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期增强扫描血管成像对急性肠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的26例AMI患者的DS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SCT双期增强扫描即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血管成像。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8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4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4例。CT直接征象为肠系膜血管内低密度充盈缺损,受累血管腔闭塞(17例)或重度狭窄(9例)。间接征象:肠壁增厚(21例),肠管扩张、肠腔内积液积气(18例),肠壁强化程度降低(7例),肠壁积气(5例),肠系膜脂肪水肿及渗出(19例),"缆绳征"14例,腹腔积液12例。结论:DSCT增强扫描及双期血管成像可清楚显示AMI血管阻塞的部位、范围、程度及继发改变,对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以急性腹痛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性肠病MSCT表现.方法:搜集2009年3月-2012年9月以急性腹痛入院并确诊为SLE者11例.所有患者均行MSCT双期增强扫描并对扫描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临床放射科医师观察双期增强扫描的轴面及后处理图像,研究SLE相关性肠病MSCT表现.结果:肠管:肠壁肿胀、增厚者10例(10/11),肠管表现为“靶征”和“双晕征”8例(8/11),肠壁囊样积气症1例(1/11).肠管扩张9例(9/11),积气及积液者1例.肠系膜:肠系膜局部脂肪密度升高者9例(9/11),肠系膜血管增多、充血增粗者6例(6/11),肠系膜呈“梳状征”6例.胸水7例,腹腔积液10例,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多8例,双肾积水2例,膀胱壁增厚1例,SLE药物性肝损害1例.结论:SLE相关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肠壁和肠系膜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和消化内镜在诊断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IBD患者的MSCTE表现,主要分析病灶部位、肠壁增厚情况、肠壁强化、肠腔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系膜血管改变、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等,并与消化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例IBD患者中,克罗恩病28例,溃疡性结肠炎12例。IBD患者MSCTE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大于4mm)35例(87.5%),肠壁强化38例(95.0%),肠腔狭窄26例(65.0%),结肠带消失5例(12.5%),多节段性病变33例(82.5%),多发炎性息肉3例(7.5%),肠周脂肪间隙模糊1 5例(37.5%),肠系膜血管增生12例(30.0%),肠周淋巴结增多18例(45.0%),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6例(15.0%)。MSCTE未显示肠壁溃疡和卵石征,对多发炎性息肉的显示率不高。40例IBD患者消化内镜检查显示肠壁溃疡33例(82.5%),多发炎性息肉10例(25.0%),卵石征1 3例(32.5%),肠腔狭窄28例(70.0%),多节段性病变30例(75.0%),消化内镜未显示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结论 MSCTE对显示IBD患者的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及肠外并发症具有优势,但难以显示肠壁溃疡、卵石征,对多发炎性息肉的显示率不高,而消化内镜则易于显示IBD的肠壁溃疡、多发炎性息肉、卵石征。两种检查方法相互结合,有助于全面评价IBD的病变范围、并发症,对于IBD的临床诊断及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肠白塞病(BD)及克罗恩病(CD)的MR小肠造影(MRE)影像学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肠BD及CD患儿的临床及MRE影像学资料, 其中肠BD患儿17例, 男6例、女11例, 年龄5~12(8.4±2.6)岁;CD患儿23例, 男15例、女8例, 年龄7~15(10.2±2.7)岁。观察MRE图像, 评估内容包括病变肠管范围, 肠壁增厚形式(均匀增厚、偏心增厚)、脂肪抑制T2WI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病变肠壁强化方式(均匀强化、分层强化)、肠腔狭窄, 肠腔扩张、肠系膜梳状征、肠系膜脂肪纤维化、肠周淋巴结肿大、肠外并发症(包括肛瘘、盆腔积液)。组间MRE征象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患儿均完成MRE检查, 肠道充盈良好, 无不良反应。肠BD患儿与CD患儿间病变肠管范围、肠壁增厚形式、DWI信号、肠腔扩张、肠周淋巴结肿大、肛瘘、盆腔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脂肪抑制T2WI信号、病变肠壁强化方式、肠腔狭窄、肠系膜梳妆征、肠系膜脂肪纤维化差异无...  相似文献   

5.
