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通过清除细胞内活性氧(ROS)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NAC作用于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划痕实验检测肿瘤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imentin和E-cadhrein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技...  相似文献   

2.
N-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所致枯否细胞功能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所致体内枯否细胞功能改变的影响及相应机理。方法:36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保护组小鼠于注射Galn/LPS前1h,NAC700mg/kg体重灌胃,并随后分别测定血浆肝匀浆TNFα、GSH含量,枯否细胞吞噬功能和CD68的表达。结果:NAC预处理可明显抑制脂多糖所致TNFα水平升高和枯否细胞活化及吞噬功能改变。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可通过调整氧化还原状态,抑制枯否细胞活化,从而减轻脂多糖所致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大鼠肝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肝细胞系BRL细胞,用NAC或LPS分别或共同处理BRL细胞,其中共同处理时把NAC加入培养液中预处理1h再给予LPS处理肝细胞.用锥虫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技术检测肝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及凋亡相关蛋白CHOP、Caspase-1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LPS能时间依赖性地引起肝细胞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和细胞凋亡增多,诱导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表达明显上调;NAC预处理抑制LPS引起细胞存活率降低和细胞凋亡增多,并且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GRP78及凋亡相关蛋白CHOP、Caspase-12和Caspase-3表达上调.结论:NAC通过阻断LPS诱导的肝细胞内质网应激而减轻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DN大鼠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N组和NAC组?8周后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水平,观察肾脏病理标本?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N组和NAC组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多(P < 0.01),血清hs-CRP?IL-6和TNF-α水平升高(P < 0.01或P < 0.05),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 0.01或P < 0.05),肾脏病理改变明显;②与DN组比较,NAC组尿白蛋白排泄率减少(P < 0.01),血清hs-CRP?IL-6和TNF-α水平降低(P < 0.05),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 0.05)和肾脏病理改变较轻?结论:NAC对DN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其部分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体外乙醇处理诱导的张氏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张氏肝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乙醇处理组和NAC高、中、低剂量进行预处理的保护组,并测定NAC预处理对乙醇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模型的细胞存活率,细胞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氧(ROS)、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评价NAC是否对乙醇造成的肝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结果NAC预处理后,细胞的存活率高于乙醇处理组(P < 0.05),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NAC的干预组细胞形态优于乙醇处理组;NAC预处理显著降低细胞内AST、ALT、ROS和细胞上清液中TNF-α和IL-6的含量(P < 0.05)。结论NAC干预可减轻体外乙醇处理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并降低细胞内ROS和炎性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内毒素(LPS)对LO2细胞的直接作用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的抑制效果.方法将LO2细胞培养24h后换用含LPS(20μg/ml)和/或NAC(5mmol/L)的新鲜培养液,提取肝细胞的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肝细胞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用透射电镜研究其形态学变化;TUNEL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LPS直接作用的LO2细胞在形态学上表现出胞浆浓缩核凝聚成团块、形成凋亡小体、细胞器结构基本正常等凋亡细胞的特征.将NAC与LPS同时加入培养液,作用16h发现NAC可明显减少因LPS所诱导的LO2细胞的凋亡.结论 LPS在体外可诱导肝细胞凋亡,NAC能抑制其作用.  相似文献   

7.
