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梗死体积、梗死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24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145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空腹血清NSE浓度及完成病例组入院时的颅脑MRI、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等资料。结果大梗死灶组血清NSE浓度高于中、小梗死灶组血清NSE浓度(P<0.01);病灶部位不同各组比较血清NSE浓度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的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高于评分低的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P<0.01)。NSE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的Pearson秩相关分析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NSE水平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有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临床转归及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徐革 《河北医药》2014,(8):1163-1165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意义。方法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h、3d、7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h、3d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7d时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24hFD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及7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或〈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或〈0.01),而大梗死灶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左绍祥  宋玉成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735-1736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动态变化在脑梗死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后1、3、5、7、14d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VEGF和MMP-9含量检测,并研究其与患者梗死面积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发病后1、3、5、7、14d时血清VEGF和MMP.9的含量呈现一种先升后降的状态,但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预后不良患者在发病后各时段血清VEGF[(369.3±108.7),(476.2±118.4),(551.5±144.5),(661.7±164.6),(437.6±123.9)n异/L]和MMP.9[(333.8士101.4),(459.7±119.9),(370.3±119.5),(320.5±129.1),(255.4±101.6)ng/L]含量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和MMPO含量均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且与梗死面积及预后呈现一种较为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体积、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1、3、7、14天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 hs-CRP 水平,同期收集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 hs-CRP 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死体积大小的相关关系。结果脑梗死组 hs-CRP 在发病后第1、3、7、14天均高于对照组(P <0.05),但只有第3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梗死体积大脑梗死患者 hs-CRP 含量大于梗死体积小的脑梗死患者,在病后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hs-CRP 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白爱国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66-206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I患者90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CI组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依次逐级升高(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升高;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检测hs-CRP和IL-6有助于AC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NT-pro-BNP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连续选取本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0例,在入院2d内测定各组血清NT-pro-BNP水平及NIHSS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按TOAST分为心源性脑梗死组(27例),非心源性脑梗死组(58例),按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32例)组、小面积梗死(53例)组.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NT-pro-BNP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源性脑梗死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组(P<0.01),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清NT-pro-BNP值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结论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梗死面积越大,血清NT-pro-BNP值越高,预后越差.血NT-pro-BNP水平不仅能预测脑梗死病变程度,而且有可能预测脑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l例,采用常规治疗,共14d;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rag+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滴,2次/d,共14d。测定治疗前、治疗后7、14d血浆(清)一氧化氮(NO)浓度;并在治疗前、治疗后7、14d分别进行ESS评分。结果治疗组第7天血清NO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14天血清NO浓度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组第7天E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第14天ESS评分与对照组比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早期使用依达拉奉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梗死早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联。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的患者62例,对照组28例,测定发病后24,72h、7d时血清MMP-9含量;随访3个月评估预后。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发病后24,72hMMP-9水平逐渐升高,在发病7d时已经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发病后24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初期MMP-9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较差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内血清MMP-9明显升高,发病72h内的MMP-9升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孙翠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176-217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其中单纯脑梗死患者42例(脑梗死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54例(高血压脑梗死组);选取同期就诊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高血压组)及健康体检患者40例(对照组)。观察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cy水平及脑梗死组、高血压脑梗死组患者脑梗死情况。结果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较轻度高血压患者明显升高(P〈0.05),而重度高血压患者血清Hcy水平较中度高血压患者明显升高(P〈0.05);高血压组、脑梗死组、高血压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高血压脑梗死组血清Hcy水平较高血压组、脑梗死组均明显升高(P〈0.05);高血压脑梗死组患者大面积梗死、再发性梗死、多灶性梗死的发生率较脑梗死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增高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且与患者脑梗死病变程度有关。