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深入研究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的形态特征,本文以连续超薄切片追踪观察不同形态线粒体的三维结构,重建其三维模型,把线粒体划分为简单型、复杂型、特殊型三个形态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线粒体进行体视学分析。结果显示:简单型线粒线(球形、盘球及杆形等)占线粒体总数的539%,其体密度为896%;复杂型线粒体(分枝型及各种不规则形等)占4201%,其体密度为867%;而特殊型线粒体(芽生状等)占460%,其体密度仅为097%。这表明在正常的肝细胞中复杂型线粒体的含量并不为少,线粒体形态的多样性与其自身的发育相对应。分析还显示不同类型线粒体嵴膜密度和基质颗粒数密度有所差异,表明线粒体嵴的生长并不与线粒体体积的增长同步增加,因此,三种类型线粒体的功能状态亦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线粒体在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的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 采用SD大鼠视网膜组织 ,用电镜和图像分析仪的方法 ,对视网膜组织中线粒体的进行体视学定量分析。结果 视网膜内节、外网状层及内网状层线粒体空泡的体积密度、表面积密度及内节与内网状层线粒体空泡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并且线粒体的形状因子差异性较为明显 ,并按内节→外网状层→内网状层的顺序递增 ,从长杆状、椭圆形向圆形靠近。结论 视网膜内节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大 ,感光细胞所需能量多 ,功能活跃。视网膜外网状层线粒体产生的能量较内节少 ,双节细胞所需能量较感光细胞少 ,功能活动较内节差。视网膜内网状层线粒体产生的能量较少 ,表明神经节细胞活动不太活跃。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线粒体周围内质网的三维重建与体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细胞线粒体与周围内质网的结构关系。方法 制作大鼠肝组织连续超薄切片 ,通过电镜观察线粒体与其周围内质网的结构关系 ,重建其三维模型并进行体视学分析。结果 连续切片和三维模型的观察显示 :大多数线粒体周围既有RER ,又有小囊泡状的SER ;少数线粒体则仅有小囊泡状的SER。这些内质网与线粒体紧密相贴 ,其间隙小于 30nm ,间隙内没有任何细胞器。体视学分析显示 :肝细胞内有 2 6%的RER和 32 %SER贴附在线粒体的周围。结论 肝细胞线粒体通常在内质网包绕下执行生理功能 ,二者是结构和功能紧密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的体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线粒体在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发育中的变化特征,应用体视学方法检测了胎龄16~36周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的体密度、数密度、平均体积、表面积密度、表面积体积比、平均表面积。结果显示,胎龄20周前,峡部上皮细胞线粒体的体密度与30周后的近似(P>005),即大于20~29周的(P<005),20周前峡部线粒体平均体积和平均表面积均较大,而30周后数密度和表面积密度较大。壶腹部上皮细胞线粒体体密度、平均体积、数密度在30周前不同孕期间较接近(P>005),30周后出现明显改变。伞部线粒体体密度、数密度在20~29周期间增大(P<005)。峡部和壶腹部线粒体体密度分别在20周前及30周前较大,伞部线粒体体密度仅在20~29周较大,上述结果表明线粒体占上皮细胞体积之比因部位和孕期而异,提示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发育的部位差异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5.
阿霉素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Zhang X  Wang W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4):260-263
目的建立肝癌细胞凋亡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凋亡分子机理打下基础。方法用抗癌药阿霉素诱导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HCC-9204肝癌细胞发生凋亡,用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法)检测。结果研究发现,0.5μg/ml放线菌素D可明显抑制20μmol/L阿霉素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用20μmol/L阿霉素作用肝癌细胞3小时,换培养液继续培养12小时后,肝癌细胞DNA结构断裂,电泳呈梯状带型。肝癌细胞形态学改变出现膜小泡和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细胞特征。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出现典型的凋亡峰,凋亡细胞占72.1%。用20μmol/L阿霉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后,细胞周期G1期、S期和G2期分别为75.9%,24.1%和0%,肝癌细胞活细胞率为35.5%。结论用抗癌药阿霉素成功地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CC-9204肝癌细胞发生凋亡,该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
嘌呤霉素肾病鼠足突形态改变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定量研究嘌呤霉素肾病大鼠模型从建立到恢复过程中,足突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用透射电镜摄片,图像分析仪分析并应用形态计量学的方法,研究了33例大鼠(嘌呤霉素注射实验组及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足突形态变化。结果:注射嘌呤霉素后,足突表现出由变宽到融合又逐渐恢复的形态变化,形态计量学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各时间点实验组足突宽度,体积密度,比表面与对照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表面积密度在2--15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实验组内相邻的不同时间点间比较, 足突宽度、体积密度、表面积密度、 比表面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形态计量学对嘌呤霉素肾病足突形态研究,定量表现出足突由变宽到融合以后逐渐恢复的动态过程,为今后对功能与分子水平的研究提供早期准确的实验形态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TH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肿瘤79例,用ANM代替THP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80例作为对照组。THP组和ADM组的有效率分别是70.1%和67.6%,P>0.05,差异无显著性。在毒副作用方面,化疗后出现心电图异常者,THP,组占22.8%,ADM组占37.5%,P<0.05,差异有显著性;THP组无Ⅲ度脱发,ADM组Ⅲ度脱发占26.3%;Ⅲ~Ⅳ度白细胞降低,THP组占45.5%,ADM组占28.8%,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通过升白细胞治疗,两组病人均能按时化疗。