作者介绍5例开始发病症状为急腹症的大小肠淋巴瘤CT表现。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6~68岁。在急腹症发作时作了CT检查。CT显示右下腹部肿块4例,肿块大小平均7.8cm;1例(累及横结肠并穿孔)CT未显示肿块及其他肠管异常;结肠受累3例,小肠受累2例,其中1例肠系膜淋巴结直接蔓延累及小肠;仅肠壁增厚和肠管扩张各1例;主动脉  相似文献   

6.
毛明香  朱希松   《放射学实践》2012,27(4):436-439
目的:探讨MSCT对结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结肠Crohn病患者的MSCT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中多节段病变30例(76.9%),单独大肠受累4例(10.3%)、大肠伴小肠受累35例(89.7%)。大肠病变累及盲肠31例(79.5%)、升结肠26例(66.7%)、横结肠17例(43.6%)、降结肠10例(25.6%)、乙状结肠16例(41.0%)、直肠6例(15.4%)。MSCT征象: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腔狭窄、肠壁脓肿、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蜂窝织炎、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肛周病变、瘘管/窦道、系膜淋巴结肿等。肠管增厚、肠壁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梳征"等可提示病变处在活动期。结论:结肠Crohn病易累及盲、升结肠,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在显示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以及判断病变是否在活动期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SCT淋巴管成像在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PI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于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行胸腹部MSCT联合扫描,并行内镜检查,将MSCT图像和手术病理及内镜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6例患者MSCT淋巴管成像均能清晰显示病变肠管及肠管以外病变,肠管扩张14例,肠壁增厚13例,胸腔积液5例,腹腔积液7例,心包积液3例,肠系膜水肿12例,肠系膜结节6例,腹腔淋巴管瘤2例;肠淋巴干反流7例,腰淋巴干反流13例,胸膜及肺内淋巴反流3例,心包纵隔淋巴反流3例,纵隔肺淋巴反流4例,T8以下水平胸导管梗阻1例,胸导管出口梗阻14例.结论 MSCT淋巴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PIL肠管本身及肠管以外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粘连性腹内疝及合并绞窄性肠坏死的MS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的粘连性腹内疝的CT资料,CT原始数据经多平面重建(MPR)及CT血管造影(CTA),以显示疝环、疝入肠系膜、疝内肠管的特征.结果 19例粘连性腹内疝均显示疝环,小肠扩张积液、聚集并移位,其中17例显示疝环处肠管狭窄与扩张肠管移行;17例显示疝入肠系膜水肿、增厚,肠系膜血管纠集、充血,其中11例显示疝环处肠管及其系膜扭转;15例显示腹水.根据疝入肠管影像表现将粘连性腹内疝分型:Ⅰ型为肠管扩张伴肠壁增厚(7例);Ⅱ型为肠管扩张不伴肠壁增厚(9例);Ⅲ型为肠管不扩张但肠壁增厚(5例).3型腹内疝肠管壁平扫CT值、动脉及门脉期肠壁强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和Ⅲ型小于Ⅱ型,Ⅰ、Ⅲ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粘连性腹内疝合并绞窄性肠坏死(5例为Ⅰ型,3例为Ⅲ型),CT显示肠扭转伴疝入小肠壁显著水肿增厚,肠壁模糊呈持续性低强化,其中4例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栓塞,3例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或分支闭塞,8例均显示大量腹水.结论 粘连带形成的疝环,狭窄与扩张肠管移行以及小肠扩张、聚集并移位提示粘连性腹内疝的存在;疝入肠系膜水肿,血管纠集,充血,肠系膜血管闭塞,肠管壁显著水肿增厚并持续低强化,则是绞窄性肠坏死的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SCT显示肠系膜静脉结扎致急性肠缺血的早期征象及其动态演化规律.方法 12只巴马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个实验组(术后6、12、18 h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3只.实验组9只猪剖腹结扎肠系膜上静脉(SMV)主干远端空肠、回肠和回结肠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12和18 h采用MSCT行平扫和增强后动脉、静脉和延迟期扫描.对照组3只猪仅剖腹分离暴露SMV,并于上述时间点进行扫描,比较手术前后肠系膜血管、肠道、腹腔形态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 9只实验组猪均显示急性肠缺血病理改变,随时间延长,缺血进行性加重.CTA可准确显示SMV主干、大属支及其远端小分支直至肠壁边缘的直小静脉,显示SMV分支各结扎点.静脉堵塞性肠缺血的早期CTA改变为肠系膜上动脉痉挛、充盈欠佳、显影延迟和延长;SMV显影淡、延迟;肠壁增厚,系膜水肿,腹水,肠壁强化高于正常;随时间推移,出现肠壁变薄,肠腔扩张、积液,系膜水肿,腹水加重,肠壁强化减弱.结论 CTA能清晰显示肠系膜血管解剖、堵塞的静脉、早期肠缺血改变及其动态演化规律,于病变早期可靠地诊断静脉堵塞性肠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影像学表现。结果:60例中多节段病变43例(72%),单独小肠受累21例(35%)、小肠和大肠同时受累35例(58%)、单独大肠受累4例(7%)。