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阐述如何应用新体视学方法研究大鼠白质无髓神经纤维的老年性改变,以便弄清楚导致老年白质有髓神经纤维总长度缩短的确切原因。方法本实验用10只6~8月龄Long-Ev-ans大鼠和8只18月龄以上同种大鼠。应用电镜技术及相应的体视学方法计算白质内无髓神经纤维的体积密度、长度密度和白质内无髓神经纤维的总体积、总长度。结果本研究发现雄性和雌性大鼠大脑白质无髓神经纤维总长度均无显著性老年性缩短;白质内无髓神经纤维总体积其雌性组和综合性别组均存在显著性的老年性降低;雄性大鼠无髓神经纤维总体积老年性降低虽然没有显著性,但是降低高达31%。结论老年大脑白质存在着大直径无髓神经纤维的显著性丢失,同时存在细小直径的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小直径无髓神经纤维的丢失。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把新的体视学方法和电子显微镜结合起来定量研究大鼠大脑白质无髓神经纤维的老年性改变。研究结果除进一步推动对老年大脑白质神经纤维改变的认识以外,还为在正常状态下大鼠白质无髓神经纤维长度和体积提供了基本数据,为以后应用这种动物模型作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笔者实验室最近发现,高温烤片可有效解决甲基丙烯酸树脂包埋的组织切片的脱片问题,本文拟进一步研究确定高温烤片对石蜡包埋切片黏附、厚度及染色的影响。方法大鼠肾脏石蜡切片(切片机设定的切片厚度10μm)脱蜡后经90℃、140℃热板烤片30 min处理,然后用过碘酸-席夫试剂和苏木精染色,观察脱片情况、切片厚度及染色效果。大鼠脊髓石蜡切片(14μm厚)同样处理后分别进行小胶质细胞和突触素颗粒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对照(未烤片)相比,90℃或140℃烤片都有效防止了肾脏石蜡切片从载玻片上脱落,但染色后的实际切片厚度减少了约50%(与设定切片厚度相比),染色变浅,结构清晰度欠佳(90℃烤片后),甚至有细胞消失(140℃烤片后);90℃烤片后免疫阳性小胶质细胞或突触素颗粒减少,非特异性染色加深,140℃烤片后几乎未见免疫阳性结构。结论高温烤片防脱片的方法可能不适用于石蜡切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支气管源性囊肿,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支气管源性囊肿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髓外硬膜下支气管源性囊肿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囊肿部位的神经根痛,以后发展为脊髓压迫症;镜下可见纤维囊壁内衬覆复层上皮细胞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免疫组化染色囊壁内衬覆上皮细胞CK、EMA阳性,而 GFAP、NSE阴性,PAS染色在复层上皮细胞或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的游离缘上见到纤毛.结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支气管源性囊肿是一种罕见病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其治疗多采取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和顺铂对脊髓损伤的影响,为放化同步治疗减低毒副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鼠腹腔注射化疗药物,吉西他滨30mg/kg、顺铂5mg/kg,两药间隔时间为30分钟。自然饲养20周。通过光镜、电镜观察脊髓的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引起脊髓损伤凋亡基因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吉西他滨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均可引起脊髓的损伤,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对脊髓的损伤要重于单用吉西他滨。HE染色表现为白质近中央管处脱髓鞘、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灰质结构疏松、血管增多;超微结构显示白质内部分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髓板增厚、扭曲、皱缩。其凋亡基因Bax及caspase-3在脊髓损伤各组均有过表达,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不论吉西他滨单药还是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均能引起脊髓损伤,其损伤机制与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3蛋白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同步顺铂(DDP)和健择(GEM)化疗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观察正常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单纯化疗组(健择组、顺铂+健择组)与放疗联合化疗组(健择联合放疗组、顺铂+健择联合放疗组)的光镜和电镜下脊髓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光镜下,单化组灰质出现白质部分脱髓鞘、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灰质结构疏松和血管增多,排列紊乱.单放组白质内神经纤维排列松散紊乱,部分白质出现细胞肿胀、坏死和炎细胞浸润,部分神经元尼氏体消失,神经胶质细胞固缩.化放组白质出现广泛脱髓鞘、炎细胞浸润、灰质血管增多和神经元固缩等改变.电镜下单化组脊髓髓鞘的髓板增厚、扭曲和皱缩;单放组髓鞘的板层结构松解、扭曲;化放组髓鞘轴索皱缩,髓鞘不规则分层且不规则增生,板层结构不明显.结论:不论健择单药还是健择和顺铂联合化疗均可引起大鼠脊髓损伤,放射治疗同步顺铂和健择化疗较单纯放疗加重对大鼠的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组织中的糖原和含糖物质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SJ  Li H  Shan BE  Cong QW  Liu LN 《癌症》2002,21(7):790-793
