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rPC的生理功能至今仍未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PrPC在神经信号传导、参与铜代谢、抗氧化活性、细胞黏附和识别、脂类摄取以及形成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抗氧化功能主要表现为SOD样活性,并且在体内参与了抗氧化应激功能。目前从动物实验、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均证明PrPC具有SOD活性,其SOD活性是铜依赖性的且与构象有密切的联系,其八肽重复区、疏水区以及C端的GPI锚都对其SOD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其八肽重复区的影响最为明显。PrPC与SOD活性可能为今后对于正常prion蛋白的了解和朊病毒病的致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带来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rP八肽重复突变体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具有遗传性朊病毒病相关不同八肽重复区插入突变的PRNP基因表达载体瞬时转染HeLa细胞,经噻唑蓝比色法(MTT)、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检测。结果多八肽突变PrP蛋白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较野生型明显增强。多八肽突变PrP较野生型更容易诱导凋亡发生,多八肽突变组早、晚期凋亡率均高于野生组。结论遗传性朊病毒病相关多八肽突变PrP蛋白可能较野生型更易诱导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脉饮(FMD)对实验性缺血大鼠视网膜的形态结构及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用高眼压法制作Wistar大鼠视网膜缺血模型。分别以FMD、复明片(FMT)和生理盐水(SAL)于建模后喂饲3周。比色法测定各组大鼠SOD活性,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水平。光镜、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的结构。结果:经FMD治疗后,缺血大鼠血清SOD水平升高而NO水平降低,与SAL组有显著差异;其视网膜的分层、厚度、显微和亚微结构等明显优于SAL组,也优于FMT组。结论:FMD可能参与了抗氧化,参与了视神经细胞间信号转导通路的修复以及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平衡,能有效治疗大鼠视网膜缺血性损害。  相似文献   

4.
铜对斑马鱼鳃的损伤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铜对斑马鱼鳃的生物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设置0.05 mg/L、0.1 mg/L、0.2 mg/L 3个铜离子暴露浓度和1个对照组,研究铜离子对斑马鱼鳃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抗氧化防御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免疫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 结果 铜离子暴露组斑马鱼鳃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中低浓度组以防御损伤为主,高浓度组以直接损伤为主。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上皮细胞肿胀、脱落,表面大量黏液,鳃小片基部细胞增生甚至融合;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暴露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肿胀,线粒体嵴崩落或消失等细胞胀亡形态特征;SOD活性和MDA含量随铜离子浓度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铜离子暴露对斑马鱼SOD、MDA为诱导效应;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间、不同浓度重金属铜处理后TNF-α、IL-6、IL-1β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结论 重金属铜对斑马鱼鳃组织结构和抗氧化系统有明显的损伤,能够诱导免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朊病毒蛋白有两种形式,即PrP^c和PrP^Sc。PrP^c是正常的细胞蛋白;而PrP^Sc是PrP^c的异构体,具有致病性。大量的证据表明朊病毒是由PrP^c错误折叠从而转变成PrP^Sc的,朊病毒病的发生与发展与PrP^c转变成PrP^Sc密切相关,朊病毒病属于蛋白质构象病。本文将着重叙述PrP^C转化成PrP^Sc的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血管活性肠肽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活性肠肽是一种神经肽 ,又是一种小分子免疫活性肽。随着与相应血管活性肠肽受体的cDNAs被克隆和表达 ,对血管活性肠肽的免疫学作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血管活性肠肽通过影响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炎症反应、影响胸腺细胞的分化、调节Th细胞应答来参与免疫自稳的调节 ,并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凋亡、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Ap)通过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过程中,脑组织内抗氧酶活性的改变方式;并且通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在邯引起的氧化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A口注射到大鼠海马,诱导细胞凋亡,在第3天和第7天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CAT的活性变化。结果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CAT的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其mRNA的表达各组之间没有差异;从第3天到第7天。总SOD的活性没有改变,但伴随着CAT和CuZn-SOD活性的恢复,丙二醛(MDA)的含量减少,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所恢复。结论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并非mRNA转录水平下降,可能是酶蛋白被活性氧(ROS)氧化所致;CAT发挥了比总SOD更为重要的抗氧化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在AD引起的氧化应激过程中发挥了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遗传性朊病毒病由编码PrP蛋白的PRNP基因突变引起,其中八肽重复区的插入或缺失突变与家族性克雅氏病(fCJD)、GSS综合症相关。PRNP基因八肽重复突变的细胞生物学、转基因动物研究对揭示遗传性朊病毒病发病机制,进而揭示朊病毒病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血管活性肠肽是一种神经肽,又是一种小分子免疫活性肽。