小肠累及的56例(93%)中,累及回肠末端39例(70%)。MSCTE所见包括:肠壁增厚60例(100%)、强化增加58例(97%)、肠壁分层39例(65%)、肠腔狭窄32例(53%)、肠壁脓肿5例(8%)、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39例(65%)、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19例(32%)、蜂窝织炎40例(67%)、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13例(22%)、窦道/瘘管15例(25%)、假憩室12例(20%)、多发淋巴结肿42例(70%)、肛周病变4例(7%)。肠管增厚、肠管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血管增多(梳征)等可反应病变的活动性。动脉期与静脉期比较,未提供肠壁、肠管外病变的更多信息。结论:CT小肠造影可同时显示Crohn病的小肠和结肠病变,对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的显示以及在判断病变活动性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对结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结肠Crohn病患者的MSCT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中多节段病变30例(76.9%),单独大肠受累4例(10.3%)、大肠伴小肠受累35例(89.7%).大肠病变累及盲肠31例(79.5%)、升结肠26例(66.7%)、横结肠17例(43.6%)、降结肠10例(25.6%)、乙状结肠16例(41.0%)、直肠6例(15.4%).MSCT征象: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腔狭窄、肠壁脓肿、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蜂窝织炎、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肛周病变、瘘管/窦道、系膜淋巴结肿等.肠管增厚、肠壁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梳征”等可提示病变处在活动期.结论:结肠Crohn病易累及盲、升结肠,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在显示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以及判断病变是否在活动期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可疑AMI患者行MSCT检查,进行图像重建,评价肠管缺血的异常征象,并与手术或DSA相对照.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4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 )10例,其余10例.其中,SMVT时,肠管扩张、积气、积液9例,系膜根水肿,腹水5例,肠管白色改变4例,SMAT时,肠壁增厚5例.其他征象均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 MSCT对诊断和鉴别AMI有很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Crohn肠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21例经临床、影像和病理3方面综合诊断为Crohn肠病的MSCT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21例均表现为多节段肠壁增厚,其中直、乙状结肠受累2例,系膜缘增厚明显有13节段,肠壁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肠壁溃疡3例,瘘管2例,肠内瘘1例,肠梗阻2例,肠旁蜂窝织炎6例,炎性包块或腹腔脓肿6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3例,系膜密度增高10例,继发肠间距增宽5例,系膜血管增粗、密集12例,梳子征8例.MIP和MPR技术更有助于全面显示病变.结论 MSCT对Crohn肠病肠壁的病变,肠外并发症及肠系膜、血管、淋巴结异常均有良好显示,并能判断病程,指导临床治疗,不失为一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Crohn病的MSCT表现,分析病变肠管的数量、部位、肠壁厚度、增强后的强化特点及并发症。结果 MSCT均能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肠段,敏感性为100%。35例中共显示112段炎症肠壁,病变累及第6组小肠(回肠远段)35例,累及第5组、第4组、第3组、第2组分别为29例、16例、7例、4例,累及回盲部25例,广泛累及结肠4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肠壁增厚,增强扫描显示病变肠壁有较明显强化,呈分层状或均一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及"梳样征"21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3例,炎性肿块1例,瘘管2例,不全梗阻4例。结论 MSCT检查是小肠Crohn病的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9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MSCT)改变,评价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肠缺血的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MSCT血管重组显示急性肠系膜缺血直接征象13例(68%),其中肠系膜动脉狭窄3例(16%),血栓形成或栓塞7例(39%),肠系膜静脉内血栓形成3例(16%).间接征象包括肠管壁增厚、肠管扩张及气-液平面,肠管壁积气、肠系膜周围渗出、腹腔积液等.结论 MSCT能对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并可帮助判断缺血的原因及程度.