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英国24家综合医疗机构随机抽取年龄为40~59岁的7 735例病人(均为男性),依据调查表和心电图结果分为以下7个病组:Ⅰ组:已确诊的心肌梗死病人;Ⅱ组:隐匿性心肌梗死病人;Ⅲ组:已确诊的心绞痛病人;Ⅳ组:有心绞痛症侯群的病人;V组:有可疑心肌梗死症侯群的病人;Ⅵ组: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或可能心肌梗死的病人,Ⅶ组:无缺血性心脏病(IHD)证据的病人。对以上各组病人进行15年随访,将这期间调查对象发生的一系列致命及非致命的并发症分别与相应病组加以联系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LMWH治疗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50例,并与常规治疗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50例进行对照,观察临床症状和静息心电图的缓解程度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例数).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率和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2.00%和74.00%,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6.00%;对照组心绞痛缓解率和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60.00%和44.00%,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16.00%,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在治疗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疗效好,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27%-91%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1].梗死前心肌缺血的发生可限制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坏死的面积[2].本文将156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分为有梗死前心绞痛和无梗死前心绞痛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1年-2009年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并除外再梗死的156例住院患者,其中男131例,女25例,年龄28岁-79岁,平均62岁.有梗死前心绞痛(A组)77例,入院前有典型心绞痛反复发作史或心电图检查有缺血型ST和T波改变;无梗死前心绞痛(B组)79例,入院前无心绞痛史及心电图呈缺血型改变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心电图和心电向量检查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冠心病病人8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病人是否有临床症状分为观察组(有症状组,62例)和对照组(无症状组,26例),入组的所有病人均给予心电图和心电向量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检查方案的阳性率。结果对照组病人单纯给予心电图检查其阳性确诊率为42.31%,心电图和心电向量联合检查的阳性确诊率为8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中单纯给予心电图检查其阳性确诊率为69.35%,心电图和心电向量联合检查的阳性确诊率为9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治过程中,联合应用心电向量和心电图检查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确诊率,增加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动态心电图对隐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冠心病是指在病理解剖上冠状动脉已有病变,临床上患者常无心绞痛,或其它心脏病方面的表现(亦称无症状心肌缺血),但有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如典型心肌缺血的ST段及T波异常变化的心电图。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无症状常被患者及医务人员忽视.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及致命心律失常而猝死,对此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脑心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近年来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病的中成药较多,笔者使用步长脑心通治疗冠心病病人8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病人有典型心绞痛发作,且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或2 4h动态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②肝、肾、造血系统功能障碍。选择符合上述条件病人88例,其中男48例,女40例,稳定型心绞痛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 6例;合并高血压49例,高脂血症3 8例,糖尿病2 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8例。所有入选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3例。两组用药前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7.
10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据多年来临床实践观察 ,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远较心绞痛为多 ,本文对已确诊的 1 0 0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心绞痛 72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2 8例 )进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 ,发现无症状性ST段缺血型压低的次数为 40 3次 ,而伴心绞痛的 ST段压低的次数仅为 38次 ,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心肌缺血发作时可引起疼痛 ,但并不是所有的心肌缺血都引起疼痛。本人认为心肌缺血发作不引起疼痛可能与下例因素有关。 1缺血心肌的范围较小 ,缺血的时间短促 ,刺激不足 ;2神经系统疼痛报警系统失灵 ,疼痛传至大脑皮层的径路发生障碍 ;3患者痛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ST段形态的影响。方法103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按入院时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形态分为凹面向上组和凸面向上组,以梗死发生前24h至少出现1次典型心绞痛症状为标准,比较两组频率。结果梗死前24h内出现心绞痛凹面向上组34例(73.91%),凸面向上组14例(24.56%);无心绞痛凹面向上组12例(26.09%),凸面向上组43例(75.44%)。两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急性心肌梗死ST段凹面向上抬高的机制之一,根据心电图ST段凹面抬高推断其梗死前存在缺血预适应及由此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临床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分析76例AM 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AM I前24h内有无明确的心绞痛(AP)发作将患者分为两组,并对其临床资料及其住院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心绞痛组血清酶(CK、CK-MB)的峰值明显小于无心绞痛组,有心绞痛组发生AM I时梗死的面积明显小于无心绞痛组,心力衰竭(CHF)、心源性休克、住院期间病死率与无心绞痛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保护心肌细胞、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减轻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减轻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和降低住院期间病死率的作用,进而改善AM I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脑心通对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以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病人为观察对象 ,共 62例 ,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及对照组各 3 1例。所有病人试验前先检查心电图活动平板实验及常规 12导联心电图。对照组用倍他乐克、硝酸酯类、阿司匹林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 1.5 g ,每日 3次。 1个月后复查心电图活动平板实验及心电图 ,观察治疗前后运动耐量及心肌缺血的变化。结果 治疗 1个月后两组病人心肌缺血均有明显改善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运动耐量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试验组改善更明显 (P <0 .0 5 )。结论 脑心通不仅能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 ,还能改善冠心病病人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心肌梗死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病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黛力新10.5mg,2次/日,连续4周,常规组仪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心绞痛分级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动态心电图心脏事件。结果治疗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Brawnwald心绞痛分级、心脏事件及24h心肌缺血总负荷较常规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黛力新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抑郁病人的负性情绪,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减轻心肌缺血,有利于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绞痛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磷脂酸(PA)浓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观察对象分为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4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正常对照组(20名),在病人与健康人的知情的情况下抽血检测血浆磷脂酸变化情况.结果①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②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中,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中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方面可能有一定应用前景,且PA可能作为心肌缺血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作的规律,为控制心绞痛发作提供最佳用药时间窗。方法分别选择36例因心绞痛发作住院的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和老年非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观察。采用动态血压检测仪记录24h血压波动情况,用ABPM分析软件电脑自动分析测量结果。每次心绞痛发作检查常规心电图和测量血压,并记录检查结果。依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判定患者属于杓型或非杓型高血压。统计血压波动曲线峰值出现的时间和心绞痛发作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在3:00~6:00、6:00~9:00和17:30~20:30三个时间段是心绞痛发作的高峰期。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每次心绞痛发作不但心肌缺血明显,而且都伴有血压升高;非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只有2(2/36)例,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高血压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高血压类型的心绞痛发作时间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陈旧性心肌梗死组14(14/14)例非杓型高血压全部集中在3:00~6:00时间段发作;而非陈旧性心肌梗死组非杓型高血压只有8(8/18)例,其他时间均有发作。结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作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心绞痛发作伴随血压升高。在3:00~6:00时间段发作是心肌损伤严重的表现。心绞痛的发作与正常血压波动无明显的相关性。预防再梗死的重点时间应该在3:00~6:00时。  相似文献   