N-乙酰半胱氨酸对哮喘小鼠Clara细胞及CC16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干预对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Clara细胞数量及其分泌蛋白CC16表达的影响.方法:卵蛋白(OVA)致敏、滴鼻激发建立BALB/c小鼠哮喘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NAC干预组,每组10只.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Clara细胞数量及细胞内CC16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CC16含量.结果:哮喘组小鼠终末及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Clara细胞分别占上皮细胞的(58.05±3.75)%及(63.70±1.79)%,与对照组的(74.54±5.81)%及(78.46±1.68)%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NAC干预组为(62.74±1.72)%和(67.47±3.53)%,与哮喘组相比有所增加(P<0.05).同时,哮喘组Clara细胞内CC16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NAC干预后,促进了CC16的合成(P<0.05).哮喘组小鼠BALF中CC16蛋白水平为(35.6±4.0),与对照组的(54.7±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NAC干预组CC16蛋白水平为(44.1±3.2),与哮喘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NAC干预组BALF细胞总数及嗜酸粒细胞比例较哮喘组均下降,气道炎症较哮喘组减轻.结论: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可导致Clara细胞数量及CC16的合成及分泌量减少,抗氧化剂NAC可通过促进CC16的合成和分泌抑制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分子药物(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CD4+中央记忆性T细胞(TCM)体外扩增的影响从而改善过继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人类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将细胞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细胞培养,实验组加入N-乙酰半胱氨酸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和细胞计数仪对两组细胞中的CD4+ TCM的扩增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CD4+T细胞体外扩增实验中,10 mmol/L的NAC为促进细胞扩增的最佳浓度;NAC对TCM在CD4+T细胞中的比例无明显的影响;在CD4+T细胞扩增的第15天检测其中TCM的细胞数量,对照组中TCM的数量为(7.24±0.54)×105,实验组中TCM的数量为(5.13±0.47)×106,较之对照组,其TCM的数量有着7倍左右的扩增;对上述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P<0.01,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上述两组细胞进行凋亡检测,发现实验组中凋亡细胞的比例低于对照组.[结论]NAC可有效地促进CD4+ TCM细胞的扩增,为过继免疫治疗提供简单、安全及有效的体外扩增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体外循环(CPB)大鼠血脑屏障功能(BBB)的影响。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CPB组(C组)、CPB+NAC组(N组)。N组在预充液中加入NAC 100 mg/kg,然后以20 mg/(kg·h)速度输注直到停转流,C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停CPB后2 h,采集上腔静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每组随机取6只测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另6只做脑组织脑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测定和大鼠BBB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N组血浆TNF-α和IL-6水平,脑组织MDA、GSH-px和EB含量均显著优于C组;N组海马区BBB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也较C组明显减轻。结论 NAC可减轻CPB大鼠BBB的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耳毒性损伤模型,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庆大霉素所致耳蜗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庆大霉素组、NAC干预-1组、NAC干预-2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20 mg/(kg.d),共14 d;庆大霉素组腹腔注射硫酸庆大霉素120 mg/(kg.d),共14 d;NAC干预-1组在上述剂量腹腔注射庆大霉素前1 h腹腔注射100 g/L的NAC 350 mg/(kg.d),共14 d;NAC干预-2组注射庆大霉素(同庆大霉素组)14 d后再腹腔注射NAC 3 350 mg/(kg.d),共14 d。所有动物在实验前作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测定,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动物分别在全部用药结束后24 h作ABR阈值测定,处死后取听泡,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耳蜗各部的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耳蜗中核因子-κB(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用药结束后,庆大霉素组ABR阈值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74.77,q=3.28~5.29,P<0.05),NAC干预-2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q=2.24~3.28,P<0.05)。庆大霉素组和NAC干预-2组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和Corti器毛细胞NF-κB、TNF-α表达增强,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27.47~48.81,q=1.34~4.31,P<0.05)。结论NF-κB和TNF-α可能共同参与了耳蜗药物性损伤过程,NAC可能对庆大霉素所致的耳蜗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肝HL-7702细胞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对肝细胞HL-7702的毒性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正常HL-7702肝细胞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12.5、25.0、50.0、100.0 mg·L-1 SiO2组。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法对纳米SiO2颗粒进行表征和粒径检测。细胞处理 24 h 后,HE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MTT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LDH活力;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结果:TEM观察,纳米SiO2呈球形,颗粒大小较均匀一致,分散性较好,颗粒平均粒径为(65.87±9.02)nm;DLS法检测,纳米SiO2颗粒在高纯水和RPMI-1640培养液中的水合粒径明显增大,分别为(124.57±8.02)和(139.32±9.93)nm。