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怀疑肠系膜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并分析异常的MSCT征象。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7例,管腔内血栓影,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壁无强化,5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水肿增厚。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6例,肠管扩张积气、积液33例;肠壁水肿增厚伴密度改变(面包圈征)25例;肠系膜血管增粗,脂肪渗出(缆绳征)17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漩涡征)9例;肠系膜静脉管腔内充盈缺损36例,管壁强化(靶征)27例。结论:MSCT扫描与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能准确诊断肠系膜缺血并明确其缺血程度、范围,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CT,MSCT)及电子肠镜对结肠Crohn病诊断价值及其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临床证实的结肠Crohn病的MSCT及电子肠镜的表现,重点评价两种方法对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17例MSCT检查,多节段病变17例(100%),病变仅累及结肠8例(47.1%),同时累及结肠和小肠9例(52.9%),共累及57个结肠段,表现为肠壁增厚(4mm)17例(100%),强化增加(20HU)17例(100%),肠腔不规则狭窄6例(35.3%),系膜区淋巴结肿大(5mm)13例(76.5%),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16例(94.1%),肠管周围蜂窝织炎7例(41.2%),腹腔内脓肿1例(5.9%),腹腔积液5例(29.4%),瘘管1例(5.9%)。16例电子肠镜检查,表现为裂隙状溃7例(43.8%),铺路石征10例(62.5%),肠腔狭窄7例(43.8%),多节段性病变15例(93.8%)。结论结肠Crohn病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多方位观察肠壁、肠周病变,但难以显示肠内裂隙状溃疡和铺路石征。电子肠镜易于显示黏膜纵行裂隙状溃疡和铺路石征等特征性改变,但不能显示肠壁病变及肠周并发症。两种检查方法相互结合,可提高结肠Crohn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口服大剂量2.5%等渗甘露醇溶液MSCT小肠、结肠双对比造影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匀速口服1 500ml 2.5%等渗甘露醇溶液,后肌肉注射10mg山莨菪碱,再服约1 000ml 2.5%等渗甘露醇溶液,之后行16排CT 3期扫描,并行MPR、MIP。结果:根据解剖区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分析小肠和结肠充盈情况及病变显示情况。24例中CT诊断小肠、结肠病变共12例,小肠肿瘤3例(其中空肠低分化腺癌1例、小肠间质瘤2例),Crohn病5例,肠梗阻2例,胰腺癌1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其余12例经临床随访证实均无器质性病变。MSCT小肠、结肠双对比造影可清楚显示小肠肿瘤、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变的部位、范围、强化特点及有无近端小肠梗阻等情况,也可显示肠壁内外及腹腔内其他脏器情况。结论:MSCT小肠、结肠双对比造影是诊断小肠、结肠疾病有价值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影像征象,并讨论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Crohn病的MSCTE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行CT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并行MPR、厚层MIP等重建。结果 28例中单纯小肠受累(9/28),小肠-结肠同时受累(16/28),单独结肠受累(3/28),病变以累及回肠末端最为常见(20/28)。MSCTE表现:肠壁增厚(28/28),肠壁厚度4.5~23.2mm;增强扫描肠壁分层状强化(19/28),均匀强化(9/28),肠腔狭窄(15/28),肠系膜淋巴结增大(19/28),病变肠管周围肠系膜血管增多(15/28);MSCTE表现肠壁增厚、分层状强化、肠系膜脂肪渗出性改变、血管增多(梳征)等征象可提示克罗恩病(CD)病变处于活动期。结论 MSCTE是一种诊断Crohn病较敏感的非侵入性成像方法,可同时显示肠壁及肠腔外病变,且对CD的活动性评估具有一定优势,可作为该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肠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Crohn病的MSCT表现,分析病变肠管的数量、部位、肠壁厚度、增强后的强化特点及并发症.结果 MSCT均能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肠段,敏感性为100%.35例中共显示112段炎症肠壁,病变累及第6组小肠(回肠远段)35例,累及第5组、第4组、第3组、第2组分别为29例、16例、7例、4例,累及回盲部25例,广泛累及结肠4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肠壁增厚,增强扫描显示病变肠壁有较明显强化,呈分层状或均一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及“梳样征”21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3例,炎性肿块1例,瘘管2例,不全梗阻4例.结论 MSCT检查是小肠Crohn病的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