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在不断上升。而营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几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对于这些患儿的营养需求应更加予以关注。由于脏器的生理生化功能不成熟或发育不良,极低出生体重儿体内缺少营养储备,且发病率高,更增加了对热卡的需求。绝大部分极低出生体重儿又不能耐受胃肠道喂养,需经用全静脉营养。全静脉营养疗法即是6大类营养素全部经静脉给予的支持疗法。我院NICU近4年来采用全静脉营养疗法对6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其中最小体重790g,最大体重1483g,平均体重1210g,60例痊愈出院,死亡5例,4例自动出院,随诊发现生长发育良好。本文就极低出生体重儿全静脉支持治疗时能量及营养素的需求及热卡供应谈体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及酸碱平衡状态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10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病房住院的存活极低出生体重儿1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即早期足量静脉营养组,对照组即传统静脉营养组,两组其他治疗均相同,均按需给予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均尽早经口或间断经胃管微量肠道喂养,不能经口喂养者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肠道内营养热卡达90~100 kCal/(kg.d)时停静脉营养,每天计算热卡,称体重,每天监测多次微量血糖,计算体重下降幅度及恢复出生时体重的平均时间,计算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的平均时间,两组患儿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各组患儿均于治疗第1d、第4d及第7d留取桡动脉血60μl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H、BE、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离子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平均住院时间和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缩短(P<0.05),体重下降幅度低(P<0.01),每天体重增长快于对照组(P<0.01),过渡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缩短(P<0.01),节约住院费用(P<0.01)。治疗组生后第3天热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38.8%低于对照组72.5%(P<0.05)。在治疗的第4d,治疗组的pH值、HCO3-浓度和负离子间隙(BE)均降低(P<0.05),容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体重越低,越容易发生酸碱平衡紊乱(P<0.05)。结论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宫外生长,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早期足量静脉营养能够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发生,早产儿酸碱平衡紊乱主要发生在治疗第四天。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可缩短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住院时间,每个患儿可节约4000~5000元开支。  相似文献   

3.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病因和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病因和防治。方法分析1993-2004年我院住院早产极低体重儿109 例临床资料。结果早产极低体重儿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双胎妊娠、胎膜早破,孕母疾病。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种并症依次为硬肿症、出生时窒息、感染性疾病、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早产儿贫血、先天畸形等。109 例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死亡率为23.85%,胎龄≤30w组高,与胎龄>30w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产极低体重儿死因构成以肺透明膜病居首,窒息和畸形居次。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治疗高危妊娠,防治早产、肺透明膜病和窒息,客观认真地评判Apgar评分和有效复苏是优生优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早期积极规范的营养干预对极低体重儿的益处。方法观察组20例,出生后48h静脉营养和采用早期建立肠内营养(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温盐水灌肠);对照组15例,积极补液和消化道自然复活苏方法。结果观察组体重增长、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胎粪排尽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营养干预是极低体重儿管理中行之有效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胎龄28~36w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记录每次胃残余量、喂奶量、临床症状及消失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出院时间。每日记录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并观察其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营养及出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平均增加体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口服小剂量红霉素联合益生菌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明显优于单纯给予小剂量红霉素组,益生菌可明显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增加耐受奶量,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贫血中补充铁剂的临床意义。方法将56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按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对照组(26例)、治疗组(30例)。治疗组于生后第8天即于rhu-EPO,每次300 IU/k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4w;第3w开始口服铁剂(力蜚能,每日5~10mg/kg)。两组均于生后7d内口服维生素E(每日5 mg/kg)、叶酸片(5 mg/d)。随访至出生后4个月。结果随年龄增大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均逐渐下降,在7d,35d,2个月时,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治疗结束后,两组的血清铁蛋白[(103±25μmol/Lvs(123±24)/μmol)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出现贫血率低(43%vs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大剂量rhu-EPO治疗极低出生早产儿贫血过程中补充铁剂可提高rhu-EPO的治疗效果,能减轻早产儿贫血的程度,可减少甚至替代输血。同时应延长口服铁剂的时间至出生后第3个月。  相似文献   

7.
38例极低体重儿部分静脉营养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部分静脉营养对极低体重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极低体重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时照组的基础上,于出生3~5d开始静脉营养,同时根据患儿胃肠耐受情况,鼻饲喂养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结果治疗组18例平均每日体重增加22.6±4.2g,平均住院时间28.5±5.2d,治愈14例,治愈率94.4%,对照组20例平均每日体重增加10.5±5.6g,平均住院时间34.5±3.8d,治愈14例,治愈率70%,两组间平均每日增加体重,治愈时间,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前两者t检验,t值分别为7.47,4.09,P<0.05,治愈率经卡方检验,P<0.0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部分静脉营养能保证极低体重儿能量供应,促进体重增长机体康复疗效显著,基本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低出生体重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肠管运动弱,常出现喂养困难,而致热卡不足而造成营养不良及多种并发症,故适时、适量补充营养物质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预防并发症十分重要。我院NICU病房对2005年1月~2005年9月患各种原发病的25例早产儿采用静脉营养(PN),取得满意结果,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2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均为我科NICU住院患儿,胎龄28w~32w,出生体重≤1500g,均为生后3d内入院。其中合并坏死性小肠炎6例,频发呼吸暂停5例,新生儿肺炎5例,硬肿症3例,颅内出血3例,缺氧缺…  相似文献   

