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MI后房颤(AF)、房扑(Af),可单一或与其它并发症并存出现。迄今,关于AMI后并发AF、Af是否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远未清楚,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对象与方法本文为GUSTO-Ⅱ试验,共纳入13858例AMI患者,发病初始均为窦性心律,而在继后住院的30d内,906例新发AF、Af,并发AF、Af中位时问为住院后2d;余12952例为未并发AF、Af者。研究中侧重分析新发AF、Af与近期30d或远期1年内死亡危险问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心房扑动(atria flutter,AF)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院内死亡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53例AMI患者分为Af/AF组(61例)及无Af/AF组(592例),分析发生Af/AF的相关危险因素;再根据是否在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64例)及未死亡组(589例),评估Af/AF对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结果AMI患者初发Af/AF的发生率为9.3%。单因素分析显示,Af/AF组与无Af/AF组在年龄、性别、入院时心率、心肌梗死范围、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入院时血肌酐水平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f/AF组与无Af/AF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部位心肌梗死、女性是影响AMI患者发生Af/AF的最主要独立危险因素;院内死亡组与未死亡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AF是影响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f/AF是AMI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合并Af/AF的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3.
对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房颤(Af)患者施行COX迷宫手术加瓣膜置换。心脏复跳后即刻窦性心律6例,房扑(AF)、Af各1例,交接性心律1例,其中AF、Af者均于15 d后转为窦性心律、交接性心律者转为房性心动过速术后心电图(ECG)随访9—42个月,无Af复发,心律规则。目前心功能0-1级7例,Ⅱ级2例。  相似文献   

4.
正心房颤动(Af)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均多。而Af又极易引发卒中。既往发现某些生物指标及临床特征等可预测卒中并发Af风险。然而既往关于卒中并发Af的危险积分系统在评估其风险中的有效性尚不清楚。现就ABC卒中危险积分系统在评估和预测卒中并发Af中的可靠性等进行相关大样本分析。受测对象为14 701例Af患者,基线年龄69~70岁,男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吡格列酮能否依靠其抗炎作用改善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电复律的效果。方法前瞻性入选持续性AF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电复律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吡格列酮组接受吡格列酮或其他药物联用控制血糖,对照组采用非吡格列酮控制血糖。入选患者于电复律前和电复律后3个月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分别入选48例和49例患者。随访期内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2例(45.8%),24例(49.0%)AF复发(P=0.756),两组患者无AF复发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亦无明显差异(P=0.567)。电复律术后3个月吡格列酮组的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ox多因素分析提示AF病程(RR 1.002,95%CI 1.003~1.061,P=0.037)和左房直径(RR 1.131,95%CI 1.029~1.242,P=0.010)是电复律术后AF复发的预测因素。结论吡格列酮可减轻持续性AF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电复律术后炎症水平,但其并不能减少随访期内的AF复发。  相似文献   

6.
房颤(Af)是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且常呈阵发性,相反房扑(AF)少呈阵发性。本研究观察了阵发性 Af 或AF 病人经药物或电转律成功后再发间期(recurrence-free interval)长短及整个临床过程的预测因素。方法:阵发性 Af 或 AF 病人145例,均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室功能正常。按计划先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律,无效者用直流电转律。阵发性 Af 或 AF 定义为心电学证实的快速心律失常,时间短于6个月,阵发性发作间期为窦性心律。转为窦律后一般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未常规用抗凝治疗。阵发性 Af 或 AF 再发定义为心电图记录有 Af 或 AF 发生,或有 Af 或 AF 的典型症状。再发间期定义为转为窦律后到第一次再发之间的时间。随访中,良性病程指未再发作或不常发作(发作以月计次),不良病程指反复发作(以周计次)或经常发作(以天计次)。结果:145例中.124例(85%)为阵发性 Af.21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院共收治28例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或房颤/房扑(Af/AF)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 (ABP)及偶测血压 (CBP)与高血压预后的关系。方法 :2 2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选时分别测量基础状态下ABP及CBP、并根据白昼舒张压水平分为高、中、低 3个亚组 (HL、ML、LL) ,然后长期随访观察与高血压病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平均随访 38个月 ,发生各类“事件”者 2 6例 ,单因素分析表明 :“事件”组各项ABP参数明显高于“非事件”组 (P <0 0 5~ 0 0 1) ,而 2组CBP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LL、ML、HL 3个亚组中“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2例 10 0人年、3 4例 10 0人年及 6 3例 10 0人年。多因素分析显示 :SBP节律、夜间SBP水平及总胆固醇 (CT)水平为高血压患者“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分别为RR =3 0 8、RR =1.2 6、RR =1.4 9(P <0 0 5~ 0 0 1)。结论 :ABP在判断高血压预后方面较CBP更具有临床意义 ,较高的ABP水平提示不良的预后 ,SBP节律、夜间SBP水平是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肾脏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接受药物治疗的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选的无AF病史HOCM患者进行随访及相关资料收集,用SPSS19统计学软件分析随访结果.结果 147例HOCM患者入选,随访(4.5±3.3)年新发AF27例(18.4%);AF组左房内径(LAD)[(49.3±4.0)mmvs(37.9±5.7)mm]明显大(P=0.000);根据LAD分成两组,分别为LAD45mm组(23例,15.6%)和LAD≤45mm组(124例,84.4%),KaplanGMeier分析结果显示LAD45 mm组累积新发AF率高于对照组(LogGRankχ2=28.0,P=0.000).