背景与目的:食管粘膜碘染色可提高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分辨率,但是,由于染色机理不明而影响此技术的推广。本文拟研究食管癌组织中糖原及含糖物质的变化和食管上皮组织碘染色机理。方法:在胃镜下行食管上皮碘染色,根据上皮细胞着色情况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采用β-甘油磷酸缓冲液提取食管上皮组织中糖原或含糖物质。采用糖原染色法(periodic acid-shid-shiff staining,PAS染色)检测组织切片糖原的存在及含量。采用组织匀浆法提取组织中蛋白质成分。结果:经胃镜行食管上皮碘染色后,正常食管粘膜呈深棕色着色,而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则呈界限分明的浅黄色区域。正常食管上皮组织切片经PAS染色,其中的糖原被染成紫红色颗粒,但经淀粉酶消化后的组织切片则不显色;而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切片无论经淀粉酶消化与否均不着色。食管粘膜组织中糖原提取结果显示,肿瘤组织比正常组织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1),但组织提取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在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与肿瘤组织相比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糖原或含糖物质含量明显降低,经碘染色后成为浅染区,这可为肿瘤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报道42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骨髓活检切片改良FAB分类之结果,并与涂片作比较,证明两种标本的M_3型一致,涂片M_(2a)较切片为高,切片内M_4亚型较涂片为高,42例中的13例切片内原始细胞数较涂片为高,提示活检切片对涂片起有补充与纠正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全中枢放疗加鞘内和静脉化疗以提高髓母细胞瘤的疗效.方法8例髓母细胞瘤患者接受全脑和全脊髓放疗DT30Gy/3~3.5周,然后瘤床局部追加20~25Gy/2~2.5周,总量为DT50~55Cy,疗终予MTX12mg/m2,鞘内注射,每周1次共5周,VCR1.5mg/m2iv,每周1次共5次,CCHU130 mg/m2口服,6周1次.结果(1)CR:7/8(87.5%),PR:1/8(12.5%).(2)放、化疗均无明显不适.(3)2年生存率100%,5年生存率4/6(66.7%).结论该方法明显提高局控率和生存率且无明显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髓母细胞瘤的合理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34例脑髓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全切28例(82.4%),部分切除6例(17.6%).全组2例行枕下旁正中入路手术,其余病例均采用枕下正中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结果 平均生存期32个月,总的3年生存率为43.6%,总的5年生存率为34.5%.手术全切和部分切除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6.8%和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36.9%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死亡,其中13例死于原灶复发和(或)脊髓转移,1例放疗后出现脊髓损伤.结论 髓母细胞瘤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应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解除导水管梗阻,术后辅以全脑加全脊髓放疗及化疗,可延长生存期.原灶复发及脊髓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顺铂和长春瑞滨对脊髓损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减低毒副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光镜、电镜观察脊髓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引起脊髓损伤相关基因蛋白的变化。结果盖诺和顺铂+盖诺均可引起脊髓的损伤,但顺铂+盖诺对脊髓的损伤要重于单用盖诺,即灰质出现血管增多、神经元固缩等改变,白质内部分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髓板增厚、扭曲、皱缩,部分结缔组织排列紊乱,其凋亡因子bax及caspase-3、炎症因子IL-1β、iNOS在脊髓损伤各组均有过表达,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不论盖诺还是顺铂+盖诺都能引起脊髓损伤,其损伤机制与bax、caspase-3、IL-1β与iNOS基因蛋白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器官石蜡包埋切片的切片压缩。方法从一成年雄性SD大鼠的肺、心、肝、睾丸和脊髓腰膨大各切取3个长、宽、高均约为2 mm的组织块,石蜡包埋后从每个组织块切取5~40μm厚(切片机设定厚度)的切片各3张进行苏木精染色,然后利用体视学图像系统的指针测微计测量每张切片染色后的实际厚度,以后一厚度(实际厚度)与前一厚度(切片设定厚度)之比作为切片压缩系数。结果与结论不同器官的平均压缩系数分别为84.4%(肺)、81.4%(心脏)、80.6%(肝脏)、77.9%(睾丸)和72.2%(脊髓),不同器官间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运用光学体视框估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结构(粒子)的数量需要较厚的石蜡包埋切片;对于这样的切片,其染色深度和防脱片是制片、染色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我们运用大鼠脊髓厚石蜡切片的免疫组化染色与防脱片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慢性限制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改变以及帕瑞昔布干预的作用。方法 12只正常成年二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CCI组(n=7)行单侧坐骨神经松结扎,对侧不做任何处理;帕瑞昔布组(n=5)手术同CCI组,术后3 d连续腹腔注射帕瑞昔布3 mg/kg。术前1 d、术后第4、7、14及28 d测定大鼠50%缩腿阈值(PWT)。术后第28 d测定PWT后取L5脊髓制作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按等距随机原则抽选5张切片行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采用体视学方法估计脊髓背角内毛细血管腔的面积、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数量。结果 CCI术后4~28 d,CCI组与帕瑞昔布组大鼠手术侧的PWT显著低于对侧未手术侧;帕瑞昔布组手术侧的PWT显著高于CCI组手术侧(P〈0.05)。