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1.5 U悬浮红细胞质量,同时期望为制定悬浮红细胞质量国家标准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保存期末的1、1.5、2 U MAP保养液保存的悬浮红细胞随机抽检,检测容量、Hct、比重,无菌试验;参照全血质量国家标准监测指标测定pH,上清液游离Hb、K+、Na+含量。将1.5 U悬浮红细胞与1、2 U悬浮红细胞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悬浮红细胞比重:1.5 U与1、2 U比较t值分别为1.193、1.563,P>0.05;容量:1.5 U与1、2U比较,t值分别为1.835、1.435,P>0.05。上清液游离Hb、K+、Na+含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5 U悬浮红细胞符合悬浮红细胞质量国家标准,且悬浮红细胞标准中无要求的指标对监测悬浮红细胞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在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发达国家的去白细胞产品从储存后由医院血库过滤,过渡到了储存前由采供血机构过滤。我国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应用,正处于从医院血库/床边型向血站型发展的过渡时期,对过滤去除白细胞血液产品的管理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对血液质量及保存效果的影响.方法 抽取本中心制备的合格悬浮红细胞60袋(400 mL/袋),随机分为过滤组和对照组,每组30袋.分别取2组保存1、7、14、21、28和35 d的血液标本(取10mL/次)测定血常规、pH值、Na+、K+、Cl-浓度、葡萄糖和游离Hb含量.结果 过滤组Plt和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14 d Ph和WBC计数开始下降,过滤组则在保存期间没有明显变化.2组pH值在保存期间均持续下降,过滤组7 d~21的pH值高于对照组(P<0.05).2组保存期间的Na+浓度持续下降,但没有统计学差异.2组K+浓度均持续上升,7d开始过滤组K+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2组葡萄糖持续下降,且过滤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游离Hb在1~28 d没有统计学差异,35 d过滤组的游离Hb更低.结论 悬浮红细胞在24h内滤白能对其保存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厌氧保存条件减少悬浮少白红细胞溶血的效果。方法采用200 mL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袋常规采集和制备悬浮少白红细胞10(人份)袋,每袋红细胞采用无菌接驳机接驳均分为2袋,一半归入厌氧保存组:血(液)袋通过0.22μm滤器完成与氮气无菌交换、排气,共交换3次后常规保存;另一半归为对照组:常规保存。2组血液(袋)均以4℃常规冷藏保存,但厌氧组以垛叠方式放置,于保存0、7、14、21、28和35 d分别取样,采用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检测溶血率(H50%)。结果随着保存时间延长厌氧组和对照组的H50%都呈递增趋势,但在相同保存时间下厌氧组的H50%低于常规保存组:保存28和35 d分别为0.489±0.008 vs 0.528±0.008和0.545±0.007 vs0.578±0.009(P0.05)。结论厌氧保存方法对于改善氧化应激损伤造成的红细胞溶血有效,有助于延长红细胞保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本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红细胞输注评估指标、合理输注红细胞剂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方法收集10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检测结果,分析其血容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和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 50袋1.5 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容量为(198±22)ml/袋,与理论值相比合格率为78%;血红蛋白含量(35.04±6.24)g,合格率92%;红细胞压积0.52±0.06,合格率92%;白细胞残留量(2.15±0.80)×10~6个/袋,合格率96%;储存期末溶血率(0.13±0.12)%,合格率100%。50袋2 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容量(272±26)ml/袋,与理论值相比合格率为75%;血红蛋白含量(51.23±6.38)g,合格率96%;红细胞压积0.55±0.04,合格率100%;白细胞残留量(3.00±1.23)×10~6个/袋,合格率94%;储存期末溶血率(0.27±0.15)%,合格率100%。结论本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制品无论是1.5 U还是2 U,其质量指标均符合2012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能满足临床输血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站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以下称“去白红细胞”),在不同的保存时间段内细胞活性和功能的变化,为确定去白红细胞的保存效期,提供数据和参考依据.方法 用一次性去白细胞四联血袋采集全血,按标准操作规程离心、分浆后,红细胞悬浮于MAP液中,并通过去白细胞滤器,制成去白红细胞.提取400 mL全血制备的去白红细胞21袋,每袋各留取样品管6管,置4℃冰箱保存.用未过滤的悬浮红细胞做对照.于采血后d1、d7、d14、d21、d28、d35,测2组红细胞ATP和2,3-DPG值,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去白红细胞与悬浮红细胞各对应天数的ATP含量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2组细胞各自d1和d35比较,去白红检验值为2 454.17±217.98,1 275.52±126.86;悬浮红检验值为2 270.83±220.99,1 190.76±86.95 (P<0.05).2组红细胞2,3-DPG含量,除d21外,其余各时间段比较均无差异.组内d1和d35比较,2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去白红细胞在MAP液中保存至d35,其ATP含量(51.97%)与悬浮红细胞(52.44%)相似,均<70%.2,3-DPG含量优于悬浮红细胞.综合考虑其脆性、形态和游离血红蛋白变化等结果,我们推荐去白红细胞保存效期为28 d.  相似文献   

7.
