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IM)临床特点,分析IM的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治技术。方法:收集102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按年龄分成三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就诊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及肝肿大为主。年龄越小临床表现越不典型,其中有22例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才明确诊断。入院后予以抗病毒治疗对控制病情有一定疗效。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常侵犯全身多个器官,掌握该病的临床特点,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儿童身体素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魏学琴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16-1617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伴眼睑水肿、呼吸道梗阻症状的特点及发生率.方法:对78例I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M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除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外.伴眼睑水肿及呼吸道梗阻症状发生率分别达48.71%、46.15%,其中以跟睑水肿、呼吸道梗阻为首发症状的分别占12%、14%.结论:眼睑水肿、呼吸道梗阻为IM不可忽视的重要体征之一,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观察.  相似文献   

3.
<正>炎性肌病(IM)属于自身免疫病的一类。本文就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IM合并肺间质病变(ILD)患者的疗效及对呼吸功能的改善进行了研究评价,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52例IM相关ILD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包括  相似文献   

4.
目的:最近重组人松弛素的临床试验为急性心力衰竭(AHF)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笔者主要对重组人松弛素的作用机制、药理学特性、临床特征及治疗AHF的作用做一综述。方法:使用Pubmed/Medline database对文献进行查找,收集到21篇相关文献。结果 :研究表明重组人松弛素显著改善AHF患者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目前的资料表明这些临床益处与重组人松弛素的多效性有关,包括改善全身、心脏和肾脏血流动力学,通过抗炎、抗细胞死亡、抗纤维化、抗心肌肥厚及促进血管新生保护细胞和器官免受损伤。结论 :重组人松弛素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AHF药物。正在进行中的研究旨在验证先前的试验结果、安全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探讨这些效应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EB病毒是小儿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病原体,临床除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外,还可并发心、肝、肾、胰腺、腮腺等组织损害。EB病毒感染合并胆囊壁增厚报道少见。我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EB病毒感染患儿78例,其中14例合并胆囊壁增厚,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4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及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75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24例。患儿入院时进行常规检查,给予静脉缓慢滴注阿昔洛韦,肌内注射干扰素α-1b,同时根据患儿病情给予对症治疗。结果 75例IM患儿中64例治愈,治愈率为85.3%,11例患儿好转后家长要求出院。患儿住院时间7-14 d,平均住院时间(10.2±1.4)d。随访发现,好转患儿2周内获得痊愈。结论对IM应尽早明确诊断,进行白细胞分类检查,特别是检出异型淋巴细胞是IM初步诊断的依据。一旦确诊,应采用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4例患儿随机分为病毒唑加静脉丙球治疗组和单纯病毒唑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患儿退热时间、肝脏缩小、咽峡伪膜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静脉丙球治疗IM不仅使临床表现恢复快,而病程明显缩短,疗效显著,是治疗IM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石宏  相恒杰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161+163-161,163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以期减少误诊.方法 对86例确诊的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入院前误诊或诊断不清的48例患儿进行误诊情况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为主,外周血白细胞在幼儿升高更明显,而异型淋巴细胞则偏低;血清ALT、AST在年长儿更高,误诊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结论 应重视IM的临床特点,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及时的实验室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脑型肺吸虫病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吸虫不仅寄生于人的肺部,而且也常侵犯皮下、消化系统、心包、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我院从1970~1984年共收治肺吸虫病158例。其中脑型28例,占18%。现就脑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21例,女7例,年龄3~36岁,以儿童为多。有吃生蟹史者25例。从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阿昔洛韦治疗IM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阿昔洛韦、IM为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VIP、CNKI和Wanfang Data,收集阿昔洛韦治疗I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8月。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384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及利巴韦林治疗IM比较,阿昔洛韦可缩短患儿退热时间[MD=-2.71,95% CI(-3.05,-2.36)]、咽峡炎改善时间[MD=-2.66,95% CI(-3.55,-1.77)]、肿大淋巴结缩小时间[MD=-3.43,95% CI(-3.90,-2.96)]及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时间[MD=-3.16,95% CI(-4.25,-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昔洛韦可缩短IM患儿发热时间,促进咽峡炎症状改善、促进肿大淋巴结回缩及减少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由于纳入文献研究质量不高,上述结论有待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休克时,由于微循环功能障碍,组织缺血缺氧,造成机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加重组织器官损伤。因此,在感染性休克时对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颇为重要。现将420例感染性休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情况做一初步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病例来源:1978年10月——1987年10月9年中,凡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者,均采血测离子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共420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临床发病特点,比较EBV-IM患儿感染EBV后其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为EBV-IM患儿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儿科住院并确诊为EBV感染IM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94例传染性单核细...  相似文献   