14.
中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以探讨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资料。结果:26例心律失常不伴典型心绞痛和心电图心肌缺血者,冠脉病变阳性率11.5%。34例心律失常伴典型心绞痛和心电图缺血改变者,冠脉病变阳性率91.1%;其中左前降支病变易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右冠状动脉病变易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两组冠脉造影阳性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心律失常伴典型心绞痛或心肌缺血者很可能是冠心病。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在老年人中有较高的死亡率。已有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前的心绞痛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但这一效应在老年病人中是否有同样的意义 ?作者连续观察了 2 90名初次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 14 3例 >64岁 (老年组 ) ;14 7例 <64岁 (成年组 )。所观察的病人必须具备以下两条或两条以上 :( 1)典型的胸痛 ;( 2 )心电图符合心肌梗死改变 ;( 3 )肌酸磷酸激酶 ( CK)水平高出于正常值的两倍。入选的病人还应该在初次心肌梗死前的一周以前无心绞痛和继往无器质性心脏病。在住院期间观察的主要终点事件为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进行性缺血、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疗效。方法:6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成2组,每组32例,一组给予低分子肝素40mg,皮下注射,1次/12h,7天,另一组给予普通肝素7 500 U皮下放射,1次/12h,7天,观察患者心绞痛、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心肌梗死或死亡、出血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心绞痛、心肌缺血改善率明显高于普通肝素组(P均<0.01),心肌梗死率、出血率明显低于普通肝素组(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具有使用方便,抗凝效果肯定,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目的不在于重复叙述梗死前驱症群及对它的疗法,而在于研究这一前驱症群对于初发的心肌梗死短期病程演变有何影响。按YuPN诊断梗死前驱症群的标准(其标准为:1.胸骨后憋闷感或疼痛:a.发作频率及严重性不断增加,b.通常与劳累无关,c.对休息和亚硝酸类药效应改变或无效应;2.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3.缺少心肌坏死的心电图或血清酶变化的证据;4.近期内有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将住院的初发心肌梗死病人333例分为两组。A组为有前驱症群表现者149例(男92,女57),B组为无前驱症群表  相似文献   

18.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对SMI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先兆[1 ] 的报道增多 ,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的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2、3] 。这对改善冠心病 (CHD)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作者结合临床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其发生率和规律进行了监测和分析。1 资料与方法84例CHD患者 ,分为 3组 :A组为完全无症状心肌缺血2 5例 (男 17例 ,女 8例 ) ,平均年龄 (60 7± 5 6)岁 ;B组为心绞痛 45例 (男 2 9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5 7 9± 6 3 )岁 ;C组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14例 (男 11例 ,女 3例 ) ,平均年龄 (60 3± 7 6)岁。后 2组又分为 :有症状组 (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9.
重视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这一概念的提出 ,是在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理生理了解取得进展的基础上 ,重新认识了AMI的表现形式而提出的。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征候群 ,有3种不同表现形式 :①ST段抬高的AMI(STEAMI) ,大多数患者最终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 ,少数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②非ST段抬高AMI(NSTEAMI) ,多数患者 1 2导联心电图上没有Q波 ,仅少数患者心电图表现有Q波 ;③不稳定型心绞痛 (UA)。虽然ACS的基本病理基础是以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为特点 ,然而 3种形式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却明显不…  相似文献   

20.
姜慧珍 《实用心电学杂志》2001,10(4):316-316,318
无痛性心肌缺血 (SMI) ,又称隐性冠心病[1 ] 。SMI造成的心肌损害 ,不次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无症状往往不能引起患者警觉 ,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并发致命心律失常而猝死。现回顾性分析10 6例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 (DCG) ,以探讨S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1 资料与方法男 66例 ,女 40例 ,年龄 45~ 76岁。采用美国Del、Mar公司生产的DCG仪 ,选择MV1 、MV3、MV53导联 ,全信息连续记录2 4h心电图。参照检测病人的生活日态 ,观察ST段缺血型下移时是否伴有心绞痛、及与生活状态的关系。SMI的诊断标准是“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