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过滤过程中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方法对去白细胞过滤前后的悬浮红细胞检测红细胞回收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K+、血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结果红细胞回收率89.9%,白细胞去除率99.993%,血小板去除率>99.76%,其它指标去白细胞过滤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质量可靠,白细胞去除率高,能使输血更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随着临床医疗手段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采供血机构已普遍开展成分血制备工作,并因患者需求多样化及分离处理技术的完善,血液成分品种也相应增加,但在《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1]中除对全血的红细胞活性功能如:游离K 、Na 、Hb及pH值等有具体要求外,对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和辐照血尚缺少相应的质量标准。我们对CPDA抗凝全血、辐照血、悬浮红细胞和洗涤红细胞制剂保存过程中的ATP、2,3-DPG、上清游离K 、Na 、Hb含量及pH值变化做了系统观察,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仪器CPDA-400ml采血袋(内含56ml CP-DA)、ACD-B 400m…  相似文献   

9.
随着血液成分分离机的不断发展,成分制备技术也不断更新,血液成分制备也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推广,成分输血也因其疗效好、纯度高、输血不良反应少、可充分利用血液资源、减少血液不必要的浪费及科学合理用血等优点,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认可。悬浮红细胞作为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红细胞制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去除白细胞对悬浮红细胞保存期间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集400 ml血液分为2等份,分别制成悬浮红细胞和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常规4℃保存,在保存期内分期测定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变形指数。结果未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聚集指数保存2周后明显升高,变形指数1周后明显升高;去除白细胞组的红细胞聚集指数保存1周时降低,此后基本恢复,5周时又降低,变形指数3周后升高。结论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保存期内聚集功能和变形能力变化轻微。  相似文献   

11.
血液循环中红细胞经过变形运动才能通过微小血管,其良好变形性能保证红细胞的轴向集中,减少循环过程中红细胞与血管壁及血管分叉处的磨擦,还能调节微循环中红细胞的比积,保证微循环的有效灌注。笔者运用激光衍射法对95名献血者血液中红细胞及其保存过程中变形指数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脂肪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变化。方法按常规制备滤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方法处理轻、中、重度脂肪血及正常血,检测其过滤前后红细胞渗透脆性,观察红细胞在储存期K+、Na+浓度、pH值、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中、重度组红细胞渗透脆性在过滤后明显增高,轻度组、正常组无明显变化。储存期中、重度组红细胞K+浓度、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轻度组和正常组(P0.05)。Na+浓度、pH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轻度脂肪血可采用弃其血浆,利用红细胞,而对于中、重度脂肪血应该选择报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观察悬浮红细胞内血小板在冷藏条件下功能变化,为冷藏保存血小板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不同保存时间(3-33 d)的悬浮红细胞50 U,检测观察其TEG指标及血小板CD62P活化功能,同时观察11U悬浮红细胞在保存3、7、14、21和28 d时血液常规指标、凝血指标、TEG指标的变化。结果悬浮红细胞内含有大量有活性的血小板(PAC1+62P+,PAC1-62P+),甚至保存28d时,悬浮红细胞TEG-MA指标仍显示正常范围,血小板功能良好。结论悬浮红细胞内血小板在冷藏保存下具有较高的活性,为研究冷藏血小板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4℃保存对人悬浮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集健康献血者静脉血,制备悬浮红细胞,分别于保存前及4℃条件下保存1、2、3、4、5、7和9周时取样2 ml,采用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补体受体1(CR1)、白细胞分化抗原59(CD59)分子水平.结果 红细胞CR1-GMFIR随4℃保存时间延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全血于22℃保存24 h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茂名市中心血站招募的6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的相关规定.将60例献血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两组献血者均分别采用五联采血袋采集全血各400mL,共计60袋全血.研究组献血者全血置于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24 h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对照组献血者全血于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8h内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两组献血者全血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悬浮红细胞4℃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3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游离血红蛋白(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以及K+、Na+、C1-浓度.浓缩血小板22℃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FHb水平、储存期末pH值、黏附率、聚集率及K+、Na+、C1浓度.结果 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均无细菌生长;两组浓缩血小板储存5d后,均无细菌生长;②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其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相关规定;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HCT、Hb水平、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及K+、Na+、C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5、0.51、1.18、0.48、0.72、2.86、2.07、2.40,P>0.05);③两组浓缩血小板储存5d后,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储存期末pH值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相关规定;两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FHb水平、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储存期末pH值,以及K+、Na+、C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7、0.16、0.56、2.43、0.36、2.50、1.85、1.75、0.32,P>0.05).结论 22℃保存24 h制备的悬浮红细胞、浓缩血小板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全血22℃保存过夜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浓缩血小板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7.
