点为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淡黄或棕黄色,均质,未见明显出血坏死灶及瘢痕样病灶。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特征不明显,是易被误诊的一种较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renalcellcarcinoma,C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学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CRCC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结果13例均行患侧肾根治性切除术。光镜所见:肿瘤细胞由嫌色细胞和嗜酸细胞组成,呈梁状和腺状分布。嫌色细胞呈多角形,胞膜清晰,胞浆呈半透明的网状结构,细胞核皱缩,有核沟及核异型存在,无明显核仁;而嗜酸细胞胞质嗜酸性,多呈圆形,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免疫组化CD117(+),EMA(+),Vimentin(-)。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65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CRC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细胞癌,明确诊断需要依据典型的病理学特征。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长期随访发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复习讨论。结果1例肿瘤位于左肾中上段,1例位于左肾孟输尿管,分别行左肾根治性切除和左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肿瘤切面呈灰褐色,质软;镜检瘤细胞均呈圆形或类圆形,胞质富含浓染嗜酸颗粒,核泡状,瘤细胞呈巢状、管状、微囊状或卵圆形片状排列,瘤组织中心部可见玻璃样变无细胞区;免疫组化:bcl-2(+)、PCNA(++)或(-)。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瘤体中心区星形瘢痕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治疗以保肾手术首选,但因其易合并肾恶性肿瘤,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1例确诊病例及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经验。结果 6例行肾部分切除术,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病理结果均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其中3例合并肾透明细胞癌。随访时间1~10年,肿瘤无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治疗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但因其易合并肾恶性肿瘤,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7.
孙屏  张熔熔  万佳艺 《江苏医药》2012,38(19):2285-2287,2365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学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8例肾嫌色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分别随访5-75个月.结果 大体肿块直径2.5-7.0 cm.镜下,肿瘤由嫌色细胞和嗜酸细胞构成,呈片状、梁状和腺状分布.嫌色细胞体积较大、多角形,细胞膜清晰而厚,细胞质半透明细网状,细胞核皱缩,可见核沟及核异型,核仁不明显;而嗜酸细胞胞质嗜酸,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免疫表型EMA、CD117和E-cadherin 100%阳性,CD1050%阳性,CK7 75%阳性,P504S 25%阳性,Vimentin 100%阴性.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肿瘤,预后好于肾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当.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电镜及遗传学改变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高连冬 《首都医药》2014,(14):52-54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多层螺旋CT (MSCT)诊断价值及其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入院的经病理证实的7例RO经MSCT检查临床资料,另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7例肾癌患者MSCT检查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7个嗜酸细胞腺瘤中,71.43%(5/7)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平扫为密度均匀的肿块,57.14%(4/7)为等密度,所有肿瘤内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时42.86%(3/7)不均匀强化,28.57%(2/7)在增强扫描皮髓期现病灶中央星状瘢痕,其中1例星状瘢痕在肾盂期强化,呈星状高密度,同时观察到轮辐状强化及中央瘢痕。平扫时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值较肾癌高,P<0.05。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特征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孙晓虹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787-1788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特征、组织分型、预后及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进行文献复习,对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详细的形态观察及分析。结果肿瘤特征为在神经母细胞瘤中出现较成熟的神经节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NF(+),NSE(++).CgA(+),CD99(-),syn(-),S100(-),LCA(-)。结论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很高的混合型肿瘤,根据年龄及神经母细胞瘤所占比例和分化程度进行分型对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君  刘莎 《中国医药科学》2023,(20):184-187+195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是一种少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乳头状结构和嗜酸性胞质,低级别核,具有良好的预后,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需与多种肾肿瘤进行鉴别。本文分析2例OP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O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以提高病理医师对OPRCC的认识,为该肿瘤诊断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8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8例中有2例为女性,年龄在45—63岁之间。5例为右肾,3例为左肾。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光镜下PRCC主要由恶性上皮细胞构成的多少不等的小管和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肿瘤细胞PCK(+),CK7(+),CK8(+),EMA(+),S-100(+),Vimentin(+),CD10(-)。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明确诊断需结合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且需要与肾脏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治方法。