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藿香挥发油止咳化痰药理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广藿香挥发油的止咳、化痰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观察止咳作用;用小鼠酚红排泌法观察化痰作用。结果广藿香挥发油能明显延长引起半数小鼠咳嗽的氨水喷雾时间(EDT50),能促进小鼠气管酚红的排泌。结论广藿香挥发油具有明显止咳、化痰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不同采收期海南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海南省万宁市不同采收期的广藿香挥发油成分。方法:GC/MS联用技术。结果:从茎油中分离出47个色谱峰,鉴定出2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1.92%;从叶油中分离出34个色谱峰,鉴定出1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4.94%。主要是单萜烯、倍半萜烯、醇类、酮类、醛类与烷酸类。含量超过1%的有10个化合物,以广藿香醇含量最高(茎油中含36.06%,叶油中占37.74%);茎油中含广藿香酮17.08%,而叶油中含量甚微(0.85%)。6~8月,含油率分别为0.8%、0.7%和0.6%,广藿香醇含量以7月最高(42.62%),6月稍低(40.84%),8月最低(31.40%);广藿香酮含量则以8月最高(5.13%),7月和6月相近(分别为2.19%和1.36%)。结论:海南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与广东湛江地区产的相似,以7月和6月采收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1):14-16
目的:观察和比较广藿香油及其主要成分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方法:分别将发育10h的胚胎置于梯度浓度的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中培养,于24h、48h、72h、96h观察和统计各组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畸形率、胚胎形态、摆尾次数和心率。结果:随作用时间延长,三种药物毒性表现越明显;24h时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斑马鱼的LD50分别为50.3、12.9mg/L,广藿香油组无明显致死现象;96h时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斑马鱼胚胎的LC50分别为21.22、12.863、11.76mg/L。对比12mg/L浓度下三种药物的毒性,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在24h时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止于体节期,96h时表现为导致幼鱼脊柱侧弯,心脏肿大,卵黄囊肿大、摆尾次数和心率明显下降等现象;广藿香油在各时间点主要表现为延缓黑色素的生成和轻微的心脏毒性;对比结果表明,广藿香酮毒性最明显。结论: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斑马鱼均有胚胎发育毒性,毒性大小:广藿香酮>广藿香醇>广藿香油。 相似文献
6.
高要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高要产广藿香茎和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茎油中分离出107个色谱峰,鉴定了52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8.83%;从叶油中分离出50个色谱峰,鉴定了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6.95%。茎和叶油中主要含广藿香酮(分别为30.99%和21.31%)、广藿香醇(10.26%和37.53%)反式-丁香烯(4.92%和6.75%)、α-愈创木稀(2.27%和6.18%)、反式,反式-法呢醛(2.04%和1.40%)、α-广藿香烯(1.13%和2.71%)、刺蕊草烯(1.56%和1.99%)等。茎与叶挥发油中亦存在一些差异:茎中有27个成分是叶中没有或含量极微而未能检出,叶中亦有11个成分是茎中不具有的。 相似文献
7.
广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气质联用技术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研究广藿香发挥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寻找最多可作为广藿香发挥油质量评价的指标。方法:用气质联用技术和标准图谱检索对照、核对和补充检查的方法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用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出64个化学组分,并鉴定其中31个化学成分和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论: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31.66%)、广藿香酮(23.58%),其它成分是丁香烯、广藿香烯、愈创木烯、法 相似文献
8.
广藿香挥发油气相色谱指纹图谱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建立广藿香挥发油的特征指纹图谱,用于广藿香的品质控制及产地鉴别.方法:采用GC法对高要、石牌、吴川、遂溪、雷州及海南万年产广藿香挥发油进行GC图谱的比较分析.结果:以11个共有峰为评价指标,GC分析色谱条件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广藿香的主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有差异;不同产地的广藿香其各组分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结论:以11个共有峰作为广藿香挥发油特有的指纹图谱,以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的峰面积比值作为鉴别不同产地的广藿香的指标参数,建立了可用于广藿香道地性鉴别及品质评价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标准. 相似文献
9.
10.
11.
