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320排螺旋CT对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50例进行CT冠脉成像检查,统计心肌桥的检出率、部位、分型及厚度等,比较有无心肌桥的存在时邻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果本组患者共计检出心肌桥123例,检出率14.47%。肌桥位于左前降支121例、中间支2例,均为单支冠脉一段受累。左前降支近段12例,中段102例,远段9例,肌桥长度与位置无关系。壁冠状动脉以表浅型多见,左前降支肌桥121例中的61例于近段检出钙化斑块70处,而其余非肌桥病例110例左前降支近段发现钙化斑块71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斑块更易发生在肌桥病例的左前降支近段,但斑块性质、管腔的狭窄程度、长度范围与肌桥的是否存在无关(P0.05)。结论 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能够使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清楚的显示,其肌桥检出率高。对肌桥及肌桥附近血管的观察可尽早发现粥样斑块,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14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CT检查数据及临床资料.分析心肌桥的检出率,观察肌桥位置,测量肌桥长度,分析壁冠状动脉类型,再根据有无心肌桥分组分析比较粥样斑块的特性.结果 全部病例检出心肌桥81例,检出率为37.85%,肌桥分布左前降支80例,中间支l例,均为单支单段血管受累.左前降支近段心肌桥8例,中段肌桥67例,远段肌桥5例,肌桥平均长度(19.3 ±8.9)mm,肌桥的长度与发生位置无相关(P>0.05).壁冠状动脉类型以表浅型多见.伴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检出斑块35处,远段2处.合并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P<0.05),但斑块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与肌桥无相关性(P>0.05).结论 心肌桥以左前降支中段好发,多为表浅型,肌桥的长度与发生位置无相关性;伴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但斑块的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与肌桥无相关性.冠状动脉CT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心肌桥研究现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心肌表面。当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行走于室壁心肌纤维之间,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覆盖,在心脏收缩时出现暂时性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则被心肌纤维覆盖的动脉段称为壁冠状动脉,这段心肌纤维称为冠状动脉心肌桥(简称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早在1922年Grainicanu首先描述了心肌桥的存在,但直到1960年Portmann和1wig才率先报道了心肌桥的影像学表现——“收缩期狭窄”,即冠状动脉某一节段收缩期变得狭窄、模糊或显影不清,而舒张期显影正常。本介绍了心肌桥的发生、解剖特点、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4.
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机制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利用定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及多普勒血流测定技术,明确了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机制,主要是心肌桥内冠脉管腔狭窄从收缩期延至舒张期及心肌桥内冠脉血流速度异常,导致冠脉血流储备下降.有症状的心肌桥首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用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常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血管行走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或心外膜的深面.若某一血管段潜入表层心肌,行走于心肌组织中,被心肌覆盖的血管段临床上称为壁冠状动脉(parietal coronary artery),覆盖动脉表面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心肌桥的存在是一种先天畸形,目前主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和多层螺旋CT(MSCT)明确其诊断.1960年Portmarn和Iwig最先就心肌桥在影像学中的特征做了描述.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在心脏收缩期,壁冠状动脉表面的心肌桥收缩而导致管腔局部狭窄,呈现"吮吸现象"(Suck);在心脏舒张期管腔局部狭窄消失.壁冠状动脉在我国发生率较高(5%~11%),以男性居多(占86%).最常见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中段部位,也可见于对角支、钝缘支、左回旋支或后降支,壁冠状动脉可出现在单一部位或多部位.以往有学者认为:心室收缩时心肌桥可以促进冠状动脉的血流,认为壁冠状动脉不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结构对心脏似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52例心肌桥患者,其中30例有肌桥近段血管粥样硬化者(A组),22例孤立性心肌桥患者(B组),观察A组患者肌桥近段置入支架后预后情况。结果肌桥的检出率1.41%,均发生在左前降支的中、远段,A组和B组的肌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明显重于B组(68.3±14.0)%和(53.2±15.0)%,P<0.05。随访中A组14例行支架置入者,9例出现心绞痛,复查造影,其中7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50%,7/14);B组预后良好。结论心肌桥有促进其近段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倾向,且与心肌桥的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主干及其重要分支主要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或心外膜的深面;有时可以被浅层心肌所掩盖,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回复到心肌浅表来。埋藏在心肌的一段冠状动脉可在心室收缩期受压而发生狭窄。1960年Portsmann和Iwig首先发现冠状动脉造影中。