结果行部分切除术的有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有8例,术中见11例患者都没有淋巴结肿转移,肿块形状呈椭圆形或圆形,都在肾脏实质内,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包膜完整,在肾脏表面能触及或看见,直径约在0.8~5.0cm,平均2.7cm,直径<4cm的占大部分,为10例,最大的直径有5.0cm大,在肾盂内就能触及。11例患者的标本经病理检查其结果都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在随访过程中,无死亡及复发转移患者。结论肾嗜酸细胞瘤在术前诊断较困难,且同一肿瘤中可能并存恶性成分,所以应当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后要加强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肛管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为直肠出血、肛门疼痛及肿块形成。瘤细胞形态多样,核仁明显,嗜酸性,核分裂像多见,部分胞质内见黑色素。肿瘤细胞表达Vimetin(+)、Melan-A(+)、S-100(+)、HMB-45(+)。结论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主要为直肠出血及息肉样肿块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对明确病理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脏嫌色细胞癌(ChRC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9例ChRCC作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及胶状铁染色观察。结果 9例(ChRCC)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58岁,8例术后随访5年均无复发。肿瘤体积较大,平均直径7.2cm,无包膜,切面浅棕色或灰褐色,实性。组织学上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少部分区域呈腺管状排列。肿瘤细胞分为两型细胞;一种为透明性细胞,细胞大而呈多角形,胞质透明略呈网状,细胞胞壁厚,类似植物细胞,界限清楚。另一种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体积略小。两型肿瘤细胞胞核均不规则,皱缩,可见核沟及核异形,核仁不明显;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并可见双核瘤细胞。瘤细胞间质为少许血管,其中厚壁血管常见。免疫组织化学CK7弥漫阳性(9/9)、CD117弥漫阳性(8/9)、E-Cadherin胞膜弥漫阳性(9/9),EMA弥漫阳性(9/9)、个别CD10阳性(1/9),Vimentin阴性(0/9)。9例患者均用Hale胶状铁染色,胞质可见弥漫至不同程度的阳性(即蓝染颗粒),瘤细胞以嗜酸性细胞为主的病例呈灶状阳性或弱阳性。结论 ChRCC好发于老年人,临床及病理上容易误诊为透明性肾细胞癌、肾嗜酸性腺瘤。而ChRCC预后较透明性肾细胞癌好,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胶状铁染色检测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手术治疗对ChRCC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其认识,减少误诊。方法2例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用HE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特色。结果病理形态LCH细胞大,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略嗜酸性,有的核偏位可见核沟,伴嗜酸性柱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CDla(+),S-100(+),HLA.DR部分(+)。结论2例患者现恢复良好,但此类肿瘤生物学行为不确定故仍建议密切随访。病理检查细胞核形态有特异性,明确诊断需CDla(+),S-1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组化表型,为该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外科手术脾切除标本及淋巴结标本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多种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细胞。结果:肿瘤累及脾白髓边缘区,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透明,胞核稍不规则。免疫组化LCA+,L26+,CD79α+,bcl-2 ,UCHL-1-,CD3-,CD5-,CD10-,Kp-1,CyclinD1-。结论: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为一种极少见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可累及淋巴结,根据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腺瘤、皮质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肾上腺皮质肿瘤的临床与病理表现。结果35例中肾上腺皮质腺瘤33例,其中功能性24例,无功能性9例;肿瘤由透明细胞和致密细胞不周比例构成,瘤细胞形态较一致,核分裂罕见,可见散在巨形细胞。2例肾上腺皮质腺癌,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瘤细胞嗜酸性,核高度异型,核分裂大于5个/50HPF,瘤细胞浸润包膜及周围组织。结论对于肾上腺皮质肿瘤的诊断,应将临床和病理组织细胞形态学特征与肿瘤浸润转移的生物学行为相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具有重要鉴别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EAML患者的的病理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镜下见8例EAML主要上皮样细胞构成,多呈巢状和片状弥漫分布,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透明状,核仁较大呈空泡状,有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MB45,Melan2A和SMA均弥漫阳性,EMA,CK呈阴性。结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属于不确定恶性潜能的肿瘤,主要由单核或多核的上皮样细胞构成,临床和组织学易与RCC或其他肿瘤相混淆,免疫组织化学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OX-2和BCL-2在肾嗜酸细胞腺瘤和肾嫌色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和18例肾嫌色细胞癌中COX-2和BCL-2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不同。结果COX-2和BCL-2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阳性表达率为52.3%和42.8%;在肾嫌色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3%和72.2%,两项指标分别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OX-2和BCL-2在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的高表达阳性率为9.5%和4.8%;在肾嫌色细胞癌中的高表达阳性率为50.0%和33.3%,两项指标分别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和BCL-2高表达可作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和肾嫌色细胞癌鉴别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赢洁 《河北医药》2011,33(10):1467-1469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CT资料。5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示5例病灶均为单发,均位于左肾,最大径2.0-10.5 cm,肿块密度多较均匀,无出血、坏死,可见点样钙化1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病灶明显强化3例,肾髓质期病灶持续强化2例,延时期所有病灶密度降低。病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3例,有相对完整假包膜3例。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当CT显示密度较均匀的肿块伴有中心低密度疤痕及完整肿瘤包膜时可提示肾嗜酸细胞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