HE染色,纳米SiO2颗粒能够导致HL-7702细胞形态改变,25.0和50.0 mg·L-1 SiO2组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紊乱;100.0 mg·L-1 SiO2组细胞质皱缩、细胞排列稀疏,部分细胞呈凋亡的形态学表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纳米SiO2组HL-7702细胞存活率均下降,50.0和100.00 mg·L-1 SiO2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50.0和100.00 mg·L-1 SiO2组培养液中LDH 活力明显升高(P<0.05),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纳米SiO2颗粒能够对HL-7702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效应;其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中ROS的产生有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对HL-7702细胞的毒性作用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的影响,为纳米SiO2体内外毒性的预测和安全性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透射电镜(TEM)观察2种SiO2颗粒的粒径、分散性和形状;动态光散射法(DLS)检测SiO2颗粒在高纯水和培养液中的粒度分布;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实验检测细胞膜完整性;划痕染料示踪技术检测GJIC。结果:透射电镜,2种SiO2颗粒呈圆形,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2种颗粒的粒径分别为(447.60±20.78)和(67.42±5.69)nm,分别为亚微米级和纳米级颗粒。动态光散射法,2种颗粒在高纯水和RPMI-1640培养液中的水合粒径分别为(684.37±18.76)、(697.02±19.57)nm和(128.31±7.64)、(133.74±8.97)nm,颗粒均未发生聚集,分散性良好。MTT法,2种SiO2颗粒作用细胞24h后,同一粒径的颗粒,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下降;同一浓度下,纳米颗粒比亚微米颗粒的毒性大。LDH活力实验,当作用细胞24h后,2种SiO2颗粒均能够损伤细胞膜,同一浓度下,纳米SiO2颗粒比亚微米颗粒对细胞膜的损伤能力大;同一粒径的颗粒,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膜的损伤程度加重。划痕染料示踪实验,纳米SiO2颗粒可抑制GJIC,并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而在相同浓度下,纳米SiO2颗粒比亚微米颗粒对GJIC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纳米SiO2颗粒能够对HL-7702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抑制GJIC。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大黄酸对人正常肝细胞L-02的凋亡作用及探讨其机制。应用MTT法评价大黄酸对L-02细胞的活性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黄酸诱导L-02细胞的凋亡;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内质网应激蛋白及caspase-4、caspase-3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大黄酸能够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L-02细胞活性,增加L-02细胞凋亡率;诱导细胞ROS水平增高,NAC预给药可显著降低其水平;大黄酸能显著上调L-02细胞内的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 78)、活化转录因子4(ATF-4)和C/EBP同源蛋白(CHOP)基因的mRNA水平;显著增加GRP 78,磷酸化c-jun 氨基末端激酶(p-JNK),CHOP蛋白表达;NAC不能抑制大黄酸诱导的GRP 78,p-JNK,CHOP蛋白表达上调,亦不能抑制大黄酸诱导的caspase-4及caspase-3活性增加。表明大黄酸能够诱导L-02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非活性氧依赖性的内质网应激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多西环素纳米脂质体缓释凝胶生物相容性及细胞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自制多西环素纳米脂质体缓释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及对体外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的毒性。方法选取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采用琼脂覆盖试验,根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和计算的培养不同时间点L-929细胞的平均褪色指数和溶解指数,评价样品的细胞毒性分级情况。以最大剂量法,于白色豚鼠背部对称部位分别进行注射诱导和敷贴激发致敏,观察激发后48h内皮肤红斑和水肿反应程度。SD大鼠用20%样品水溶液连续灌胃7d,观察临床症状并计算食物利用率。结果L-929细胞环素纳米脂质体缓释凝胶培养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毒性分级为1(阴性对照为0)。致敏试验显示,48h内白色豚鼠背部皮肤无明显红斑和水肿反应。SD大鼠经样品灌胃7d后,无毒性反应表现;与等量蒸馏水灌胃的对照组比较,体质量和食物利用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多西环素纳米脂质体缓释凝胶无潜在细胞毒性及致敏作用,是一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牙周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HL-7702细胞黏附迁移能力的影响,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暴露组,暴露浓度分别为 12.5、25.0、50.0和100.0 mg·L-1。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DLS)对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进行观察。细胞处理 24 h 后,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黏附能力;划痕修复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EM观察细胞对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摄取及颗粒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 TEM观察,纳米二氧化硅呈圆形,颗粒大小均匀一致,分散性良好,颗粒平均粒径为(67.42±5.69) nm。DLS法检测,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在无血清RPMI-1640培养液中水合粒径为(134.13±2.78) nm,而在含1%、5% 和10%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的水合粒径明显增大。细胞黏附实验及划痕修复实验,与对照组比较,在无毒剂量下,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暴露组细胞的相对黏附率和损伤修复率明显下调(P<0.05),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升高下调作用愈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在无毒剂量作用下,纳米二氧化硅暴露组大量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已被细胞摄取,颗粒主要以成簇的形式分布于内吞小泡中或散在分布于胞质中,可见细胞膜凹陷、包裹吞噬纳米颗粒的过程。