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观察化疗前后卵巢黏液性囊腺癌(MC)及浆液性囊腺癌(SC)线粒体超微结构及体视学改变,探讨化疗对两种不同卵巢腺癌线粒体作用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卵巢腺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并采用网格测试系统以点计数法测量并计算线粒体体密度(Vv)、表面积密度(Sv)、表面积体积比(Rsv)的改变并观察化疗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卵巢囊腺癌细胞线粒体明显增多,线粒体肿胀、脊断裂明显,发现MC细胞线粒体Vv和Sv明显降低,分别为0.072±0.059(P=0.004)和0.057±0.040(P=0.029),而线粒体Rsv(μm-1)明显增加,为(0.891±0.400)μm-1(P=0.015);与MC相反,SC线粒体Vv和Sv明显升高,分别为0.267±0.12(P=0.001)和0.122±0.057(P=0.003)。SC化疗后癌细胞线粒体Sv明显降低(0.060±0.037,P=0.053),而呈现出类似MC线粒体的变化特点。结论 MC及SC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体视学具有不同特点,化疗的作用可能与其改善囊腺癌细胞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经病理证实的65例肺癌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国产阿霉素组〉32例,对照组(进口表阿霉素组)33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细胞类型和分期均无差异(P值均>0.05)。观察组应用国产阿霉素(ADM),CTX和卡铂联合化疗,同时加用VitC、VitE和辅酶Q10。对照组应用意大利生产的表阿霉素,其余与观察组相同。对察组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和45.45%,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消化道反应、白细胞下降及对心脏的影响均无差异(P均>0.05)。表明国产ADM对肺癌的治疗作用确切、而且价格便宜,适用于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热疗、化疗、热化疗对体外兔VX2细胞的生长抑制规律的影响,为临床介入性热化疗提供实验数据。方法:以体外长期培养的兔VX2细胞为靶细胞,采用水浴加温法、进行体外细胞毒试验(MTT法),观察单纯热疗,单纯化疗及热疗与化疗结合对兔VX2细胞的生长抑制规律的影响及差别。结果:(1)温热和阿霉素对VX2均有一定的抑制和杀伤作用,两者一定方式的联合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2)热化疗加热温度以42~43℃为佳,加热时间以30分钟以上为佳。结论:(1)热对化疗有增敏作用;(2)一定温度的热化疗优于单纯热疗和单纯化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对大鼠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与阿霉素等量的生理盐水;阿霉素组:实验中前3天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第4天开始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30分钟给予阿霉素(3mg.kg-1),隔日1次,共给药7次;磷酸肌酸钠联合阿霉素组:实验中前3天每天腹腔注射磷酸肌酸钠(200mg.kg-1),第4天开始给予磷酸肌酸钠30分钟后腹腔注射阿霉素(3mg.kg-1),隔日1次,共给药7次。处死大鼠后作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分别测定大鼠血清、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比较,阿霉素组大鼠血清、心肌MDA含量都显著升高,而SOD、GSH-PX活性均降低(P〈0.05)。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后明显降低了血清、心肌组织中MDA含量,增加了SOD、GSH-PX活性,与阿霉素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观察HE染色的阿霉素组心肌组织结构损伤明显,而磷酸肌酸钠联合阿霉素组心肌细胞结构破坏减轻。结论:磷酸肌酸对阿霉素引起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磷酸肌酸能有效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少氧自由基引起的心肌氧化性损害、保护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对大鼠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与阿霉素等量的生理盐水;阿霉素组:实验中前3天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第4天开始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30分钟给予阿霉素(3mg.kg-1),隔日1次,共给药7次;磷酸肌酸钠联合阿霉素组:实验中前3天每天腹腔注射磷酸肌酸钠(200mg.kg-1),第4天开始给予磷酸肌酸钠30分钟后腹腔注射阿霉素(3mg.kg-1),隔日1次,共给药7次。处死大鼠后作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分别测定大鼠血清、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比较,阿霉素组大鼠血清、心肌MDA含量都显著升高,而SOD、GSH-PX活性均降低(P<0.05)。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后明显降低了血清、心肌组织中MDA含量,增加了SOD、GSH-PX活性,与阿霉素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观察HE染色的阿霉素组心肌组织结构损伤明显,而磷酸肌酸钠联合阿霉素组心肌细胞结构破坏减轻。结论:磷酸肌酸对阿霉素引起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磷酸肌酸能有效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少氧自由基引起的心肌氧化性损害、保护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长期进程及其肾功能改变提供可靠的定量形态学依据。方法 应用光镜电镜半薄、超薄连续切片和体视学定量分析方法 ,对锂导致大鼠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肾小球结构进行了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 锂导致大鼠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最明显的改变是肾小球平均体积减小 ,且个体动物内肾小球大小差异很大 ;肾小球毛细血管有效滤过表面积减少 ,并且与肌酐清除率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锂导致大鼠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表面积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氯气致大鼠肺损伤过程中,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变化及红景天苷的干预作用,探讨红景天苷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未染毒组(给予空气),以及氯气染毒后0.5、1.5、3、6和9 h组,给予1 200 mg/m3氯气暴露处理5 min。