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Hunka分型     
儿童化脓性关节炎后残余股骨头、颈病变的临床分型标准,Hunka1982年提出分型标准(HunkaL/………ClinOrthop.198217130-36.),目前为临床工作者广泛采用。其分型标准和示意图如下:类型股骨头、颈改变第Ⅰ型无股骨头改变或最低限度股骨头改变第Ⅱ型Ⅱa型股骨头畸形,但有完整的生长板Ⅱb型股骨头畸形,生长板过早的融合第Ⅲ型股骨颈假关节第Ⅳ型Ⅳa型股骨近端骨骺完全破坏,有稳定的颈部存在Ⅳb型股骨近端骨骺完全破坏,有小而不稳定的颈部存在第Ⅴ型合并有髋关节脱位的转子间线以上完全性的股骨头和颈破坏Hunka分型示意图Hunka分型@刘宏…  相似文献   

2.
1小婴儿化脓性髋关节炎:长期随访结果/JPedi-atrOrthopBr.2003232162-168小婴儿<3月化脓性髋关节炎发生后将导致严重的破坏,局部肌肉骨骼后遗畸形,如“Y”型软骨和/或股骨近端骨骺早闭、肢体长度不等、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及由股骨头、颈完全破坏所导致的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所有这些越来越严重的髋关节残余畸形与幼年时期关节感染有很大的联系。作者回顾治疗这类病人的经验,即应用Colonna所描述的转子关节成形术及Freeland等描述的股骨近段内翻截骨术治疗婴幼儿化脓性髋关节炎所导致的Hun-kaⅤ型残余髋关节畸形的结果。回顾Shriners医院1…  相似文献   

3.
外展推移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转子间外展推移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的远期疗效。方法:用转子间外展推移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20例(27髋),平均随访14年。结果:所有股骨头骺板早期闭合,大转子上移,大部分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球形适应改变,肢体短缩。结论:手术可以使股骨头骺板处在正常位置上,但不能使股骨头骺板内部异常生长得到控制。股骨头骺板的早期闭合是骺板损伤后修复的结局,它维持头干角的稳定并引发周围形态的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髋臼成形术并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儿48例,男12例,女36例,平均年龄5.4岁(2.6岁-8.5岁)。采用S-P切口,切开关节囊,清理真臼内软组织,复位股骨头;股骨近端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髋臼缘上方沿关节囊附着点行弧形截骨,髂骨块植入截骨处,增加股骨头的包容。结果48例患儿经1.6 ̄5.6年的随访,疗效评定为优32例,良16例,可3例,差4例,手术优良率为86.8%。结论髋臼成形术并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同年龄粗隆关节成形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粗隆关节成形术治疗股骨头缺如合并病理性髋脱位29例,其疗效婴幼儿组明显优于儿童组。婴幼儿期股骨近端及髋臼均有较多软骨覆盖,头臼同心后个别股骨头骨骺出现,再造头颈可日趋接近正常形态,肢体短缩会逐渐代偿。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近端外旋截骨矫治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引起的严重下肢内旋畸形,评价其近期临床疗效,探讨该方法的适应证。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我们共收治17例(26肢)严重下肢内旋畸形的痉挛型脑性瘫痪而能独立行走的儿童,男11例(19肢),女6例(7肢);年龄7.5~16岁(平均11.8岁),行股骨近端外旋(25°~40°,平均32.5°)截骨,结合挛缩肌腱松解手术,5例7髋合并髋关节半脱位的患儿同时行内翻截骨。6周后去除石膏外固定,行功能康复训练。结果17例患儿接受为期6~42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经步态观察、肌张力测定,站立位髋关节内旋角度、髋关节旋转角度测量及X线影像学评估,发现所有患儿下肢内旋情况及步态明显改善,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影像学检查提示截骨处愈合良好,前倾角减小,髋关节趋于稳定。结论对于严重下肢内旋畸形的较大年龄痉挛型脑瘫患儿,尤其是合并髋关节脱位、半脱位者,采用股骨近端外旋或外旋内翻截骨的方法矫治,可有效矫正痉挛内旋步态,改善肢体力线,近期效果肯定,值得临床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7.
