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赵一懿  陈有根  郭洪祝  傅欣彤 《中草药》2013,44(15):2027-2034
目的 研究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大孔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苷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醇-3-O-芸香糖苷(1)、槲皮素-3-O-(2”,6”-α也-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3)、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4)、芦丁(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8)、山柰酚-3-O-芸香糖苷(9)、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0)、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2)、丁香亭-3-O-芸香糖苷(13)、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14)、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5)、山柰酚-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6).结论 经UPLC-PDA分析检测,所有化合物均为黄酮苷类成分,且在银杏叶提取物及注射液样品中全部标定定位,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酮醇苷K.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舒血宁注射液中槲皮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杨梅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芦丁、3′-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异槲皮苷、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水仙苷、丁香亭3-O-芸香糖苷、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槲皮素3-O-[2′-O-(6″-O-对羟基-反式-香豆酰基)-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苷、山柰酚3-O-[2′-O-(6″-O-对羟基-反式-香豆酰基)-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苷的含量,并建立其UPLC指纹图谱。方法 该药物70%甲醇溶液的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3.0 mm×150 mm, 1.8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5 ...  相似文献   

3.
普洱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梁  屠鹏飞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0):1552-1555
目的:研究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利用波谱方法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确定结构.结果:最终分离、鉴定了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4),芹菜素6-C-α-L-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5),牡荆素-4"-O-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3)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芦丁(9),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0),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11).结论:化合物5~7,10,11均首次从普洱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5,(8)
目的:研究明日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采用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明日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镰叶芹二醇(1)、丝立尼亭(2)、异补骨脂查尔酮(3)、北美芹素(4)、山柰酚-5-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乙酰-β-香树醇(6)、β-谷甾醇葡萄糖苷-6'-O-十七烷酸酯(7)、2,5-dimethyl-6,8-dihydroxyl-chromone(8)、槲皮素-3-O-α-L-鼠李糖-3'-α-L-鼠李糖苷(9)、2-hydroxynaringenin-4'-O-glucopyranoside(10)、3-O-α-L-吡喃鼠李糖(1→3)-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1)、金圣草黄素(12)、荭草苷(13)、1β,6α-dihydroxyeudesm-4(15)-ene(14)。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青龙衣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青龙衣(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未成熟果实的外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和ODS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NMR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青龙衣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苜蓿素(2)、异泽兰黄素(3)、3,7,8,3′-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4)、3,5-二羟基-7-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黄酮(5)、花旗松素(6)、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7)、槲皮素-3-O-(4″-O-乙酰基)-α-L-鼠李糖苷(8)、黄杞苷(9)、异黄杞苷(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3)、杨梅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4)。结论化合物1~10、12、14为首次从青龙衣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毛茛科白头翁属植物朝鲜白头翁Pulsatilla korean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葡聚糖凝胶LH-20、大孔树脂柱、制备高效液相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解析和化学方法 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朝鲜白头翁根茎中得到11种化合物,分别为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Ⅱ)、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Ⅲ)、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Ⅳ)、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Ⅴ)、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Ⅵ)、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Ⅶ)、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Ⅷ)、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Ⅸ)、常春藤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Ⅹ)、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Ⅺ).结论 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毛茛科白头翁属植物朝鲜白头翁Pulsatilla korean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葡聚糖凝胶LH-20、大孔树脂柱、制备高效液相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解析和化学方法 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朝鲜白头翁根茎中得到11种化合物,分别为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Ⅱ)、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Ⅲ)、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Ⅳ)、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Ⅴ)、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Ⅵ)、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Ⅶ)、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Ⅷ)、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Ⅸ)、常春藤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Ⅹ)、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Ⅺ).结论 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三白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忠立  左月明  徐璐  屈晓晟  罗永明 《中草药》2011,42(8):1490-1493
目的研究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三白草全草中分离鉴定了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金丝桃苷(1)、槲皮苷(2)、异槲皮苷(3)、槲皮素(4)、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7-O-α-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α-L-鼠李糖-7-O-α-D-葡萄糖苷(8)、芦丁(9)。结论化合物2、5~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延龄草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果实(天珠)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延龄草果实7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芦丁(3),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2'″-O-乙酰基-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半乳糖苷(5),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6),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7),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8),β-脱皮激素(9),trillenoside A(10),trillenoside C(11),trillenoside B(12),3-O-feruloylsucrose(13),heronioside A(14)。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延龄草果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2~14首次从延龄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黄酮类成分。方法 淡竹叶提取物采用ODS、MCI、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芦丁(1)、槲皮素(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7-O-α-L-鼠李糖-3-O-β-D-芸香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1-6)-O-α-L-鼠李糖-(1-2)-O-β-D-木糖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1-2)-O-α-L-鼠李糖-(1-6)-O-β-D-葡萄糖-(1-2)-O-α-L-鼠李糖糖苷(6)、山柰酚(7)、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8)、异鼠李素(9)、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10)、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2-1)-O-β-D-葡萄糖苷(11)、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3-O-β-D-芸香糖苷(1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3)、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烯-4-羰基-十二烷基(14)...  相似文献   

11.
山楂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从山楂叶的乙醇提取物热水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对羟基苯甲苹果酸(Ⅰ)、槲皮素(Ⅱ)、金丝桃甙(Ⅲ)、牡荆素(Ⅳ)、牡荆素鼠李糖甙(Ⅴ)、盐酸二乙胺(Ⅵ)与山梨醇(Ⅶ)。  相似文献   

