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片窗     
患者 女 ,46岁 ,因子宫肌瘤入院。术前胸部正位片示纵隔左缘肿块影。为进一步了解肿块性质 ,遂行胸部CT扫描。胸部X线平片 :纵隔影向左侧明显增宽 ,呈分叶状 ,边缘较清 ,中等密度 ,其内隐约可见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影 (图 1)。胸部CT :左前纵隔中上部可见一混杂密度肿块影 ,大小约5 .6cm× 7.6cm ,CT值 -5 2 3 6HU ,边缘清楚 ,有一层面示其内有点状致密影 ,主动脉弓上层面示肿块侵入血管间隙并与周围血管分界不清 ,大血管影略向右后方移位 ,增强扫描见肿块轻度强化 (图 2 )。请您分析此病例以何种病变可能性大 ?(答案见 5 91…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 ,19岁。体检时胸片发现左上纵隔 5cm× 4cm大小肿块影 ,边界清晰。拟诊为 :胸腺瘤 ;畸胎瘤 ;纵隔支气管囊肿。胸部CT平扫示 :左上纵隔影增宽。增强扫描示左上肺纵隔旁约 5cm× 4cm大小囊性包块 ,其内见液 气平改变 ,双肺纹理结构清晰 ,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CT诊断 :左上纵隔支气管囊肿可能性大 (图 1~ 3)。图 1 胸片示左上纵隔 5cm× 4cm大小肿块影 ,边界清晰 图 2 CT平扫示左上纵隔影增宽 图 3 左上肺纵隔旁约 5cm× 4cm大小囊性包块 ,其内见液 -气平改变手术所见 :于左支气管与主动脉弓之间摘除一 5cm×4cm× 2cm囊肿…  相似文献   

3.
胸腺内胚窦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腺内胚窦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内胚窦瘤患者的CT表现。主要观察内容包括病变位置、大小、内部结构、边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结果:8例中病灶位于前上纵隔5例,前中纵隔2例,前下纵隔1例。最大截面直径<3cm者2例,3~5cm者2例,>5cm者4例。CT平扫示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坏死,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所有病灶边界不清,其中2例病变与纵隔血管分界不清,脂肪间隙消失;1例病变推移纵隔血管,但血管没有明显变形;5例可见病变周围结构受侵犯,3例为血管受侵,表现为血管变形,其内并见软组织密度影,1例病变侵及邻近肺组织,1例侵犯前胸壁及胸骨。结论:胸腺内胚窦瘤的CT表现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5岁.因胸痛、咳嗽、发热行CT检查发现前纵隔内占位,疑为感染或肿瘤.经对症治疗后一般情况好转,体检:胸、腹部未见异常体征.复查CT示:前上纵隔血管前间隙内偏右一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形态、大小改变不明显,最大横切面约7.0 cm × 4.5 cm,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有强化,其内可见血管影,中心有液化、坏死区.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4岁.查体发现右中上纵隔肿块影,患者无明显不适,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查体: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入院血尿常规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胸部正侧位片见右上纵隔内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为4 cm×3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相似文献   

6.
图1a、b 右中上纵隔见一半圆形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增高影。 图2 隆突下可见结节影,其内隐约可见钙化增强后边缘强化。  纵隔瘤样淋巴组织增生,又称之为良性淋巴瘤;巨大淋巴结增生;淋巴组织肿瘤样增生;血管性淋巴结错构瘤等。本病临床上较少见,我科遇到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护士,妊娠5月余。因感冒咳嗽,发热自行到放射科胸透,偶然发现右上纵隔一圆形肿块影,随即拍胸部正侧位片。胸片示右上纵隔见一突向肺野的半圆形块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光整,无分叶,内缘与升主动脉重叠,肿块下缘与纵隔缘呈钝角。透视下无搏动,不…  相似文献   

7.
纵隔精原细胞瘤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病例资料 患,男,31岁。因胸闷伴前胸痛,胸透发现前纵隔肿块入院。胸部正侧位片示左中上纵隔肿块、密度不均(图1),CT平扫示左中上纵隔较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突入胸腔,密度不均,可见稍低密度影及散征斑点状钙化。肿缺紧贴左侧颈总动静脉、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升主动脉、左肺动脉及左心室,但其间脂肪间隙存在(图2)。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低密度影未见强化,肿块内见少量索条状明显强化影(图3)。CT诊断:恶性畸胎瘤。  相似文献   