槽式髋臼扩大术治疗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我院采用Staheli槽式髋臼扩大术(slotted acetabular augmentation,SAA)治疗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体会。方法 1999年11月~2003年4月,对13例(14髋)6到15岁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儿行SAA。其中轻度9髋,给予单纯sAA;重度3髋,1髋给予单纯SAA,2髋给予Salter SAA;脑瘫性2髋,给予内收肌、髂腰肌、屈膝肌松解 SAA。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期19个月。根据疼痛、Trendelenburg征、关节活动度、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CEA)测定及并发症行综合评价,SAA总有效率达92.9%。结论 槽式髋臼扩大术(SAA)特别适用于髋关节包容不好但仍较稳定的轻度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例,通过沿关节囊铺设松质骨塑形来达到髋臼的扩大和延伸,获得一个匹配的股骨头覆盖。对重度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例,我们试行SAA联合骨盆截骨术进一步纠正髋关节的病理变化,使稳定性增加。脑瘫性髋关节发育不良,SAA能提供髋臼的过度矫正,在平衡肌力后行SAA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盆截骨结合股骨短缩去旋转内翻截骨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5例16髋,全部均为女性,年龄平均4岁6个月(3岁~6岁6个月),采用髋关节切开复位、骨盆截骨及股骨短缩去旋转内翻截骨术。结果 优13个髋,良3个髋,没有再脱位。X线片结果优12个髋,良4个髋,没有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 骨盆截骨结合股骨短缩去旋转内翻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畸胎型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在1995年8月~2003年11月期间,我科收治畸胎型髋关节脱位8例,全部病例均为男性,左髋3例,右髋2例,双髋3例。年龄1.5~6岁,平均4岁。采用髋关节Bikini入路,髋关节切开复位的同时进行骨盆截骨及股骨近端短缩旋转内翻截骨术治疗畸胎型髋关节脱位8例11个髋关节。结果 本组病例随诊时间1~8年。8例中3例步态基本正常,4例轻度跛行,1例明显跛行。3个髋关节活动基本正常,6个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2个髋关节部分僵硬。临床评定3个髋关节为优,6个髋关节为良,2个髋关节为中。X线片结果3个髋关节为优,5个髋关节为良,3个髋关节为中。没有再脱位,但有3个髋关节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 通过髋关节Bikini入路,切开复位的同时进行相应的骨盆截骨及股骨近端短缩旋转内翻截骨术是治疗畸胎型髋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辅助治疗婴幼儿难复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短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治疗婴幼儿难复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r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优缺点和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应用关节镜辅助治疗难复性婴幼儿DDH患儿15例16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中阻碍髋关节复位的因素.采用改良McKay评分标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估.应用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臼头指数(acetabular head index,AHI),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Severin方法分级等指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23 min,出血平均4.8ml.妨碍髋关节复位的因素有:髋臼窝内增生的软组织、粗大的圆韧带,髋臼横韧带和内翻关节盂唇.所有患儿均获得成功复位.术后患儿均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6~59个月).近期随访的6例患儿临床功能结果,优3髋,良1髋,可1髋,差1髋.近4岁以上的8髋,其中4髋(50%)为Severin分级为优良.16髋中有7髋(43.8%)出现AVN迹象,Kalamchi-MacEwenⅠ型6髋,Ⅱ型1髋.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难复性婴幼儿DDH,手术安全创伤小,出血少,能够成功获得髋关节复位.但术后AVN可能与改良蛙式膏固定有关,关节液压力可能对股骨头血运产生影响,术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可能与未进行髋臼截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原因。 方法 分析18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临床资料,其中髋臼造顶术7例,Salter骨盆截骨术6例,Pemberton关节囊周围截骨术4例,Staheli髋臼延伸术1例。 结果 再脱位的原因中,前倾角>60°未矫正6例,髋臼造顶位置过高5例,手术适应证选择相对不合理3例,植骨被吸收2例,假臼误认为真臼1例,术后过早下地1例。结论 病理改变了解不充分和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等因素是造成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股骨是否截骨对1 8个月~3岁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有无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国内8家单位行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18个月~3岁的67例DDH患儿中,股骨截骨组(41例)与股骨不截骨组(26例)的近期疗效有无差异,评估术后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变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率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有无差异.结果 股骨截骨组41例,平均年龄(2.27±0.46)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 5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3例.