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做好高压舱内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的必要性。方法2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高压氧辅助治疗。结果通过对高压氧舱内切开患者的精心护理,其中15例患者有意识逐步清醒的,在他人扶持下能行走,5例患者因出现并发症而终止高压氧治疗。结论做好高压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可确保提高高压氧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高压氧治疗中气囊管理与院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病人120例,按入院顺序奇偶数分为改良气囊管理组和传统气囊管理组,各60例。传统气囊管理组病人在进入舱内进行高压氧治疗前,采用气切套管下吸痰,由护士尽量清除残留在气囊上的呼吸道分泌物。不进行气囊内空气量的改变;改良气囊管理组病人在进入舱内进行高压氧治疗前,采用气切套管下吸痰,由护士尽量清除残留在气囊上的呼吸道分泌物,并用干燥的注射器向气囊内充入3~5ml空气,结束高压氧治疗离开舱内后,用干燥的注射器自气囊内抽取3~5ml空气。比较两组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住院天数,治疗费用,高压氧前后吸痰间隔时间,痰液量,血氧饱和度。结果改良气囊管理组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气囊管理组,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少于传统气囊管理组(P0.05)。改良气囊管理组吸痰间隔时间显著长于传统气囊管理组,平均痰液量显著少于传统气囊管理组(P0.05)。两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气囊管理方式能有效降气管切开病人高压氧治疗后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中气囊的管理与医院感染相关性。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已撤呼吸机)需行高压氧舱治疗的患者随机等分为A组和B组,A组入高压氧舱前采取气管切开套管下吸痰,并用干燥的10 ml注射器予气囊增加3~5 ml空气,行高压氧舱治疗后,用干燥10 ml注射器予气囊放掉3~5 ml空气;B组入高压氧舱前采取气管切开套管下吸痰,行高压氧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高压氧治疗后血氧饱和度、痰痂率、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血氧饱和度90%的情况,明显高于B组(P0.05),痰痂、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加强气囊的管理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刘洁  吴跃春  林婧 《全科护理》2014,(26):2496-2496
高压氧治疗是指将病人处于高气压的密闭氧舱内,通过佩戴吸氧面罩呼吸高浓度氧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气管切开的病人在高压氧舱内接收治疗,不能按常规佩戴面罩吸氧,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吸氧方式。使用常规吸氧面罩吸氧时,病人呼吸道及肺在氧舱内受到高浓度氧的刺激可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多易呛咳,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影响病人缺氧状态的恢复。为满足治疗需要,采用Ⅰ级供氧(封闭式连续供氧)时,供氧压力大,易使氧气从面罩缝隙漏出致舱内氧浓度升高,为了能使气管切开插管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高压氧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确保舱内治疗的安全,笔者将自制高压氧吸氧用具应用于气管切开病人,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制高压氧吸氧接头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制高压氧吸氧接头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赵丽君,张书香,曲军高压舱内用压缩空气加至预定压力,舱内病人通过时吸面罩吸入高压氧。[1]面罩吸氧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危重、昏迷病人行气管切开后,不能采用面罩法吸入。我院为脑系科医院,危重、昏迷病人多,行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6.
董艳  赵玉  唐剑霞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0):1968-1969
[目的]探讨空气加压舱内氧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高压氧科2011年1~8月进行高压氧治疗病人的有关资料,观察加压氧舱内治疗人数、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的影响,分析舱内漏氧的原因.[结果]舱内人数越多或一级连续供氧气管切开的患者越多,越易造成舱内氧浓度的升高.[结论]正规执行高压氧治疗操作规程,可控制舱内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初期和6个月后气囊容积和压力情况,为临床科学地进行气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动态监测长期置管机械通气老年患者气囊压力及容积变化情况,并比较气管切开初期和6个月后的气囊压力及容积变化.结果 留置套管6个月气囊压力增加(P<0.01),而气囊容积变化不大(P>0.05).结论 在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发并验证适合于高压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吸氧头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先由正常受试者戴研发头罩进行临床验证(常压及高压下吸氧),找出合适的供氧流量,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头罩内和氧舱内氧浓度值,之后再用于颅脑损伤伴气管切开,且意识障碍患者的高压氧治疗,通过心电监护及家属观察患者反应,并记录吸氧、吸痰过程中头罩内和氧舱内氧浓度值。结果:合理的供氧流量为5L/min,正常受试者高压氧治疗时供氧3min之内头罩内氧浓度即达99%,且舱内氧浓度始终保持在20.8%~20.9%。气切患者高压氧治疗时供氧1min内罩内氧浓度即达99%,且舱内氧浓度始终保持在20.8%~21.0%。此头罩操作方便但存在舒适性不够、吸痰时戴脱头罩不方便等问题。结论:本研究研发的头罩安全、有效、密闭性好,只是舒适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高压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并发呼吸道梗塞的原因.方法 对55例气管切开患者并发呼吸道梗塞的病例进行分析,根据其原因不同分类,并对各类患者提出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结果 根据55例患者并发呼吸道梗塞的原因,将他们分成3类,经过急救处理55例患者呼吸道梗塞均迅速解除.结论 高压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并发呼吸道梗塞是一种紧急意外情况,必须正确及时处理,否则将危及患者生命;并认为及时采取正确的卧位,加强气道湿化,利用舱内外压力差而引起的负压吸引作用进行正确吸痰.  相似文献   

10.