结论 长期随访中,接受药物治疗的HOCM患者新发AF率较高,LAD增大是其新发A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接受药物治疗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选的无AF病史HOCM患者进行随访及相关资料收集,用SPSS19统计学软件分析随访结果。结果 147例HOCM患者入选,随访(4.5±3.3)年新发AF 27例(18.4%);AF组左房内径(LAD)[(49.3±4.0)mm vs(37.9±5.7)mm]明显大(P=0.000);根据LAD分成两组,分别为LAD45mm组(23例,15.6%)和LAD≤45mm组(124例,84.4%),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LAD45 mm组累积新发AF率高于对照组(Log-Rankχ~2=28.0,P=0.000)。结论长期随访中,接受药物治疗的HOCM患者新发AF率较高,LAD增大是其新发A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行心脏射频消融术(CRA)后,住院期间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CS)的发生率、病死率、危险因素及住院天数;方法:检索北京安贞医院统计系统,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中包括"阵发性或持续性AF",并实施CRA的住院病例;入选患者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急性脑卒中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比较术后脑卒中发病率、预后、危险因素及住院天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符合入选标准4 126例次,CRA后住院期间并发AICS发病率0.5%(21/4,126例)、其中脑梗死1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病死率0.95%(2/21例);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住院时间延长[(25.19±19.9)vs.(7.32±4.27)d,P=0.000]、既往更多存在持续性AF(13/21 vs.1597/4 105,P=0.031)和既往更多脑卒中病史(9/21 vs.224/4105,P=0.000);外科直视射频消融术(RFA)和内科射频导管消融(RFCA)比较,前者术后更多并发脑卒中(4/132 vs.17/3 994,P=0.004);多因素回归分析既往脑卒中史(OR=12.811,95%CI:5.311~30.788)及持续性AF(OR=2.493,95%CI:1.025~6.062)是CRA术后住院期间并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F行CRA术后住院期间并发脑卒中总体发病率较低,以脑梗死居多,有一定病死率,并延长了住院时间;术后并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既往脑卒中病史及持续性AF,术前筛选和严格掌握适应症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脑卒中。  相似文献   

12.
作者根据卒中危险的程度将病人分成3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对大脑中动脉(MCA)微栓子通过情况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第1组为33例房颤(AF)并急性卒中病例;第2组为33例单纯AF病例;第3组为19例无脑血管病、心脏病及外周血管病的窦性心律(SR)者。 微栓子信号检出率在AF并发卒中组最高,单纯AF组次之,SR组最低,分别为22%(6例)、7%2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出院诊断为AF的住院病历共计29495例,选取AF患者因缺血性卒中入院或住院期间有新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患者入组为病例组,而将其余AF患者作为对照组。以5年为一个时间段,观察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及合并疾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血脂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既往缺血性卒中、其他血管疾病(除心脑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瓣膜置换及其他手术病史]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及年份间变化的情况。结果在1990年至2015年期间,住院AF患者总数增长了6.2倍。AF并发症患病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病、血脂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病及缺血性卒中呈上升趋势,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心力衰竭呈下降趋势。采用相关性分析并计算相关系数(odd ratio,OR),结果显示年龄≥75岁,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既往缺血性卒中病史及其他血管疾病是AF患者新发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且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1,P0.05)。女性(OR=0.994,P=0.898)、心力衰竭(OR=0.38,P0.001)及风湿性心脏病(OR=0.623,P0.001)不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 AF住院患者合并缺血性卒中比例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可能与年龄≥75岁,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既往缺血性卒中病史及其他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应成为减少AF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Af)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AMI伴阵发性Af者(Af组),23例AMI无Af者(对照组)。通过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定P波最大持续时间(Pmax)与最小持续时间(Pmin),计算Pd(Pmax-Pmin)。比较Af组与对照组的Pd与Pmax。同时测量左房内径(LA)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f组Pd为(48·6±12·7)ms,Pmax为(124·9±15·8)ms,对照组Pd为(32·6±11·5)ms,Pmax为(110·4±13·4)ms,两者比较呈显著差异(P<0·01)。Af组LA(40·9±6·0)mm,对照组为(39·6±6·3)mm,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f组LVEF(54·8±6·8),对照组LVEF(61·2±6·2),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取Pmax≥120ms,Pd≥40ms以及两者相结合,预测(PAf)其敏感性分别为87%、91%、75%,特异性分别为82%、84%、91%,阳性预测分别为86%、88%、89%。结论Pd、Pmax可作为预测AMI并发PAf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的长期观察 ,分析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影响因素。 35 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 178例、女 180例 ,年龄 6 6 .86± 12 .2 7岁。