8.
肺隔离症1例     
我院CT诊断肺隔离症1例,并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41岁.体检偶然发现右下肺肿块,无明显临床症状.正侧位胸片示:右下肺野见团块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清.CT平扫所见:右下肺脊柱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晰光滑,大小约94mm×106mm,其密度均匀,CT值约38HU,肿块周围见少量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  相似文献   

9.
病例资料患者,男,7岁,左耳垂下肿块1年半,增大半年。查体:左耳垂下扪及约4cm×3cm×2cm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 5.6×109/L,Hb 134.9g/L。超声检查:左侧腮腺内混合性占位,考虑为腮腺混合瘤。CT扫描:左侧腮腺内见两个囊状低密度影,大者约2.4cm×1.3cm,CT值约12HU,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图1)。左侧颈深间隙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右侧颈深间隙清晰。经肘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系统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行CT检查,1例行MRI扫描.结果 6例SFT中,肾脏、前列腺、睾丸、子宫、阴道及尿道各1例,均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5例边界清楚,1例边界欠清,大小约1.0 cm ×0.9 cm~ 15.2 cm×14.1 cm,平均约8.3 cm×7.1 cm.CT平扫3例呈等稍低均匀密度,3例呈不均匀等密度,伴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延迟期肿块进一步持续强化,3例内见坏死无强化区;4例肿块内或表面可见粗大供血血管.MRI 1例T1WI呈等稍低信号,T2 WI呈等稍低信号,其内见小斑片状高信号及粗大的流空血管.结论 CT或MRI表现为孤立性、类圆形、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肿块进一步持续强化,尤其看到肿块内粗大的供血血管时,应考虑SFT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于纵隔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10例病灶均单发,前纵隔8例,前中纵隔1例,1例位于前纵隔-心包区;最大径范围:8~13cm,中位数:11cm;类圆形/卵圆形6例,不规则形4例;局部边界不清;8例为单纯精原细胞瘤,CT平扫显示肿块呈均匀等密度,其中3例并外周小囊变,1例病灶中央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呈轻度较均匀强化,5例病灶内见条状血管影,病理组织学检查,镜下为纤维血管间隔;2例为内胚窦瘤为主(60%~70%),伴精原细胞瘤,CT平扫/增强病灶呈“类蜂窝状”改变,内见明显坏死、囊变影;所有病例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肺内、外转移.3例上腔静脉明显受压变窄;2例肿块呈灌注样生长,填充前上纵隔间隙,纵隔血管于肿块内呈“漂浮状”;6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同时并心包积液,其中1例侵犯心包;8例出现β-HCG轻-中度升高,其中2例同时伴AFP明显升高.结论 青少年男性、前纵隔占位,肿块巨大,而密度却较均匀,强化较轻微、特别是肿块呈灌注状生长、病灶内出现纤维血管间隔,结合βΝ-HCG升高,排除继发,应考虑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癌肉瘤1例,CT平扫呈不规则形混杂密度影,内见多发坏死、囊变及钙化,边界清;增强扫描呈“花瓣状”强化。淋巴瘤2例,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无包膜,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见“血管漂浮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皮髓期轻度不均匀强化,实质期、肾盂期呈进行性强化。平滑肌肉瘤5例CT平扫呈等、低密度影,边界清,突向肾外生长,4例(直径>5cm)密度不均匀,1例(直径<5cm)密度均匀;增强扫描5例均呈轻~中度、持续性强化。结论CT增强扫描对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因左侧后腰部疼痛就诊。B超示:左肾35 mm×33 mm等、无混合性回声团块,CDFI示其内可见少许彩色血流信号,考虑左肾占位性病变。CT平扫:左肾中极实质内见一直径约3.5 cm的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向肾外突出,未突破肾包膜,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多发点状钙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38岁。查体发现纵隔内占位性病变4个月,无明显不适。胸部正侧位片(结合透视)示前下纵隔右心膈角可见类圆形高密度影,约8cm×6cm×6cm大小,边缘光滑整齐,其内密度均匀,前上壁可见弧形钙化影。透视下可见传导性搏动,形态随呼吸改变不明显,活动度小,右膈肌下方可见间位结肠影。胸部CT扫描示前下纵隔右侧见一类三角形脂肪样密度肿块,CT值为- 110~12 7HU ,大小为8cm×10cm×9cm ,边界清楚,其内可见多发索条状软组织密度影,病变致相应部位心脏受压移位。右侧结肠部分位于膈与肝脏之间,肝脏相应受压移位(图1)。胸部MRI示病灶呈略短T1…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36岁。右胸部疼痛2年加重2周,伴胸闷、咳痰,痰中带血丝1周入院。体检:胸廓对称,右侧语颤减弱,叩诊浊音,右中上肺呼吸音弱。实验室检查无异常。B超检查:右胸腔巨大不均质实性占位病变。X线检查:正位胸片示右中上内侧向胸腔内生长的不规则肿块影占据右胸腔的大部,肿块境界欠清晰,密度不均匀,纵隔内气管略向左移位。CT检查:右后纵隔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向右胸腔凸入,大小约15.0cm×13.5cm,密度欠均匀,其内可见少量点状钙化影,肿块广基底与后侧胸壁相连,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气管、支气管通畅,右主支气管、中上叶支气管向…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57岁,发现前上纵隔占位性病变28d,于2008年2月22日入唐都医院胸外科。胸部CT检查显示左侧颈胸段可见一大小约5.3cm×4.2cm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见肿块明显强化,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迂曲血管影,主动脉弓周围可见多发迂曲小血管影,行血管三维成像见肿块推挤左侧甲状腺下级、左锁骨下静脉入头臂静脉处、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可见左锁骨下动脉发出细小分支进入肿块内,肿块内见迂曲血管网,临床诊断为左前上纵隔肿瘤。  相似文献   