在收缩期冠状动脉发生暂时狭窄,并称之为心肌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目前一致认为MB为一种先天性解剖学异常。近年来,心肌肌桥作为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桥亦称壁冠状动脉,是指冠状动脉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机纤维中,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挤压,该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该段冠状动脉于心脏收缩期受心肌桥不同程度压迫,产生短暂的、间歇的狭窄,甚至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但大多数可用于舒张期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心肌桥和心肌桥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4月来我院经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CTA)证实的心肌桥和心肌桥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应用雷帕霉素涂层冠状动脉支架,行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支架治疗,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9个月内,观察组发生再狭窄5例(7.81%),对照组发生再狭窄19例(33.93%),观察组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造影复查中两组的相关管腔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最小管腔内径观察组(2.26 mm±0.58 mm)要大于对照组(1.45 mm±0.3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单纯肌桥病变的患者行介入治疗,再狭窄发生率较高,但对于心肌桥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应用支架置入术治疗心肌桥近端的血管严重病变,其疗效不受心肌桥影响,再狭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19例心肌桥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共收治心肌桥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53.4±13.9)岁。4例单纯性心肌桥,15例合并有其他心脏疾病。19例均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近段6例,中段8例,远段5例;埋人心肌冠状动脉长O.5-5cm;收缩期冠状动脉管腔狭窄40%-95%。15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肌桥松解术,4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松解,合并的其他心脏畸形给予同期矫治。结果全组无死亡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随访4个月-5年,均无不适症状。结论外科治疗心肌桥是安全和有效的,不能药物治疗和造成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心肌桥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问题解答     
<正> 问:何谓心肌桥,其诊断依据有那些,如何治疗(山东王天乐) 答: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是指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在行态中常被心肌纤维所覆盖,此心肌纤维被称为心肌桥。被心肌桥所覆盖的冠状动脉称为“室壁内冠状动脉”。也就是说冠状动脉在心外膜下行走过程中短暂穿入心肌中,再回到心外膜下运行。主要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其中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完全型心肌桥患者壁冠状动脉管腔变异性严重程度、心肌桥部位与胸痛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1月-2016年5月期间于医院就诊的病例,结合临床资料后筛选出被诊断为心肌桥的病例105例。按照有无胸痛症状分成胸痛组、非胸痛组。分别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组间血管变异程度、心肌桥部位、心肌桥深度,探讨他们与胸痛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不同变异程度的壁冠状动脉在肌桥长度、舒张期管腔狭窄率、收缩期管腔狭窄率和管径变异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2)壁冠状动脉近中端部位胸痛阳性率高于远端部位(χ~2=6.430,P=0.011)。壁冠状动脉深度为完全型胸痛阳性率高于深度为浅表型(χ~2=34.370,P=0.000)。壁冠状动脉变异程度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之间的胸痛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582,P=0.002)。(3)壁冠状动脉的部位与胸痛的发生之间有相关性,两者呈正相关(r=0.240,P=0.011)。壁冠状动脉的深度与胸痛的发生之间有相关性,两者呈正相关(r=0.497,P=0.000)。壁冠状动脉的变异程度与胸痛的发生之间有相关性,两者呈正相关(r=0.349,P=0.002)。结论完全型-壁冠状动脉管腔变异性量化指标可以用来进行评估胸痛,可以为胸痛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临床特点及随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随访和治疗情况。方法2001-01~2004-12对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心肌桥的52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并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治疗情况和预后。结果52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3±12)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部不适症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肌桥多位于前降支中段,收缩期管腔狭窄30%~99%。住院期间50例患者应用药物治疗,2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共随访40例患者,平均随访(1.9±1.1)年。其中22例患者仍有症状,25例患者出院后需继续药物治疗,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1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3.3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支架内再狭窄50%。