随着与相应血管活性肠肽受体的cDNAs被克隆和表达,对血管活性肠肽的免疫学作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血管活性肠肽通过影响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炎症反应、影响胸腺细胞的分化、调节Th细胞应答来参与免疫自稳的调节,并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凋亡、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链脲佐菌素(STZ)致胰岛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与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HO-1/CO)、抗氧化以及NOS/NO系统的关系。 方法 用离体培养乳鼠胰岛细胞,分别检测STZ、FDP作用后细胞形态、细胞活性、细胞凋亡率、细胞HO-1的活性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的基础和高糖刺激分泌量以及CO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NO的变化。结果:STZ作用后,胰岛细胞活性降低,基础和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细胞HO-1活性有所下降,上清液中CO生成减少(p<0.01),SOD、GSH-PX活性水平降低、iNOS增多、NO增加。与FDP孵育后细胞活性显著升高,胰岛素基础和高糖分泌量增多,胰岛凋亡率明显降低, HO-1活性和CO生成明显提高(p<0.01或p<0.05,同时 SOD、GSH-PX活性水平明显增强、iNOS活性降低、NO生成减少,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结论 FDP能显著改善STZ致胰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增加HO-1/CO系统水平 ,提高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以及降低iNOS活性,从而减少NO的生成等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1.
血管活性肠肽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血管活性肠肽是一种神经肽,又是一种小分子免疫活性肽。随着与相应血管活性肠肽受体的cDNAs被克隆和表达,对血管活性肠肽的免疫学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血管活性肠肽通过影响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炎症反应、影响胸腺细胞的分化、调节Th细胞应答来参与免疫自稳的调节,并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凋亡、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通过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过程中,脑组织内抗氧酶活性的改变方式;并且通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在Aβ引起的氧化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Aβ注射到大鼠海马,诱导细胞凋亡,在第3天和第7天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CAT的活性变化.结果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CAT的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其mRNA的表达各组之间没有差异;从第3天到第7天,总SOD的活性没有改变,但伴随着CAT和CuZn-SOD活性的恢复,丙二醛(MDA)的含量减少,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所恢复.结论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并非mRNA转录水平下降,可能是酶蛋白被活性氧(ROS)氧化所致;CAT发挥了比总SOD更为重要的抗氧化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在Aβ引起的氧化应激过程中发挥了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蜂胶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治疗糖尿病以及保肝护肝的作用,其对细胞的作用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的:从细胞水平综合分析蜂胶对细胞的药理作用机制。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以及PubMed数据库1977/2010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蜂胶,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糖尿病,肝,propolis,antitumor,antioxidant,antiinflammatory,immunoregulation,diabetes mellitus,hepatocyte”。纳入与蜂胶对细胞作用机制有关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47篇文献,总结了蜂胶对多种细胞可能的作用机制。蜂胶作为高效纯天然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可抗氧化、消除自由基、调节炎症因子等途径作用于细胞,对细胞起保护和修复作用、调节细胞活性、影响细胞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姜黄素在酒精诱导的Hep G2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揭示姜黄素抗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处理Hep G2细胞24 h后,加入酒精诱导细胞损伤。采用MTT检测姜黄素对损伤细胞活力的影响,试剂盒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活性氧(ROS)水平,采用Real-time PCR检测SOD1、SOD2和CAT m RNA的表达。结果 300 mmol/L酒精可致近50%的细胞死亡,4μmol/L的姜黄素对酒精引起的细胞毒性作用保护效果最为显著,可明显改变细胞内SOD活性、MDA含量及ROS水平。与酒精组比较,4μmol/L的姜黄素可显著上调细胞内SOD1、SOD2和CAT m RNA的表达水平。结论姜黄素通过调节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削弱酒精对肝癌Hep G2细胞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铜过量小鼠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各项指标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昆明小鼠在不同剂量的铜负荷时所引起的肝脏抗氧化水平和相关病理的改变。方法32只昆明小鼠平均分为4组,第1组为对照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2次,第2、3、4组作为实验组,分别用不同浓度(12.8、25.6和38.4mg/mL)的硫酸铜每日灌胃2次,16周后,观察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血清和肝组织中铜含量,并做肝脏病理以及电镜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SOD和GSH-Px活性明显下降(P〈0.05);血清ALT、AST活性以及血清、肝脏铜含量明显升高(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高剂量铜灌胃组小鼠肝细胞变性坏死以及少量铜颗粒沉积:电镜提示肝细胞核、线粒体等细胞器异常.并可见铜颗粒。结论过量的铜可对肝脏造成损害,其机制可能与释放出的铜离子介导脂质过氧化而造成肝脏损害有关。其病变过程与Wilson’s病相似,可为进一步研究铜代谢异常等疾病提供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非吸烟,吸烟,吸烟并慢阻肺者动脉血多形核白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细胞和血清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吸烟和吸烟并慢阻肺者多形核白细胞的MDA以及SOD活性高于非吸烟者(P<0.01,P<0.05)。血清SOD则吸烟者低于不吸烟者(P<0.01)。MDA含量与SOD活性间的相关分析提示:吸烟者多形核白细胞的SOD处于相对不足,血清SOD绝对不足,练上所述:长期吸烟可使血中氧化和抗氧化失去平衡。  相似文献   

