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中医药》2015,(4):1-8
<正>人之本土性,指人之生命整体的本质属性在五行中属土,或曰人体生命的气化活动整体的本质属性与天地五行中的土行属性相一致。五行者,天地间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运行属性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五运即五行也。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即是说,生命整体本质属土的人体与天地万物一  相似文献   

2.
天地阴阳奇偶数的演变法则,古称之为五行学说。五为数,行指事物内五系统的运动变化。其大,宏观天地或宇宙整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一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易学启蒙》)。先天始生之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克,以成天地整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五行学说,本是产生形成于我国商周时代的一种哲学思想。至于“五行”最初的意义,与原始的“五材”说相关,“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而“行”则含“通路”、“运行”的意义。我国古代思想家企图以这日常生活所习见的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说明世界的万物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如《国语》史伯论五材:“以  相似文献   

4.
蒋燕 《中医杂志》1995,36(4):203-204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自然阴阳二气的五行变化孕育了世间万物,丛生了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黄帝内经》指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参同直指》写狲“人秉天地阴阳五行而生身”。因此,人和世间万物的生命节律变化都受天地阴阳五行之气的影响和制约,人和万物必须保持和天地自然变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四时是天地秩序的根本表现,在律历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先民从律气阴阳的角度认识四时五行,使得土与四时在“气”这一层次建立起同类关系,为气象五行(土居中央)的产生奠定了学理基础。四时是阴阳与五行结合的中介,在律历时空观的视野下,围绕四时产生了阴阳四时五行的宇宙生成图式。阴阳-四时-五行是天地这一生命体的神机,其为中医经典理论的构建提供了生命功能模型。  相似文献   

7.
试论《内经》五行互藏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学说,人们通常注意到的是五行特性、归类、生克、乘海、制化等内容,而对“五行互藏”讨论很少,未曾引起注意。所谓“五行五藏”,是指五行的任何一行中,皆又有五行可分。“五行者,水火水金土也”,“第人皆知五元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这是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一书中对“五行互藏”作出的简明定义。“五行互藏”的思想,在《内经》中早有蕴含。《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就是采用“五行互藏”理论和方法提出的中医特有的体质类型学说─—“阴阳二十五人”。后世医家根据“五行互藏”…  相似文献   

8.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 ,心气不舒 ,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其治“发之”多以汗解 ,如王冰曰 :“发谓汗之 ,令其疏散也。”后世认为 ,《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 ,内伤因素…  相似文献   

9.
1中医五行理论历史沿革1.1五行起源:五行的观念至迟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中的《夏书·甘誓》和《周书·洪范》两篇,《虞书·大禹谟》只是提到了五行名目:"水火木金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但是没有提到"五行"一词。对于五行的起源有几种学说,包括源于"五材",源于"五方",源于"五时"。而近代易学大师张其成[1]认为五行源于人们对于时空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许爱英  党炳林 《陕西中医》2003,24(9):850-850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歧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后世认为 ,“火郁发之”中的火郁不仅单指心郁 ,而对火热所致诸多病证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故就火郁发之理论及临床意义作一探讨。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  相似文献   

11.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古代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方法。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故《左传》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而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事物就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衡的。从而将这一学说进一步抽象化以后,形成了五行学说,同样属于我国古代唯物辩证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以五行的特性和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为主要内容,来说明事物在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动态的平衡。 1.五行的特性和归类:《内经》根据《尚书·洪范》的论述(前已在五行形成论及),认为木有  相似文献   

12.
五、五行的基本内容《素问、天元纪大论》上说:“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这是说空间的物类,特别是植物和动物各以其质能而动变于一年的时间变化之中,并且表现着与时偕行的生长化收藏的动变规律。《洪范》篇所谓“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是从物类与时因应的动象来说明五行的分属。故不得以“植物”为木,以“土壤”为土,以“钢铁”为金……因此,对五行的理解、阐明就必须从时空间的变化中,从物类的生机的动象中求其真谛。  相似文献   

13.
白云 《家庭中医药》2007,14(1):20-21
中医学理论中,与“五”相关的内容很多。 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循环,称为“五行相生”。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违背了它就会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我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借用这一理论,将人体以及自然界的许多致病因素归纳于五行之中,用于说明辨证施治的各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从五行学说探讨气虚发热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虚发热,属内伤疾病范畴,其病机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笔者欲从五行学说出发来探讨气虚发热之病机。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亦称“五材”。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种基本物质间的运动变化而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亦受到其深刻的影响,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对“五行”学说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笔者在研究《内经》重要起源之一的《周易》“五行”学说中 ,发现了被忽略的“五行十字”立体构型和对“土或五”的中心枢纽功能体的设置。而《内经》将“五行十字”立体构型变更为了简单的“平面单线循环结构” ,从而造成了中医学基础理论对人体内部脏器功能体设置的重大偏差与失误 ,特别是在“五脏”具体定位、相互联系路线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错误导向 ,造成了至今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不完备。提议同道们能加强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探询、关注与解决。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阅读、整理相关文献,对"五行"的理解当与"天地"连为一体,将"天地"纳入到五行范畴之中,可以更好地突出"尚土"观念中"土"的重要性,体现脾土在五脏中的重要位置,为临床确立充养脾土"后天之本"的养生法则、运用脾胃理论治疗和预防五脏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揭示了五行之间"四行主土"的非常生、常克模式在机体脏腑间的作用机制,一方面说明在生理情况下,机体脾胃之气的升降与自然界四时的更替变化相呼应,因此重视四时春、夏、秋、冬对脾胃之气升降的影响;另一方面说明在病理情况下,四脏功能异常都会影响脾土的运化功能,所以在治疗脏病的时候要时时注意顾护脾土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寻根太极,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和六经都统一在一个太极之内。五行是由天体演化而形成的人类生存空间的最基本物质,由于四时寒暑的变化而又赋予其非物质的理性化概念。仲景以土有二元分阴阳的太极思维方法,还原了五行的太极模式,因而确立了厥阴的位置,创立了六经学说。《辅行诀》“汤液图”的五“除×”字样,就是仲景六经证治大法的雏形,是“论广”的起点。六经具有五行特性。五行是太极之气,六经是太极之质。明此则知阴阳、五行、六经究为何物,以及它们之间有何联系,明此则能破解《伤寒论》的未解疑团.  相似文献   

18.
上次写了“中医五行规律的探讨”以后,承孙锦清、王明辉、和王学平等先生提出了许多批评和意见,使我受到很大启发。除表示谢意外,并就所提的问题进行商讨。一、从五行学说的起源谈起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的演化,古人用阴阳解释事物的统一对立,但欲以之表明事物相互关联,则赚不足。必须从二数扩大到五个数目,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医五行学说,个人总的看法是应该进行批判,并终将被摒弃。我认为五行学说的形成,在历史上可能有下述四个认识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人们观察到当时生产、生活资料中最基本的几种物质是木、火、土、金、水,即谓之“五材”。第二阶段是人们认为上述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初物质,即用五材来解释万物的构成与起源,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原始元子论”阶段。第  相似文献   

20.
<正> 〔题解〕五,指五行;运行,指运动变化。本篇主要讨论五运六气的物质基础,运动变化规律,与万物生化方面的关系以及具体运算方法,故以“五运行”名篇。〔原文〕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