结论: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能够抑制HL-7702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管滴注纳米二氧化硅(SiO2)在体内对小鼠各脏器的影响,为纳米SiO2的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40只6~8周龄BALB/c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低剂量SiO2组(7 mg·kg-1)、中剂量SiO2组(21 mg·kg-1)和高剂量SiO2组(35 mg·kg-1)(n=10),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染毒5次,每3d 1次,最后一次染毒1和15 d后取小鼠左肺、右肾、肝脏、心脏和脾脏制成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摘眼球取血,检测肝肾功能生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尤其是中和高剂量SiO2组小鼠肺组织出现肺泡间隔增厚、炎性细胞浸润的炎症实变表现以及少量的小动脉血栓;肝脏出现肉芽肿样炎性细胞浸润及少量的局灶性肝细胞坏死;脾脏红髓增大充血,巨噬细胞增生并可见散在的巨核细胞;上述表现存在剂量依赖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15d后这些损伤表现均有减轻的趋势;肾组织则表现为轻微的炎性细胞浸润。血生化指标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在实验组中有一定的波动,提示肝细胞有不同程度损伤;实验组小鼠尿素氮(BUN)和肌酐(Cr)水平变化提示有肾功能损害,但无明显剂量及时间效应。结论:气管滴注纳米SiO2对不同脏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炎症及损伤方面,受影响的脏器主要有肺脏、肝脏、脾脏和肾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灯盏乙素拮抗硒对人肝细胞株L-02毒性作用。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法研究灯盏乙素和硒对L—02细胞生长的作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测定丙二醛(MDA)、巯基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等氧化还原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0.5mmol/L灯盏乙素与细胞作用48h时达到促细胞生长最佳条件,且可以显著拮抗1.5μmol/L硒对L—0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灯盏乙素和硒共同处理的细胞与仅用硒处理的细胞相比,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MDA含量显著降低,巯基含量及体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增高。结论 灯盏乙素通过抗脂质过氧化和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拮抗硒对L—02细胞的毒性。  相似文献   

18.
灯盏花素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灯盏花素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采用用不同浓度的灯盏花素(10,20,40 μmol/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预处理4 h,再采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细胞氧化损伤20 h,然后检测细胞的改变,包括采用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活性氧含量,以及蛋白免疫印迹及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改变。实验结果发现,灯盏花素可以逆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并呈剂量依赖效应,并减少内皮细胞的凋亡。为探索灯盏花素的作用机制,首先检测了细胞与多种浓度及时间(2,4,6 h)的灯盏花素预孵育后的活性氧含量改变,结果发现灯盏花素可剂量及时间依赖地减少活性氧的产生。进一步发现,细胞信号通路分析发现灯盏花素可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及细胞色素C的释放及caspase-3的剪切。灯盏花素可减少Keap1及激活Nrf2的核内转运,促进下游抗氧化酶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Mu1型(GSTM1)的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增强NQO1酶活。此外,灯盏花素还可减少IKK及IKB及抑制NF-κB核内转运,而促进eNOS的表达。本研究表明灯盏花素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及抑制NF-κB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粒径约60 nm的纳米SiO2颗粒,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分为对照组和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浓度分别为12.5、25.0、50.0和100.0 mg•L-1),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和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催化亚单位(GCLC) mRNA表达水平。结果:MTT检测,与对照组比较,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活力降低,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当作用时间为12 h时,仅100.0 mg•L-1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当作用时间延长至24 h,25.0~100.0 mg•L-1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同一浓度作用下,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活力也呈现下降趋势,呈时间效应关系。LDH和FCM检测,与对照组比较,除12.5 mg•L-1组外,其余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培养液中LDH活力和细胞内ROS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100.0 mg•L-1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内Nrf2、HO-1、SOD2和GCLC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纳米SiO2颗粒具有降低细胞活力、破坏细胞膜完整性、诱导ROS生成和转录调控氧化还原因子等血管内皮细胞毒性,氧化损伤是纳米SiO2颗粒发挥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toxic effects of four types of metal oxide(ZnO,TiO2,SiO2,and Al2O3)nanoparticles with similar primary size(~20 nm)on human fetal lung fibroblasts(HFL1)in vitro.Methods The HFL1 cells were exposed to the nanoparticles,and toxic effect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MTT assay,cellular morphology observation and Hoechst 33 258 staining.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ur types of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lead to cellular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morpholog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