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华法林在伴有心房纤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将235例伴有心房纤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口服治疗,观察3组患者卒中复发率及出血性并发症的概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访观察1年,阿司匹林组卒中复发率为15.0%,出血率为2.5%;氯吡格雷组复发率为4.0%,出血率为0;华法林组卒中复发率3.8%,出血率3.8%。结论华法林、氯吡格雷对于伴有心房纤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的二级预防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治疗;对照组则口服双嘧达莫,疗程均为1年。比较两组脑卒中复发率、生存质量、生活活动能力、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复发率为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8%(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液流变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预防脑卒中复发,能有效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安全性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卒中2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1次/d,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安胶囊0.8 g,2次/d。每半年检测1次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随访3年。并统计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复发率、死亡率较对照组下降,神经功能改善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效果肯定,能减少复发率、死亡率,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血康胶囊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3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分为3组,217例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纳入阿司匹林组,184例应用脑血康胶囊的患者纳入脑血康组,132例应用阿司匹林联合脑血康胶囊的患者纳入联合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小板聚集率、脑血流速度、脑血流量。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 67%,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的82. 95%以及脑血康组的80. 98%(P 0. 05)。治疗1、2、3个月时,联合组的NIHSS评分、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阿司匹林组和脑血康组(P 0. 05);联合组的平均脑血流速度、平均脑血流量均高于阿司匹林组和脑血康组(P 0. 05)。阿司匹林组与脑血康组的治疗总有效率、NIHSS评分、血小板聚集率、脑血流速度、脑血流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脑血康胶囊的抗血栓效果与阿司匹林相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联合使用脑血康胶囊和阿司匹林有利于改善神经功能,增加脑血流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临床疗效。方法 :将 2 2 5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 10 0mg ,每天 1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辛伐他汀 2 0mg ,每晚 1次 ;进行双盲对照治疗 3年 ,观察两组病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 ,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 3年复发率 ( 15 0 % )明显低于对照组 ( 2 5 9% ) ,P <0 0 5。结论 :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抗凝剂与抗血小板剂预防老年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3例老年缺血性小卒中患者(≥60岁)随机分为抗凝组、抗血小板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予一般措施及安慰剂治疗,抗凝组加用华法林,抗血小板组加用阿司匹林。分别在发病后I、3、6个月时比较各组卒中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1、3、6月时卒中复发率为21.57%,29.42%,37.25%,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分别为3.92%、9.80%、13.73和5.88%、11.77%、19.61%,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复发患者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有4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率远高于普通人群,须及早进行二级预防,用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确切,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两种二级预防方案下的临床疗效及其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我院收治的14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均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另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液黏稠度、颈动脉硬化斑块变化,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及治疗后1年两组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随访两组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PA)、mR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1年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随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二级预防方案在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中较阿司匹林单一药物方案更具优势,联合预防方案在不增加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情况下可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颈动脉硬化斑块大小和患者预后效果,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新安医学经验方脑络欣通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及P-选择素的影响,探讨脑络欣通改善临床症状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90例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脑络欣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络欣通。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4d、治疗后28d 3个不同时间位点的血液流变学及P-选择素等理化指标,评价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脑络欣通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28d的有效率为93.3%,优于通心络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脑络欣通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P<0.01),脑络欣通组变化最为明显,优于通心络组和对照组。结论:脑络欣通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优于通心络胶囊,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组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乌灵胶囊合用赛洛特治疗与单用赛洛特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①选取2004—11/2005-11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赛洛特+乌灵胶囊组、赛洛特对照组,35例/组。②乌灵胶囊由乌灵参菌种通过生物工程发酵技术获得菌丝体,科学加工而成(左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050904);赛洛特[主要成分为盐酸帕罗西汀,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批号:05040260]。③赛洛特+乌灵胶囊组口服乌灵胶囊3粒/次,3次/d,共6周;同时口服赛洛特胶囊,1粒/次,1次/d,共6周。赛洛特对照组单纯给予赛洛特胶囊治疗,剂量、疗程与赛洛特+乌灵胶囊组相同。④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分别于入院时、治疗2,4,6周末对两组患者抑郁情绪、病情程度及疗效进行测试;采用不良反应量表于治疗2,4,6周末对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测试。结果:①两组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前及治疗2,4,6周末,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均基本相似(P〉0.05),说明两组用药方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均具有较好的疗效。②两组治疗前后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总分基本相似(P〉0.05),但治疗2,4周末时赛洛特+乌灵胶囊组明显低于赛洛特对照组(P〈0.01),至治疗6周末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赛洛特+乌灵胶囊组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效较快。⑨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前及治疗2周末,两组临床总体印象量表总分均基本相似(P〉0.05);治疗4,6周末时赛洛特+乌灵胶囊组明显低于赛洛特对照组(P〈0.05—0.01)。提示赛洛特+乌灵胶囊组主要于口服2周后开始起效,可能与副作用减少有关。④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量表评定结果:治疗2周末,两组不良反应量表总分基本相似(P〉0.05);而治疗4,6周末时赛洛特对照组均明显高于赛洛特+乌灵胶囊组(P〈0.05),提示赛洛特对照组不良反应严重。结论l乌灵胶囊联合赛洛特治疗起效快,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程度,并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文拉法辛联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经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患者均使用地西泮治疗,观察组中患者均使用文拉法辛联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使用脑卒中评价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神经功能以及睡眠质量。比较用药后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睡眠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IHSS以及PSQI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文拉法辛联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其睡眠质量,且用药后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8天为一疗程,随访1年,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标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欧洲脑卒中评分)、心脑缺血事件的复发率及病死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1个中心共纳入患者360人,通心络治疗组182人,脱失率为6.0%;对照组178人,脱失率为5.1%.