当患者经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未再记录到窦性心律 ,时间持续 6个月以上时判定转归为永久性房颤。结果 :随访 4 .9± 2 .7年 ,共有 6 4例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 (17.9% ) ,永久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 ,瓣膜性心脏病 (2 9.3%vs 16 .4 % ,P =0 .0 4 3)和心力衰竭明显增多 (P =0 .0 0 1) ,孤立性房颤较少。在合并用药中 ,永久性房颤组应用地高辛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P <0 .0 0 1)。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永久性房颤组左房内径≥ 4 0mm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 (P =0 .0 2 4 )。多因素回归分析 :左房扩大 (OR 2 .0 73,95 %CI 1.80 1~ 3.4 94 ,P =0 .0 4 7)和服用地高辛 (OR 4 .15 3,95 %CI 2 .0 13~ 8.5 71,P =0 .0 0 1)为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左房扩大和应用地高辛可能是预测阵发性房颤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养心定悸胶囊预防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诊治的109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59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心定悸胶囊治疗,每次6粒,每日2次,疗程为1个月。随访时间(10.7±2.4)个月。比较两组病人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8例(7.34%),其中对照组5例(8.47%),观察组3例(6.00%)。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服用养心定悸胶囊可以显著降低非瓣膜病AF病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单因素分析:HR=0.39,95%CI0.17~0.93,P=0.023;多因素分析:HR=0.45,95%CI0.15~0.97,P=0.045)。观察组4例(8.00%)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6例(10.17%)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定悸胶囊可以有效降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降低非瓣膜病AF病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英]/ Wong CK…∥Am Heart J.-2000,140.-878~885 AMI后房颤(AF)、房扑(Af),可单一或与其它并发症并存出现.迄今,关于AM I后并发AF、Af是否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远未清楚,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患者责任动脉狭窄程度与卒中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病情是否加重分为卒中进展组46例和卒中无进展组58例。患者急性期即行ABCD2评分,并通过DSA完成责任动脉狭窄程度检测。对ABCD2评分和责任动脉狭窄程度等相关临床数据行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及ROC曲线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进展组责任动脉狭窄程度、ABCD2评分、多支病变程度、年龄和低密度脂蛋白等均高于卒中无进展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责任动脉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轻型卒中进展具有相关性(r_(ABCD2)=0.6890,P=0.000;r_(责任动脉狭窄程度)=0.4296,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责任动脉狭窄程度(OR=5.258,95%CI为1.124~24.608,P=0.035)、ABCD2评分(OR=8.010,95%CI为3.093~20.748,P=0.000)是轻型卒中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两者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AUC责任动脉狭窄程度=0.7324,95%CI为0.64324~0.82153;AUCABCD2=0.8859,95%CI为0.83128~0.94046。结论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一样,是轻型卒中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密切观察,及早进行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并发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MHD并发脑卒中患者(卒中组)的临床资料,根据CT或者MRI分为缺血组(15例)与出血组(25例),50例同期单纯MHD患者(非卒中组)作为对照组。结果卒中组较非卒中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发生率、透前血压及平均动脉压、低密度脂蛋白(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偏高;从亚组分析看,缺血性卒中组尿酸(UA)较高,出血性卒中组血小板(PLT)较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病为糖尿病、透前平均动脉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为血液透析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尿酸为血液透析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血小板为血液透析发生出血性卒中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MHD患者发生脑卒中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尿酸及血小板、hs-CRP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随访和常规随访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7月1日,搜集有关PCI术后造影随访(AF)和常规随访(CF)对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按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6篇,患者7065例,其中AF组3492例,CF组411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F组相比,AF组患者总的再次血运重建率(RR=1.62,95%CI:1.32~2.00,P0.00001)升高,靶血管血运重建(TVR)(RR=1.68,95%CI:1.18~2.38,P=0.004)和靶病变血运重建(TLR)(RR=1.64,95%CI:1.39~1.95,P0.00001)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全因死亡率(RR=0.66,95%CI:0.50~0.87,P=0.004)下降;心肌梗死(MI)率(RR=0.80,95%CI:0.52~1.23,P=0.31)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作为PCI的随访手段之一,增加再次血运重建的机率,可能减少患者远期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肌梗死率。对高缺血风险患者的价值还需大样本完全随机方法的研究结果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