常规检测患者血清Hcy水平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防、治疗、预后等具有萤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缺血的部位、面积大小与消化道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对1892例急性脑梗死按脑缺血部位、面积大小,分别比较消化1892例急性脑梗死按脑缺血部位分道出血率及死亡率。结果合并消化道出血86例(4.5%),死亡62例(3.3%)。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脑叶梗死组(25%),底节区梗死组(9.11%),丘脑梗死组(10.7%),脑干梗死组(33.33%),小脑梗死组(40.74%)。合并消化道出血组死亡率(50%),无消化道出血组死亡率(1.1%),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主要与梗死的面积大小及梗死的解剖部位等因素有关。急性脑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是病情恶化的重要标志,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劲松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409-2410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肌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同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进行对照。并将血清hs—CRP水平与心肌肌钙蛋白(cTnI)、心肌同功酶(CK—Mb)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入院时cTnI、CK—Mb呈显著正相关(P〈0.05)。心肌梗死灶越大,血清hs—CRP水平越高,心肌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结论:血清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福生  赵仁亮  董志勇  董翠玲 《河北医药》2010,32(20):2808-28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48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入院时以及发病后第3、5、7、14天时的血清MMP-9浓度,与健康对照者50例结果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MMP-9浓度为(260±105)ng/ml较对照组(150±88)n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P〈0.01)。在发病后第3、5、7、14天时分别为(381±128)ng/ml、(300±115)ng/ml、(281±98)ng/ml、(2144-90)ng/ml,呈现先增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以发病后第3天MMP-9浓度升高最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与发病后第3天之血清MMP-9浓度呈直线负相关(r=-0.586,P〈0.01)。预后不良组1周内血清MMP-9浓度各时间点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之后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MP-9水平的高低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病程有关,是判断脑梗死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血清IL-6、IL-8及脂联素水平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脂联素含量,并与98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L-6、IL-8水平明显升高,而脂联素水平则显著降低,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IL-6和IL-8水平随梗死体积增大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而升高,脂联素水平则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清IL-6、IL-8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33,r=-0.715;均P〈0.05),IL-6与IL-8呈显著正相关(r=0.830,P〈0.01)。结论血清IL-6、IL-8及脂联素水平反映了病情轻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梗死的临床变化有较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对病人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志云  李蕴琛  刘莹  叶文翔 《天津医药》2001,29(10):595-59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血糖水平对病情变化及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测定238例脑梗死后48小时内空腹血糖,并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与高血糖组的病死率高于正常血糖组,神经功能恢复低于正常组。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糖升高不利于病人恢复,并使病死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蕲蛇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5例经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而治疗组则加用蕲蛇酶治疗,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后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NIHSS评分及ADL能力评分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蕲蛇酶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及ADL,对脑梗死病情变化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其病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辽宁省人民医院2014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血清HbA1c水平分为HbA1c正常组50例和HbA1c升高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析HbA1c水平与病情的关系.结果 HbA1c升高组合并糖尿病比例高于HbA1c正常组(P<0.01).脑梗死体积越大HbA1c水平越高(P<0.05).HbA1c升高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高于HbA1c正常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于HbA1c正常组(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HbA1c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预后较差.HbA1c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病情的评判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血清尿酸浓度进行检测,探讨血清尿酸浓度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08~2011年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分为正常尿酸组和高尿酸组,各35例。结果正常尿酸组血尿酸浓度为(327.3±76.4)μmol/L,高尿酸组血尿酸浓度为(478.5±94.5)μmol/L。正常尿酸组入院时Barthel评分为(44.4±12.2)分,出院时Barthel评分为(78.5±14.9)分,出院时Barthel评分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组入院时Barthel评分为(22.1±13.8)分,出院时Barthel评分为(45.5±12.9)分,出院时Barthel评分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血尿酸与患者出院时Barthel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r=-1.35,OR=0.27,P〈0.05),血尿酸浓度水平越高,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越差。结论高尿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血尿酸浓度越高,预后越差,故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当同时采用降低患者血尿酸浓度水平的措施,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64例脑梗死患者和30名健康人的血清CRP含量,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脑梗死组中,不同临床分型的血清CRP水平比较,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孙会秀  鲍浩月 《中国医药》2010,5(11):989-990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与30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IL-6和IL-8水平,并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 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L-6和IL-8水平分别为(47.45±15.89)、(57.73±43.88)ng/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93±1.87)、(12.30±2.50)ng/L,P<0.01],重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20例)血清IL-6和IL-8水平分别为(78.45±28.34)、(88.6±10.9)ng/L,明显高于中型(36例)、轻型(34例)患者[中型为(41.56±14.34)、(55.20±5.90)ng/L,轻型为(25.78±12.34)、(34.30±8.90)ng/L],均P<0.05],中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轻型(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明显增高,血清IL-6和IL-8升高的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