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多表现为非典型心绞痛症状,多数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使心肌桥内冠状动脉血流恢复正常,心肌桥患者通常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我院2002年6月~2005年7月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3886例人群中发现冠状动脉心肌桥55例,分析其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结果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率为1·5%,除1例为右冠状动脉心肌桥外,其余均为左前降支心肌桥。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P<0·01)。收缩期狭窄30%~99%,平均(55±18)%;肌桥长度15~30mm,平均(24·5±3·5)mm。12例有心绞痛症状,其收缩期狭窄均在75%以上。7例症状较重的患者,在其左前降支心肌桥内植入TAXUS支架后症状消失,其余有症状的病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缓解心肌桥所致的心绞痛。12例随访1~3年,无一例新发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及左心功能不全。结论冠状动脉肌桥多发生于左前降支,可致心肌缺血。β-受体阻滞剂可缓解心肌桥所致的心绞痛。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可能是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国内外均有报道冠状动脉(冠脉)肌桥重时可致猝死[1]、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等,轻者可无症状。而其发生心肌缺血和冠脉管腔粥样硬化的机制不清,治疗亦有不同意见。现将我院1999年10月~2002年2月经冠脉造影证实,伴随临床症状的冠脉肌桥1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心肌桥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一般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心肌桥是指冠脉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中,该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1737年Reyman在尸检中发现心肌桥,1960年Portmann和Iwig首先报道了心肌桥的影像学表现——收缩期狭窄。长期以来,心肌桥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现有诸多报道指出心肌桥可以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很多研究认为肌桥对该段的冠脉有“保护”作用,而在肌桥的近端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随着新技术(如经血管超声及冠脉多普勒导丝研究)的发展,揭示了心肌桥的解剖学特点和病理生理过程。治疗方面包括药物、支架及手术等。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肌桥的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肌桥的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655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管腔收缩期狭窄程度判定心肌桥,并根据收缩期狭窄程度分为3级。结果共检出69例心肌桥,检出率2.6%,部位均位于左前降支。其中1级狭窄59例(85.5%),2级狭窄9例(13.0%),3级狭窄1例(1.4%)。21例(30.4%)在心肌桥近端有粥样硬化病变,28例(40.6%)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1例95%收缩期狭窄病例置入冠脉内支架,其他病例经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时收缩期狭窄是临床判定心肌桥的唯一依据。心肌桥可导致缺血性心脏事件,对于有缺血症状者应予适当治疗。  相似文献   

18.
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于心肌内的壁冠状动脉易在心肌桥桥前段发生动脉粥样化,桥下段和桥后段未见硬化发生;心肌桥压迫壁冠状动脉而致动脉远端心肌缺血,临床对有心肌桥存在而有心房心室纤颤,心电图示有心肌缺血者作心肌桥切除会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心肌缺血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心脏收缩期桥段血管受压的轻重程度分为两组:A组235例,收缩期压迫〈50%;B组135例,收缩期压迫≥50%。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5.70%,远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2.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家族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心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肌桥患者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是肌桥收缩时的挤压和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②对靶血管进行再血管化是治疗心肌桥患者较为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1422例患者均行64层CT扫描,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建和后处理,观察有无心肌桥,测量心肌桥的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所有肌桥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CT结果对比。结果共发现104例119段心肌桥,平均长度及厚度分别为5.0±2.7mm、2.0±1.6mm,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31%±17%。104例肌桥患者数学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发现42例44段肌桥,其长度为5.1±3.6mm、狭窄程度为70.2%±28.4%,与CT结果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64层CT可清晰显示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对其诊断有着特殊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