治疗14天,28天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9例患者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复发,占治疗组患者4.9%;对照组13例患者出现复发,占对照组患者7.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安全,治疗1月后可获得较常规缺血性卒中治疗更佳的效果,远期能够降低脑血管事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阿司匹林合用两种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患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之上合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疗程均为6周。对照组57例氯吡格雷服用方法为75mg/d,1次/d;观察组56例氯吡格雷服用方法为50mg/d,1次/d。观察并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心绞痛每日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8.25%,观察组为96.4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绞痛每周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轻微不良反应4例,观察组2例。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阿司匹林合用50mg/d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络通颗粒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探索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6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以及其他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加用脑络通颗粒,共治疗90天,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侧支循环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侧支循环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在降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评分,和提高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也具有更好的疗效。结论:脑络通颗粒可以改善大脑中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以及认知功能,且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4.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东 《临床医学》2009,29(8):9-11
目的观察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心绞痛发作时含化硝酸甘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次,3次/d,口服。对照组则给予肌苷0.2g,3彬d,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用药前后患者症状、心电图的改变,检测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0.01)。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服用方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CAT)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CAT复发高危诊断标准的1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均分为2组,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观察组则给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2组不同时期抗血小板聚集率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情况,并记录2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在治疗1周与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 05),而对照组在治疗1周时的下降幅度大于观察组(P 0. 05),但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2组间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治疗1周、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TC水平均显著降低,TG治疗后3个月、6个月显著低于治疗前,LDL-C在治疗后6个月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治疗1周与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的3项血脂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出院随访3个月时2组CAT高危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随访12个月时观察组高危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1周与治疗后3个月、12个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CAT复发高危患者长期使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复发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介入治疗对非干预脑动脉系统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213例缺血性卒中并单侧重度颈动脉颅外段狭窄,119例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为介入组;余94例仅接受药物治疗,为药物组。入组时两组一般资料及卒中危险因素、合并其他脑动脉狭窄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进行为期3年左右随访观察,记录随访期间患者卒中和死亡事件,并进行比较。结果213例中6例失访,其中介入组1例,药物组5例。介入组卒中总复发率、症状性复发率、无症状性复发率及多次复发率均显著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介入组PTAS干预的颈动脉系统供血区和非PTAS干预的脑动脉系统供血区的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药物组重度狭窄颈动脉供血区和其他脑动脉供血区(P〈0.01,P〈0.05)。随访期间介入组死亡2例,药物组死亡4例。结论PTAS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较安全、低创的手段,对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有显著卒中二级预防效果,不仅体现在开通颈动脉系统供血区,也体现在其他脑动脉系统供血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未发生卒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将入选的266例脑供血不全患者按1∶6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8例)和阳性对照组(38例),并选择36名健康成人作为正常人组。治疗组服用通心络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饭后1 h服用,并加服阿司匹林80 m g,连服15~30 d;阳性对照组服用甲磺酸二氢麦角碱,每日3次,每次5 m g,饭后1 h服用并加服阿司匹林80 m g,连服15 d。参考美国卒中学会的标准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进行分类,并用比色法测定血浆溶血磷脂类标记物血浆溶血磷脂酸C。结果:未发生急性卒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分布很不均匀,以表现为行走困难、头晕或失衡,失定向力的1类症状为最常见,达60%以上;表现为突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或理解困难的2类症状发生最少,不足1%。通心络对改善患者症状有明显作用,在这些患者中,血浆LPA水平明显增高。通心络对LPA的作用具有时间效应关系,对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延长治疗时间,效果有增加趋势。结论:在未发生急性卒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中,以头晕、行走不稳最为常见,其血浆LPA水平明显增高。通心络对脑供血不全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提供出院健康教育医嘱单及其后续管理服务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92例出院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干预组(n=46),对照组做常规带药、出院指导,干预组给予出院健康教育医嘱单及其后续管理。1年后对两组患者调整行为危险因素遵医行为(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自我监护、定时复诊)、控制血管危险因素遵医行为(服用降压、降糖、调脂、抗栓药物)、复发率、死亡率进行调查。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出院后1年内调整行为危险因素遵医行为、控制血管危险因素遵医行为、复发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干预组遵医行为好于对照组。结论出院健康教育医嘱单及其后续管理,是提高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遵医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例甲真菌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4例。对照组给予伊曲康唑胶囊200mg,口服,2次·d~,连续服用7d.停药21d为1疗程;其中指甲真菌病患者连续服用2个疗程,趾甲真菌病或者指甲合并趾甲真菌病的患者连续服用3个疗程。观察组采用伊曲康唑胶囊联合特比萘芬片间歇冲击疗法治疗,伊曲康唑200mg+盐酸特比萘芬片250ing,口服,1次.d-1,连续服用7d,停药21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对2组的疗效、真菌学治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近期(2011年1—6月)、远期(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真菌学治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临床和真菌学治愈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8.1%,对照组复发率为3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和复发率低等特点,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对甲真菌病发挥协同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苷肌肽注射液。比较2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血清hs-CRP、IGF-1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1. 67%,显著高于对照组71. 67%(P 0. 05)。2组疗程结束后NIHS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ADL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疗程结束后,2组IGF-1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hs-CRP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 00%,与对照组11. 67%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应用rt-PA静脉溶栓联合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可调节血清hs-CRP、IGF-1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