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7例沙门菌性腹泻菌型分布和药敏试验王继远沙门菌是腹泻患者粪便培养的重点分离菌种之一。1991~1995年5~10月间,我们从我院肠道门诊8126例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培养中,分离出167株沙门菌,分离率是2.05%,包括29个血清型,现报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2.
有关沙门菌报道的汇总与分析王金泉(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医院,江苏苏州215123)关键词沙门菌汇总分析近年来有关沙门菌的报道较多,对于沙门菌引起的感染不论各级医院还是卫生防疫部门都很关注。从最近5年(1991~1995)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与临床检验杂志(以...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一起食物中毒所检出4株肠炎沙门菌的鉴定结果,探讨沙门菌的病原学特征以及检测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学检验分析,确认这起食物中毒是由肠炎沙门菌所导致的。这次食物中毒所分离的4株菌为肠炎沙门菌。目前,沙门菌是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细菌之一,检测部门应该探索先进的检测方法,力求提高沙门菌的检出率,尽可能杜绝沙门菌的传染源(尤其是人源),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34株大肠埃希菌Ⅱ型的鉴定郝玉瑞,袁玮,高俐,田维军1989~1991年,对6538人进行健康检查。做粪便培养,在SS琼脂平皿上共发现34株透明小菌落,均为革兰阴性杆菌,用沙门和痢疾因子血清检测皆为阴性。经鉴定这34株菌为大肠埃希菌II型(不活跃型)...  相似文献   

5.
岳峰  方正  孙永  崔志刚 《疾病监测》2019,34(4):312-315
目的分析安徽省合肥市食源性疾病患者所分离沙门菌的血清型别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型别特点。方法对2013 — 2015年在合肥市2家哨点医院就诊的2 618例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分析,并用Xba Ⅰ酶切进行PFGE分析其分子型别特征。结果在2 618份患者标本中,共检测出76株沙门菌,总检出率为2.9%,共分为17种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肠炎沙门菌。 69株沙门菌经Xba Ⅰ酶切,共产生53种PFGE带型,每种带型包含1 ~ 5株沙门菌,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共产生20种带型,肠炎沙门菌共产生10种带型。结论初步了解合肥市食源性疾病沙门菌感染是一种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多血清型长期共存的散发性感染,获得了本地区食源性疾病沙门菌感染的基线水平的血清型别和PFGE分子分型数据库,为后续暴发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食品及公共场所行业从业人员沙门菌携带情况、菌型分布及耐药性,为制订玉林市肠道传染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对玉林市食品及公共场所行业从业人员肛拭子进行沙门菌分离培养及血清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沙门菌进行28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共检测标本54 588份,沙门菌总检出率为1.85%(1 012株),夏秋季高于冬春季。1 012株沙门菌随机用了2种药敏板(905株沙门菌用NMIC-413药敏板,107株沙门菌用了RUONMIC-801药敏板)。因抗生素种类有差异,无法进行统计分析,现分析905株NMIC-413药敏板的结果。1 012株沙门菌分为56个血清型,前3位血清型分别是鼠伤寒沙门菌(22.83%)、里森沙门菌(11.07%)和阿贡纳沙门菌(6.03%)。905株菌药敏检测结果显示,总耐药率为68.84%,菌株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达59.34%,次之为氯霉素(49.28%)和复方新诺明(37.13%)。多重耐药率为40.55%。结论 玉林市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沙门菌携带率较高且血清型分布较广;沙门菌检出率具有季节性,菌株的耐药水平较高且多重耐药较严...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007年自贡市食源性沙门菌菌型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初步确定该地区致食源性沙门菌的主要菌型分布及该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为防治因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按GB/T4789.4-2003和WS/T13—19966沙门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阳性菌株药敏试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KB)法。结果食品及食源性腹泻样本经生化、血清学鉴定分属2个群4个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沙门菌8株,德尔卑沙门菌5株,肠炎沙门菌4株,斯坦利沙门菌1株。18株菌对氨曲南、复达欣、头孢吡肟、头孢西丁100.00%敏感。结论自贡地区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分布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及肠炎沙门菌。治疗该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宜首选安曲南、复达欣、头孢吡肟、头孢西丁、先锋噻肟等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段瑶  李杰  阚飙  闫梅英 《疾病监测》2019,34(4):296-302