1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调节超氧化物水平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这些酶的活性有两种形式:线粒体中的锰酶(SOD2)、细胞内存在的铜锌酶(SOD1)或细胞外表面的铜锌酶(SOD3),其中SOD2最为重要。超氧化物在体内是通过大量的路径形成的,包括正常细胞呼吸作用、内皮细胞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等。在一些缺血器官再灌注后可见到超氧化物阴离子的过量释放并导致了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肾的功能、形态以及过氧化物酶V(PrxV)、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变化,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肾的影响及PrxV、CAT、SOD的抗氧化作用。方法:首先采用无损伤血管夹夹闭通往大鼠肝左叶、肝中叶的血管和胆管蒂30 min,然后松开血管夹恢复肝血液供应,制造大鼠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损伤再灌注6 h后取血、肝和肾。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肌酐(SCr)含量采用苦味酸法测定;血清尿素氮(BUN)含量采用酶耦联速率法测定。采用H-E染色观察肝、肾的形态学改变。肾组织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抗氧化酶PrxV、CAT、SOD mRNA表达水平采用RT-PCR的方法测定,其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测定。结果: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血清ALT活性、SCr和BUN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肾组织均明显受损。肾组织内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rxV、CAT、SO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升高。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肾的形态和功能受损,抗氧化酶PrxV、CAT、SOD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抗氧化应激作用,对肾具有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9.
背景:流体切应力是调控内皮祖细胞的重要非药理学手段,但目前其对内皮祖细胞抗氧化功能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不同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基因表达和活性的影响,以探讨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抗氧化功能的调节作用。 方法:健康成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分为静态组、低切应力组、中切应力组和高切应力组4组进行观察。 结果与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ac-LDL吞噬及lectin抗体荧光标记双阳性,FLK-1和VWF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均为阳性。各切应力组内皮祖细胞CuZn-SOD活性均高于静态组,并且切应力越大,内皮祖细胞Cu/Zn-SOD分泌水平越高。荧光定量RT-PCR表明,切应力处理能上调内皮祖细胞CuZn-SOD mRNA表达,并且切应力水平越高,CuZn-SOD mRNA表达越强。说明切应力能上调内皮祖细胞Cu/Zn-SOD基因表达,增强内皮祖细胞Cu/Zn-SOD活性,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抗氧化活性。因此,在生理范围内增加体外切应力,能上调内皮祖细胞的功能活性。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切应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内皮;基因表达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3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应激状态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8~10周龄健康SD大鼠30只,体质量200~300 g。20只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心肌梗死组、rhBNP组,每组10只。另10只大鼠为假手术组。rhBNP组给予rhBNP连续灌胃7 d,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灌胃。用超声仪行心脏超声,比较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实验室测定PI3K-AKt通路蛋白、心肌酶谱和抗氧化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的水平,以及应激激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的水平。结果心肌梗死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指数(WMSI)、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等均明显下降,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心肌酶谱CK、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和AST等均明显升高,同时GP和SOD水平降低,皮质醇和生长激素水平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rhBNP组可显著延缓急性心肌功能的恶化,降低心肌酶谱水平和应激激素水平,并增加GP和SOD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rhBNP组p-AKT和p-GSK-3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rhBNP可延缓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恶化,其可能原理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而提高心肌抗氧化系统活性和减轻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