高等植物的多糖成分及其药理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高等植物分出的各种类型的多糖中,大部分是具有复杂结构的杂多糖。一部分多糖分子内相邻的糖元之间形成氢键,从而产生了二级乃至三级结构。多糖可刺激和调节免疫系统,其中一些还有降血糖活性。它们的抗补体活性与分子的酸性、分子量和羟基有关,有抗肿瘤活性则与对肝中药物代谢酶的抑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GC-MS法建立广藿香挥发油指纹特征图谱研究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36
目的:建立广藿香挥发油指纹特征图谱,为广藿香的内在质量评价和鉴定提供特征数据,方法:采用GC-MS法对不同产地广藿香(石牌,高要,海南藿香),组织培养广藿香,以及超临界提取广藿香,广藿香对照品共21个样品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21个广藿香样品均含有β-广藿香烯,β-榄香烯,顺式-石竹烯,反式-石竹烯,棘蕊草烯,α-愈创木烯,α-广藿香烯,δ-愈创木烯,未鉴定A,广藿香醇,广藿香酮等主要成分,以上11种主成分相对含量约占挥发油总量的80%左右,石牌霍香与高要,海南藿香比,11个成分的相对含量(除顺式-石竹烯,反式-石竹烯外),均有显著性差异,高要藿香与海南藿香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1个主要成分的出峰先后顺序及相对含量极具特征性,形成了广藿香特有的指纹图谱(地貌),可作为广藿香内在质量评价和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广藿香药材挥发油及主要成分含量影响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考察影响广藿香挥发油及主要成分含量的因素 ,为广藿香的内在质量评价和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挥发油含量测定法及GC MS法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法 ,以及不同水平施肥和施用农药等因素对广藿香挥发油和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和比较。结果 :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均对广藿香挥发油含量有影响 ,不同水平施肥和施用农药则对其无显著影响。结论 :在制订广藿香药材及中成药质量标准时必须考虑原药材的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广藿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目的 对广藿香全草进行研究以筛选天然抗真菌新药。方法 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IR,UV,MS,NMR(^1H,^13C,DEPT)分析以及与标准品对照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利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结果 利用抗菌活性追踪,从广藿香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鉴定为:5-羟基-3‘,7,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I);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Ⅱ);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Ⅲ);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IV);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V);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VI) ;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Ⅶ)和3,5,7,3‘,4‘-五羟基黄酮(Ⅶ)。并对化合物I,Ⅲ,Ⅴ,Ⅵ进行了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结论 除V和VI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受测的4个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GC-MS建立石牌广藿香挥发油指纹图谱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建立石牌广藿香挥发油GC-MS分析色谱条件,初步拟定石牌藿香挥发油特征指纹图谱指标成分群,阐明石牌藿香的道地特性;方法:采用GC-MS法对不同采集期石牌藿香,以及同基地栽培的高要,湛江藿香挥发油进行主要成分比较分析。结果:以11个主要共有峰为评价指标;GC-MS色谱条件的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良好;固定产地的石牌藿香稳定性好,不同采收期主成分基本相同,其中广藿香酮的含量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与同地栽培的高要,湛江藿香相比,广藿香酮,广藿香醇等含氧组分以及不含氧的倍半萜烯类主成分的相对含量均有明显差异;结论:GC-MS法分析广藿香挥发油主成分,方法准确可靠;其本身具有的多成分同时定性的优势,为阐明道地药材牌香与高要,海南藿香的区别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广藿香油及藿香油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藿香油又称百秋李油,是从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中提取的挥发油,是广藿香的主要药用成分。藿香油是从唇形科藿香属植物(土)藿香Agasrathe rugosa(Fisch.et Meyer)0.ktze中提取的挥发油,是常见的天然香料。两者来源不同,但目前在应用上有人不加以区分。这一做法是否合理?两者是否可以混用?为此,笔者将从历史沿革、成分研究、药理研究和安全性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广藿香油及藿香油的合理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广藿香内生真菌类群分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藿香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72株内生真菌,根据ITS序列分析鉴定为25属40个种,其中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镰刀菌属Fusarium为优势种群;广藿香内生真菌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以茎中内生真菌的分布最多,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8%;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共有15个属34株内生真菌至少对1种供试菌具有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广藿香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部分菌株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