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Caroli病Ⅱ型少见,到1997年为止国内外共报道此病约151余例,在影像学诊断之前,临床确诊困难.现报告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一例. 病理:男性,28岁,因腹胀伴上腹部不适就诊.体检:皮肤黄染,腹部膨隆.肝肋下1cm,脾下缘近骼棘.B超诊断"肝内多发囊肿".CT表现:肝内后叶见多个、大小不一、沿肝内胆管走行、囊样低密度病灶,其远端小胆管扩张,低密度影中可见略高密度点状影. 相似文献
5.
肝胆管先天性囊性扩张症(Caroli病)少见(1).现将本院一例报告如下: 女,54岁。一个半月来右上腹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伴高烧,恶心,呕吐.巩膜及皮肤发黄并进行性加重.既往无肝胆胰疾病史。体检: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右上腹压痛.肝肋下2厘米,剑突下4厘米,质地中等度硬.右腹部可触及 相似文献
6.
7.
Caroli‘s病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Jacques Caroli描述了主要表现为胆管树囊腔状扩张的一种少见的慢性胆管疾病,常危及生命。Caroli's病常在儿童期出现,被认为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遗传的。本介绍了该病影像学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Caroli氏病又称交通性海绵状胆管扩张症 ,1 958年由Caroli氏首先报道此病 ,本病属先天性胆管扩张的V型 ,极为罕见。患者 男 ,31岁。间断性右上腹不适 ,腹泻 2年入院。查体 :面色苍白 ,皮肤巩膜无黄染 ,无腹水征。实验室检查 :AST2 8.0U/L ,ALT 31 .0U/L ,γ GT 2 0 .0U/L ,AKP 48.0U/L ,TBA 9.0umol/L ,TP 79.0 g/L ,ALB 49.0g/L ,GLO 30 .0 g/L ,A/G 1 .6 ,TBIL 8.0umol/L ,DBIL 2 .0umol/L ,IBIL 6 .0mmol/L ,CHE 62 70 0U/L。胃镜 :食管、胃… 相似文献
9.
Caroli‘s病的影像学诊断(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经临床、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确诊的Caroli’s病32例。着重讨论其病因,病理改变及影像学征象。该病为少见的先天性肝胆异常多发性、节段性囊状扩张疾病,US、CT及灌注法胆管造影为有效的诊断手段。其特征性的征象为肝内胆管、或同时伴有肝外胆管的囊状扩张,以及囊内索条征和囊区中心点征。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肝纤维化(Congenital hepatic fibrosis CHF),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CHF合并先天性肾髓质囊肿病罕见报道。笔者遇到2例,报告如下。病例1女性,21岁。因反复发热15天来院就诊。患者5年前曾有剧烈运动后出现恶心、呕吐,次日有黑便史。临床诊断:肝硬化,巨脾,食管下段静脉曲张。食管镜检查,食管下段静脉重度曲张;肝功能检查正常;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多次骨髓穿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清铁、铜检测正常。行脾脏切除 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术中所见:肝弥漫性充血性水肿伴纤维化,质硬,表面光滑,探查下腔静脉狭窄为肝肿大压迫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Caroli氏病为肝内胆管的先天性囊状扩张,1958年由Caroli首先报道,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报告3例经影象学检查及手术病理确诊的Caroli氏病,结合文献复习,主要探讨Caroli氏病的CT诊断价值。例1 男,11岁。因反复呕血、便血两年入院。患病以来偶有发热,无明显腹痛及黄疸。查体: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大,肋下4cm,剑突下10cm,脾大,肋下2cm,腹水征阳性。化验:大便潜血试验(+),血红蛋白51g/L,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正常。胃镜:食道静脉、胃底体静脉曲张。B超:肝… 相似文献
15.
儿童Wilso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肝纤维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Wilso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肝纤维化机制。方法对48例临床资料完整并行肝穿刺检查的Wilson病例做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分析。采用光镜观察、电镜观察、Rhodanine/Rubeanicacid铜染色及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染色探讨Wilson病的病理学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组织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TIMP2的表达,并以原位末端标记与αSMA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法观测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与凋亡状况。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10.0±3.8岁,有家族史者29.2%,K F环阳性68.8%,血清铜蓝蛋白和铜氧化酶异常分别为93.0%和95.0%,血清ALT、AST、ALP、及GGT均值分别为正常上限值3.6、3.0、2.7和2.0倍。肝脏主要病变表现为汇管区及小叶内不同程度慢性炎症及界面炎,肝细胞小泡/微泡或大、小泡混合性脂肪变性,77.0%肝细胞内呈较弥漫性铜颗粒沉积,以腺泡I带肝细胞为甚,可见大而不整的凋亡小体、糖原核肝细胞、Mallory小体及嗜伊红颗粒肝细胞;超微观察示肝细胞内可见肿胀或怪异线粒体,溶酶体颗粒增多,并见泡状圆形包涵体。本组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肝纤维化,表现为早期汇管区扩大,中期纤维间隔形成及晚期肝硬化改变。活动性病变肝组织内,尤其在铜颗粒沉积明显区域活化HSC数目明显增加,凋亡减少,TIMP1、TIMP2表达量增强 相似文献
16.
王祥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4,(8):77-78
Caroli病又叫“交通性海绵状肝内胆管扩张症”,属于先天性胆管囊肿的第五型,Caroli又分为两型,即单纯型和弥漫型,系由于胚胎发育的成管过程中异常扩张所致。回顾分析我院2例Caroli病,现报告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CT诊断Caroli病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roli病极为少见 ,表现特殊。我们遇到 2例 ,其中 1例经活检证实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病例 1 女 ,47岁。右上腹胀痛半年来诊、体格检查 :腹部柔软无压痛 ,肝脏肋下未触及 ,余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TBILL15 .2 μmol/L ,ALT2 5u/L ,GGT8u/L。超声检查 :肝实质回声普通偏强 ,分布不均匀 ,沿肝内胆管走行区可见多个细小囊状无回声区 ,2~ 5mm不等。门脉内径 11mm ,肝门区及肝外胆管未见扩张。拟诊 :Caroli病。CT平扫示肝内广泛弥漫分布小囊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 :低密度区边缘更为清晰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