股骨不截骨组26例,平均年龄(1.99±0.38)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 3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1例.其他并发症有医源性骨折1例,为截骨组患儿;髋关节僵硬1例,为股骨不截骨组患儿;跛行6例,股骨截骨组3例、不截骨组3例.两组间术前AI、年龄、性别构成及脱位程度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截骨组开放复位术后复查AI平均(20.57±6.89)度,股骨不截骨组为(24.21±7.20)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年及2年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顾性研究提示18个月~3岁DDH患儿行开放复位手术时股骨是否截骨对于术后AI的改善情况、近期AVN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18个月~3岁DDH儿童行开放复位手术时推荐不常规应用股骨截骨术以减少手术创伤,但应综合术中复位难易情况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Steel骨盆三联截骨联合手术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至2012年采用Steel骨盆三联截骨术联合其他手术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53例(67髋),其中50例(64髋)术中行股骨近端截骨,18例(24髋)同时行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手术时年龄7~16.5岁,平均10.2岁,其中男16例,女37例,双侧14例,单侧39例.按照Tonnis分级标准:Ⅰ级18髋,Ⅱ级31髋,Ⅲ级15髋,Ⅳ级3髋.所获得数据应用Spss Statistic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随访1.5~6.5年,平均3.3年.术前X线片显示:CEA平均-1.8°(-45°~25°),AI平均33.0°(20°~50°),AHI平均47.5%(0%~69%).最后随访X线片显示:CEA平均为38.5°(25°~50°),较术前增大40.3°;AI平均为16.8°(5°~25°),较术前减小16.2°;AHI平均为88.2%(70%~100%),较术前增大40.7%;最后随访的AI、CEA及AH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照Mckay评价标准进行评定:优36髋,良23髋,可6髋,差2髋,优良率88.1%.最后随访时3髋新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根据Kalamchi and MacEwen评价标准进行评定:Ⅱ级2髋,Ⅲ级1髋.结论 Steel骨盆三联截骨联合手术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经髂腹股沟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Ganz手术)治疗年长儿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2001年10月至2006年4月10例13髋髋臼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介绍经髂腹股沟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的手术技术和应用要点.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31个月.术后3个月截骨全部骨性愈合.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髋关节活动度同手术前水平.臼顶倾斜角平均改善25°,髋臼角平均改善27°,中心边缘角平均改善32°,臼头指数平均增加41%.结论 此术式显露充分,直视下截骨安全准确,矫正效果可靠.适用于髋臼Y形软骨闭合的年长儿童的髋臼发育不良.手术创伤大,术中、术后管理要求高.  相似文献   

15.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6岁及以上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39例(48髋),平均手术年龄8.5岁,有8例(11髋)为手术后再脱位的患儿.手术方式有Salter骨盆截骨术4例(6髋),Pemberton髋周截骨术19例(22髋),Dega截骨术12例(16髋);Westin截骨术4例(4髋).其中髋臼软骨有明显缺损,软骨下松质骨部分裸露23例(28髋),取自体股骨近端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全部病例均行股骨粗隆下去旋转短缩截骨,短缩2~4.5 cm(平均2.8 cm);去旋转25°~45°(平均32°),保留股骨颈前倾角10°~15°,股骨截骨处以鹅头钉或四孔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获得随访36例(45髋).随访时间5~10年(平均7.2年).随访结果按Mckay临床疗效标准,优17髋(37.8%)、良18髋(40.0%)、可6髋(13.3%)、差4髋(8.9%),优良率达77.8%;按Severin X线评定标准,优19髋(42.2%)、良17髋(37.8%)、可7髋(15.6%)、差2髋(4.4%),优良率达80.0%.术后髋臼指数平均降至18°;CE角平均30°;髋臼覆盖率达平均95%.术后半脱位2例(4.4%),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8.9%),髋关节功能障碍(屈曲<60°)6例(13.3%).结论 大龄儿童DDH病理改变复杂,术前应根据X线片、CT等检查予以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松解内收肌和髂腰肌,联合股骨短缩去旋转截骨术,力争达到头臼中心性复位,并在此基础上重建髋臼;对关节软骨面缺损明显者,可移植自体游离骨膜予以修复;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持续被动活动等,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再脱位、关节僵硬、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一种可用于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术。方法本组9人10髋,平均手术年龄8岁7个月(6岁5个月~12岁11个月)。手术由股骨近端的短缩、内翻或/和旋转截骨与骨盆三联截骨两个部分组成。骨盆截骨经二个切口完成:内收肌入路截断耻骨上下支,髋前外侧入路截开髂骨;将耻骨上下支向后、内推移并使断端重叠,将截开的髂骨远端向下翻压、向前旋转;自体股骨干骨块或异体骨块嵌入髂骨截面作支撑,2~3枚克氏钢针固定;术后髋人字形模具固定6~8周。结果7人有保守复位史,3人有手术复位史。手术后及短期随访的X线片上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或Sharp角,Wiberg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CE),髋臼股骨头指数(acetabular-head-index,AHI)均有明显改善,闭孔的形态大小可基本恢复对称。结论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术操作简单,风险小,能使股骨头获得良好的覆盖,适合于大龄儿童的髋臼发育不良或半脱位。  相似文献   

17.
