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眩晕证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一证,临床颇为多见.然纵观其证治医家多是重肝责肝,用平肝镇肝之法,从肝论治,疗效颇著.然笔者临床辨治眩晕,见证颇多,今就临床所见,略陈一得.  相似文献   

2.
试议和肝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颗颗  叶永安 《新中医》2009,(8):116-118
和肝之法,即和肝法,乃和法中最突出、最常用之法。晚清医学家周学海《读医随笔》云:“凡治暴疾、痼疾,皆必以和肝之法参之。”其后,全国名老中医任应秋也说:“凡治暴病、痼疾,往往都要考虑到肝的问题,而兼用和肝的方法。”这两位不同时代的医家都明确赋予和肝之法以不同寻常的意义。就五脏而言,一般没有和心法、和肺法、和脾法(多说“理脾”)、和肾法之说,仅对肝这一独使之脏具和肝之法。也可见和肝法的特别重要作用。故试议如下。  相似文献   

3.
范金茹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38-2239
对常用治肝之法如疏肝、缓肝、柔肝、平肝、清肝、泻肝进行了诠释,并从辛散酸收并用、疏肝为治肝之通法、治肝勿忘顾护肝阴、柔肝养阴务必法取灵动、实脾为治肝的防治之法、脏腑相关疾病调肝为先、举例瓜蒌柴胡运用等5方面讨论了临证治肝之法的体会,旨在灵活运用治肝之法治疗内科杂病。  相似文献   

4.
王清  钱锐  杨丽萍 《新中医》2014,46(11):44-47
介绍周常昆主任医师治疗小儿久咳的经验。周主任结合小儿的特殊体质及咳嗽发病的特点提出治咳六法:治肺、治脾、治肝、治痰、治便、治食,认为治肺为首要之法,治脾为固本之法,治肝为要着之法,治痰为通用之法,治便为变通之法,治食为兼用之法,获效颇良。  相似文献   

5.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其代表作《傅青主女科》被后世医家视为中医妇科学的奠基之作。傅青主重视脏腑辨证,重肝而多从肝脾肾立论,调理先天肝肾的同时,又始终固护后天脾胃。其肝脾同治之法基于脏腑辨证及五行理论,肝脾同治法的使用贯穿在对女性经、带、胎、产各个阶段疾病的治疗中。对傅青主应用肝脾同治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进行分析:脾病及肝、土壅木郁,治宜健脾疏肝;肝病及脾、肝郁克脾,治宜抑木扶土;肝病及脾、木不疏土,治宜补虚降逆;肝脾同病、藏统失司,治宜大补肝脾。结合临床病案对肝脾同治法在妇科病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徐泽合  时青 《新中医》2018,50(9):221-223
头痛为中医脑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认为,内伤头痛在生理病理上与肝关系密切。笔者试从肝论治内伤头痛,若肝气郁滞者,治以疏肝理气之法;肝血瘀阻者,治以活血通络之法;肝阳上亢者,治以平肝潜阳之法;肝血亏虚者,治以养肝补血之法;肝肾亏虚者,治以培补肝肾之法。并举临床验案1例,以资佐证疏肝活血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治风先治血是临床常用治疗风证的法规。所谓“先”,是强调治血为治风之先导,并不是先治血而后治风。至于治血的概念,则凡是能调和营卫气血、通利血脉、疏畅经络之法,皆在此例。历代医家于治风的同时对不同的风证,分别配伍不同的治血之品,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治风先治血之法。这些治法散见于历代医家的各种著作中,依笔者之管见,可归纳为如下十种:  相似文献   

8.
调治小儿脾胃,倡导“抑木扶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中医院倪珠英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她在明代医家万全的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抑木扶土"的学术观点。主张治疗小儿脾胃病,都可选用适当的治肝之法,形成系统的治法和用药特点,临床运用,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指导思想;治肾、治肝、治脾为治本之法;祛外邪、治血为治标之法。  相似文献   