13.
叶芳  沈道江  王保峰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2):2206-220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主要由EB病毒引起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急性增生性疾病,小儿期较常见,临床表现除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以及外周血中出现大量的异型淋巴细胞外,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可有多种并发症,缺乏特异性,较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IM患儿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以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方法 对入院前误诊、人院后确诊为IM的15例患儿进行误诊情况分析.结果 IM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确诊难,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10%和EBV-IgM阳性可协助诊断.结论 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及时的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由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引起的、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为病理特点的感染性疾病。IM是儿童常见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口腔分泌物而传播,其病程多为自限性。IM在发达国家发病率为5%,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人,高发年龄为14~24岁[1];我国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高峰年龄在4~6岁[2]。IM的症状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三个较典型的临床症状:咽峡炎、发热和淋巴结肿大,其他表现还有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目前治疗IM以对症治疗为主,但  相似文献   

16.
《抗感染药学》2018,(1):119-121
目的:评价喜炎平与更昔洛韦联用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以下简称IM)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症状体征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IM患儿76例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及其对症状体征改善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为76.32%(P<0.05),患儿的症状体征(咽颊炎、体温和淋巴结肿大)复常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炎平与更昔洛韦联用对IM患儿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能促进患儿的症状体征改善,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50例急性期IM患儿和50例健康对照儿童的外周血PD-1表达;分析PD-1在不同临床特征IM患儿中的表达。结果:急性期IM患儿外周血PD-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程7d组(n=35)比较,热程≥7d组(n=15)PD-1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症组(n=20)比较,重症组(n=15)PD-1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参与IM的发病过程。PD-1可作为监测IM病情的免疫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初始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鸿志  林晓贞  房佰俊 《中国药房》2011,(33):3148-3151
目的: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初始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文献,对近年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IM)、达沙替尼、尼罗替尼初始治疗CML-CP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CML-CP一线治疗提高IM初始给药剂量(600~800mg.d-1)与IM标准治疗剂量(400mg.d-1)相比未显示明显优势,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可在血药浓度监测的基础上个体化给药;达沙替尼(100mg.d-1)或尼罗替尼(每次300mg,每日2次)在初始治疗CML-CP的Ⅲ期临床试验中较IM标准治疗方案显示更优疗效,可能预示更长期生存获益。成人CML-CP一线治疗可采用IM(400mg.d-1)、达沙替尼(100mg.d-1)或尼罗替尼(每次300mg,每日2次)方案,长期治疗可耐受。  相似文献   

19.
贡玉娇  杨蓉 《淮海医药》2022,40(1):23-26
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血EB病毒脱氧核糖核苷酸载量与其临床症状的关联.方法:选取28例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血EB病毒(EBV)脱氧核糖核苷酸载量数据,将其分为高载量组(16例)、低载量组(12例),前者载量≥5.0×103copies/mL,后者<5.0×103 copies...  相似文献   

20.
我院从1973年4月至1994年6月共收治各种损伤7591例。腹部损伤367例,其中腹部多器官伤124例,单器官伤243例。本文通过比较,重点讨论腹部多器官伤的临床特点和救治要点。 1 临床资料 1.1 腹部器官损伤数:本组1器官伤243例,2器官伤77例,3器官伤23例,4器官伤12例,5器官伤7例,6器官伤2例,7器官伤3例。本文所列腹部器官伤不包括腹壁软组织损伤、单纯性腹膜后血肿以及肠系膜和大网膜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