12.
X Ding  Y Jiang  Y Zhong  C Zuo 《中国中药杂志》1990,15(5):295-7, 319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aqueous extract of the leaves of 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 major and seven of them were identified as 2-(4-hydroxybenzyl)malic acid, quercetin, hyperin, vitexin, rhamnosylvitexin, diethylamine hydrochloride and sorbitol respectively by UV, IR, NMR, MS, some chemical techniques by comparison with the standard spectra of known compounds.  相似文献   

13.
栀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不同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6个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croymbosin(1)、槲皮素(2)、芦丁(3)、umuhengerin(4)、nicotiflorin(5)、异槲皮苷(6);8个为有机酸类,分别为绿原酸(7)、3,4-二咖啡酰奎宁酸(8)、3-咖啡酰-4-芥子酰奎宁酸(9)、3-咖啡酰-4-芥子酰奎宁酸甲酯(10)、3-咖啡酰-5-芥子酰奎宁酸甲酯(11)、3,4-二咖啡酰-5-(3-羟-3-甲基)戊二酰奎宁酸(12)、3,5-二咖啡酰-4-(3-羟-3-甲基)戊二酰奎宁酸(13)、原儿茶酸(14)。结论:化合物2~6和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3,5,6和14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光叶珙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光叶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 var.vilmoriniana 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使用波谱分析技术和理化常数对照等方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光叶珙桐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3,4,5-trihydroxy-benzoic acid1),鞣花酸(ellagic acid2),顺丁烯二酸(maleic acid3),槲皮素(quercetin4),3-O-β-D-吡喃半乳糖基-槲皮素苷(quercetin-3-O-β-D-galactoside5),2α,3α,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ylester(6),短叶苏木酚酸乙酯(ethyl brevifolin carbosylate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进行分离,通过波谱方法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蕨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2R)-蕨素B(1)、(2S,3S)-蕨素C(2)、反式乌毛蕨酸(3)、苏铁蕨酸(4)、槲皮素(5)、异槲皮苷(6)、芦丁(7)、异鼠李素-3-O-(6″-O-E-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8)、紫云英苷(9)、山柰酚-3-O-芸香糖苷(10)、椴树苷(11)、原儿茶酸(12)、莽草酸(13)、苯甲酸(14)、胡萝卜苷(15)、β-谷甾醇(16)。结论 化合物3、4、8、10、12~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蕨科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6.
细梗胡枝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豆科植物细梗胡枝子Lespedeza virg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将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进行反复柱色谱,利用质谱对分离得到的单体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包括4个黄酮类化合物和3个酚酸类化合物。其中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2″-O-(E-6-O-阿魏酰基)-β-D-葡萄糖]-β-D-半乳糖苷(1),7-O-α-吡喃鼠李糖基山柰酚苷(2),7-O-α-L吡喃鼠李糖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3),槲皮素(4),3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反式肉桂酸(5),原儿茶酸(6),对羟基苯甲酸(7)。结论: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7.
齿果酸模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齿果酸模的化学成分,以探明其活性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硅胶、凝胶、ODS柱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齿果酸模的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helonioside A(1),没食子酸(2),异香草酸(isovanillic acid,3),反式对羟基肉桂酸(p-hydroxycinnamic acid,4),琥珀酸(5),正丁基吡喃果糖苷(n-butyl-β-D-fructopyranoside,6),槲皮素(7),软酯酸1-甘油单酯(hexadecanoic acid 2,3-dihydroxypropyl ester,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结论:化合物1,3~6和8为首次从酸模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藏药五脉绿绒蒿中非生物碱成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藏药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用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Ⅰ),槲皮素-3-O-[β-D-半乳糖(1→6)]-β-D-葡萄糖苷(Ⅱ),山柰素-3-O-[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苷(Ⅲ),异鼠李黄素-3-O-[β-D-半乳糖苷(1→6)]-β-D-葡萄糖(Ⅳ),咖啡酸(Ⅴ),原儿茶酸(Ⅵ),对羟基肉桂酸(Ⅶ),2-(3,4-二羟苯基)-乙醇β-D-吡喃葡萄糖苷(Ⅷ),对羟基苯甲酸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Ⅸ),肉桂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Ⅹ),5,7-二羟基色原酮(Ⅺ),胡萝卜苷(Ⅻ)。结论:除Ⅵ和Ⅻ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9.
Acylated flavone C-glycosides from Trollius ledebouri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ix new acylated flavone C-glycosides, 2'-O-(2'-methylbutyryl)isoswertisin (1), 3'-O-(2'"-methylbutyryl)isoswertisin (2), 2'-O-(2'"-methylbutyryl)vitexin (3), 2'-O-(2'"-methylbutyryl)orientin (4), 2'-O-(3'",4'"-dimethoxybenzoyl)vitexin (5), and 2'-O-(3'",4'"-dimethoxybenzoyl)orientin (6), and the known flavone C-glycoside, isoswertisin, were isolated from the flowers of Trollius ledebouri. The structures of 1-6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相似文献   

20.
藓类植物回心草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戴畅  刘屏  刘超  王波  陈若芸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3):1080-1082
目的:研究民族草药藓类植物回心草Rhodobryum roseum的化学成分。方法:回心草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用硅胶、凝胶柱色谱进行成分分离纯化,通过物理化学和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回心草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芹菜素(apigenin,1)、槲皮素(quercetin,2)、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3)、2α-羟基齐墩果酸(2α-hydroxyoleanolic acid,4)、2α-羟基乌苏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5)、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6)、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7)、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