术后28 d,与未手术侧相比,CCI组和帕瑞昔布组大鼠手术侧脊髓背角内毛细血管的面积无显著改变,单位长度脊髓背角内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神经病理性痛亚急性期,大鼠脊髓背角无明显的炎症反应,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无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中冰冻切片联合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SLN微转移与临床各因素的关系。方法对43例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切除SLN送快速病理学检查。以100μm为间隔,进行连续切片(SS),并做冰冻切片HE染色及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LN微转移[检测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K)及上皮膜抗原(EMA)的表达];采用)(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x。检验对定性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3例乳腺癌患者成功行SLNB,共检出SLN100枚。4例冰冻切片HE染色查见癌转移,39例HE染色阴性者继续行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出微转移者6例。冰冻切片检测SLN癌转移率为9.3%(4/43),冰冻切片联合术中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LN癌转移率为23.3%(10/43)。两者的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36.4%/90.9%、100%/100%、83.7%/97.7%、63.6%/9.1%。SLN微转移与月经状态、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位置、激素受体状态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术中冰冻切片联合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提高了SLN微转移的检出率,减少了假阴性率,且安全、快速、花费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人胃癌组织内神经纤维发生可塑性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前期研究发现人胃癌组织内存在着较正常组织更多的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这些神经与胃癌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人胃癌组织内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特点及其功能状态。方法:34例胃癌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组织内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阳性神经纤维和细胞的分布;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胃癌组织和培养的胃癌细胞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状况。结果:在胃癌组织内可见大量磷酸化ERK1/2免疫阳性反应的神经纤维,呈束状或串珠状走行,片可见呈巢状分布的P-ERK1/2免疫阳性反应细胞。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P—ERK1/2免疫阳性细胞的四周并与这些细胞相毗邻。在胃癌组织有大量表达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细胞,体外培养的低分化胃癌细胞系(MNK45)高表达神经生长因子(NGF)。结论:胃癌组织内有大量的呈向心性分布的神经纤维,这些神经发生了可塑性改变:这些神经纤维可能对胃癌细胞的增殖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持针器夹持兔右侧坐骨神经制作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实验组动物于损伤处喷布蛇毒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照组动物于同部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胫骨前肌红肌、白肌和中间型肌纤维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变化及分布进行定量、定位分析。结果显示,神经损伤1、2、3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型肌纤维SDH活性减弱,电镜下可见线粒体嵴断裂,酶阳性反应产物稀疏;神经损伤4周,实验组红肌、白肌和中间型肌纤维酶活性及分布恢复正常,对照组各型肌纤维酶活性仍较弱,电镜下酶阳性反应颗粒的分布也未恢复到正常水平。神经损伤3~6周,实验组各型肌纤维酶活性均强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坐骨神经损伤后,外源性的蛇毒NGF对骨骼肌纤维酶活性和结构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 are rare spindle-cell sarcomas derived from Schwann cells or pluripotent cells of the neural crest. They arise from the spinal roots, peripheral nerves, brachial and lumbosacral plexi, cranial nerves and terminal nerve fibers within soft tissue, intestine, lung and bone. These tumors recur either locally, or metastasize distally. Most of these tumors occur in association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Spinal cord metastasis from malignant nerve sheath tumors associated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is very rare. We describe a rare case of near-total spinal cord metastasis in a patient with malignant nerve sheath tumor in the absence of neurofibromatosis, and highlight the microscopic finding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this disease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