17.
1病例简介患者女,72岁,无明显诱因腹泻半个月,大便10余次/d,质稀、色黑,伴恶心、呕吐、乏力、纳差。上腹部时有疼痛,无明显发热。在当地县医院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无胰腺炎病史、外伤史。血淀粉酶及肿瘤指标均正常。上腹部CT示胰尾部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大小约4.8 cm×6.0 cm,与胰尾分界不清,病灶外侧边界清晰,其内密度均匀,CT值为33 Hu。增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 ,6 1岁。体检胸片发现右前纵隔增宽。螺旋CT扫描示右前中纵隔见一约 4 .0cm× 2 .9cm× 3.1cm大小之圆形肿块影 ,CT值约 19~ 5 8HU ,大部分系有强化的实质性成分 ,少部分为不强化的囊性成分 ,其内有分隔 ,边界光整 ,周围脂肪层显示清晰 ,邻近大血管未见侵犯及包绕征象 (图 1、2 )。纵隔内及两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两肺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CT诊断为右前纵隔胸腺瘤。手术所见 :右前上纵隔胸腺部见 4 .0cm× 3.5cm× 3.5cm大小的肿块 ,有完整的包膜 ,与周围脂肪层轻度粘连。病理检查 :大体标本为深红色、圆形肿块 ,质软 ,有纤…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纵隔血管瘤及淋巴管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此类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15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血管瘤4例,表现为纵隔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静脉石为其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或延迟强化。淋巴管瘤7例,表现为纵隔均匀低密度灶,可包绕纵隔结构或沿纵隔大血管间隙弥漫生长,增强扫描呈囊性不强化或仅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血管淋巴管瘤4例,表现变异较大,以血管瘤为主者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增强扫描实性成分与静脉强化相似;以淋巴管瘤为主者表现为低密度灶内可见静脉成分(静脉石或小血管影)。结论:CT对纵隔血管瘤及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指导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前纵隔精原细胞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1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咳嗽 ,无发热、咳痰、咳血。胸痛、呼吸困难、四肢乏力 ,查体 :心肺 (- ) ,眼睑下垂。腹部 (- )。CT检查 :平扫于前纵隔见最大截面约图 1 CT平扫图像示前上纵隔内见一最大截面约 10 .0cm× 0 .8cm软组织肿块 ,边界欠清 ,密度欠均匀 ,病灶向后侵及心包。10 .0cm× 0 .8cm软组织肿块 ,边界欠清 ,其内密度不均匀 ,CT值 39~ 45HU ,左侧缘分叶 ,推压大血管及气管分叉分离后移 ,与大血管界限不清 (图 1) ,CT初步诊断前纵隔恶性肿瘤。手术探查 :切开胸骨 ,显露肿瘤约 10 .0cm× 10 .0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