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发育性髋脱位(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DDH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1例经过手术治疗后发生再脱位DDH患儿的术式、X线片资料和翻修手术中的发现进行回顾性总结,X线片资料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再脱位的术式:Salter骨盆截骨术12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26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31例.术后应用下肢关节康复器(CPM)行功能训练开始时间:术后两周6例(2~2.5岁)、术后3~4周11例(大于3岁).翻修手术前髋臼指数25°~27°15例、28°~32°26例,股骨颈前倾角55°~75°41例,颈干角大于150°16例,髋臼缺损11例.翻修手术中发现髋臼前缘缺损6例,后缘缺损6例,髋臼浅短21例,髋臼后外缘缺损8例.股骨头嵌于外侧5例,髂胫束紧张35例,髂腰肌腱紧张25例,髋关节囊在假臼后上部19例,关节囊后缘向内腔突出15例,髋臼横韧带紧张15例,髋臼内有瘢痕组织充填41例.翻修手术行髂胫束松解35例,髂腰肌腱松解25例,髋臼横韧带切断15例,髋臼内瘢痕组织刮除41例,髋关节囊假臼部剥离19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5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6例.髋臼后缘植骨6例,髋臼后外缘植骨8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41例.翻修手术后髋臼指数小于20°~25°37例、26°~28°4例,股骨颈前倾角15°~25°38例、30°~35°3例.经6个月至7年的随访,发生再脱位后缘缺损1例,股骨颈前倾角35°1例),髋关节功能活动小于90°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表现9例,双下肢不等长4例(后期行患肢胫骨延长2例,股骨延长2例).结论 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可能原因:①髋臼缘缺损和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过大使髋关节不稳定,病理性组织阻碍复位;②术后髋关节固定不当及过早活动髋关节.再脱位预防措施:①根据患儿年龄、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复测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和注重手术细节,修补髋臼缘缺陷和纠正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充分处理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的继发病变;②骨盆联合截骨髋臼旋转和植骨修补髋臼缘缺损增加对股骨头的复盖,以及术后正确和适当固定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2~6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儿童一期行切开复位+ Salter骨盆截骨+股骨近端截骨术的联合手术方法的临床和影像学的随访结果,探讨2~3岁行一期联合手术是否会增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风险.方法 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一期行切开复位+ Salter骨盆截骨+股骨截骨术的联合手术,年龄在2~6岁之间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共31例(45髋),进行临床功能和影像学的随访研究.所有患儿按照手术时的年龄分为两组,1组为≤3岁(28髋),2组为>3岁(17髋).根据T(o)nnis分型,Ⅲ型30髋(1组21髋,2组9髋),Ⅳ型15髋(1组7髋,2组8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级评价采用Kalamchi-MacEwen分型,临床功能结果采用McKay评分标准.结果 患儿手术时平均年龄为(37.22±11.60)个月.术后随访(5.93±0.76)年.最终随访时拍摄的骨盆X线正位片,采用Kalamchi-MacEwen分型判定未发生AVN共31髋(68.2%),发生AVN共14髋(31.1%).1组共19(67.9%)髋未发生AVN,共9髋(32.1%)发生AVN.2组分别为12髋(70.6%)和5髋(29.4%),两者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560).在1组发生AVN的患儿中,Ⅰ型4髋(44.4%),Ⅱ型1髋(11.1%)Ⅲ型3髋(33.3%),Ⅳ型1髋(11.1%),2组分别为Ⅰ型3髋(60%),Ⅱ型1髋(20%),Ⅲ型0,Ⅳ型1髋(20%).根据McK-ay评分系统,优秀33髋(73.3%),良好7髋(1 5.6%),一般4髋(8.9%),差1髋(2.2%).两者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944).所有45髋中,只有1例出现半脱位行二次手术,再手术的发生率为2.22%.结论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儿童在2~6岁时行一期联合手术长期随访的临床功能和影像学结果是满意的.儿童在2~3岁时行一期联合手术并没有显著增加AVN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髋关节临床功能.这说明2~3岁时行一期联合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制备导航模板,实现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Salter骨盆截骨髋臼方向精准定位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对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单侧髋关节脱位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左侧5髋,右侧7髋;年龄1.5~5.0岁(平均2.3岁)。依据CT数据,使用Mimics软件将健侧髋关节镜像到对侧,将患侧髋关节行计算机辅助模拟Salter骨盆截骨术,旋转患侧髋关节与健侧髋关节镜像重合,根据术中可暴露的骨盆表面形态设计导航模板,通过快速成型技术打印模板,指导手术。比较术后患侧髋臼指数(AI)与术后健侧AI、患侧中心边缘角(CEA)与健侧CEA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通过12例髋关节脱位患儿,建立了制作Salter骨盆截骨术的个性化导航模板的方法。患儿手术时间为40.2~64.5 min[(50.6±8.5)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52 mL。患儿术后检查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无一例患儿出现感染、导板异物残留等并发症。术前患侧AI[(38.4±2.8)°]与健侧AI[(21.6±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7,P<0.05);术前患侧CEA[(-5.8±12.6)°]与健侧CEA[(21.1±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8,P<0.05);术后患侧AI[(21.7±0.8)°]与健侧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7,P>0.05);术后患侧CEA[(21.2±2.6)°]与健侧C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5,P>0.05)。结论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制备的导航模板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行Salter骨盆截骨术中精准地行髋臼旋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