10.
治肝之法在临床上运用范围颇广,历代医家论述繁多。《内经》最早提出用甘缓、辛散、酸泻等法治肝;汉代张仲景提出用乌梅丸、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等治疗足厥阴肝经疾病;清代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提出治肝三十法。由于肝病范围广,治法多,因此善于掌握治肝法的运用,对于中医临床和研究工作都是很必要的。根据前人治肝的经验及笔者跟随名老中医陈伯勤主任医师学习治肝的体会,将治肝法归纳为二十种,现逐一浅谈如下。一、清肝泻火法:适用于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火上炎,证见面红目赤,口舌糜烂,胁痛,黄疸,口干而苦,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溲黄而短,甚则咳血、吐血、衄血,  相似文献   

11.
<正>《难经·七十七难》中有"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著名论点。张仲景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后世医家根据这个观点,在治肝病时往往采用扶土抑木或清肝护睥之法。笔者在临床治疗脂肪肝强调"实脾"为先,收到较好疗效,现就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分析古今医家治疗痤疮的用方规律不外侧重外治之法、解毒杀虫力强、注意祛风退瘢与发展活血之法,而现代医家则治法多样,内外兼施,内治法的用方规律为初起予疏风清热、注意清热除湿、重在解毒消痈与兼以活血化瘀、补虚不忘健体,外治则多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之法,注意美白祛瘢,并参考现代药理研究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从肝论治糖尿病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与消渴病的关系,先哲早有定论,惜其未能引起后人的重视。张仲景《伤寒论》日:“厥阴之为病,消渴……”金元医家不仅认识到肝与消渴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开创舒肝之法,调理气血,使消渴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全面、更加日臻完善。如刘河间日:“治上消,鬲消而不欲多食,小便清利,宜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14.
“胁痛”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证候,多与肝、胆、脾、胃有关。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证治汇补》:“足厥阴肝经之络令人胁痛,然亦有少阳胆经病者,亦有肝乘脾经者,有肝侮肺经者,有肝肾同治,当推原之”。内治之法,历代医家论述极详,而外治一法略也。余十年来,诊求于古训,得吴师机先哲“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启示。将内治之方药改型外用,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将“胁痛”外治法临床运用简述如下。1 外感胁痛《诸病源候论…  相似文献   

15.
张崇泉教授擅长从肝辨治脑病,将阴阳气血辨证、脏腑辨证与治肝之法有机结合,常用清肝泻火、滋阴平肝、益气养肝、柔肝熄风、温补肝肾等法,临床辨治各种脑血管病患者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117-1118
孟河名医马培之,内外妇儿皆通,而以外科见长,善用消补结合及内外同治之法,所治口腔病亦循此法,马氏认为"痰湿随气火上升"为口腔病发病之标,"阴虚"为致病之本,同时提出"毒瘀"变病基础,据此,马氏采用平调阴阳、补托结合的内治之法,配合针药并用、迅速取效的外治之法,而组方具有性平、轻灵、和中的特点。马氏论治口腔病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春才 《四川中医》1993,11(5):14-15
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内容丰富,论证辞简理达,处方简洁精当。内中尤以肝病为多,诸如肝风、肝火、木乘土、肋痛、郁、头风、惊、痉厥、眩晕、疝之类均独立成篇,此外,还有许多肝病案例散见于其它病证之中。叶氏于肝病颇擅从胃论治,提出“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之论,尤具临床意义。笔者现将叶氏肝病治胃之法拾要探析如次。  相似文献   

18.
肝咳属五脏咳之一。《素问·咳论》中已有论述 ,后世医家对此证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都有进一步的阐发。本文综合近十五年来文献报道 ,结合古代著名医家的有关论述 ,将肝咳证治归纳为治肝之用和治肝之体两大类别共七个证型。分别是肝郁气滞 ,木火刑金 ,瘀血阻肺 ,木不疏土 ,肝风上扰 ,肝阳伏遏及肝肾阴亏。并就其病因病机 ,临床见证及治法方药作出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9.
白峻峰 《山西中医》1989,5(5):12-13
傅氏治肝一法,用于二十余种病症;治肝之方,可分舒清平补四法。妇女情志易激,出现肝郁气滞,化火上逆,治宜用舒、清、平之法,使气机畅达,升降出入运行不悖。若肝之阴血不足,治宜用补,使肝体得养而肝用复常。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新安医家吴澄的医学著作〈不居集〉博采前贤治虚损之法,总结阐述了内损之理,又结合自己的临症心得,创外感致虚之说,合而汇为治虚之大成,同时又全面阐述了脾阴虚的证治方药,对脾胃学说有着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