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点刺十二井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北京燕山区医院(102500)于淑凤,王国华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急性期过后遗留的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痴呆、抽搐、癫证。常常难以治愈,甚则造成终身残疾。现临床多以体针为主,有时使用头针等。本文采用点刺十二井穴配合体针的...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逐渐成为老年人的首要危害疾病,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其地位逐渐上升。中风偏瘫是最常见的后遗症,其治疗方法多种,利用井穴来治疗中风偏瘫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当代医家在原有的基础上采用更多的手段治疗偏瘫,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董继革 《北京中医药》2009,28(12):961-962
目的 探讨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弛缓期瘫痪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主动康复组、被动活动组和综合治疗组,按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1个月后患者出现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结果 综合治疗组在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一月后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明显低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除肩痛的评分P<0.01,余评定均P<0.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上肢弛缓性瘫痪综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被动运动和单纯的主动康复.  相似文献   

4.
董继革 《北京中医》2009,(12):961-962
目的探讨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弛缓期瘫痪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主动康复组、被动活动组和综合治疗组,按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1个月后患者出现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结果综合治疗组在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一月后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明显低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Fusl—Meyer评分明显高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除肩痛的评分P〈0.01,余评定均P〈0.001。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上肢弛缓性瘫痪综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被动运动和单纯的主动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针刺及点刺井穴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针刺及点刺井穴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治疗脑卒中患者15例与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15例.结果 治疗后脑卒中患者上肢Fugl-Meyer积分显著提高,且疗效优于不采用点刺井穴的对照组(P<0.01).结论 提示脑卒中患者采用针刺及点刺井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优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6.
手十二井穴放血对家兔脑血流图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手十二井穴放血可使正常家兔和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家兔REG波幅显著升高。且时间持久,优于静脉注射酸组 ,表明手十二井穴放血有明显扩张脑血管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初期患者意识状态等的影响。方法:以中风发病后3d有意识障碍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病情分为损伤大面积、中面积、小面积3组,每组随机分为刺络组与对照组, 刺络组和对照组均进行正常治疗,仅刺络组增加井穴刺络放血。将意识状态进行量化,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血压、心率等的变化。结果: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使损伤面积小的患者意识状态好转;收缩期血压上升;可使各组患者的心率加快。结论: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使损伤面积小的患者意识状态好转。  相似文献   

9.
手十二井穴放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相似文献   

10.
针刺井穴对中风恢复期患者SIAS和ADL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井穴对中风急性期患者的影响。方法与结果采用普通针刺加十二井穴的方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36例,发现治疗后SIAS积分和ADL积分显著提高,且疗效优于不采用井穴的对照组(P〈0.01)。结论提示中风恢复期患者采用针刺井穴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芒针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电芒针组,各50例。常规针刺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手三里、尺泽、内关、合谷;电芒针组应用电芒针透刺肩髃与臂臑、手三里与外关,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采用简式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三角肌表面肌电均方根(RMS)比值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电芒针组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电芒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2.
指端点穴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指端点穴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另用指端点穴法,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及Barthel指数评估两组上肢运动功能及ADL。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和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端点穴法能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基于力反馈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 56例并随机 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进行上肢常规康复训练,40min/次;试验组采取20min常规训练+20min上肢康复机器 人训练,1次/d,5次/周,共 3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运动学参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 估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上肢运动学参数及FMA-UE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力反馈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且优于常规 训练,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与常规训练相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太极云手结合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接受太极云手训练结合结合机器人辅助训练,对照组接受机器人辅助训练。两组的训练频率为60min/天,5天/周,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腕手部分、Wolf运动功能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箱块测试(Box and Block test,BBT)、握力和捏力来评估受试者的手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WMF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腕手部分、BBT、握力和捏力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太极云手结合机器人辅助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上肢康复机器人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运动神经康复治疗技术,越来越多研究证实机器人可以实现长期、稳定的重复训练,具备目标导向性和任务导向性等特点,保证了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弥补了传统康复训练方法的不足。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金翊思  袁波  张桂珍 《河南中医》2015,35(1):142-144
目的:观察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8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A组采用Bobath疗法进行上肢康复功能锻炼,每日30 min,每日1次。B组在A组康复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患侧肩髃穴、臑会穴针刺治疗,每次30 min,每天1次。治疗20 d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手、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07、0.000、0.000);且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P=0.003、0.004);治疗后,A组的Fugl-Meyer评分为(25.00±6.32),B组的Fugl-Meyer评分为(33.06±6.00),B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04);A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61.11%,B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5.56%,B组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01)。结论: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减少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962-1964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联合针刺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康复科以缺血性脑卒中为诊断收入院的患者8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行临床常规疗法治疗;实验组41例,在与对照组相同的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灯盏花素联合和针刺治疗,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肢体功能的变化,进而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其数据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加以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hs-CRP、TNF-α及IL-8水平较低(P0.05);实验组肢体功能、生存质量评分和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ALT、AST、Cr及BUN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灯盏花素联合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治疗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李新宇  徐磊 《中医康复》2024,1(6):40-44
目的:研究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康复医学科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NF等张组合、节律性稳定及动态反转技术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训练,改善患者膝关节控制及下肢运动功能。两组患者通过测量膝关节伸展角度判断治疗有效率,以及采用FMA-L评分量表、BBS评分量表和计算10m最大步行速度、平均步长结果来评价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在膝过伸角度、FMA-L评分、BBS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和平均步长评估指标中分数均有显著提高,其中试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PNF等张组合、节律性稳定及动态反转技术可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及控制能力,提高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火针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Web of Science、EMbase、Ovid、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火针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为火针疗法或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火针治疗,对照组为常规的康复锻炼、常规针刺(体针、电针等)、常规治疗等。采用Revman5.3软件对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包括1 061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CSI [Z=4.55,P0.05,MD=-0.82,95%CI=(-1.17,-0.47)]、FMA评分[Z=7.43,P0.05,MD=9.00,95%CI=(6.63,11.38)]、有效率[Z=6.35,P0.05,OR=3.37,95%CI=(2.32,4.91)]均较优。结论:火针能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针刺组接受针刺头穴顶颞前斜线、内关、极泉、三阴交、委中等穴位及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每日治疗1次,5d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FMA、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1),治疗后针刺组FMA、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可明显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