齐莉  齐玲 《家庭护士》2009,7(16):1425-1426
[目的]总结气管切开病人行高压氧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气管切开病人行高压氧治疗1 320例次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2例(2例次)由于在舱内出现病情变化而终止治疗;118例完成高压氧治疗1 318例次,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采取合理的护理可保障气管切开病人安全完成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 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0.26)%和(21.95±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0.31)%和(25.12±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高压氧治疗中气管切开病人肺部交叉感染的影响.[方法]将30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两组病人均进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发生舱内交叉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舱内交叉感染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高压氧治疗中气管切开病人肺部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韦贵珠  韦孟怀 《全科护理》2011,9(19):1718-1719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高压氧治疗中气管切开病人肺部交叉感染的影响。[方法]将30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两组病人均进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发生舱内交叉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舱内交叉感染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高压氧治疗中气管切开病人肺部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葛敏娟 《护理学报》2007,14(12):80-81
高压氧舱内的吸氧方法一般患者采用活瓣式面罩吸氧,重危患者采用开放式一级供氧,而气管切开患者的高压氧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我院自2002年5月开始对气管切开患者的高压氧治疗方法进行探索改进,引入麻醉呼吸回路,治疗患者51例。结果治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治疗安全得到保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可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气管导管设置气囊这一装置的目的在于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预防口咽部分泌物进入肺部,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现临床使用可吸引式气管导管进行持续或间断声门下吸引是一种新的可靠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方法。气囊压力过低会出现气道漏气,影响呼吸机通气,导致口咽部病原菌自由地进入下呼吸道[1];而气囊过度充气容易导致气道损伤[2]。由于影响气囊压力的因素很多,保持一个恒定的气囊压力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维持气管插管病人适度的气囊压力,是护理工作中一项艰巨的任务。气管内导管的气囊及压力的研究已成为许多体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焦点,气管内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对这一方面也也做了相关研究,现将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 ,于 1999年 6月 14日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溶栓术后出现脑溢血 ,继发脑积水。曾行脑脊液腹腔分流术 ,于 2 0 0 0年 3月 2 0日入我科行高压氧治疗。当时患者呈持续性植物生存状态 (PVS) ,气管内一次性插管留置 ,时有白色粘液咳出 ,心律 10 0 /min ,血压 94 / 136mmHg ,偶有早搏。进仓前 ,按高压氧仓内气管切开护理常规做法 ,将一次性气管插管内固定球囊的空气抽出 ,换成生理盐水 ,当注入生理盐水超过 3ml时 ,患者即出现明显呛咳、面色紫绀、呼吸困难 ,立即抽出生理盐水 ,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待症状缓解 10m…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多人高压氧治疗时,其中气管切开患者由于分泌物多,痰液外喷可能喷射至舱顶,污染陪护人员及舱内其他患者,使他们感觉不适,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为此,本院高压氧科自行设计制作了薄膜罩,在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时使用,经临床应用1年,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龙颖  谢小梅  涂超群  钟敏珍  黄琴凤  易治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30-133,i0008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15;2+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 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177;0.26)%和(21.95&;#177;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177;0.31)%和(25.12&;#177;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 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19.
高压氧治疗气管切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丽芳  刘亚兵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7):1225-1226
2002年2月~2005年2月,我院应用高压氧治疗各种麻醉意外、电击伤、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气管切开患者23例,治疗中其舱内气管切开的护理是关系到患者能否转危为安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对高压氧治疗气管切开患者行气道护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入舱前的评估、气囊的管理、脱管的预防、吸氧方式的选择、呼吸道管理、医源性气道感染的控制等,认为入舱前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保证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