另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氯气暴露组、红景天苷干预组、红景天苷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氯气染毒条件同上,红景天苷干预组和红景天苷对照组在氯气染毒前30 min和染毒后15 min各给予1次300 mg/kg红景天苷灌胃,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透射电镜下观察氯气暴露后3 h肺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定磷法检测肺组织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力,低温差速离心法分离并提取线粒体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或线粒体中Tom 20、PINK1以及Park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未染毒组相比,氯气暴露0.5 h后,大鼠BALF中LDH活力显著升高(P < 0.05);肺组织PINK1、Parkin、Tom20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且Tom20蛋白表达在染毒后3 h最高(P < 0.05);故选取染毒后3 h为干预时间点。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氯气暴露后3 h,肺血管内皮细胞中线粒体明显肿胀,嵴数量减少或消失。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氯气染毒后大鼠肺组织中PINK1、Parkin以及线粒体PINK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 0.05),线粒体Parkin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 < 0.05);肺组织Na+,K+-ATP酶和Ca2+,Mg2+-ATP酶以及血清LDH的活力均显著升高(P < 0.05)。红景天苷干预可显著逆转因氯气暴露引起的上述检测指标的异常表达(P < 0.05)。结论:氯气致大鼠急性肺损伤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受损,呈时间效应关系。红景天苷可能通过保护线粒体,改善氯气暴露引起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肾小球微小病变(MCD)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两种肾小球病中足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学差异。方法选择5例MCD和5例FSGS病例,在透射电镜放大30000倍的情况下,根据等距离曲线移动原则对每个病例拍照40张。根据Merz曲线和Gunderson测试系统选择线粒体和足细胞,测算并获得包括线粒体截面面积(A)、周长(C)、体积密度(VV)及面数密度(NA)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MCD和FSGS足细胞中线粒体相关参数的变异度及P值如下:A:0.47vs1.73,P=0.970;C:4.89vs24.71,P=0.590;VV:0.49vs1.74,P=0.946;NA:0.26vs0.58,P=0.602。结论 FSGS和MCD足细胞中线粒体的A、C、VV和NA等参数无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但FSGS中所有参数的变异度均比MCD中的更明显,仍需进一步进行体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霉素(ADM)加热化疗对人肝癌细胞HHCC及HepG2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HCC和HepG2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浴加温法,观察单纯热疗,ADM化疗和热化疗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MTT法确定阿霉素的工作浓度并检测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热化疗组细胞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纯热疗、单纯化疗组[HHCC细胞:(65.77±2.54)%vs(23.18±0.81)%、(38.35±2.23)%,P<0.05。HepG2细胞:(74.25±1.53)%vs(1 7.1 2±2.8 6)%、(30.35±5.90)%,P<0.05]。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单纯热疗组、单纯化疗组[HHCC细胞:(76.1±2.33)%vs(23.83±1.76)%、(45.57±2.81)%,P<0.05。HepG2细胞:(76.9±2.79)%vs(19.7±7.63)%、(37.43±1.88)%,P<0.05]。结论:加热能增强ADM对HHCC及HepG2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reports of synergism between adriamycin and radiation therapy in experimental systems, a trial was initiated testing this combination in 53 adult patients with various advanced malignancies, especially sarcomas. Since studies have suggested a selective sensitization of hypoxic cells when this drug is given prior to radiation, an injection of low-dose adriamycin was given 90 min before radiation. This treatment was repeated every 7 days. The combination was most effective in the 30 patients with soft-tissue sarcomas, with 62% of these patients having partial or complete responses. Responses were less good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adenocarcinoma or with other tumors. The toxicity of the combined treatment was moderate. Further trials of this combination are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8.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uptake of adriamycin (AM) and daunomycin (DM) by various cell types of the haemopoietic organs and by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cells. For this purpose, the spontaneous fluorescence of the drugs upon excitation with laser light at 488 nm was measured. The difference in the uptake of these two drugs correlates with their cytotoxicity. Myeloid progenitor cells from mouse bone marrow (CFU-C) are ten times more sensitive for DM than AM [ED10 = 0.85 μg/ml (DM); 6.40 μg/ml (AM)]. The cytotoxicity of DM is correlated with a higher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blast cells, lymphocytes and granulocytes when treated with DM as compared to AM. In contrast to this, the fluorescence of AML blast cell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treatment with DM than with AM. The uptake of both drugs seems to occur following active membrane transport, although to a different ex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