9.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常出现喂养困难、喂养不耐受使营养物质缺乏,导致宫外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性贫血,甚至出现各种并发症、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而危及生命,病死率较高。我科采用早期微量喂养(MEN)联合静脉营养(PN)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35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2月~2006年2月我院出生并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5例,其中男28例,女7例,胎龄(29~34)周,出生体重900~1000g 2例,1000~1200g 14例,1200~1500g 19例,平均体重(1230±210)g。2.方法无重度窒息及感染史者于生后12h开始微量喂养,24h后开始静脉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与方法为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对95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并发硬肿症72.3%,本组总存活率89.5%,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80%。死亡原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出血占首位60%,重度硬肿症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占40%。结论提高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应抓好如下环节:1.重视胎内转运,可降低早产儿发生率及死亡率;2.有效进行产前促肺泡成熟,开发和普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3.积极有效的护理,可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4.极低出生体重儿主张全静脉营养,可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王桂红 《医学信息》2006,19(4):721-721
近几年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及不孕不育技术的提高,各大医院的新生儿监护室里早产儿较多见,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相对增多,为了避免肠道喂养困难这一关,提高早产儿的抢救成活率,我科自1999年12月-2004年6月对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胃肠外静脉营养,现将治疗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相关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期及临床特点,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1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含1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情况、产科及母孕期情况、新生儿临床特点.结果胎龄小于32w者占79%,小于胎龄儿占17.3%,41%为多胎;32%有胎膜早破史,18%母亲有妊高征;36%有窒息复苏史;产科异常是胎儿早产的主要原因.呼吸暂停、低体温、高胆红素血症及低血糖是常见的并发症;多胎、围产期异常及小于胎龄儿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主要死亡原因,生于院内或转运者死亡率明显低于院外出生者(P<0.01).结论加强对高危孕妇及新生儿的监护,普及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将有助于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近期预后的临床影响.方法 将13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根据肠内营养开始治疗时间分为A组(≤3d,n =73)、B组(4~6d,n=41例)和C组(≥7d,n=22)三组,比较三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速度、消化功能改善情况,并比较三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前后生长激素(h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低出生体重儿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及头围增长幅度、体重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时A组奶量均高于B组、C组(P<0.05),B组奶量高于C组(P<0.05);第2、3周时A组、B组奶量均高于C组(P<0.05);A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C组(P<0.05);第1周时,A组身长增长幅度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A组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A组、B组住院时间均低于C组(P<0.05);A组hGH、IGF-1水平均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增加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奶量,缩短了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极低出生体重儿“鼓励性”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鼓励性”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年间收治的2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经过。结果:鼓励性喂养组患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犤(9.5±3.0)天与(14.0±4.5)天犦(P<0.01),恢复出生体重后的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犤(24.5±4.5)g/天与(19.0±4.5)g/天犦,过度至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短于对照组犤(32.5±7.0)天与(4.05±9.0)天犦。结论:鼓励性喂养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胃肠道的成熟,改善其临床经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围产期及临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23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情况、母孕期情况及新生儿临床特点。结果造成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原因有妊娠并发症(32.5%)、羊膜早破(26.2%)、多胎妊娠(14.9%)、原因不明(12.9%)。呼吸暂停、高胆红素血症、贫血、感染及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常见并发症。全组治愈率70.9%,死亡率21.8%。死亡主要原因是颅内出血、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肺出血等。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及新生儿生命体征的监护,尽早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将有助于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气道正压通气对极低出生体重儿NRDS的预防价值。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住我科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3例按是否早期使用PS分为预防组(30例)及对照组(40例),比较其NRDS的发病率及存活率。结果预防组的NRDS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使用PS并联合经鼻气道正压通气可有效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的NRDS的发病率,并改善NRDS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西沙比利(Cisaprde)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腹胀疗效及副作用。方法:本文将一组临床上表现有喂奶后腹胀或鼻饲奶后有潴留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W<1.5kg)随机抽样22例为治疗组,口服西沙比利0.1-0.15kg.dose,Tid,设有同样条件的对照组压12例,未喂口服药,予洗胃1次后酌情喂奶,结果:治疗组VLBWI腹胀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P>0.01),并未发现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VIBWI其消化系功能的极不成熟以及疾病,静脉营养等原因,喂养开始期间常见功能性腹胀,而西沙比利作为一种全胃肠动力药,治疗VLBWI的胀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正>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LBW)是指活产儿体重不满2500g。其中小于1500g的新生儿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g的新生儿为超低出生体重儿。通常包括两类,足月分娩的低出生体重和小于37w的低出生体重。全世界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不等,如印度发生率高达25%[1],美国相对较低,为7.6%[2]。我国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为5.87%~11.8%。低出生体重对人群的危害涉及整个生命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逐年提高。我科自2000年以来,共收有低出生体重儿35例,胎龄在28-33w之间,出生体重均小于1500g。其中出生体重800g-1000g 3例,1000g-1200g 10例,1200g-1500g 22例,男19例,女1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及时有效的保暖 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比正常新生儿相对较薄,新陈代谢较低,产热的储备能力极差,故患儿入院时多数呈低温状态(体温<35℃),如患儿病情危重,则给予远红外抢救台保暖,待病情稳定后则给予保温箱保暖,根据患儿的体重、日龄调节箱温,原则是体重越  相似文献   

20.
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1h内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其中体重不足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在1000g以下者称超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代表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也与当地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朝阳地区地处辽西贫困山区,我科新生儿病房于2000年1月~2004年5月,共收治低出生体重儿192例(本组病例未统计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