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系我国学者陈心陶(1933,1935)在广州的家鼠和褐家鼠的肺部中发现命名,1937年在台湾发现该虫,并于1944年在台湾的南部地区证实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的病原体,再后在东南亚国家如印尼、泰国、越南以及日本等国都有病例报  相似文献   

2.
广州管圆线虫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侵入人体引起的嗜酸粒细胞性脑膜炎,自1944年日本野村和林氏在我国台湾报道第一例病例以来,已相继在太平洋及东南亚国家等地区发现同样病例,但相关报道相对较少,我国已报道病例3000多例,主要集中在大陆南方地区及台湾省。1997年我国温州曾出现一次该病小流行,这也是我国大陆首次暴发,2003年底我国昆明市也出现一种以急性头痛和肢体皮肤游走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1年8月确诊的22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和治疗.结果 腹痛为主要症状,20例,占90.91%.血嗜酸粒细胞升高21例,占95.45%,为(3.18±0.97)× 109/L.腹水6例,为渗出液,腹水沉渣涂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十二指肠为最常见受累部位,15例,占68.18%.内镜下主要突出表现为黏膜红斑.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所有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而对症治疗治疗2周,血嗜酸粒细胞无一例恢复正常;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有胃肠道症状及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患者,应行胃肠镜检查及在正常和异常部位多点活检.特别注意十二指肠部位活检.明确诊断EG者,糖皮质激素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短时间内使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乙醇-伊红稀释液[1],手工计数方法对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同时,对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并对25例健康人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机理.结果: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嗜酸粒细胞计数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36×106/L或为0),随嗜酸粒细胞回升(≥46×106/L)而稳定或趋于恢复;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为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78×106/L.,分类计数≥10.02,预后良好;≤32×106/L或嗜酸粒细胞消失持续为0,病情加重或预后极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的机理,似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其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文件 《安徽医学》2010,31(2):187-188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某些部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疾病,Kaizser等在1937年首次报道EG病例,但伴血清CA125升高的EG病例罕有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伴血清CA125明显升高的混合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分泌物中检出率,评价其临床意义,我科于2009年1月~2012年1月,3年中对17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的嗜酸粒细胞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病例来源及检查方法:17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均自本院五官科门诊病人,每一位病例都经病理学证实,取材都是在病  相似文献   

7.
<正> 1956年,Engfeldt首先命名的播散性嗜酸粒细胞胶原病,系包括在以后命名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简称HES)之内。近年国内皮肤科杂志有类似病例报告,笔者在上海华山医院进修期间曾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44岁,干部,住院号230635。全身反复发疹搔痒,夏重冬轻两年多。1986年夏,突发高热,全身出现风团块,服赛庚啶后消退,曾诊  相似文献   

8.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oesi nophilic Syndrome,HES)为Hardy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一组病因不明的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组织内嗜酸粒细胞浸润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我国自1980年首例报告以来,迄今仅有5例报道,现将我院所见1例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9.
嗜酸粒细胞(EOS)增多症门诊常见。但出现不同症状并具有特征的嗜酸粒细胞中、高度增加,经海群生治疗症状消失、无复发的患者,我院20多年中仅见7例。为提供同道研究,兹将部分病例报告和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肠镜及病理、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50%的患者发病有诱发因素,21%患者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所有患者症状中均有腹痛,其次为腹泻(36%).其主要特点为外周血、骨髓、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14例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随访15天至5年,有3例复发,但无恶变患者.结论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主要为青壮男性发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外周血、骨髓中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为本病主要特征,需与急腹症及其他可引起EC增多的疾病相鉴别.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李宝军 《吉林医学》2011,(36):7869-7870
<正>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亦称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Disseminated eosinophilic disease),是一组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持续增多(>1.50×109)6个月以上,且伴随1个或多个内脏器官功能不良及损伤。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1例以腹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  相似文献   

12.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疾病,至今国内仅报道86例。我院于1984年1月至1985年12月门诊观察治疗一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李×,男,29岁,已婚,宁夏籍,农民,因全身淋巴结肿大一年余,于1984年1月来诊。患者一年前发现左耳前淋巴结肿大,伴全身皮疹及瘙痒,继而耳后、颈部、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亦逐渐肿大,曾于1983年9月在某院就诊,骨髓穿刺报告“嗜酸粒细胞增多”,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用强  相似文献   

13.
嗜酸粒细胞首次为Jones(1846)所发现。Ehrlich(1879)注意到嗜酸粒细胞中的颗粒对酸性染料有较强的亲和性,逐称之为嗜酸粒细胞。自定名迄今一个世纪以来,这种细胞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和重视。有关嗜酸粒细胞的著述很多,Schwar  相似文献   

14.
嗜酸粒细胞胃肠炎(EG)是一种嗜酸粒细胞性胃肠功能失调性疾病,临床罕见,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黏膜为特征.临床表现多样,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部位相关,可与支气管哮喘同时发病.对激素效果良好但某些患者容易复发.本文报道1例以肠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并发支气管哮喘患者,激素治疗停药后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分型及治疗方法,总结其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整理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等。结果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6.
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Chen,1935)Dougherty,1946]由我国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广州的鼠体内首次发现,首例病人1945年报告于台湾。广州管圆线虫病又名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是一种食物源性寄生虫病。全球已报道确诊和疑似病例达3000余例,其中我国台湾省  相似文献   

17.
李莉  杨立新  周宁 《安徽医学》2021,42(2):162-165
目的 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百分比联合鼻窦CT评分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并接受手术的53例CRSwNP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组织EOS计数,分为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组(n=22)与非嗜酸粒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EMS)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9年来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8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其中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6年EMS诊断标准的患者有4例,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预后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4例EMS患者均除外感染、肿瘤等其他可以引起嗜酸粒细胞升高的疾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8.8岁.血嗜酸粒细胞分类平均为0.4275(0.3120~0.7000),肌痛为主要表现,皮肤、关节、肺、神经病变等多系统累及较为突出.急性期对糖皮质激素反应敏感,一旦出现重度肺动脉高压则预后差.本病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应注意患者的特殊用药史或饮食史.结论 EMS是一种多系统受累、以嗜酸粒细胞增多和肌痛为特征的综合征,急性期对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嗜酸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3):259-260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乙醇-伊红稀释液,手工计数方法对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同时,对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并对25例健康人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机理。结果: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嗜酸粒细胞计数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36&#215;106/L或为0),随嗜酸粒细胞回升(≥46&#215;106/L)而稳定或趋于恢复;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为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78&#215;106/L,分类计数≥10.02,预后良好;≤32&#215;106/L或嗜酸粒细胞消失持续为0,病情加重或预后极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的机理,似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其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较为罕见的一种白血病,1906年Goachin首先在文献上报告二例,其中一例为慢性,另一例为亚急性。1935年Doan及Reichart等亦有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报告。直到1959年,文献上只报告了40例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中13例为急性。国内张安、董瀚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先后在61年、74年曾有过急慢性嗜硷性桩细胞白血病的报告。我院于1976年6月收住一例慢性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现报告如下: 病例:王××,男,28岁,社员,住院号:4205,检验标本号:437。1976年6月3日入院。患者于一年前经常出现头迷和腹泻,为稀水样便,无恶心,呕吐,无热。半年前发现腹部有一肿大包块,并逐渐增大。在当地医院曾用“麦里浪”治疗,症状缓解。近一月米病情复发并加重,伴发热、气短、全身乏力、咳嗽和饮食减少。既往健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