目的了解2006 — 2016年我国畜禽动物来源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其耐药特征,完善我国动物源性沙门菌耐药数据,为多重耐药沙门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传统血清凝集试验,对主要来源于鸡、猪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所有实验菌株对16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 2017版进行药敏结果判读。结果2006 — 2016年776株沙门菌分为49种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31.57%)、德尔卑沙门菌(17.53%)和鼠伤寒沙门菌(14.82%)为主。 猪和鸡源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分别为德尔卑沙门菌(39.15%)和肠炎沙门菌(51.62%)。 沙门菌对磺胺异恶唑、链霉素和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73.32%、70.88%、69.59%;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10.70%;对三代头孢的敏感性较高,达92.00%以上。 菌株多重耐药率达63.40%,鼠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率最高(90.44%),次之为德尔卑沙门菌(63.24%)和肠炎沙门菌(58.78%)。结论我国主要畜禽动物源性沙门菌的多重耐药现象较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菌株对多数药物的耐药水平呈上升趋势,需密切关注并实时监测耐药性的变迁、播散及其对环境、人群的潜在威胁,同时加强养殖业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监管。  相似文献   

9.
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主动外排系统基因检测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伤寒沙门菌敏感株275及其第2代诱导耐药菌OM2、182acrB主动外排基因并分析序列。方法:参考伤寒沙门菌基因库序列(No.AL627267)设计引物,对伤寒沙门菌275、OM2、182PCR扩增acrB基因,以证实acrAB外排系统的存在,并对3株伤寒沙门菌扩增所得的acrAB测序并分析其序列。结果:伤寒沙门菌275、OM2、182PCR均扩增出449bp的产物带,序列分析示伤寒沙门菌275、OM2仅2处碱基与参考序列不同(同源性99.55%),推定编码的氨基酸相同(同源性100%),伤寒沙门菌182除2处碱基不同外,另有2处存在碱基插入,因其序列已被打乱,无法进行氨基酸推测。结论:伤寒沙门菌存在主动外排系统,是产生高水平耐药及多重耐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了解近几年无锡市南长区饮食行业等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沙门菌携带情况,了解沙门菌分布菌群,为加强卫生监督和流行病学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1~2007年从业人员中沙门菌阳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7年中共检测从业人员便样67232份,共检出沙门菌阳性标本246份,阳性率为3.7‰。分群中历年来以B群为主,其次为E群和D群。结论在本地区从业人员中仍有较高的沙门菌阳性携带率。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公共场所特别是食品行业卫生监督管理,防止沙门菌污染食品而引起食物中毒的爆发;疾控部门要关注人群中沙门菌群的变化,为流行病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一群血清学上相关的,形态相似,其生化特性相类似的肠道病原菌,其中有些仅对人致病,有些仅对动物致病,还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为了摸清长白山蛇类沙门菌菌型分布情况,我们抓捕长白山活蛇127条,进行沙门菌菌型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快速检测、鉴定鸭沙门菌,避免血清型误判,提高鸭沙门菌暴发应对能力,建立一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方法。方法随机挑选60株鸭沙门菌及238株肠道常见病原菌代表菌株,针对鸭沙门菌血清型特异基因AW58_15605设计引物并建立qPCR检测体系,通过纯菌菌株、模拟粪便样本及临床样本评价该体系的特异度、灵敏度及检测下限。结果60株鸭沙门菌株及临床感染的50份样本扩增结果均为阳性,而对鸭沙门菌血清型以外的其他沙门菌及肠道菌的扩增均为阴性。 对鸭沙门菌纯菌DNA的最低检测下限为8拷贝/反应。 粪便模拟样本检测中,增菌后qPCR检测下限达59.10 cfu/g,明显低于分离培养及增菌前。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特异基因的鸭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特异度高、灵敏度高的特点,建议在应急情况下优先选择qPCR用于沙门菌暴发筛查、鉴别及诊断由其引起的腹泻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我院2002—2007年临床分离沙门菌对各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各类抗菌药物对95株沙门菌MIC,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结果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敏感率仍分别高达96%~100%和97%~100%,未发现多重耐药株(MDR);52%(13/25)伤寒沙门菌和94%(62/66)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耐药,对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MIC=0.125~1mg/L)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别占24.0%(6/25)和92.4%(61/66);1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1株鼠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高耐药(MIC≥16mg/L),且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多重耐药。结论我院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较常见,出现高耐氟喹诺酮类药物且多重耐药的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应加强对沙门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4.