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浓缩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不同方法制备的浓缩红细胞 (RCC)保存质量的可能影响 ,分别取分离血浆后所得浓缩红细胞 (RCC1)和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后所得含少量血浆的浓缩红细胞 (RCC2 )各 8袋 ,每袋等量分为两份 :过滤组和对照组。过滤组在保存当天用去白细胞滤器过滤 ,然后按常规方法 4℃保存 35天 ;对照组直接 4℃常规保存 5周。每周取样本测定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浆K+浓度和乳酸脱氢酶 (LDH) ,游离血红蛋白 (FHb)和红细胞ATP水平 ,同时做细菌培养污染监测。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制备的RCC在过滤组与对照组中MCV ,MCH和MCHC无显著差别 ;红细胞ATP水平在保存第 0 ,1,2和 3周过滤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第 4和 5周过滤组红细胞ATP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在保存过程中过滤组K+水平低于对照组 ,除了RCC1在保存第 0 ,1,2和 3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外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过滤组血浆LDH释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在分离血小板后制备的RCC2这种差别更为明显。在保存期间RCC2组血浆的FHb水平过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RCC1两组间FHb水平无显著差异。各组细菌培养均为无细菌生长。结论 :保存前去白细胞过  相似文献   

18.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血越来越受到重视,血液的保存是关键的一环。血液的保存包括红细胞保存、血小板保存、白细胞保存。红细胞的保存方法主要有4℃低温保存、-80℃或-196℃深低温保存,新近兴起的冰冻干燥保存较前两种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制品可以室温保存,易于水化,重量大大减轻,便于运输。目前,冰冻保存红细胞已用于临床,冰冻干燥保存正在研究中。本文综述红细胞的保存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MAP洗涤和保存红细胞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生理盐水为洗液制备的洗涤红细胞 (WRC)制品 ,要求在 6h内输注完毕 ,最迟不得超过 2 4h[1] 。笔者尝试用甘露醇腺嘌呤磷酸二氢钠 (MAP)红细胞保存液替代传统的洗液生理盐水 ,采用全封闭联袋法或无菌导管连接 (STCD)技术联袋法来制备WRC制品 ;并对制备的WRC制品的红细胞在贮存期间功能、形态及代谢等相关指标进行了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MAP红细胞保存液 MAP每 10 0ml含枸橼酸 (H2 O)0 .0 2 0犂、枸橼酸钠 (2H2 O) 0 .15 0犂、葡萄糖 (无水 ) 0 .72 1犂、磷酸二氢钠 (2H2 O) 0 .0 94 犂、NaCl 0 .4 97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虾青素(ASTA)对悬浮红细胞储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所采集的6名无偿献血者血液(400 m L/袋),制备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简称悬浮红细胞)400 m L×6袋,每袋随机均分为4组,含3个实验组:分别在去白悬浮红细胞的MAP保存液内加入ASTA使其终浓度(μmol/L)分别为5(A组)、10(B组)和20(C组);1个对照组:只加入作为ASTA溶解液的DMSO(D组)。4组悬浮红细胞于2-6℃保存至d7、d14和d35时,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悬浮红细胞内活性氧族ROS的表达状况,以荧光酶标仪测定红细胞内ROS含量,以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红细胞内MDA含量,以化学比色法测定ATP含量。结果悬浮红细胞保存至d7、d14和d35时,B组ROS含量(荧光强度/mg Hb)分别为148.13±5.49、156.02±13.79、196.98±23.53,与D组相同时间点的204.26±28.69、245.17±15.81、287.52±29.02相比明显降低(P0.05);B组MDA含量(μmol/mg Hb)分别为7.32±2.56、15.53±3.24、29.48±4.71,与D组相同时间点的23.55±5.08、33.01±4.42、50.76±7.59相比明显降低(P0.05);B组ATP含量(μmol/g Hb)分别为7.37±1.36、5.72±0.77、4.05±0.66,与D组相同时间点的3.81±0.40、3.14±0.45、2.36±0.47相比明显升高(P0.05)。A组和C组的ROS含量、MDA含量、ATP含量与相同时间点的D组相比,也均获得了与B组相同的结果,但其效果要逊于B组。结论 ASTA可通过抑制储存悬浮红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延缓ATP含量的降低,来改善保存质量。ASTA终浓度10μmol/L可能是保存红细胞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