1998-2000年沙门菌属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调查1998-2000年伤寒、副伤寒和非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的变迁。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2000年版的标准。结果:1.1998-2000年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237株(其中伤寒沙门菌191株,甲、乙、丙副伤寒沙门菌46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变化不大;而122株非伤寒沙门菌则增长较快,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从1998年的26.6%增加到2000年的46.3%,复方磺胺甲E唑从20.0%到59.3%,环丙沙星从10.0%到29.6%。2000年氯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1.5%和50.0%。2.在非伤寒沙门菌分离株中,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3.此次分析中发现3株多重耐药谱为ACTStCp的鼠伤寒沙门菌。结论:除复方磺胺甲E唑外,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仍很敏感。非伤寒沙门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耐药率逐渐增加,加强其耐药性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用PCR技术通过两对引物扩增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基因VI区一段特异性DNA片段,并用非伤寒沙门菌作对照,结果仅伤寒沙门菌为阳性。实验表明,经二次扩增,当反应体系中达10^1/ml个伤寒沙门菌时,即可检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沙门菌引起的感染及新的菌型不断出现,2006年6月从1例男性患者脑脓肿的脓液中分离出1株鼠伤寒沙门菌,经鉴定该菌的形态、观察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符合沙门菌的定义。  相似文献   

17.
荧光探针杂交—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沙门菌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沙门菌的荧光探针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方法:利用Taq DNA聚合酶的5‘-3‘核酸外切酶活性降解特异性杂交于模板上的荧光标记探针,导致荧光强度的改变,通过检测荧光强度分析PCR扩增产物。结果:选用13株常见致病性沙门菌和7株非沙门菌进行特异性分析,所有沙门菌的荧光ΔRQ值介于3-8之间,而所有非沙门菌的荧光ΔRQ值均小于1,在敏感性分析中,采用菌落CFU计数法,最低限度可检测到每PCR扩增体系中含2.25CFU的沙门菌,与传统细菌培养鉴定方法对照,对40份各种标本进行沙门菌的检测,结果该方法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3.1%,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5%,结论:用荧光探针杂交PCR检测沙门菌,是一种快速,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南昌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门菌是一群寄居于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重要肠道病原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沙门菌病人和携带者是引起环境污染的潜在传染源。为了贯彻执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更好了解南昌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沙门菌的携带率及菌型分布,我们于2002—2003年对南昌市省管部分公共场所的从业人  相似文献   

19.
沙门菌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肠道病原菌.由它引发的疾病往往发病急,高热持续,腹泻多见,严重者可引发菌血症。沙门菌血清型众多。本文对我院近3年自临床分离的沙门菌属细菌25株的临床特征和药敏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07年重庆市沙门菌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勤  赵寒  李志峰  王红  漆莉 《疾病监测》2009,24(9):694-696
目的掌握沙门菌在腹泻病例中的感染率、沙门菌菌型种类及分布特征、药物耐药特征。方法确定监测病例定义及监测点,监测就诊和腹泻病暴发疫情中腹泻病例的沙门菌血清型别,并进行PFGE和耐药实验。结果2007年重庆市腹泻病例中沙门菌的感染率为8.74%,发现10个血清型的沙门菌,主要以汤普逊和鼠伤寒为主,秋季是发病高峰。沙门菌导致了10起腹泻病暴发,发生地点主要在居民家中或社区聚餐,鼠伤寒沙门菌是主要的致病菌,皮蛋是主要的危险食物。5种血清型的87株沙门菌做PFGE分析,鼠伤寒与汤卜逊沙门菌分别有3个基因型,婴儿、B群只有1种基因型。10个血清型的沙门菌分别对7种抗菌素出现耐药。结论沙门菌是导致腹泻疫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加强皮蛋的监测是降低发病的重要干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